标题: 袁崇煥史料辨疑 — 毛文龍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1 23: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袁崇煥史料辨疑 — 毛文龍

自某网络小说推出以来,近年网友针对袁崇焕是否汉奸、是否庸材的问题进行了颇激烈的讨论,至今这场讨论好象也趋向平息(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以前那么激烈)。因此这篇文章应该是来晚了;但晚也有晚的好处,起码在史料上大家都应举的差不多了,对我写这篇史料辨疑文章的资料整理是有好处。回归正题,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乃对袁崇焕问题的史料作一辨疑,而非对袁崇焕本人作出评论(虽然读者也不难从文章中知道我的观点),请诸位注意。网上针对袁崇焕的讨论所列举的史料甚多,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最少有《崇祯实录》、《明季北略》、《啸亭杂录》、《崇祯长编》、《满文老档》、《明熹宗实录》、《明史》、《春坡堂日月录》、《石匮书后集》、《漩声里》、《辽师入卫纪事》、《两朝从信录》、《白冤疏》、《东华全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等著作。这些著作年分跨度很大,且记录多不一致。若单纯引用此些史料而不加以辨析其记录之真确性及作者之主观成份,则引用此种史料之讨论将殊无意义。是以对上述史料进行一辨疑实为必要之事。但史料著作既多,如逐一辨疑,不但费时累赘,史事亦将变得零碎而难以掌握,故本部分欲以袁崇焕杀毛文龙,私与清议和为纲引,对上述著作归纳讨论。

杀毛文龙一直是袁崇焕为人所病处,是以不论明末至清初,对此而发的议论甚多,有些认为其杀文龙乃中满清诈和之计。而此派看法,网友(特别是「倒袁派」)在针对此问题之议论时亦多有征引。事实上,明末清初之士人多以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欲与清议和之故。是以在言袁崇焕杀毛文龙,实不得不述及其与清议和之事。

对于袁崇焕中满清诈和之计而杀毛文龙,今记载最详细者应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镏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末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身入岛诱杀之。」

而谷氏之说,又实据张岱之《石匮书后集》及谈迁之《国榷》。《石匮书后集》卷十之《毛文龙传》载:「督师袁崇焕事,适当女真主(努尔哈赤)病死,崇焕差番僧喇嘛镏南木座往吊,谋以岁币议和。女真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
谈迁《国榷》亦载:「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

比较上引谷氏此条与张岱《石匮书后集》,其中记崇焕「遣喇嘛僧镏南木座往建州」主岁币议和,不论在内容,甚至用字均与张岱《石匮书后集》十分相似。《四库提要》亦言:「考邵廷采《思复堂集‧明遗民传》称山阴张岱甞辑明一代遗事为石匮蔵书。应泰作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请,岱慨然予之;又称明季稗史虽多,体裁未备罕见,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此可见谷氏书沿袭《石匮书》、《国榷》之实。

盖袁崇焕中满清诈计杀毛文龙之说在其时流传甚广,如黄宗羲《弘光实录钞》转引之徐石麒疏便言:「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同时林时对之《荷闸丛谈》亦载:「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故至东江,即杀文龙,示信以就款局。」

是以《石匮书后集》及《国榷》二书均收录此说。但不论徐石麒疏或《荷闸丛谈》均未言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满清之要求。况努尔哈赤之死在熹宗天启六年,袁崇焕遣僧往吊在翌年,即天启七年;至其杀毛文龙却在崇祯二年六月,两事相差二载,是张岱所言之不确可知。且满清诈和杀文龙事连满清官方之编年史《东华录》亦未有载。《东华录》应为满清以「反间计」杀袁崇焕谬论之始,故若毛文龙之死与满清要求有关,则宣扬「大清」智能之《东华录》不可能不载其事,以宣「大清」之智。

事实上,谷应泰对此张岱年分之误亦非一无所觉。其记述实亦对张岱之说作了补充:其所言袁崇焕「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语,便把袁崇焕之受满清所骗而杀毛文龙的时间推后至崇祯年间,藉此补《石匮书后集》之误。而谷氏此说实沿明末夏允彝之《幸存录》:

「崇焕至宁远,即为讲欵计。盖崇焕自奏捷后,即令番僧往吊酋奴,以讲欵为辞,又归未就,出舟无以塞减奴之命,遂以平奴自诡。虑岛帅毛文龙泄其计,遂深入岛,诱文龙斩之。」而夏允彝此言,亦为清人所编《崇祯实录》所采:

「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于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幸存录》、《崇祯实录》,还是《荷闸丛谈》、《弘光实录钞》,均未提及袁崇焕之杀毛文龙与满清之要求有关,仅其因恐毛文龙向明廷泄其和议而杀之,充其量只言崇焕杀毛以示信于满清。是以谷应泰之说,实为譩测,诚不足信。

自谷应泰后,明遗民中对袁崇焕攻讦最烈之计六奇,更于其《明季北略》之〈袁崇焕陛见〉段中对此事大加详述:

「先是崇焕在宁远,专主款。六年十月,遣喇嘛僧镏南木座等往大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僧回,上诏曰:「喇嘛请劝之书,诈也。宜整以备之,无为逊言所愚。」七年二月,崇焕奏:「敌使恭顺求款。」上亦谓:「诚伪未可信。」七月,崇焕以主侦敌之说,物议纷纷,遂以病乞归。故和议未就。……及思宗……时议忧毛文龙难驭,大学士钱龙锡过崇焕,语及之,遂定计出……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于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按计六奇之崇毛贬袁,已至一难以理解、匪而所思的程度,如其《明季北略》卷五〈钟万里解梦〉条中竟言:「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把毛文龙比作岳飞,而袁崇焕则成秦桧。且不言毛文龙决不可比岳飞,而袁崇焕亦绝非秦桧,其言袁崇焕之杀毛文龙,实沿谷应泰之说;而前文已证谷氏之载多扭曲譩想,不可轻信。至计六奇本人又对此事多添情节,藉以增加可信性,如其言李永芳「献策」于皇太极「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便为一例。按李永芳献策一事,史未见载,而《清史稿》李永芳之传中,其唯一与毛文龙有交集的便为以下一段:

「太宗即位,以朝鲜与明将毛文龙相应援,纳逋逃,命贝勒阿敏等帅师讨之,永芳从。……克义州,分兵攻铁山,击走文龙,进下定州、安州,次平壤,其官民皆遁,遂渡大同江。」

从上段引文可见,满清之想击败毛文龙,实极轻易之事;而此亦牵涉到《明季北略》〈毛文龙鸭绿江之捷〉条记载的真确性。《明季北略》此段言:

「崇祯元年,大清朝五王、六王及刘爱塔,率兵二万,自镇江至,欲报义州之役。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十将御之,爱塔以四百骑战败,降文龙。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
乃言毛文龙大败满清「五王、六王及刘爱塔」二万大军,便诚一无谬之载。计六奇之载实本毛文龙于崇祯元年十月初八日之疏文,其载:

「崇祯元年十月初八日具奏……于九月廿五日……奴酋发兵二万余......来攻皮岛。臣即发往三岔河之兵,东向应敌……观见爱塔在阵,遂大呼招之。爱塔即带精锐胡人四百、胡马四百廿匹骑,乘过营来,奴锐一挫。」

姑不论满清会否动员二万军攻毛文龙,至此事不但满清之《东华录》未见载,甚至《崇祯长编》亦未有言。若言此因记满清之败迹而为清人所讳,则何以宁锦之捷,不论《东华录》及《崇祯长编》均有记载?刘爱塔归降之问题,贾乃谦〈论袁毛关系与启祯决策集团〉一文(可见于http://bbs.tiexue.net/post_3055097_1.html)中的「从史学研究看袁毛关系」部分,现不欲赘述。明末时人书多言毛文龙奏事报功浮夸不实,如夏允彝言其「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夏氏此论,亦为谈迁《国榷》所采。刘爱塔之事,盖为毛文龙「浮夸」之又一例子。而《明季北略》竟以采之,并言满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其记袁、毛事之不实无识可见。

事实上,袁崇焕欲与满清议和不假,但若言其因中满清之诈和计而杀毛文龙,则未免太看轻袁崇焕,又太看重毛文龙:若满清真欲以诈和计杀毛文龙,则必要毛文龙对满清能造成实质威胁。然毛文龙于满清而言,仅为一跳梁小丑耳,虽屡行骚扰,亦不过小打小闹,如《东华录》天命九年至十一年间,共载毛文龙骚扰五次,而其兵马(据满清记录)大概平均不过五百;而每次骚扰的结果,均为毛方被满清「众歼」,或被「守将追之」斩某数人,故实难以想象毛能对满清造成真正的威胁。既然如此,满清又怎可能以此一不重要的人为议和条件?

袁崇焕对满清和议的内容,《东华录》中有载:「三月……崇焕书云:『……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民男妇,作何送还。是在汗之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耳。』……兼欲裁减和礼,撤回征朝鲜兵。」可见袁崇焕之和议条件(好象某位网友也曾提出过来),就是要满清把所占城池、所俘人口,悉数归还,并撒出朝鲜;至和款亦应裁减。而从皇太极对此和议之答言,亦可见满清对此的不满:

「四月,明使杜明忠还,答书曰:『……又云:『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民男妇,作何送还。』以理直在我,蒙天垂佑,赐与城池官民。今日退还,是不愿讲和,有意激我之怒也。……又称『兵朝鲜何故,遂疑汗之言不由中也』……尔口言修好,乃发哨卒入我境,收纳逃亡、修葺城堡,是尔之言不由中也……』」

由上文则可见,袁崇焕所提议和条件,若事成是对满清是大大不利的;而且从满清回书已可见,袁在议和时亦非对满清全无戒备,一意求和。因此在这问题上,最多只能指摘其私议和约,而不能称其卖国。故《两朝从信录》载王之臣奏疏曰:「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蒙古),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都官过通令处,虏鞭其背云:‘汝汉人全无脑子……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也只以求和会使藩属国生离心为由反对,而不言袁崇焕有卖国之嫌。值得玩味的是,张岱《石匮书后集》以下这段:「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盖其时必常有以袁崇焕以秦桧者。然张岱此言,则隐指袁崇焕不是不应议和,而是不应议和失败;比较此言与现在诸位对袁崇焕私和的指摘,真是颇为有趣。

这篇短文的目的在于把有关袁崇焕杀毛文龙,与清议和的史料进行一简单的辨疑。而从辨疑的结果来看,则可见明末清初诸文士所言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著作,多有不实之处,其中尤以张岱、计六奇二人最为严重:二者之言(尤其是后者),崇毛贬袁的情况严重;而夏允彝、谈迁则较为中肯。事实上,明末之遗民受亡国之痛,其言难免偏激,乃对他们心中的亡国罪魁多加评击;而袁崇焕虽有抗敌之功,然其私杀毛文龙,至其事虽与明亡关系不大,但已足以使其成为明末遗民之针对对象。在认清这时代因素后,便可对其时遗民们崇毛贬袁的不公言论有所取舍。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8-12-22 12:4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5 03: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azybone 于 2008-12-24 20:45 发表
历史是人写的,没人正真的经历过(现在),所以随便怎么写都无所谓拉!
读者当听书好了,何必较真呢!
笑看风云,哈

如照你所言,那这世上数以千、万计的历史系学生、历史学者的研究不是毫无意义了吗?历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不外乎揭示历史的真像及各史事间的关系,是绝不能随便对待的。就正如二楼翼德兄引的那位作者所言:「历史就是历史,她不应该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敬畏历史、还原历史,既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是文学家的责任,更是写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和读历史小说的读者们的责任。」

我最讨厌的就是现在那些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调调,常说什幺什幺历史都是统治者编的,因此历史的真相没人知道。在看到这话时,我除了为南史、董狐、太史公以及我国数千年来勇于记录历史真相的伟大史家们(某程度上甚至计六奇也在其列)感到悲哀外,也真不知道该说什幺。

我深信历史的真相是只能被暂时掩盖而不能被消灭的,就算满清文字狱如此厉害,二百多年间也不能完全消灭有关于其入关后的暴行及南明政权的史料记录,就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5 03: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镇海春秋》这书,我还是第一次听闻,真是惭愧。在此谢谢翼德兄指点!

《镇海春秋》的原文我没机会看到,也不好对这书的细节内容发表评论;但从刘鹤岩文章所见,其崇毛贬袁是可见的。我想补充的是这书的内容虽然荒谬,但亦应可反映当时人对这问题的看法,而不可单纯以其内容而否定其史料价值。而照刘鹤岩列举的内容看来,《明季北略》内容上沿袭《镇海春秋》应可断定。然而兄引的那位先生说错了,不是「数十年后,计六奇据此写下了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载于其所撰《明季北略》之中;紧接着,《崇祯长编》《国榷》《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石匮书后集》等便蜂涌而上争相传抄。」因为《明季北略》的成书应晚于上述著作《国榷》、《石匮书》等著作;故应是《明季北略》直接引用《镇海春秋》的内容。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8-12-24 23:54 发表

崇祯召见袁崇焕时,袁就当面提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私议和约恐怕难以成立。

这就是我用「最多」二字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5 18: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8-12-25 17:54 发表
“《镇海春秋》的负面影响并不限于当时;数十年后,计六奇据此写下了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载于其所撰《明季北略》之中;紧接着,《崇祯长编》《国榷》《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石匮书后集 ...

我在7楼已经说了,不是《崇祯长编》《国榷》《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补遗》《石匮书后集》等抄了《镇海春秋》,而只是《明季北略》抄了。我必须承认我没有看过《镇海春秋》,但从刘鹤岩文章以下一段,则应大致证明《明季北略》对《镇海春秋》内客的沿袭:

「《镇海春秋》的作者还写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为了平息毛文龙手下士兵的怨气,先是虚情假意祭奠一番,然后又用银两收买军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袁崇焕个人品德的诟病,并借后金将领的口称袁崇焕是“轻诺寡谋的人” .作者不甘心于此,还对袁崇焕做了更进一步的丑化,写后金提出要赏银一百万两后,袁崇焕引狼人室,鼓动后金攻打宁远,当后金逼近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按兵不动,还乘乱打劫老百姓,私下里向敌人提供粮草。在山海关总兵满桂与后金对阵失败后,袁崇焕不仅不救援而且发暗箭射伤满桂。」

这与《明季北略》中〈袁崇焕谋杀毛文龙〉及〈袁崇焕通敌射满桂〉两条的内容是很相似的:

「崇焕曰:「止斩文龙一人,余悉供职如故。」命殓之。因奏文龙十二罪,并自劾。上以文龙骄悖,命崇焕安心任事,且嘉谕之。时敌警寂然。
师旋,闻文龙死,皆哭。崇焕因佯祭曰:「昨杀汝是朝廷法,今祭奠是本院情。」遂流泪。将士俱泣。
崇焕恐变,呼文龙部下曰:「若等被主帅侵粮甚苦,今有十万金犒赏,各领三两。」众始定。」〈袁崇焕谋杀毛文龙〉

「初,清兵围遵化,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清兵以二百骑尝袁崇焕。袁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至是率众至沙河门驻 营。山海关总兵满桂闻之,率兵入援,与清兵战,斩获颇众,部下亦伤。须臾,城上炮发,悉中明师,不伤清兵一骑。守者大惧,遥见袁兵亦溷清兵劫掠,城内运饷袁营,反遗清寨。
已饥再日,私掠。
清兵攻南城,袁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满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满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满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袁崇焕通敌射满桂〉

《明季北略》言袁杀毛后「佯祭」、「用银两收买军心」;及满清攻京师时,其按兵不动,及「溷清兵劫掠,城内运饷袁营,反遗清寨。」,并「通敌射满桂」。种种均与刘鹤岩文提到《镇海春秋》的内容十分近似。而《北略》中言李永芳獻策殺毛文龍,也應是據《镇海春秋》所述。

至于《国榷》、《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集》等著作的互相沿袭,并逐渐对袁崇焕杀毛事的诞张,在我的文章中已有提到,也不重复其辞了。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8-12-25 18:2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6 01: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8-12-25 19:01 发表


灰熊猫自己倒还没怎么说梁启超,倒是一帮喽罗迫不及待地把梁启超打成满遗了。

想请问翼德兄一下他们在哪讨论?如果他们真这样说,就真是有趣,连梁启超要推崇袁崇焕的原因也不了解,还说什么「满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7 00: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2-26 23:18 发表

灰熊猫通过小说来表达对历史的态度,这种做法首先就很不地道。

透过小说来表达对历史的态度本身是没有什幺问题的,甚至略作一些文学性的创作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对待历史人物应该要保待严肃,起码不能跟其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有太大的偏差。而在史料的运用上也应去芜存青,作一点基本考证,像灰熊猫这些对史料不加取舍,甚至断章取义的做法,我认为即使在历史小说中也只流于下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8 14: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2-28 09:57 发表

正如挺袁者闭口不提专恃欺隐、市米资盗一样,挺袁或贬袁不过是同患选择性失明的一丘之貉而已。
乌鸦笑猪黑,相当滑稽。

关于市米资敌,倒真的不太能成袁崇焕的罪名。《国榷》崇祯元年九月有以下王象乾与崇祯的奏对: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臺問。象乾方畧對曰:『插漢虎墩兔憨與順義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黃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漢分部,歲貢。自黃台吉與插漢閧,插漢不貢。隆慶庚午,俺荅受封開市,卜哈部夷屢掠之。去歲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僅身免,東投於建奴。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無幾。朵顔三十六家此日亦當聯絡,與哈喇慎可得三萬人。諸部惟永邵卜最強,約三十余萬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禦插漢。』

帝曰:『插漢意不受撫,何?』對曰:『當從容籠絡。』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語不盡聞。帝善之,命往與袁崇煥共計。象乾請發撫賞銀五萬兩。」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国榷》崇祯二年三月已朔载:

朵顔三衛及建奴大饑,三衛夷入於建奴。束不的求督師袁崇煥開糴於前屯之南碁堡,市我貂參。邊臣俱不可,獨崇煥許之。蓋束不的爲建奴窖米,謀犯薊西,雖有謀報,崇煥未爲信。」

朵颜三部此时已在名义上成为明廷在边境守边的内夷,故从袁崇焕看来,他们绝非「敌」,而是盟友。虽然这个「盟友」其时有人已指出叛变投敌,但在没有实证下,他们依然是明政府的盟友。因此袁崇焕市米此举,你可以说他识敌不明、敌我不分,有点愚昧,但却不可言其「资敌」。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8-12-28 15: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28 18: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8-12-28 17:25 发表


相似就是抄的吗??

抱歉,可能我写东西用字有时太隐晦,让你不太了解我的真正意思:我指的「相似」不只是在内容整体上「相似」,而是连某些细节上也几乎无异,如《镇海春秋》说李永芳献策杀毛文龙:

「如今要得广宁除非还是起兵,只控那毛文龙闻了消息,又发兵截我之后。怎幺是好,不如写封信去与那袁崇焕道我这里自走后以来被毛文龙杀了无数人,我父王为此偏劳成病而终,此仇莫大此恨莫深,只要你行个计校杀了毛文龙,我这里将辽东土地依旧奉还,不敢再来侵犯。那时只要骗得他果然把毛文龙杀 了,我们就起兵去攻那广宁,却不是好。」

《明季北略》之〈袁崇焕陛见〉段就有以下一段: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于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按李永芳献策,史未见载,即使明遗民著作如《幸存录》、《石匮书后集》、《国榷》、《荷闸丛谈》、《弘光实录钞》亦未有载,故《明季北略》说法之本,除《镇海春秋》外,还真难以想象有其它源头。当然,如果你能找到其它原始资料,证明《明季北略》此说法不从《镇海春秋》,我是无任欢迎的。

至于袁杀毛后「佯祭」、「用银两收买军心」种种细节上的相似;以及言满清攻京师时,袁兵按兵不动及「溷清兵劫掠,城内运饷袁营,反遗清寨。」,并「通敌射满桂」等《镇海春秋》与《北略》的相似处,就更不待言了。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论述,大可自行查书,看看两书相关的章节。若你在看书后还是持同样观点,我也无话可说。

P.S.我所言袁崇焕「识敌不明、敌我不分」只表示我认为袁在此事上可能背负的「最大罪名」,并不代表我认为袁真的犯上此罪。事实上,我认为翼德兄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莫说当时只是怀疑朵颜,没有实证;即使朵颜真的投敌,袁又为何不能以此拉拢朵颜,使其重附于明?故若以此责袁市米资敌,是没道理的。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8-12-28 18: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31 02: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8-12-30 17:04 发表
楼主分析了袁不是为了议和而杀毛文龙,那可不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对在网上常为人所引用的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原始史料之相互沿袭、来源进行一考证;并对相关史料作一简单的辨疑,探讨它们的真实性及可信性。至于袁是不是为了议和而杀毛文龙,则只属论证的一部分,而非本文的主要目的。希望这篇文章能使大家在了解袁崇焕史料的可信性上有所帮助,而这也是本文的最主要目的。

至于说到为什幺袁崇焕要杀毛文龙,我认为这并不是他个人一时的冲动的私下行为,而是与朝廷沟通好的决定,是得到朝廷默许的。

这个推论恐怕有不少网友不同意,但在袁崇焕当时应已是半公开的「秘密」,如《崇祯长编》二年十二月崇焕被下狱后,御史高捷的上疏便可见此情:

「乙卯,江西道御史高捷疏言:『皇上赫然震怒,下督师袁崇焕于狱,……则纶扉禁地近有与崇焕奸逆相倚,如辅臣钱龙锡其人者,尚可一刻宽斧钺之诛乎?……则臣请具一供证焉:崇焕之杀毛文龙也,龙锡密语手书,不一而足,即崇焕疏中,亦有辅臣龙锡低徊私商之句,见在可劵也。夫文龙当斩事关军机,崇焕入朝奏对,何不预请密旨?崇焕出海阅视,何不飞驰蜡封?而身处揆席,恭预密勿之龙锡,又何止闻私寓之低徊,不闻文华之商确也?总之欲外示专制,内胁至尊,因以渐成款局,两人阴谋诡计,目中安知有皇上乎?且臣又闻崇焕与罪枢王洽私书言,屡欲求欵庙堂之上,主张已有其人,文龙倘能恊心一言,自当无嫌无猜,不知崇焕所欲文龙恊者何心,一者何意耶?崇焕劾提刀之力,龙锡发推辨之谋,应手而办莫逆于心,宜乎?……』淂旨龙锡忠慎,岂有是事?高捷不淂过求。」

高捷为周延儒、温体仁一派,素与钱龙锡不合;而袁崇焕则为钱龙锡一派,故当崇焕下狱,高捷便藉此攻击钱龙锡,其中一重要论点正如上所示,便是钱龙锡与袁崇焕合谋杀毛文龙。清郑达所辑的《野史无文》更直言:「督师袁崇焕,初受大学士钱龙锡意旨,绐杀总兵官毛文龙。」当然,郑达之《野史无文》正如其名,多为民间之野史,可信性是有疑问的。但从此及高捷之疏,已足以证明袁崇焕之杀毛文龙,乃与钱龙锡合谋或受其所使,不论在明末或清时均有所传,应是有所本的。事实上,在高捷上疏后,钱龙锡不久见逐,也可从侧面显示其的确与毛文龙之死脱不了关系。

至此又牵涉到另一重要问题:钱龙锡与袁崇焕谋杀毛文龙,崇祯事先到底知不知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很值得大家讨论。而在我而言,我认为崇祯是很难一无所知:钱龙锡当时乃内阁大学士,本身与皇帝关系密切,而崇祯为人勤政,大学士奏对诏议更为常事,加上崇祯朝的内阁大学士地位之低,几与皇帝附庸无异,是以很难想象龙锡与袁崇焕私议杀毛文龙,崇祯会对此事一无所觉。

而《国榷》崇祯二年九月庚戌条载:「夺毛文龙世荫锦衣卫,毛云龙除名。」「世荫锦衣卫」乃一荣誉职衔。而崇祯在毛文龙死后数月便将毛与其弟「除名」,则可见其对毛之死的态度。若言毛文龙在遭袁崇焕所杀后,崇祯不处分崇焕,并「褒谕备至」(《幸存录》语),还可争论其乃为势所迫而为,此条史料即可充分证明崇祯对毛文龙的否定态度。

当然,上述资料也只能证明崇祯对毛文龙之死是欢迎的(至少并不反感),而「欢迎其死」与「知情其死」是两回事。是以若要分析崇祯对杀毛文龙是否知情,则必前分析其时明廷对毛文龙之态度:因若杀毛文龙合乎崇祯、朝野意向(主要是前者),则钱龙锡与袁崇焕谋杀毛,实无必要对崇祯欺瞒。关于其时明廷对毛文龙之态度,《幸存论》之述颇具盖括性:

「(毛文龙)牵掣酋奴,时时掩袭,颇有斩获,称有功。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其握重兵、居海岛中,莫能制也。」


《幸存论》此段屡为《国榷》、《崇祯实录》等著述所引,可见其言实甚具代表性。而由此亦可见毛文龙实已成朝廷之鸡肋:既重其牵掣之功,又厌其贪婪难制;而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便为收编其军于朝廷编制之内,使其受中央所节制。但此法之最大障碍,便为毛文龙本人。因此我认为袁崇焕双岛之行,实朝廷意欲收编毛文龙之手段。至袁杀毛,实亦朝廷默许的举动。因此他才会在事后获崇祯「褒谕备至」,而毛文龙兄弟则被夺世荫锦衣卫。

至于为什么袁崇焕最终会因此而被定罪,只能说其此举有罪与否,实在崇祯对此的解释,而非其行为的性质,故当崇祯希望袁崇焕死的时候,此自然会成为其中一理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12-31 02: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8-12-30 16:46 发表
说实话,就是因为起点某一段时间大肆热捧那个不知所谓的《窃明》,导致我对起点好感全无。

嘿嘿,这让我想起了一则近期的娱乐八卦,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话说当年倪震为报复刘锡明当众称赞其女友周慧敏,便在自己创办的杂志里铺天盖地的抹黑刘锡明为「毒瘤明」,使其最终被逼离开香港。而近期刘锡明在访问中透露周慧敏在当时曾致电其致歉,其中明言倪震抹黑刘锡明,并非单纯报复,而是因为在抹黑刘锡明后,其杂志销量直线上升……

我想灰熊猫为什幺愈写愈起劲,起点为什幺热捧那本小说,原因跟倪震抹黑刘锡明没有什幺区别:为销量、为名、为利而已。而无可否认的是,在这点上他们做得很成功。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8-12-31 14: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2-21 12: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09-2-20 21:43 发表
如果说 《明季北略》 为明遗所著,在某些地方缺乏客观性,这点我同意。
同理,明史-为满清所著,在文字狱的背景下,经历了屡次修改,此书的客观性可想而知。
《明季北略》只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对于亡国的悲痛和 ...

可以理解是一回事,但可不可以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在我个人而言,一部史着如此是非不分,在不加任何考证下,就对一个民族英雄(不论你喜不喜欢袁崇焕,但我认为他能当此四字)进行如此的批评,甚至可以说是抹黑,是绝不可接受的。

请不要拿《明史》的可信程度与《明季北略》相比,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就算如你所言,《明季北略》可信度高于《明史》,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9-2-21 12:2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2-21 22: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09-2-21 22:10 发表



我很纳闷。

为什么 在某些人眼里

六奇兄写的都是YY,
而乾隆兄所说都是真理?

我给老兄你一个建议:去看一看我在29楼的回帖。我只能说,如果你认为计六奇沿《镇海春秋》之说,记李永芳献策杀毛文龙一事是有经过考证,那我无话可说。

还有,我不认为《明季北略》只是一部单纯的文人「通过对当时的信息搜集而写的一本书」。因为计六奇明显有对史料进行取舍,如在记袁崇焕事上,他便有明显贬袁崇毛的倾向,对袁是一面倒的批评,其中有不少还与事实不乎。这又公正吗?

P.S.我不认为《明史》的整体可信性有多高,但在袁崇焕之事上,我认为它远比《北略》可靠、公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2-22 00: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09-2-21 22:50 发表

还是跑题了,《明季北略》里面记载了这些事又如何?
不要只凭一句话,就给别人戴帽子吧。
这样纯属钻牛角尖。
学习历史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
要立体化看待历史,而不是只在一个面上,甚至一个点上。
不是某史书上记载就是真的,
不是某史书上没有记载就是假的
要学会在两行字的空白之中寻找真相。

想请问一下,你是在说谁跑题了?你自己吗?

「不是某史书上记载就是真的,不是某史书上没有记载就是假的」,这道理,我想任何一个对历史有一点认识的人也知道,其中当然包括翼德兄,应该就不劳你来提醒了。对,「不是某史书上记载就是真的」,《明季北略》应该也是史书,那它的记载,也未必全然真实,翼德兄也不过是指出其一些不确处,又何来「戴帽子」、「钻牛角尖」可言?

P.S.如果阁下不介意停止大放厥辞,而是回到我们的讨论主题,那就更好了。

[ 本帖最后由 巴克豪斯 于 2009-2-22 00: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9-2-23 19: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9-2-23 11:05 发表



“袁崇焕是被乾隆捧红的”和“袁崇焕是被乾隆篡改历史捧红的”,这区别可大了去了。

打个比方,指控“某公司做虚假广告使销售额上升”,结果发现没有“做虚假广告”的证据,于是改口“某公司做广告使销售额上升”,固然“事实”是“事实”了,却也失去了指控的意义。

益德兄此言大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0 18: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10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