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12:57 发表
的。既然你的是04版的,那好,请翻到168页,看看此页写得什么好吗?
洋相出到现在,你还嫌不够吗?
----笑话, 我既然说的是93版的, 我看04版的干嘛? 莫非我还不知道04版有么?
你想把老汉气出心脏病?你自己看看,你究竟有哪个版的。
是不是洋相出多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原话: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不见棺村不掉泪?
这里你说了,那张图片写成屯祈山是错的,对吧。
为什么是错的呢,你说因为“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如果你的意思不是指“原屯”,而是你后来改口的什么“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你的推理怎么能够成立?
凭什么“(司马懿是)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就认为司马懿不可能屯祁山呢?司马懿从长安进军至祁山不正好“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吗?
哈哈,可见,撒谎也很辛苦了。你撒一个谎,就需要另外数倍的谎言来支持,呵呵。
----笑, 我莫非没承认我关羽占领襄阳是YY了么? 象你啊, 明明没看书还自诩"给我壮胆"来承认?
我并没说你什么书都不看啊,我说的是你不看军事书,是个军事盲。但是,你还是看了一些书的,你看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记载”了关羽战领襄阳,呵呵。
这是原屯? 你不是说了么? 你只以为"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这个是原因, 完全不理会我之前已经说过的司马懿行军路线(就在该贴上).
你割开我贴子来看, 自然是读成原屯了. 我再问一句, 我那贴里说的话没包括司马懿屯长安后的进军路线么? 还是您不懂联系上下文, 以为我就以司马懿屯长安来否决司马懿屯祈山的?
----不知道谁闹笑话呢. 你不删, 我也全引, 看看谁在闹笑话.
----笑, 我当初发的那贴就在上面, 说过什么自己看, 当然, 你仍然喜欢把我贴子割开, 只看最后一句, 那随便你.
如果不割开你的帖子来看,你又如何来园谎?你可以继续编啊,你需要联系哪一个上下文,你把它引出来,排出来大家看看嘛。
犯错不承认,偏要去撒谎,然后园谎,总有一天要累死你,呵呵。
(第一,不小心删了,也不回你了,反正只是吵架)
第二, 木门具体在哪没定论没什么问题. 张合死于诸葛亮最终撤军里. 你那一杆子说从上归先到木门后到卤城完全有可能, 莫非诸葛亮是往上硅方向撤退?
还是那句.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 这根本不需要知道木门具体位置也能了解的大概. 当然, 有人说司马懿跟诸葛亮分别跑进祈山又绕回祈山出口卤城那去, 那自然是他的本事.
呵呵,终于发现,自己又一次搞错了。这回不提什么地理了?在此以前,你一直以为木门在哪儿啊?
怎么就不能从上邽到木门然后再到卤城或祁山?“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祁山就只能有一个入口吗?祁山山脉的走向你弄清了没有?你如果不搞清这些初等问题,如何下断言木门一定在卤城的后面(从上邽看过来)?
哦,现在又重新找理由了,不提什么那个那个了,改提“以前说过的“什么什么了。拜托,你以前说过的每句话,我还都得背下来啊?你是毛主席?
----贴子就在上面, 同一贴的内容你都能不知道, 那你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重新找理由? 我说了, 我现在才知道你除了没记性, 还不张眼睛的.
血压再次升高……
这回不说”以前“的帖子了?又改成“同一帖以前”的内容了。你说你累不累啊,害人误己?
----晋书跟汉晋春秋上司马懿进军路线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对作战的描述.
我敢说, 记载里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至少比你可靠多了.
你可以说它们不可靠. 但你得有根据. 而不是纯玩你的YY大法把木门给丢出祈山出口之外去了.
书上的行军路线,有地图吗?不就是讲一些地名吗?这些地名如今都不知具体位置,你就以为你那小脑袋瓜子想象的就可靠了?还在鬼扯。我就不敢说可靠。现在连地名都不能统一,还况行军路线?
----笑, 你跟贴里吵出的观点跟你主贴有鸟关系, 跟你主贴有关系的是晋书与其他记载矛盾的那一块.
笑, 不用扯汉晋春秋, 那本书把行军路线给弄错了, 引什么资料也救不回它. 就象S二号弄错了张合之死, 就顺带让你引的晋书资料也丢脸不成? 你引的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 没什么问题, 问题只在你自己理解错误罢了.
哈哈哈哈,,一听说这本书对己方有利了,马上换了一付嘴脸,开始说“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没什么问题”了。你在看看之前你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
你是小品演员啊?在演节目啊?
----笑, 你原话我也原话:
你不想好好表达你的意思,悠然不知由于自己的发癫,讲出的话使别人无从回复。那这一条就忽略过去了。
----先去弄清楚卤城二山断水的重围是怎么回事再来说话吧. 晋书没提到. 地理知识总该有吧, 说了那么多次, 卤城是祈山入口, 据山断水, 司马懿往哪跑进祈山的? 直接说句. 晋书哪提到拔围拔的是祈山之围的?
司马懿在外面解围,什么时候跑进祁山了?你还真以为祁山就象一间房子那样,非得从大门进来?
其实,我都告诉你了,司马懿摆开了要破围,诸葛亮就退兵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战。
就是突破了祁山围 !!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 断水为重围, 帝攻拔其围.
晋书哪里写司马懿绕过诸葛亮去攻祈山围并拔之的? 还就是, 你说是关晋书鸟事?
呵呵,还在糊涂着呢?你说不是祁山围,莫非诸葛亮没事作了,又作了另一个围子?在围子里面唱卡拉OK?
----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 司马懿一攻, 拔了, 诸葛亮才跑. 这是晋书的意思.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哇塞, 曹操攻拔了, 生擒第主将了, 还没破. 拔原来就不是破.
你懂什么? 不如看看汉典如何?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某人继续弄那个什么破拔的玩意吧. 拔之就是先破了敌人的防守再夺取敌人的据点.
拔了,就是对方的地给占了。如果敌人抵抗,则肯定经过激烈战斗;但是如果敌人主动跑了,或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跑了,这都可以称为“攻拔”,懂了吗,幼儿园,在这些常识上面打转转,你就不怕累着老汉?
----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啊? 你说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跟诸葛亮不知道以后的事情是一回事?
你说的话: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退兵时,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诸葛亮不知道以后被破起码会料到有追兵. 还会布置埋伏?
我所谓的诸葛亮会停下回去再让司马懿破一次, 指的是晋书的追击没分批追. 则追击指挥者是司马懿, 而魏略, 魏书, 蜀书上的追击者却是张合.
诸葛亮布置埋伏是为了防止追兵?懂吗?不是说他能掐会算,我讲明白了吗?
《晋书》不写张郃,当然就不会提张郃的追击,只提司马懿追击。魏略那些书并未交代追击战,只是写张郃阵亡,提司马懿作甚?
综合《晋书》《三国志》,可知道,司马懿与张郃,一个是“追派”,一个是“纵派”,两派都有道理,结果,由于司马懿是主官,就按他的意见执行了,于是取得“俘斩万计”的战果。
----另一仗? 莫非诸葛亮还在原地等着司马懿再来干一仗?
呵呵,我好象已经教过你了,张绣不是第一次追击吃了亏,回来后第二次追击,又占了便宜?按你那个木瓜脑袋,曹操是在原地等着张绣来再干一仗?
象你这么笨的学生,我还真没有遇到过呢。要教几遍你说说。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至少把两仗都说了. 如果司马懿跟张合都有追, 怎么三国志只说张合追亮, 没司马宣王啥事?
你看看这些事迹,都是在哪部传记里写的?你拿出司马懿传出来,看看里面记了没。
你找不到《司马懿传》,要了解司马懿的事迹,就要查阅《晋书》的《宣帝纪》,你的疑惑就解决了!
追而破之当然也是功劳,但第四次北伐主要是退敌;第一次北伐给蜀军迎头痛击,歼灭数万,这个才是破敌,懂了吗?
明帝当然认为“俘斩万计”不如第一次北伐的功劳大!这个我已经讲了N遍了,你装聋子?
----你讲了N遍没根据的一句话我自然当你是哑巴没说话.
第四次北伐主要功劳是退敌? 貌似论功时可不是以击退敌人论功. 而是以敌退论功哦. 原来敌退后斩获数万都比不上敌人自己撤退功劳来得大, 真牛. 看陆逊传去吧.
敌退,本身就包括了敌人退兵时发生的损失,懂了吗?
如果有个司马懿传,里面也一定会提到的,懂了吗?陆逊传就是证明,呵呵。
另外:请你给出歼灭数万的证据来瞧瞧吧?
呵呵,本人可没这观点,而且主帖还专门写了一个段落反驳了这个观点。
我一直知道你是没看主帖就来和我磨牙的了,呵呵。你当大家不知道你小混混一个?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我下面那句是讲了战史书的观点,不是本人的观点了。战史书现在又没人证伪,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搞笑, 有可能跟极有可能是同一回事? 那极字不是你的观点是啥? 是战史书的观点?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
极有可能,是按战史书的观点来讲的,你这还能叫懂中国语文。
譬如一个人没来上班,他解释是生病了,去看医生了。另一人说“极有可能的,这人平时就这样,大小病就喜欢看医生”,你说算谁的观点?
----战史书都已经严重违反了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 如果不足以证伪, 那么战史书凭什么有可能? 当然, S二号看到什么观点符合自己的, 就拿来给自己当武器很正常.
上面已经给你指出了,人家“严重违反”的,只是你马甲儿自个所掌握的“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而已,这就算证伪了人家?哈哈哈。幼儿园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知识认为1+1=10是错的,这就算证伪了?
----笑, 贴出来证明谣言为什么还得让我评论你的战史书呢?
说话有根据?
关羽有5万兵的根据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第一次北伐魏国歼灭数万又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司马懿攻拔其围的围是祈山之围又是哪一处记载给你的?
再就是诸葛亮没扩兵记载又是哪些东西给你的根据?
还有木门在祈山与上硅之间又是哪给你的根据?
你说话有根据的么?
以上说法,都是以《三国志》《晋书》为根据的,何为没有根据?
----给我参考, 那干嘛还叫我对它评论? 莫非参考跟评论是一回事? 发现它闹的笑话太大了, 就只敢对着我一大段话里的一句YY, 不敢说那本书了, 不敢对我的评论发言了吧?
给你参考了,当然要回应一下,不然我怎么知道你看到没看到啊?我的主帖出来这么久了,你不还是没怎么看就和我吵到现在吗?你连我的几个标题都没有看啊。
闹的笑话那是你本人啊。我不敢对你的评论发言了?你的评论不就是“原屯”吗?不是讲到了现在?
笑话?我现在不妨告诉你,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挺蜀的书,我会当它的真?里面吹捧诸葛亮已经到了恶心的程度了,我还会拿它当根据?第四次北伐的描写,这本书不仅完全采写了《汉晋春秋》,还加上了魏略那段根本不靠谱的什么“登高布伏”。正史《晋书》的观点,它是一句都没用。
发癫的,要不是你在这里大肆污蔑,我根本还不会告诉你这本书是挺蜀的呢。要你们慢慢地骂去。我对这本书的用处,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它的观点我会采纳吗?
----发白的那位, 你总算说了句实话啊.
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
你不仅对此书, 对所有讨论都一个样而已.
不找有用的,有利的资料,你立什么观点?两本书有矛盾,你总要取一个对不?
本人磨嘴皮子是迫不得已,不是你们硬要磨的?
发现你们这些人,你不磨吧,他会以为他有理了!真是咄咄怪事。
还有一个叫“天涯明月刀”的,更过份,居然凭空造谣我写了帖子以后,“至今不敢”回答跟帖里提的问题。
魏略啥时候让S二号给证伪成不靠谱了? 哇塞~~ 说话有根据的S二号又来了句惊世大论, 我等待着S二号每句必有根据之这一句的根据在哪~`
魏略的某些说话不着调,这是我来证伪的?
----哟, 也有可能, 就承认其可能, 但是后面来句张合先打王平再去上硅极有可能.
前面是承认真相, 后面那极有可能是干嘛用的? 也有可能就真相了, 极有可能不成了真相中的真相?
原来也有可能是说明真相, 极有可能倒是让我多转几圈?
你这样是极不要脸啊. 我这意思是让你多要几圈脸. 别理解错了啊~`
从科学态度来说,只能说可能懂吗?平时写文章表达观点,虽然不用可能的字眼,但都是在论证这种“可能性”。
呵呵,你倒是很想让别人丢脸。田余庆那事不就是这样吗,结果,丢的是你自己的脸。
----你现在看过汉晋春秋, 这基本确认.
晋书当然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你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晋书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那么汉晋春秋更加不是忙诸葛亮的书.
哟哟哟, 原来我反过来是汉晋, 复过去是春秋呢, S二号, 你这说话有根据的, 麻烦麻烦请引证我本贴哪一段话引用了汉晋春秋说事. 记得哦, 你跟我们的区别是说话绝对有根据, 从不信口开河的哦~~
你说《晋书》是帮司马懿的书,总得有根据吧?有前人的结论吗?引出来。
我说《汉晋春秋》帮诸葛亮的书,这是公认的。
你不是反复拿《汉晋春秋》说来说去是什么啊?你一张口,你的相关的知识结构就暴露无遗,就是建立在《汉晋》的骨架上,找《三国志》作旁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