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谈列侯,关内侯及汉魏爵位之变迁., 封建制五等爵与郡县制二十等爵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根据郭沫若的考证,“王公候伯实乃国君之通称”,并不存在孟子所说那样整齐划一的等级制度,而且五等爵和军功爵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这是带有嫡长子继承权的“授民授疆土”,另外,现在很有一些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五等爵的观点。

秦二十等军功爵制基本上是商鞅变法时建立起来的,但这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比如商鞅确立的爵位在一级一下起码还有三种“校、徒、操”,而高位则还没发现“候”),最早的“候”出现在秦惠王时期(从这可以推断,大体最早应该秦称王,五等爵崩溃之后),完善的制度可能是秦朝建立后。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23:15:38发表
而对于"侯"之概念仍是有易混淆处,东汉及三国之列侯中,亭侯与乡侯在"侯"前有"亭""乡"字样(如关羽之寿亭侯,孔明之武乡侯),然而对于县侯,东汉习惯在"侯"前不置"县"字,三国之魏,汉建安二十年后所封县侯是否明称"某某县侯"还是沿习称"某某侯",需要再查资料印证,若是但沿习称"某某侯"的话,势必会和名号侯概念产生冲突.

诸葛亮所封武乡侯中的“武乡”二字是连在一起的,在今汉中武乡镇,地名虽带有个“乡”字,却不是乡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6, 0:20:40发表
郭沫若的话未必可信,想想建国后此人的表现,就知文人说假话大话也是很厉害的。

照你的逻辑,杨雄的文章很烂,蔡京的书法不过是涂鸦而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1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6, 11:34:18发表
不要曲解我的本意。

我的意思是郭沫若的专长不在历史研究,不信可看他的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治史态度应该严谨的。就好像您所说的蔡太师,既然能获得那两个艺术家皇帝的宠爱,自然在这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不代表他的文章写的好和真实。

也许是我理解错了,不过我从您话里只能读出是以人品来定文章的。
郭建国后的表现是一回事,其学术文章的真实性却是另一回事,况且在上古金文方面的成就现今依然少有人能超越。就算不论这些,其观点对错不是随口一句话就能全盘否定的,最起码也要提出您的见解来吧。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04: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82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