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没有代汉自立绝对是正确的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12 21: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芩平兄弟所说的这两部分的确是其中的一些原因,但不论是政治上还是战略上,这些客观因素基本都可以克服,比如国内暴动,代汉并不见得比不代厉害多少,曹丕代汉之后也没见有多大影响。再如吴蜀的敌视,不代结果是一样的,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至于名留青史,恐怕就不见得了,历史大都是按成王败寇来定的。

到了三国局势基本稳定,代不代汉已经只是个名义了。曹操也不是不想,也一直在努力,跋某认为主要是心理因素在影响着他,我把以前关于这个问题的帖子转过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4-12 21: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军事思想的体现,更是他政治思想的体现。这固然推动了其事业的发展,因之而统一北方,但也成了其思想桎梏,想做天子而最终不能迈出这一步。

1、曹操认为“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这是其早年形成的思想,条件不完全具备,他是绝不干此事的。

2、报汉之心始终对他有着一定影响。曹操出身官宦之家,“累叶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顾命”,还可从他的《让县明志》及《上书谢策命》等令中可以看出他报汉之心长期未泯。

3、曹操拥汉扶汉而不篡汉的话说得太多了,实不便自食其言。这些说词虽起过稳定人心之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他的行动。

4、不愿把自己和孙刘摆在同等位置上。一旦没了汉天子这个傀儡象征,无异于给了刘备、孙权口实,也从客观上承认其割据政权的合法性,把自己降到一方政权的位置上,故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不过,也许是从晋爵为王、设天子旌旗以后,曹操过了真正的天子之瘾,其内心世界也有了些改变,建安二十四年的筑建始殿,也许就是为这最后一步做准备。估计是天不假年或其他,是以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丕也不负其望,短短数月就完成禅让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0 08: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80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