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得人心者未必得天下(袁曹大战感悟)
性别:男-离线 4kgrubby
(汉≈宜城亭侯)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6
编号 83736
注册 2006-9-19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9-21 11: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得人心者未必得天下(袁曹大战感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这里,孟子一开头就对丧失仁义之心的统治者失去了信心,以为与他们是没有什么理性可言的。认为与他们还可以谈理性,天下就不会有亡国败家的事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好象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我以为“得民心者也未必得天下”!   

  三国时官渡之战是人们广为熟知的,为什么曹操会胜,袁绍会败呢?长期以来,史学家总是强调袁绍代表的是腐朽的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曹操所代表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地主阶级。对人民比较宽和,试图说明曹操更顺应历史潮流,比袁绍更爱人民拥护。   

  其实,在汉未年军阀混战时期,每个军阀的兵士粮草物资等都是从百姓处强行征集而来,很难说谁是真正的正义之师。百姓受这些军阀所害,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这些军阀在他们眼里都没有什么两样。   

  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军8万降卒,在攻打并州、青州时,凡遇顽强抵搞,一律屠城。这样的人,难道会得到河北百姓的民心吗?相反,袁氏在河北,也不是人们想当然地以为是不得民心的。袁绍对待农民的政策比曹操要宽仁。袁尚,袁熙败退乌桓时,幽州民众十余万户随之迁移。曹操的谋士荀攸曾对曹操说:“河北百姓多受恩于袁绍。”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消灭袁绍,而是等到两年后袁绍亡故,其子内部火并时,才出兵河北?以曹操的性格,应该是最善于抓住进攻机会,不会拖泥带水的。   

  其实,曹操征服河北,之所以专心致志用了5年时间,就是因为袁氏在河北的基础很雄厚。所谓基础雄厚,也就包括得到人民拥护,辖内安定同心。在袁氏势力已经元气大伤,而且北方已经没有其他势力对曹氏产生困扰的情况下,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居然花了5年时间,才平定河北,这正是曹操不得河北民心的外在反映。   

  因此,袁氏势力在河北所得的民心远多于曹操,由于他们的奸诈程度与曹操不是一个档次,虽然得了民心,仍然要失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7: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33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