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31 02: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近来观伯温兄在大话自发了一篇关于曹操是爱才还是弑才一文,感触颇多,便匆匆写下这么几笔。

曹操的为人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了。许子将曰:“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而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围绕着这两句话来。曹操被成为是三国里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后人对他的极公正的评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在年轻时的不务正业为时人所不屑。不过这些缺点恰恰是他成功走上政治舞台的必须有的素质。所以曹操首先必须是个政治家,然后才能说他是军事家,文学家什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必须要做的一切。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逸才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才方面更是极端的渴望。两出求贤令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曹操一生对于“人才”的处理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争议最多的。他爱人才,似乎没有人能超过他,像对郭嘉,丁仪,崔琰……等,而他的忌才,也是出了名的,像对杨修,司马懿,张松……等。

但我认为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没有什么是非可言,他对人才的的最集中的,也是最伟大的体现就是在他的《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这个就是价值论。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唯才是举,是曹操既处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向来事业之争就是人才之争,事业的成就也就是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成就。三国曹、孙、刘三个集团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使用都各有千秋,断难贸然说谁就绝对要高明些。但相对来说,曹操的军事指挥才能,处事临机应变能力,乃至政府体制建设能力,都明显要比孙刘强的多。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几乎可以说是全能来论处,一生胜仗无数,平定整个北方,为统一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真正的战役失败也仅有赤壁一战。争汉中一战虽说是败局,但并不是战败,而是主动退让,并在撤军时迁走了当地大量的百姓,这也为后来的诸葛北伐留下的兵源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隐患,所以说并不能算是惨败。

其次,唯才是举,是曹操尊重人才,实际,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眼光,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曹操的第一次求贤令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时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刘备占有南郡等地,立足于荆州。此后建安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又两次下求贤令,当时刘备已攻破成都,占有两川之地,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形成,而曹操也已有六十三岁,壮士暮年,却大业未成,内心忧虑,求贤辅佐。但曹操的爱才并不是说因为形势所逼,唯才是举这个思想是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的。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几欲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的份上的。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都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颌;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当然,这也是事业的需要。

    同时曹操是个政治家,在政治上的决策他必须把握好分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政治上最成功的一笔,当然也有人才的提议。在政治上,曹操可以说是霸术兼糅王道。封建时代的开国君臣在手段上,无论是对敌人,对手下,对治下的民众,无不采用明与暗,软与硬,宽与严,刚与柔这两手。争民心,得天下,都需要这两手。曹操也同样如此。而且更深谙此王霸之术。

●《述志令》《让县自明本志令》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好一个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个实便道出了曹操的王霸之目的。也就是说曹操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实在的价值论。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和董卓决裂,首举讨董义旗,为天下倡,他有雄才大略,在陈留举兵,成,可为汉室扫平董卓,重整河山,做一个大大的忠臣;不成,则可拥兵自重,任天下之智力,与群雄争霸。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冒死亲率士卒攻打乌巢,官渡之战后,又把袁军七万降卒一举坑杀,是为了拿稳既得的胜利,防止袁兵的叛乱。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光着脚丫去迎接来投的许攸,并谦卑问计。试想,若没有许攸,曹操即便可以打败袁绍,其难度也要增加好几倍。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敢冒天下只大不韪,倡“唯才是举”之一说,并以此为招纳人才之方针。但走到他身边的人必须为他的实利服务,一旦他看出人家敢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的饿话,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他逼死荀彧,崔琰,孔融便可见出其功利观念的急切和残忍。

    总之而言,对待曹操的为人和性格也不能单指一方面。从整个局面来全面的了解曹操的为人。其间废话颇多,又是连夜赶作,故写的不甚完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31 19:3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对,他比较现实,但是同时内心的另一面也很怎么说呢,大概是传统或者理想主义吧。
我来鼓励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国观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81
帖子 98
编号 2390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1-1 06: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爱才人之“才”,非爱才人之“人”。
这两者在他身上背离得较为厉害。

例如世说新语记载的:
(忿狷第三十一)
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

同样地,孙权也有这种背离,但是没有曹操那么极端和残忍:
三国志-吴范传:
权以范为骑都尉,领太史令,数从访问,欲知其决。范祕惜其术,不以至要语权。权由是恨之。(吴录曰:范独心计,所以见重者术,术亡则身弃矣,故终不言。)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侯。”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权曰:“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於己也,削除其名。

三国志-赵达传:
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
后如期死。权闻达有书,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吕布貂蝉
(中狼政治局常委)

谯郡公谏议大夫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838
帖子 11567
编号 435
注册 2003-9-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 08: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曹操是怕那些才都让其他君主用了~~对自己不利啊~~

所以才这样做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洛水飞鱼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9
帖子 432
编号 1001
注册 2003-9-22


发表于 2004-1-2 2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是很赞同曹操的,他所建立的政府体制不是刘备、孙权所能比拟的,曹操死后还出了几个不错的皇帝,可是看看刘备和孙权死后的样子,就可以区分他们了,曹操的才能不是刘备、孙权可以比拟的!支持诸葛丞相!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3 13: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丞相高论,好一个“为了实在的利益”,的确,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其用人也更多的从这方面考虑。

1、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其颁布的《求才三令》也屡用陈平、苏秦、韩信、吴起等人的“若文俗之吏、负污辱之名”来加以说明,但并不表明其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据《后汉书》“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三国志》“郑珲。。。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庚申令》“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等等。说明曹操用人不仅重才重德,就是对舆论也相当重视。其之所以一再强调“重才”是为了突破东汉以来标榜封建道德的名士世族观念,是故曹操能得世族和庶族的共同支持,“文武并用、英雄毕力”而扫灭群雄。

2、看待曹操用人,应分两个阶段来区别,这也是其用人的两面性。当创业时,曹操为了扩充实力,想尽一切办法,耍尽一切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各类人才,故其用人有高出他人之处。当三国鼎立之势已成,曹操再无忘外扩张可能,便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其用人也不再是“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而是采取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说到底也是为了其政治目的。《求才令》的“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也有号召臣僚勿以舍汉为不忠不义、取讥惹辱之行为的意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3 14: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31, 2:50:43发表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才方面更是极端的渴望。两出求贤令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丞相之言有误,曹操是三次颁布《求才令》,而不是两次,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三次在建安二十二年八月,期间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后之后的一两个月,又颁布下面一令:

《举士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水月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6
编号 3467
注册 2003-12-18


发表于 2004-1-4 02: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洛水飞鱼于2004-01-02, 21:53:47发表
我是很赞同曹操的,他所建立的政府体制不是刘备、孙权所能比拟的,曹操死后还出了几个不错的皇帝,可是看看刘备和孙权死后的样子,就可以区分他们了,曹操的才能不是刘备、孙权可以比拟的!支持诸葛丞相!

曹操之后是有个还算好的皇帝,那是曹丕,可跟他老爹差远了。其他的,都是垃圾啊!曹睿尤其最腐败,把整个曹家的天下给糟蹋啦。剩下的都傀儡啦,就不说了……总言之,曹操举才、用才,却没为自己的后代作出一个好的标准,曹丕的九品选人很好,可惜为世家大族所控制,结果到了后来尾大不掉,成了司马家的啦……曹操当初该控制打击世家势力的,可惜他没有,结果……不过也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世家出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4-1-9 01: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在人才的挖掘和使用上是非常到位的,人尽其才~常说的就是这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iteking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7
编号 4315
注册 2004-1-10


发表于 2004-1-10 03: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爱才,为建功立业,曹操嫉才,为定国安邦,无可厚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蜀中野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6
编号 4243
注册 2004-1-7


发表于 2004-1-10 2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伯温
把原文转过来
爱才乎?弑才乎?——浅谈曹操对待人才[原创]
在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莫过于魏了。曹操在时,凭着自己的声望和礼贤下士赢得了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来投。论学识:郭奉孝似不在孔明之下,荀彧、程昱、荀攸等人亦有王佐之才;论武力,徐晃、许禇、夏侯兄弟、张郃、典韦更是有过人之勇.这么多人死心塌地地辅佐曹操,才有了魏国后来如铁桶般的江山.
又从书上瞻仰到了曹公慷慨激昂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书上给的评价是:"表达了一个政治家渴望贤才的强烈愿望.”
的确是好诗,读了只让人觉得心血澎湃,我已经对曹公的爱才之心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又突然想到了几个人的死,心猛地凉了下来,感到自己又被曹操给骗了.
就说曹操横槊赋诗的当天吧,当他慷慨激昂地吟完自己的得意之作之后,扬州刺史刘馥立即指出诗中有不祥之言.要说刘馥,演义里面讲过了:"扬州刺史,沛国相人,姓刘,名馥,字元颖。馥起自合淝,创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绩.”如此,可以算是一个人才了吧,至少也是一个治国之才.他指出曹操的诗中有不祥之言,本是为曹操好,而曹操恼羞成怒,竟将刘馥一槊刺死了.再说荀彧,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要么就是帮曹操搞后勤,在曹操众多的谋士当中,荀彧的功绩可谓是首屈一指了,而就仅仅因为荀彧不支持曹操称魏王加九锡ˉ这本来也是为了曹操好,而曹操又不高兴了,送给荀彧一个空的饮食盒,摆明了是说:"我不需要你了,你跟着我碍事,不如去死吧!"于是,荀彧服毒自杀了.还有杨修,也不过是恃才放旷了一点,曹操又容他不得,把杨修也杀了.
曹操真的爱才吗?我看不是.要么他怎么会杀刘馥、荀彧、还有杨修呢?曹操爱的只是谋士的谋,武将的武,他大概只把这些人当成了自己打江山的工具,一旦没有用了,用处不大了,或是自己看不顺眼了,就凉快在一边,有的干脆杀了清静.不知道曹操的谋士和武将们如果知道了自己只不过是自己主公的一件工具、一枚棋子,会作何感想呢?至于书中写到了曹操在刘馥、荀彧死后要么痛哭流涕,要么追悔莫及,个人认为这也未必就是货真价实的.像曹操这样老谋深算的人何以会一时冲动杀了自己不想杀的人再来后悔呢?要是一次错杀倒也罢了,又何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杀了荀彧又杀杨修呢?只有一个解释ˉ曹操打心眼里就不想再让他们再活.那大把的鼻涕大把的泪也只不过是装出来唬弄人的ˉ这对于曹操来说并不难办到.为了不把其他的人给吓跑嘛!做做样子也是值得的!
又想起了张松见曹操的那一段:张松有异才,本来想投曹操,但曹操因其相貌不好和出言顶撞而心存不满,置之不理.后张松终为卧龙凤雏所用.由此看来,曹操似乎根本就不识人才,一个连人才都看不出来的人,爱才又从何说起呢?
至于曹操的那一首慷慨激昂的《短歌行》大概只能理解成是他自己在自作多情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蜀中野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6
编号 4243
注册 2004-1-7


发表于 2004-1-10 22: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孤穷赵云于2004-01-03, 13:41:27发表
但并不表明其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重德只是对别人而言的,那是为了别人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也是为了舆论的需要。德行对他自己来说却始终只是一个假面具,曹操的确很会用人,却实在是缺少了那么一些人情味,这大概也是古今帝王及成霸业者的通病。
其实发这篇文并不是想说别的什么,只是觉得曹操对荀彧的无情让人无法容忍,“曹操爱才人之“才”,非爱才人之“人”,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人才当作自己的工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4-1-10 23: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政治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偷心猎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454
编号 300
注册 2005-1-9


发表于 2005-9-20 2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对待有才人士,比孙权好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pzjl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6
编号 48978
注册 2005-9-15


发表于 2005-9-24 19: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上楼的兄弟,刚才看到你长篇大论的分析论述,觉得兄台学识之深非某能比也,跟你比才能斗嘴皮我肯定不是你的对手,我想说的只是一点,既然曹操不爱才,为什么三国时期那么多的能人志士都愿意往魏国跑,而没有几个人愿意往其他两国去呢?难道三国时期的智者们都是喜欢与自己作对,非要把自己往火坑里跳,或者说他们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要跟曹阿瞒看他能把我怎么样样?你自己想想看吧!再跟你说一个例子,曹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身边为自己服务而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尾大不掉的难题:如果当时曹操做了刘备的话,虽然可能给自己一个不好的名声,但是也不会出现三国鼎立这样的局面!
    我就直接跟你说,我这个人最佩服的几个人中就有阿瞒兄,你既然知道他是一个政治家就应该知道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手段。“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当身边的人不能再为自己服务,甚至成为自己的阻碍时,就不得不用非常手段,比如说荀彧,他当时在曹操集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存在很明显是曹操下一个计划---为自己的后代创造称王基础的主要障碍之一,这样曹操弑才也就成了必然,这是任何一个真正的政治家都会做出的无奈选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偷心猎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454
编号 300
注册 2005-1-9


发表于 2005-9-25 01: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我就直接跟你说,我这个人最佩服的几个人中就有阿瞒兄,你既然知道他是一个政治家就应该知道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谋略和手段。“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当身边的人不能再为自己服务,甚至成为自己的阻碍时,就不得不用非常手段,比如说荀彧,他当时在曹操集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存在很明显是曹操下一个计划---为自己的后代创造称王基础的主要障碍之一,这样曹操弑才也就成了必然,这是任何一个真正的政治家都会做出的无奈选择!

MM请知道啊,“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是不存在的东东。历史上只有孙盛写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荀彧是自杀的,曹操并无弑才。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1 00: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63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