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谈列侯,关内侯及汉魏爵位之变迁., 封建制五等爵与郡县制二十等爵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5 11: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略谈列侯,关内侯及汉魏爵位之变迁.

此事与先秦汉魏的爵封演变有关.

两周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统称诸侯,这个是切实的封建制度,诸侯即有食邑也有在食邑的土地(即称为诸侯国)上行使政经军的通权.
比如郑国的君主爵位是"侯"称郑侯,楚国的君主爵位是"子"称楚子等等,(虽然郑国小而楚国大,但郑侯显比楚子尊贵),春秋而战国便是承袭五等爵"封""建"制度的各国君主坐大的结果.

到战国,诸强诸侯纷纷变法尤以秦为著,为了有利战争,鼓励战功,秦设立二十等军功爵,至始皇帝混一车马,废"封""建"而兴"郡""县",就将二十等爵制度完全替代了两周的五等爵制度.
其二十等爵为: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请注意十九等关内侯和二十等彻侯(汉武帝时为了避他的名讳,改称为列侯,这也是两汉魏晋最正规的侯的爵位,)这两项.第二十等彻侯(下称列侯)从名义上来说,等同两周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亦即诸侯,不过此列侯所谓之诸侯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却没有在分封给他的土地上行使政经军的权利.他实质上是封地地主而不是封地君主.
再看十九等关内侯,他次列侯一等,也有收入,但与列侯不同的是,列侯的食邑是在分封给他的固定的一个县或几个县的范围内,而关内侯却不能称为严格称为食邑,只能称为食户,他收取的是规定的某地的若干户的食租.而两者有一相同之处,在于关内侯与列侯都可由受封者子孙世代相袭.

到了西汉,汉承秦制,将秦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完全接受.,并大部分接受秦的郡县制,因此汉也是实行二十等爵制而不行两周的五等爵.但西汉建国的时候,鉴于秦亡的教训,在国家制度上实行的是封建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大量的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封国的国君,这些国君有土地的使用权和在土地上行使政经军的通权,实质上相当于两周的五等爵诸侯,但在名称上,这些封国的国君都称"王"了.而二十等爵中的关内侯,列侯,和秦制相比没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名义上,列侯相当于两周的五等爵的诸侯,实质上他们没有两周的五等爵的政经军各权而只食封邑.
汉高祖刘邦立国后,令众臣设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可见君主对"王""侯"两号的珍视.这里的"侯".即指二十等爵位制中的第十九第二十两等最尊贵的封号.

七国之乱再至武帝集权后,封国的"王"逐渐失去诸侯的实质,形似囚徒,国家的政权越来越集中到中央手里,武帝一朝对外扩张最烈,战争多的同时,因军功而封侯的人也多,关内侯与列侯此时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他们的最意气飞扬的角色,但也有失落的时候,"苍天无意酬飞将,李广百战不封侯"成为千载以下感慨英雄者之扼腕事也.
武帝时期与侯爵有关的另一件大事,是将列侯与三公联系起来.若有臣子被拜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而此人尚未有列侯爵位的,则即时封为第二十等列侯,这被两汉后代视为惯例制度沿袭了下去.纵观武帝一朝,关内侯与列侯的分封,还是较多的按照军功来衡量,但在"武"功之外,凭"文"功而封侯的现象在逐渐增多.

昭宣中兴,是西汉的文治时期尤其是汉宣一朝,君主鼓励循吏,擢奖良二千石,地方官吏凭借"文"功政绩封侯的情况达到极盛.此二千石通指地方行政的最高级长官郡太守(或某些"比二千石"的郡都尉).其奖励的方式,有明召表扬,增加秩禄(比如郡太守的通秩为"二千石",郡都尉的通秩为"比二千石",作为奖赏,增加到"中二千石"),提拔为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等等,此外,往往伴随着赐爵关内侯的同步(提拔为中央政府的三公则直接封为列侯),从这也可以看出关内侯与列侯在两汉中相对于官职角度的地位.列侯视位三公,关内侯视为上卿(即中央的九卿再加上被称为外卿的执金吾)

昭宣中兴之后,国势日下,外戚宦官相继擅权.媚国君而大量私封其亲信子弟为侯,外戚一门数侯,中官一日数侯者屡见不怪,关内侯与侯爵始有贬值之势.而自西汉后期,君主卖官弼爵敛钱之风俞盛,不仅关内侯与列侯之高等爵封滥,低等爵位也是越封越贱,终至东汉后士民于二十等爵中只重廖廖在上之高等爵也.

王莽篡汉,他是一位理想主义复古者,再将二十等爵制度搁置,重行两周的五等爵制,其略.

新朝骤灭,二十等爵复行,然在光武中兴前,长时期的乱世,绿林赤眉等政权倐忽而兴倐忽而灭,其兴时往往滥加封赏,使得显官显爵在其间成为受人轻蔑的滥职,更始政权时,长安城歌谣唱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中郎将与骑都尉都是"比二千石"的中央级显官),则成乱世的写照.

光武中兴,官爵制度重又回到了正轨,东汉沿袭西汉的二十等爵制未有大变,稍有不同的只在东汉将西汉的第二十等列侯再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种,"县乡亭侯"统称为列侯,位视三公,而关内侯不变,仍次列侯(县乡亭侯)一等,位视上卿.西汉的列侯都是县级侯,然而县侯与县侯间,大小有别,食邑有差,有些大侯封地有数县之多甚至跨郡,有些小侯仅一小县甚至连一县都未满,这些差别比较难以在列侯名称上体现出来,因此到东汉再将列侯分"县,乡,亭"三等,有其实情所在.

三国之中的蜀国因以继汉为正统,所以完全照搬东汉的制度,而因蜀地狭小,封侯极少封"县侯",多以"乡侯","亭候"封,以先帝玄德弃群臣后诸葛丞相之功高位尊权重德至,亦封止于"武乡侯",即可为证也.

然而魏文帝受汉禅,按五行始终说,汉为火德魏为土德,火忌水而土喜水,五行即易朝制亦得作相应之易,文帝好文学亲儒士,改制之事想在受汉禅前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其制为复行两周五等爵但并不尽废二十等爵,这也是由于三国时期争战不休,凭文政武军之功受拜关内侯与列侯的人太多,不可骤废.因此魏制定下王之后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再后为列侯(县乡亭侯),再次为关内侯,至于关内侯以后,再设名号侯,次名号侯之后再设关中侯,关中侯后再设关外侯,这些都是曹魏制度的发明了.
这个制度的内容对后史读史者来说,有一个很大缺点,容易将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与列侯中的"侯",以及名号侯之中"侯"三者产生混淆,影响了对某些人物的定位.

因此读两汉三国史者,应特别注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这个时间,在此时前,史书上似未出现过关外侯的称号,而在此之后,好象资治通鉴中偶有几处出现过"关外侯"的字眼,另222年改制前,一般的侯名若侯前无"乡","亭"字眼,应该多是县侯.而在222年改制后,若有一些侯名出现,则就应该斟酌其是五等爵的性质(位在列侯与关内侯之上),是列侯性质(位在关内侯之上)还是名号侯(位在关内侯之下)的性质了.

以上
李蔷薇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21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6-15 15: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郑国的君主爵位是"侯"称郑侯?

春秋,左传里可都是郑伯。

当然不影响兄的文章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5 16: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指正

文章是在上班时间草草书就的,手头没有资料参考仅凭记忆,有所失误处请多包涵.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我记得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均为列侯,关内侯秦名伦侯,彻侯金印紫绶,后因避武帝刘彻讳,改名通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5 17: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06-15, 16:47:42发表
我记得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均为列侯,关内侯秦名伦侯,彻侯金印紫绶,后因避武帝刘彻讳,改名通侯。

转: 汉书.百官制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上天然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29853
注册 2005-1-8


发表于 2005-6-15 20: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11:49:24发表
比如郑国的君主爵位是"侯"称郑侯,楚国的君主爵位是"子"称楚子等等,(虽然郑国小而楚国大,但郑侯显比楚子尊贵),春秋而战国便是承袭五等爵"封""建"制度的各国君主坐大的结果.

学习了,

通典--殷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

周之初,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分土唯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并因殷制。至周公居摄,制礼作乐,列爵分土,皆五等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之初,是否楚国也很小?姜太公封齐国时,齐也是很小的。后来周公封在鲁,都是小国。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上天然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29853
注册 2005-1-8


发表于 2005-6-15 2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11:49:24发表
然而魏文帝受汉禅,按五行始终说,汉为火德魏为土德,火忌水而土喜水,五行即易朝制亦得作相应之易,文帝好文学亲儒士,改制之事想在受汉禅前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其制为复行两周五等爵但并不尽废二十等爵,这也是由于三国时期争战不休,凭文政武军之功受拜关内侯与列侯的人太多,不可骤废.因此魏制定下王之后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再后为列侯(县乡亭侯),再次为关内侯,至于关内侯以后,再设名号侯,次名号侯之后再设关中侯,关中侯后再设关外侯,这些都是曹魏制度的发明了.

名号侯是文帝老爹曹操搞得。

三国志曹操传--二十年......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5 21: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5, 21:00:39发表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11:49:24发表
然而魏文帝受汉禅,按五行始终说,汉为火德魏为土德,火忌水而土喜水,五行即易朝制亦得作相应之易,文帝好文学亲儒士,改制之事想在受汉禅前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其制为复行两周五等爵但并不尽废二十等爵,这也是由于三国时期争战不休,凭文政武军之功受拜关内侯与列侯的人太多,不可骤废.因此魏制定下王之后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再后为列侯(县乡亭侯),再次为关内侯,至于关内侯以后,再设名号侯,次名号侯之后再设关中侯,关中侯后再设关外侯,这些都是曹魏制度的发明了.

名号侯是文帝老爹曹操搞得。

三国志曹操传--二十年......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回家查了下资料,魏改制及222年这段写的太粗糙,颇多错漏.当核实书籍后改正重写.

谢谢指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5 23: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商榷魏晋改爵制度.

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按照前对通典一书中对官爵制度叙述的印象,查网络上<<通典>>一段,有"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关外侯爵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自关内侯皆不食租,虚封爵。"的记载,便以此为准.认为改制为魏文帝黄初三年事(222年)

得客上天然居先生的提醒,再翻阅<<三国志>>,于<<魏书.武帝纪第一>>中果然找到"(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的记录,又有裴松之的注解:"魏书曰: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臣松之以为今之虚封盖自此始。"(此处又关内外侯十六级中的内字疑是冗字,因为列侯为二十级,关内侯为十九级均未变化,十六级应是新增的关外候)
然在其中未见有复五等爵之文字。《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人,《通典》作者杜佑是唐人,从时间角度上看应是陈寿之文略近。

再查相关资料,或有说复五等爵之事不在魏初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而在魏末咸熙元年(264年),此时离晋受魏禅只差一年时间,实际上是晋王司马昭在行改制。以司马家为汉儒世家门第,西晋名教之坚强拥磊,复两周五等爵制比起身宦家没有门第背景的曹魏家更有可能,然曹魏武帝以后,文明帝二帝之好文近儒却也是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我先查阅了《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于魏元帝咸熙年间事中未见到有改制之记载。再查阅《晋书》,在《卷二.帝纪第二》之文帝事中找到"(咸熙元年)秋七月,帝奏司空荀顗定礼仪,中护军贾充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之字样.并且在始建五等爵事中未有提及名号爵事(说明名号爵事在五等爵事前,未如<<通典>>所言由黄初三年初制),《晋书》由唐初名相房玄龄主编,可信度应不在杜佑之下.
再回过头去查《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在对魏文帝记载中,黄初三年实未提及改制之事.<<二十四史>>既与<<通典>>有相异处,再去与<<资治通鉴>>对照,<<通鉴>>中汉纪建安二十年(215年),有曹操冬十月始置名号侯以赏军功的记载,<<通鉴>>中魏纪咸熙元年(264年),有司马昭奏请并实行复五等爵的记载,而<<通鉴>>中黄初三年(222年),并无魏文帝初制实行五等爵及置名号侯的记载.<<通鉴>>作者是宋代名相及大历史学家司马光,其治史向以严谨细微著称.

由此,<<通典>>中关于黄初三年初制的说法与<<二十四史>>,<<通鉴>>相较,不确的可能性比较大.魏晋改制,据<<二十四史>>记,应以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与魏咸熙元年(264年)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15年后,曹操将二十等爵制改为二十等列侯(县乡亭侯),十九等关内侯,十八等名号侯,十七等关中侯,十六等关外侯,十五等五大夫六等爵.
又在第二个阶段264年后,司马昭在列侯之上,加上了两周的五等爵,再加上"王"爵,遂变为西晋初年的爵位制度.

而对于"侯"之概念仍是有易混淆处,东汉及三国之列侯中,亭侯与乡侯在"侯"前有"亭""乡"字样(如关羽之寿亭侯,孔明之武乡侯),然而对于县侯,东汉习惯在"侯"前不置"县"字,三国之魏,汉建安二十年后所封县侯是否明称"某某县侯"还是沿习称"某某侯",需要再查资料印证,若是但沿习称"某某侯"的话,势必会和名号侯概念产生冲突.

以上,有多失误处请大家不吝指正,谢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上天然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29853
注册 2005-1-8


发表于 2005-6-15 23: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来《通典》确实有不太严谨的地方,如“职管点卷一至六”中的封爵:
汉,国王、国侯、亭侯三等。
后汉亦三等。

在“职管点卷七至十四”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后汉,爵二等......
至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


其中的曹操肯定错了,应为其祖曹腾。但仍不知亭侯之制起于何时?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6 0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5, 23:45:54发表
看来《通典》确实有不太严谨的地方,如“职管点卷一至六”中的封爵:
汉,国王、国侯、亭侯三等。
后汉亦三等。

在“职管点卷七至十四”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后汉,爵二等......
至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


其中的曹操肯定错了,应为其祖曹腾。但仍不知亭侯之制起于何时?

--------------------------------
转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永平十八年,封基二弟为县侯,二弟为乡侯。建初二年,又封基弟毅为平望侯。基立十四年薨,无子,肃宗怜之,不除其国。

  永元二年,和帝封睦庶子斟乡侯威为北海王,奉睦后。立七年,威以非睦子,又坐诽谤,槛车征诣廷尉,道自杀。

  永初元年,邓太后复封睦孙寿光侯普为北海王,是为顷王。延光二年,复封睦少子为亭侯。普立十七年薨,子恭王翼嗣;立十四年薨,子康王嗣,无后,建安十一年,国除。
----------------------------------

亭侯虽在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方有记载,然乡侯县侯在永平十八年(公元76年)已有记载,永平为明帝朝,则可推知东汉分西汉县侯为县乡亭侯之事当在光武或明帝朝无疑也。即在东汉之初已然有县乡侯爵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根据郭沫若的考证,“王公候伯实乃国君之通称”,并不存在孟子所说那样整齐划一的等级制度,而且五等爵和军功爵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这是带有嫡长子继承权的“授民授疆土”,另外,现在很有一些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五等爵的观点。

秦二十等军功爵制基本上是商鞅变法时建立起来的,但这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比如商鞅确立的爵位在一级一下起码还有三种“校、徒、操”,而高位则还没发现“候”),最早的“候”出现在秦惠王时期(从这可以推断,大体最早应该秦称王,五等爵崩溃之后),完善的制度可能是秦朝建立后。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23:15:38发表
而对于"侯"之概念仍是有易混淆处,东汉及三国之列侯中,亭侯与乡侯在"侯"前有"亭""乡"字样(如关羽之寿亭侯,孔明之武乡侯),然而对于县侯,东汉习惯在"侯"前不置"县"字,三国之魏,汉建安二十年后所封县侯是否明称"某某县侯"还是沿习称"某某侯",需要再查资料印证,若是但沿习称"某某侯"的话,势必会和名号侯概念产生冲突.

诸葛亮所封武乡侯中的“武乡”二字是连在一起的,在今汉中武乡镇,地名虽带有个“乡”字,却不是乡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0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6, 0:20:40发表
郭沫若的话未必可信,想想建国后此人的表现,就知文人说假话大话也是很厉害的。

照你的逻辑,杨雄的文章很烂,蔡京的书法不过是涂鸦而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6-16 0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5, 11:49:24发表
三国之中的蜀国因以继汉为正统,所以完全照搬东汉的制度,而因蜀地狭小,封侯极少封"县侯",多以"乡侯","亭候"封,以先帝玄德弃群臣后诸葛丞相之功高位尊权重德至,亦封止于"武乡侯",即可为证也.

"武乡侯"是县侯还是乡侯现在还在争论呢.

何况怎么可以用最高官员的封爵来推论其他官员的封爵?要这么说的话,那么蒋琬是安阳亭侯,按楼顶的推论是不是就可以凭此推论出蒋琬以下官员封爵不过亭侯了?  

斄乡侯、济阳侯、南郑侯、宕渠侯等等.......都是县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上天然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29853
注册 2005-1-8


发表于 2005-6-16 0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 潘眉的《三国志考证》卷六好像说过武乡在琅琊郡,武侯是县侯,非乡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6 10: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6-16, 0:32:30发表
"武乡侯"是县侯还是乡侯现在还在争论呢.


蓝纱枫先生说的对,武乡侯究竟是乡侯还是县侯还在争论.我在写此文之间,于网上见到一位叫赵顺平的朋友有篇文章: 小释“关内”、“都亭”、“都乡”并论“西乡”、“武乡”

文中尤其是这里一段:---张飞的“西乡侯”以及诸葛亮的“武乡侯”,许多人认为他们分别遥领了涿郡的西乡和琅琊的武乡,我觉得并非如此,《汉书 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期的涿郡有户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四,县二十九,确实有一县叫西乡。但到了东汉末年,按《续汉志》中的记载,涿郡只辖有七个县,其中没有西乡。为什么县的数目从二十九降至七个呢?原因就是人口的急剧减少,对比一下西、东汉时期各郡国的人口数目,前者几乎都要远远超出后者。比如诸葛亮的出生地琅邪郡,西汉时期“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县五十一。”,其中有侯国名为武乡。到了东汉末年,“十三县,户二万八百四,口五十七万九百六十七。”其中也没有了武乡。而《汉书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言道:“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面对人口锐减的事实,为了保持县之规模,政府不得不减少县城的数量。而西乡、武乡这样的县就被去除了,那么所谓张飞、诸葛亮遥领的猜想就不符合事实了。---

赵朋友的论述深合我意.我再细查过后汉书郡国志,其中并无武乡之县记录在内.
我再去查<<晋书.地理志>>,却在其中发现了"武乡",然而地在上党(山西)那片,再细阅,却是石勒所新置的"武乡郡",与三国时事应无关系.
做了这些调查之后,我比较倾向赵顺平网友所认可的,武乡侯应是乡侯不应是县侯的意见,因此才写在文中.此事虽有争议,我想只要是做过查阅史籍做过辩当辩误的思考,应该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取舍,认可争议之一端发表出来的吧,请先生只作一家之言观之好了.

至于蜀汉是否多是乡亭侯而较少县侯,当再证明.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上天然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29853
注册 2005-1-8


发表于 2005-6-16 11: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孤寒于2005-06-16, 0:23:37发表
照你的逻辑,杨雄的文章很烂,蔡京的书法不过是涂鸦而已。

不要曲解我的本意。

我的意思是郭沫若的专长不在历史研究,不信可看他的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治史态度应该严谨的。就好像您所说的蔡太师,既然能获得那两个艺术家皇帝的宠爱,自然在这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不代表他的文章写的好和真实。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6-16 1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6, 11:34:18发表
不要曲解我的本意。

我的意思是郭沫若的专长不在历史研究,不信可看他的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治史态度应该严谨的。就好像您所说的蔡太师,既然能获得那两个艺术家皇帝的宠爱,自然在这方面有过人之处,但不代表他的文章写的好和真实。

也许是我理解错了,不过我从您话里只能读出是以人品来定文章的。
郭建国后的表现是一回事,其学术文章的真实性却是另一回事,况且在上古金文方面的成就现今依然少有人能超越。就算不论这些,其观点对错不是随口一句话就能全盘否定的,最起码也要提出您的见解来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6 17: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略谈蜀汉之分封列侯

主贴文中言之,爵位制度至三国蜀汉,虽承袭两汉,然因属地仅一州,不能遍封县侯,所以以乡亭列侯居多,以诸葛丞相之尊,亦位止武乡侯,今当再参照<<三国志.蜀书>>文字,略详叙之.

由上两楼之贴,可知我意属"武乡","西乡","斄乡"类,均为乡侯,有朋友与此类"某乡",究为"某"乡还是"某乡"县上,尚有争议,也自可认"武乡侯"为县侯,因只是一两个爵号的争议,与大势上并不打紧,只于此一两个爵号上,你我可各保留意见.

蜀汉封侯,多以军功拔擢,自始至终无滥封之行,此是由蜀汉立国于艰挣扎于困之国情,决定其对爵封非功高而不赏真义之深刻认识也.
蜀汉封爵有三处时刻为要,其一是先主开国章武元年(221),其二是后主继位建兴元年(223),其三为武侯归天建兴十二年(235),

查<<三国志.蜀书>>,章武元年(221)之前,甚少见到列侯之封,醒目的,唯有关张马三人
关羽,爵汉寿亭侯,此非先主而是汉庭所封,张飞,爵新亭侯,这是先主定荆南后封,马超为东汉世家,时为都亭侯,亦非先主所封.
先主从左将军进位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将军号中,蜀汉此时惟此四将军号最尊,而位次正是以前,右,左,后为序.其时关张马三人俱有爵亭侯,唯黄无爵而又有斩夏侯渊大功,先主遂赐黄忠爵关内侯,使与前者三人稍等.
这是刘备进位汉中王至称帝之前事,查阅<<三国志.蜀书>>,明文有爵者似只此四人,或他人亦有爵,然无可过亭侯者也.(有载上庸申耽乡侯事,似有统战馁靖色彩在内,于此不祥论了)

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是年为蜀章武元年,由<<三国志.蜀书>>看去,是年并非大封臣爵,有所爵封者,仍限最高位将军二人张飞与马超,其时关羽与黄忠均已逝世.
章武元年,迁(张飞)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又,章武元年,迁(马超)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可见张飞与马超两人始终平座,将军号平等(车骑,骠骑),官职平等(司隶校尉,凉州牧),爵位号也似平等(西乡候,斄乡侯)
因此,若张飞之西乡侯爵为乡爵,则马超之斄乡侯爵也应是乡爵,西乡侯爵若是县爵,则斄乡侯也应是县爵.我倾向于乡爵说,理由也在上两楼贴中陈述,另外,特地在<<后汉书,郡国志>>与<<晋书,地理志>>中寻找过斄乡的名字,均未找到斄乡县.

话题再回到章武元年,先帝继承大统,于官职上是大封群臣,而于爵位上则是吝啬的紧,除张飞马超以亭侯进升至"某乡候"外,余似无所封,竟连孔明位进至丞相,却也未按两汉惯例即时爵封列侯,这事是很值得玩味的,再细查三国志,跟随先主入川的老臣文人如,麋孙简伊等人,川中的文人如许靖秦宓等人,位虽尊,资格虽老,却很少有得封爵之记载.陈震是一例外,但其封爵事在后主建兴七年,封爵的原因是东吴孙权称帝,陈震出使以贺,进一步巩固了吴蜀联盟,因此功受封城阳亭侯.

先主继位大统因何在爵位上不即时行大封之原因可待有兴趣的朋友详考,而在两年以后先主在白帝城弃群臣,后主继位,不能说没有布恩义定人心之因素在内吧,蜀汉第一次爵位之大封于斯开始.

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刘禅封爵,以丞相诸葛亮为首,封武乡侯,以李严为次,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于此以下若干高级将领从此时获得乡侯亭侯关内侯的封号:
(刘琰)后主立,封都乡侯,位次李严.
(赵云)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魏延)建兴元年,封都亭侯。(此前已进拜镇北将军)
(王连)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宾观)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孙福)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杨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陈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位亚赵云,封亭侯。
(王谋)建兴初,赐爵关内侯
(杨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
如此等等,于中也可见都乡侯与都亭侯是乡亭侯的一种泛称.

无论诸葛丞相之武乡侯是县侯还是乡侯,在建兴元年的时候,蜀汉封侯不易,而所封列侯中绝少县侯也是事实.这是蜀汉建国之初的情景,从这一年一直到建兴十二年(235)五丈原孔明归天,经历过南征北伐的蜀汉进入建国的中期,在这段时间内,爵封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李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吕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
(王伉)亦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马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
(张嶷)以功赐爵关内侯。
这些是南征时候以军功获爵的,而北伐时期,参照建兴九年孔明领群臣上表请罢李严官职之文字,可作罗列
(刘琰)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
(魏延)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
(袁綝)前将军,都亭侯
(吴壹)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
(高翔)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
(吴班)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
(许允)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
(姜维)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
此外王平于建兴六年因街亭之战中军功,进位讨寇将军,已封亭侯。
如上种种,发现这十二年中,战争频繁,列侯封多,然于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孔明初封的武乡侯之下,此是实情,在孔明生前,蜀汉确是几无得封到县侯的.
但仍是有例外,真正得封县侯的还是有一个,即魏延凭建兴八年在羌中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瑶的大功所获之南郑侯.南郑侯(实领)从爵位上讲断然不在武乡侯(即使是县侯的话,也是遥领)之下,建兴十二年孔明归天后,军中确无位爵可与魏延相较者,其有代故丞相领军之意,亦非无故也.

从建兴十二年(235)后到炎兴元年(263)蜀亡,是为最后一阶段,在这二十八年中,蜀汉政权封爵不辍,而其间累功积爵至县侯的人数也有逐渐增多,但这种增多仍只是相对而言,魏延与孔明同年亡后直到邓艾灭蜀前,蜀汉所封的县侯总六人,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谁:

1) 姜维
十二年,亮卒,(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这是以诸葛亮接班人姿态出现,统诸军进封县侯的例子.此前姜维爵为当阳亭侯.

2) 吴壹
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吴壹身为后主外戚,之前已爵为高阳乡侯,孔明魏延先后亡故后蜀汉急需稳定军心,拔擢姜维吴壹爵为县侯,使镇军心,此举不难理解.

3)吴班
为吴壹族弟,也应有外戚血统,建兴九年之前已为安乐亭侯,书上记载其官位常与壹相亚。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蜀汉有许多象吴壹吴班那样成双成对稍右稍亚的例子,他们往往官位相若,爵位也相若,吴壹吴班是一例,赵云陈到是一例,王平句扶是一例,张翼廖化又是一例,此也是把玩三国史中的一个趣象.

4)王平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这是典型的积功转正之例,做为吴壹的副手在吴壹离开后转为正职镇守蜀汉的北门命脉汉中郡,得进封县侯

5)句扶
初,(王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
这是与王平结对子,累功至县侯,如王平句扶这样能积功至县侯的例子蜀汉后期也属少见,即便是和"王,句"相应的"张,廖"两人(张翼,廖化),虽然均官至车骑将军在"王,句"之上,但爵止乡侯.

2)马岱
<<三国志>>仅在马超列传后用几字点出(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于岱之事迹所述不多,似存在半凭战功,半借马超与马姓世家威名而封县侯的商榷可能.

除此六人之外,<<三国志.蜀书>>中,235年后再无见封县侯之例,即以大将军大司马再兼尚书令之尊,譬如蒋琬费祎,亦止爵至亭乡侯也.此一时期蜀汉封爵简录于下.

(蒋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位虽尊,因无积功,封止亭侯.
(费祎)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知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位尊,亦有军功,因封乡侯.

(董厥)辅国大将军,南乡侯,平尚书事
(向郎)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敏以功封云亭侯。
(张翼)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廖化)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
(宗预)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张嶷)封嶷长子瑛西乡侯,次子护雄袭爵(关内侯)。

从以上史实可知蜀汉政权封侯之大略也,纵观先后二主朝,封爵重军功轻文采为其一特色,非大功非累功非非常时期建功者无以至县侯为其另一特色.这两个特色与蜀汉政权的背景,他之国小地贫,他之于艰困中求有为之实情,岂无有丝藕之连乎?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6-16 19: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李蔷薇于2005-06-16, 17:25:21发表
略谈蜀汉之分封列侯

主贴文中言之,爵位制度至三国蜀汉,虽承袭两汉,然因属地仅一州,不能遍封县侯,所以以乡亭列侯居多,以诸葛丞相之尊,亦位止武乡侯,今当再参照<<三国志.蜀书>>文字,略详叙之.

由上两楼之贴,可知我意属"武乡","西乡","斄乡"类,均为乡侯,有朋友与此类"某乡",究为"某"乡还是"某乡"县上,尚有争议,也自可认"武乡侯"为县侯,因只是一两个爵号的争议,与大势上并不打紧,只于此一两个爵号上,你我可各保留意见.

蜀汉封侯,多以军功拔擢,自始至终无滥封之行,此是由蜀汉立国于艰挣扎于困之国情,决定其对爵封非功高而不赏真义之深刻认识也.
蜀汉封爵有三处时刻为要,其一是先主开国章武元年(221),其二是后主继位建兴元年(223),其三为武侯归天建兴十二年(235),

查<<三国志.蜀书>>,章武元年(221)之前,甚少见到列侯之封,醒目的,唯有关张马三人
关羽,爵汉寿亭侯,此非先主而是汉庭所封,张飞,爵新亭侯,这是先主定荆南后封,马超为东汉世家,时为都亭侯,亦非先主所封.
先主从左将军进位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将军号中,蜀汉此时惟此四将军号最尊,而位次正是以前,右,左,后为序.其时关张马三人俱有爵亭侯,唯黄无爵而又有斩夏侯渊大功,先主遂赐黄忠爵关内侯,使与前者三人稍等.
这是刘备进位汉中王至称帝之前事,查阅<<三国志.蜀书>>,明文有爵者似只此四人,或他人亦有爵,然无可过亭侯者也.(有载上庸申耽乡侯事,似有统战馁靖色彩在内,于此不祥论了)

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是年为蜀章武元年,由<<三国志.蜀书>>看去,是年并非大封臣爵,有所爵封者,仍限最高位将军二人张飞与马超,其时关羽与黄忠均已逝世.
章武元年,迁(张飞)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又,章武元年,迁(马超)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可见张飞与马超两人始终平座,将军号平等(车骑,骠骑),官职平等(司隶校尉,凉州牧),爵位号也似平等(西乡候,斄乡侯)
因此,若张飞之西乡侯爵为乡爵,则马超之斄乡侯爵也应是乡爵,西乡侯爵若是县爵,则斄乡侯也应是县爵.我倾向于乡爵说,理由也在上两楼贴中陈述,另外,特地在<<后汉书,郡国志>>与<<晋书,地理志>>中寻找过斄乡的名字,均未找到斄乡县.

话题再回到章武元年,先帝继承大统,于官职上是大封群臣,而于爵位上则是吝啬的紧,除张飞马超以亭侯进升至"某乡候"外,余似无所封,竟连孔明位进至丞相,却也未按两汉惯例即时爵封列侯,这事是很值得玩味的,再细查三国志,跟随先主入川的老臣文人如,麋孙简伊等人,川中的文人如许靖秦宓等人,位虽尊,资格虽老,却很少有得封爵之记载.陈震是一例外,但其封爵事在后主建兴七年,封爵的原因是东吴孙权称帝,陈震出使以贺,进一步巩固了吴蜀联盟,因此功受封城阳亭侯.

先主继位大统因何在爵位上不即时行大封之原因可待有兴趣的朋友详考,而在两年以后先主在白帝城弃群臣,后主继位,不能说没有布恩义定人心之因素在内吧,蜀汉第一次爵位之大封于斯开始.

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刘禅封爵,以丞相诸葛亮为首,封武乡侯,以李严为次,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于此以下若干高级将领从此时获得乡侯亭侯关内侯的封号:
(刘琰)后主立,封都乡侯,位次李严.
(赵云)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魏延)建兴元年,封都亭侯。(此前已进拜镇北将军)
(王连)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宾观)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孙福)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杨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陈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位亚赵云,封亭侯。
(王谋)建兴初,赐爵关内侯
(杨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
如此等等,于中也可见都乡侯与都亭侯是乡亭侯的一种泛称.

无论诸葛丞相之武乡侯是县侯还是乡侯,在建兴元年的时候,蜀汉封侯不易,而所封列侯中绝少县侯也是事实.这是蜀汉建国之初的情景,从这一年一直到建兴十二年(235)五丈原孔明归天,经历过南征北伐的蜀汉进入建国的中期,在这段时间内,爵封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李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吕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
(王伉)亦封亭侯,为永昌太守
(马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由此就加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亭侯。
(张嶷)以功赐爵关内侯。
这些是南征时候以军功获爵的,而北伐时期,参照建兴九年孔明领群臣上表请罢李严官职之文字,可作罗列
(刘琰)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
(魏延)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
(袁綝)前将军,都亭侯
(吴壹)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
(高翔)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
(吴班)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
(许允)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
(姜维)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
此外王平于建兴六年因街亭之战中军功,进位讨寇将军,已封亭侯。
如上种种,发现这十二年中,战争频繁,列侯封多,然于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孔明初封的武乡侯之下,此是实情,在孔明生前,蜀汉确是几无得封到县侯的.
但仍是有例外,真正得封县侯的还是有一个,即魏延凭建兴八年在羌中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瑶的大功所获之南郑侯.南郑侯(实领)从爵位上讲断然不在武乡侯(即使是县侯的话,也是遥领)之下,建兴十二年孔明归天后,军中确无位爵可与魏延相较者,其有代故丞相领军之意,亦非无故也.

从建兴十二年(235)后到炎兴元年(263)蜀亡,是为最后一阶段,在这二十八年中,蜀汉政权封爵不辍,而其间累功积爵至县侯的人数也有逐渐增多,但这种增多仍只是相对而言,魏延与孔明同年亡后直到邓艾灭蜀前,蜀汉所封的县侯总六人,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谁:

1) 姜维
十二年,亮卒,(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这是以诸葛亮接班人姿态出现,统诸军进封县侯的例子.此前姜维爵为当阳亭侯.

2) 吴壹
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吴壹身为后主外戚,之前已爵为高阳乡侯,孔明魏延先后亡故后蜀汉急需稳定军心,拔擢姜维吴壹爵为县侯,使镇军心,此举不难理解.

3)吴班
为吴壹族弟,也应有外戚血统,建兴九年之前已为安乐亭侯,书上记载其官位常与壹相亚。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蜀汉有许多象吴壹吴班那样成双成对稍右稍亚的例子,他们往往官位相若,爵位也相若,吴壹吴班是一例,赵云陈到是一例,王平句扶是一例,张翼廖化又是一例,此也是把玩三国史中的一个趣象.

4)王平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这是典型的积功转正之例,做为吴壹的副手在吴壹离开后转为正职镇守蜀汉的北门命脉汉中郡,得进封县侯

5)句扶
初,(王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
这是与王平结对子,累功至县侯,如王平句扶这样能积功至县侯的例子蜀汉后期也属少见,即便是和"王,句"相应的"张,廖"两人(张翼,廖化),虽然均官至车骑将军在"王,句"之上,但爵止乡侯.

2)马岱
<<三国志>>仅在马超列传后用几字点出(马岱)位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于岱之事迹所述不多,似存在半凭战功,半借马超与马姓世家威名而封县侯的商榷可能.

除此六人之外,<<三国志.蜀书>>中,235年后再无见封县侯之例,即以大将军大司马再兼尚书令之尊,譬如蒋琬费祎,亦止爵至亭乡侯也.此一时期蜀汉封爵简录于下.

(蒋琬)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位虽尊,因无积功,封止亭侯.
(费祎)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知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位尊,亦有军功,因封乡侯.

(董厥)辅国大将军,南乡侯,平尚书事
(向郎)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敏以功封云亭侯。
(张翼)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
(廖化)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
(宗预)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张嶷)封嶷长子瑛西乡侯,次子护雄袭爵(关内侯)。

从以上史实可知蜀汉政权封侯之大略也,纵观先后二主朝,封爵重军功轻文采为其一特色,非大功非累功非非常时期建功者无以至县侯为其另一特色.这两个特色与蜀汉政权的背景,他之国小地贫,他之于艰困中求有为之实情,岂无有丝藕之连乎?

马超的斄乡侯有可能就是县侯,这点可以参考先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的相关论证。

另外提醒一下,《后汉书》注引里面是明确有记载的斄,县,故城在今雍州武功县。字或作“邰”,音台。


而且我再声明一点,马超与张飞两人的封侯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所以不能因为马超是遥领就能证明张飞的西乡侯一定就是遥领。

考虑到魏延是义阳人,但却封南郑侯,明显属于实领,那么其他将领得到实领的县侯是有可能的。

我们翻阅西蜀相关地理记载,就会发现西蜀也有西乡,而且是“西乡县”。

所以,我的观点是:张飞的“西乡侯”是乡侯还是县侯现在还在争论阶段。




(宾观)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孙福)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杨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李兄看书认真点哦,他们一个是费观,一个是李福。


十二年,亮卒,(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这是以诸葛亮接班人姿态出现,统诸军进封县侯的例子.此前姜维爵为当阳亭侯


建兴十二年的诸葛亮接班人明显是蒋琬。一定要算的话那也只能算到费祎身上。姜维是到了延熙十年才得以进入蜀汉政府中央领导机构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蔷薇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5
编号 19125
注册 2004-10-18


发表于 2005-6-16 21: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06-16, 19:27:13发表
(宾观)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孙福)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杨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李兄看书认真点哦,他们一个是费观,一个是李福。




"武乡","西乡","斄乡"三侯究是乡侯还是县侯,蓝兄有支持县侯的考证,我也有支持乡侯的论据,可见仁见智.

我查阅<<三国志>>蜀书十五篇,重点是在论证蜀汉立国40余年,可确之县侯仅少少七人有已,而其中六人是在235年孔明归天以后蜀汉政权后期所封,即算将有争议的三位某乡侯加上,亦刚满十,已能说明蜀汉政权县侯的少封与珍贵了.

逐篇草草寻录,摘抄时候人名有所差错,且发现尚还将蜀汉后期的阳武亭侯郑芝的名字遗漏,确系我列举史料不够认真,谢蓝兄指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海麋子仲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232
编号 17862
注册 2004-9-17




QUOTE:
原帖由秋孤寒于2005-06-16, 0:20:33发表
诸葛亮所封武乡侯中的“武乡”二字是连在一起的,在今汉中武乡镇,地名虽带有个“乡”字,却不是乡侯。

是的,魏延还封南郑侯呢,诸葛封乡侯实在没道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6-17 0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上天然居于2005-06-16, 0:20:40发表
郭沫若的话未必可信,想想建国后此人的表现,就知文人说假话大话也是很厉害的。

建国后此人的表现怎么了?至少比他同时代的大部分人都强  跟风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真实情况再说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海麋子仲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232
编号 17862
注册 2004-9-17




QUOTE:
原帖由气流于2005-06-17, 2:06:55发表
建国后此人的表现怎么了?至少比他同时代的大部分人都强  跟风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真实情况再说吧。  

建国后郭某的行为,还真是不敢恭维。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郭沫若先生那个年代人的一个缩影,我们现在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家伙到了那个年代还不是一样会重复那个年代的悲剧?谁又可能置身事外? 对郭老我是抱之以同情的。
再说,人品归人品学术归学术,岂能混为一谈?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05-6-17 1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如关羽之寿亭侯,孔明之武乡侯
-----------------------------------------
关羽的封爵是“汉寿亭侯”吧,这个“亭”名应该是“汉寿亭”而不是“寿亭”;至于“武乡侯”,应是县侯的可能性大些,好象是琅琊郡的武乡县。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2-9-18 1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兰州说郑国的国君是郑侯,那是否有些国君的爵位是 公?比如齐公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2-9-18 11: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9-18 11:18 发表
兰州说郑国的国君是郑侯,那是否有些国君的爵位是 公?比如齐公

齐国是侯。其实大多数诸侯都是侯(要不怎么叫诸侯呢)

关于郑国,其实楼主说错了,郑国是伯爵,称郑伯,而非郑“侯”。

至于“公”,这在西周春秋有两种含义,一是王室公卿,也就是执掌周室政权的人,比如周公、召公、毕公、毛公等,他们都不是诸侯,而是王室卿士,他们的这个“公”,是“三公”之公。

还有一种含义就是诸侯的公爵,这个很少,宋国因为是商朝的余脉,是国宾,所以是公爵,称宋公。虞国和王室关系非同一般(我一直认为虞国就是太伯所奔之国),所以也是公爵,称虞公。虢国也称虢公,但这个我怀疑是因为虢国国君世代为王室卿士的缘故,而非公爵之公。除宋、虞二国(或许再加上虢国),其他貌似再没有称公爵的了。

伯爵之国,有郑国(所谓“郑伯克段于鄢”),有曹国。

子爵之国,基本上全部是蛮夷,如楚子、吴子、越子。

男爵之国,现在典籍所记载的,只有一个许国。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2-9-18 13: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肴之战》中有一句“秦伯素服郊次”,当时老师就把秦伯解释成秦穆公,为啥叫秦伯没说。这里的“伯”指的是秦国国君的爵位?俺当时直到刚才都理解成“伯”是对国君的敬称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5 10: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951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