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说清朝兴衰(部分转文)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7: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8 17:35 发表

汉朝徭役人头税繁重。百姓除了要纳税,必要时候还要帮政府建设工程就是出卖劳动力。有没有兵役我不清楚可以查一下。清朝废除了人头税,你让清朝还怎么比?建议你查查康熙乾隆减免赋税的次数,注意,是大规模! ...

清代,徭役本应编入“一条鞭”内征派,康熙、雍正之交摊丁入地,徭役已摊入地亩征

收,不应再调发徭役,但近京直隶,各科差役,无时不有,名为雇役,实则无偿调发。差发

最多的是二月祭东、西陵,七月赴木兰狩猎,以及到辽宁渴祖陵,到山东登泰山祭天,到山

西五台进香,到江南巡幸等,修桥、铺路、设行宫、供应一切饮食诸事,无不动用民力。

清朝也有徭役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7: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摊丁入亩”的溢额多征问题
“摊丁入亩”政策并不能维持固定的征税数额从而抑制人民逃避税收。清朝前期实行“永
不加赋”的措施时,曾希望通过将丁口数额固定下来的方法保丁银征收,避免人丁流失,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是由于“永不加赋”的措施表面上固定人丁数额,实质上却无法使人丁附着于土地之上。“永不加赋”并非“毋增毋减,定为常额”,而实质上使人丁数字增多。由于“摊丁入亩”政策的丁银数字是建立在“永不加赋”的定额基础上,因而“摊丁入亩”政策施行之时,人民就负担了更为沉重的赋税.

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后还出现了减丁减丁银的情况。
丁银减额的情况: 图3表明,在以上各省中直隶、陕西二省丁银减少数额均达到1.1万多两以上,减幅较大。陕西人丁减少竟达10万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后,人民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加,逃亡外地躲避赋税的情况愈演愈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7: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代兵痞的待遇能和八旗子弟比吗?明代兵痞的原因主要还是待遇太差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8: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年)十一月,御史蒋云宽奏:直隶差使费用,名目不一,有难以

报销而必须使用者;如遇皇差,一切桥道工程,车马应支等等,虽有经费,不敷支销;则责令民间供应。

民间供应是亮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8: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8 18:04 发表

红字1
摊丁入亩是废除人头税,在土地上收税,请问哪里负担变得更重?


红字2
你在哪复制的奇葩?图在哪?清朝从康熙50年开始到乾隆人口一下子涨到了3亿,你告诉我人口减少了?

这个是在百度百科摊丁入亩里面有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2-28 18: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当时清人对政策及实施的评价看,统治者虽口口声称业佃均受蠲免之益,对佃户来说,他们却并没有一点权利,他们不能主动要求地主减租,只能恳求地主“饶让”,“情让”。如果地主不减租,他们也只能逆来顺受。这在乾隆的谕旨中是一再申明的。如果他们主动求减租,则被视为抗租,是断不可长的“刁顽”风气,必须“严拿从重议处”。也就是说,减与不减,减多少,都要看地主的态度和心情。而一旦他们觉得所定减租政策使地主受益太少时,他们又可以随心所欲改动减租规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 20: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若问大清灭亡的政策失误还有什么?那么无疑是启用康有为等书生了。自古王朝稳定与否主要看两点,第一是百姓的生存问题,根据上述已经得知清朝一直做得不错。而第二点便是读书人的出路问题,读书人生来不安分,不给出路,没有官做,他们就会心生异动。而开科举,可以舒缓压力,当然时不时还要靠文字狱给他们收收骨头,劳逸结合嘛。

这个不是清粉是什么啊?杀了那么多人,而且很多是冤枉的,然后一句劳逸结合,说的多轻松啊。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 20:5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有关文字狱语录:
而清朝文字狱问题其实误解很深,清朝文字狱究竟针对的是什么群体?比如上面我说的“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文字狱针对的也大多是这类文人无病呻吟的诗词。

诗分两种,一为用诗表达内心情感,二为无病呻吟。

反诗的概念是属于两者之间,第一种则是真的不爽清朝,那么他写诗文讥讽被杀不冤枉。
第二种属于无病呻吟的,就想写诗玩,那此类作品我只能扑之一笑。
要在秦朝时期就有“避讳”一说。遇到清朝这类异族统治神经敏感的时期我也只能说专制达到了最高峰。但这也是继承之前专制平台的结果.

避讳,腹谤等都是汉人发明的,有这个起端就有发展,清朝文字狱不是突然就有这么强烈的,是基于前朝的积累发展.
避讳是文字狱的最初形式,从对统治者不敬的理由开始避讳,到清朝为了统治而开始文字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于腹诽,可以参见霍光。就如同朱元璋因为“光天圣人”杀人一样,不是说在明朝文字就不会被杀头。

楼主是中国人吗?汉语确实有问题,朱元璋篡改孟子叫文字狱?明末阉党摧毁全国书院讲学叫文字狱?

文字狱在你的看来无非是文化毁灭,但朱元璋改孟子不算对文化的损害?
我没说要比,只是说这事都有,如果说满人到达了高峰,也是和汉人学的。所以满人是有文字狱,明朝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你怎么知道清代文字狱都是无意的?“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这句诗我早在很小的时候看到就感觉到讥讽之意十足。这么明显的诗文无意中做得心多大??

那是,在阁下看来,写诗就得白话文上,要么写反清复明要么写,我要推翻大清,不然怎么辩白都行,

你觉得不对就去和大清理论,这事我不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 21: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 21:32 发表

你懂什么叫叙述吗?叙述一件事难道要带有强烈的仇恨语气?文字狱我一没掩盖,二没狡辩,这就叫做清粉?你中文确定五十分以上?

至少我对于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官员功臣是带着凝重的心情的。清文字狱死的人很多还是全家族牵连呢,这事还能这么轻松。
日本右翼分子对于南京大屠杀似乎也是带着这样轻松的语气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 2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 21:51 发表

我怎么叙述关你什么事?你是不是管的太宽了?四个字————闲的蛋疼。

真不关我的事,不过通过语气来判定爱憎还是有的 吧,比如聪明和狡猾。所以我通过语气来判定是不是清粉没错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2 19: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2 00:09 发表

给你个建议,这类揣测类的帖子少回复为妙,一来没意义,二来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口水战。伤和气。

你是转帖的,你认识原作者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3 17: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2 21:13 发表
你认字吗?没看到部分转帖吗?

哪部分是你写的?还有你凭什么说原作者不是清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1 23: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1 19:30 发表

从野猪皮开始攻掠大明打天下的时间超过40年。

这话就不对了,难道汉人责任大,对满清的屠杀行为就可以免责?



你要这么说的确是,但是打天下的时间取决于双方实力,要么明朝强一点,早点灭清,要么 ...

在洋务运动之前,汉族的臣地位不如皇帝的奴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1 23: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0 19:06 发表


在我看来一样,汉族君主和造反者打天下时都会是屠杀?难道死在本族人屠刀下就不用负责?

乾符六年878年,黃巢兵團血洗泉州,劫殺富商萬人。
乾符七年(879年),攻克广州,控制岭南,在廣州大肆濫殺無辜 ...

这个,比烂的话,就没意思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2 00: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1 23:36 发表
证据。

1,皇帝的奴才对等的是什么?和珅也是皇帝的奴才,能比这个奴才地位高的别说汉臣的,满族奴才都没有

2按照你的观点,是不是要清帝把军政一把手给汉人臣子才行。

皇帝的奴才只有和珅一个人吗?年羹尧和曹雪芹的祖父是康熙的奴才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2 00:5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0: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目前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明代档案所以保存不多,或许有明清之际战乱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清朝修撰明史之后,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如此,满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乾隆之龌龊由此可见一斑。
附一份乾隆朝销毁的明代书籍(光是以“明”字打头的被满清禁毁的书籍就接近一百五十种,另有以“皇”字开头的许多明朝书籍也被禁毁),书目大致如下:

    《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1: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书名容易留啊,书可不容易留啊,现在很多古代的书都是只有书名没有书的。你看这些书,书名只要一页纸就能保存,可是书都是要一间房间才放的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比如兰亭序,你有听说过吗?你有看过原本吗?
有的书是孤本,而且不对外公开发行的,所以容易销毁,可是听说过这本书的人还是不少的。

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5 21: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1: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经过查阅资料,才知道禁书是有书目的,所以你能知道那些是禁书,不过这些书一般都被销毁了,只有少量的遗漏。比如《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3: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1:54 发表
扬州十日记明显是假的,史学界都把它立为“孤证”。甚至有说法是孙中山伪造的,你可要仔细辩分呀。

虽说,大屠杀“凡七日乃止”,但《扬州十日记》记为“十日”,并没有错,封刀令并没有及时止住屠杀。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吴嘉纪《挽饶母》诗也说:“忆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另一个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顾炎武也有诗说:“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酬朱监纪四辅》)这里用“围”,不用“杀”,是因诗的押韵缘故。
关于扬州大屠杀,除了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有亲历、亲睹的逐日实录,以及各种稗官野史的杂录,当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忆录,有大量的诗篇,以如泣如诉的悲愤文字作诗史;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写真图画,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作画史;有同时代扬州人的话本,在歌颂史可法民族气节的同时作扬民遭遇的痛史。
由《扬州历代诗词》所收诗篇,不下50首。如“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明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蒋士铨《焚楼行》)等等。

相关的资料还是很多的,还有《清实录》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这个史学界把它作为孤证是你瞎编的,请你给出具体有哪些史学家这么说,还有证据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5 23:2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3: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1:55 发表
至于日本人竟然有记载我很诧异,你觉得日本人那时候拿出来的东西有几层可信度?

这本书不是日本人的记载,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写的,只是因为不是在中国,所以才保存了下来。
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将此书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杂记》)
1940年,林语堂先生主持的上海西风社出版了扬州人毛如升先生英译的《扬州十日记》。美国学者贝德博士在该英译本《序言》中,对本书的文学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我都把鲁迅,林语堂给搬出来了,你也搬几个出来。
刚刚查到了:《扬州十日记》版本考。
民国之前就有两个版本了,只有少量的字是不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5 23: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3:39 发表
“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明黄宗羲《卓烈妇》);“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明日还 ...

多铎《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 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撄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蒸变,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
  
《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 (雍正《扬州府志》卷34)《明季南略》卷4:“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多铎,将扬州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奉献给满清最高统治者。顺治帝获得十名,摄政王多尔衮获得三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亲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济格等各一名。”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5 23:5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3:45 发表

我就是好奇,为啥说作者是王秀楚?依据为何?  其次,如何流传到日本的?扬州十日记在清一朝两百多年不见痕迹,到了民国革命党就有了,你确定不是政治意义大过历史意义?

其次,林语堂的评价只是文学家、语 ...

请参阅《扬州十日记》版本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5 23: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3:45 发表

我就是好奇,为啥说作者是王秀楚?依据为何?  其次,如何流传到日本的?扬州十日记在清一朝两百多年不见痕迹,到了民国革命党就有了,你确定不是政治意义大过历史意义?

其次,林语堂的评价只是文学家、语 ...

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3年十二        《中国小说史略》上卷        1934年一月       
1924年六月        《中国小说史略》下卷        1934年三月
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5 23:5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00: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3:57 发表

一处榜文而已,无非恐吓作用,你说的半天我就问你一句。

你确定,多铎此恐吓榜文真实可信?  昨大兵至维扬。这个怎么解释?昨天还是前几日?

成,咱告诉你,史学界说扬州十日记不可信之处在于 此文言扬 ...

虽然明朝扬州不是最繁盛的时候,但也是当时全国十大城市。战争时期,大城市人口会膨胀的。
战时重庆人口的膨胀
1931年,重庆市人口256596人,1935年为379058人,1936年为471018人 。抗战期间,大量人口内迁,沦陷区1000余万人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其中有700万人来四川,迁至重庆地区的达100万人。1944年,重庆市区人口突破百万。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人口已达至125万余人。
元代来中国传教的圣方济会教士鄂多力克在扬州逗留过。他在《鄂多力克行记》里写扬州道:
"城中有方济各派之修道院一所,与夫其他教士之礼拜堂数处,惟此种礼拜堂是属于聂思脱里派之礼拜堂。其城甚广大,其户至少有四十万,亦云有五十二万。

80万有可能。也许数字不一定准确,不过大屠杀肯定没问题的。你可以质疑南京大屠杀是不是三十万,可是日本真没有南京大屠杀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00: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6 00:27 发表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多铎,将扬州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奉献给满清最高统治者。顺治帝获得十名,摄政王多尔衮获得三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 ...

汉人会满文的很少,而且清政府不倒台,一般的汉人能看到这些档案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00: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
  
  “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0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5 23:34 发表

很辛苦吧?搜罗一堆。“作者“王秀楚”的署名在这些版本推演中有一个过程,据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朱宗宙先生称,其所见《荆驼逸史》中的《扬州十日记》署名为“无名氏”,而姚觐元《禁书总目》中所载的 ...

《四库禁毁丛刊目录》,见《扬州十日记》赫然在内:“《扬州十日记》一卷,清王秀楚撰
《四库禁书》在收入《扬州十日记》时,第一次对作者王秀楚作了如下介绍:“本书作者是史可法的幕僚,《扬州十日记》是‘身所亲历,目所亲睹’的记史著作祖本。书中记述了清军攻破扬州,肆意奸淫妇女,泣声盈野的人间地狱惨象。

[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3-16 00:5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01: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6 00:12 发表
十日记有木有讲,冷兵器军队,在遇到激烈反抗的情况下, 怎么才能以寡胜众,最终镇压反抗,屠杀掉大部分人口,难道辫子兵个个是超级赛亚人,小宇宙爆发? 还是挥刀自宫练了辟邪剑谱?你也说了,清军是不重火器的 ...

请参考昆明301事件,就5个人几十分钟砍了一百多人,也就是用砍刀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14-3-16 12: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16 06:41 发表

抱歉,《扬州十日记》作者言之凿凿的张口就来80万,到你这就给他随意辩解。如果他说的80万是假的。那么作者本人不严谨,他的东西有几层信度?

至于南京大屠杀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和南京百姓口述是杜 ...

初二日,传府道州县已置官吏,执安民牌遍谕百姓,毋得惊惧。又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而寺院中藏匿妇女亦复不少,亦有惊饿死者,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後约计八十万馀,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如果按照你的标准,那么古代的历史都是假的,赤壁之战是假的,因为曹操根本没有百万的军队。长平之战也是假的,因为赵国没有40多万的军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3: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5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