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3 13: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丞相高论,好一个“为了实在的利益”,的确,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其用人也更多的从这方面考虑。

1、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其颁布的《求才三令》也屡用陈平、苏秦、韩信、吴起等人的“若文俗之吏、负污辱之名”来加以说明,但并不表明其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据《后汉书》“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三国志》“郑珲。。。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庚申令》“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等等。说明曹操用人不仅重才重德,就是对舆论也相当重视。其之所以一再强调“重才”是为了突破东汉以来标榜封建道德的名士世族观念,是故曹操能得世族和庶族的共同支持,“文武并用、英雄毕力”而扫灭群雄。

2、看待曹操用人,应分两个阶段来区别,这也是其用人的两面性。当创业时,曹操为了扩充实力,想尽一切办法,耍尽一切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各类人才,故其用人有高出他人之处。当三国鼎立之势已成,曹操再无忘外扩张可能,便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其用人也不再是“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而是采取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说到底也是为了其政治目的。《求才令》的“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也有号召臣僚勿以舍汉为不忠不义、取讥惹辱之行为的意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3 14: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31, 2:50:43发表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才方面更是极端的渴望。两出求贤令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丞相之言有误,曹操是三次颁布《求才令》,而不是两次,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三次在建安二十二年八月,期间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后之后的一两个月,又颁布下面一令:

《举士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15: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2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