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衣带诏”的隐情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18 20: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4-18, 19:14:50发表
所以,“衣带诏”实在是董承“假传圣旨”的把戏,至少也是他唆使献帝下的“圣旨”,真正受冤的人倒是曹操。

不太赞同刘兄弟的看法,应该说这次事件的核心是权力争夺,文章似乎对这个关键因素考虑的不过多,其实只需看看曹操的一系列动作就知道了。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掌握了汉天子,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接着做了三件事立威: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

这还没完,曹操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象议郎赵彦等自己讨厌的人,“其余内外,多见诛戮”;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做完了这些,条件成熟,曹操在十一月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达到“百官总己以听”,汉献帝只是“守位而已”。

对于曹操急剧的集权行为,当然很快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于是在建安四年献帝就“以董承为车骑将军,开府”,本来曹操就“行车骑将军”,再加上董承“开府”被赋予实际的权力,当然不是曹操所能容忍的,这就导致两派势力明争暗夺的升级。

这次事件是汉献帝试图收回权力的一次努力,也是长久以来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的延续,董承和汉献帝之间是利益关系的结合,“衣带诏”的存在是合理的,《武帝纪》不予明载也是史书的一贯笔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23 03: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4-18, 21:09:10发表
建安四年,献帝也就十九岁,而之前的几年,先是经过了董卓之乱,又是经过了李傕、郭汜之乱,对于一个年轻的小皇帝来讲,这是很大的磨难。而曹操迎了献帝之后,献帝好不容易过上了安逸的日子,一个不满二十的皇帝,应该是暂安现状,而不是急于诛杀权臣的。

这种解释过于勉强,皇权之争从来都没有年龄限制,历史上许多相同的情形也是发生在十几二十岁,从秦始皇对付吕不韦,再到康熙除鳌拜更是年轻。而且献帝也安定了三五年,这已经足够让他不甘寂寞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6-30 12: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也不知是不是我看过的那一本,蓝色封面,许多年了,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唯一记得就是对程昱的描写,认为他是曹操手下最出色的智将。不过由楼上所列对衣带诏的阐述来看,显然做了很大的艺术夸张,当作小说看还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2 16: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3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