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慕容泪☆ 于 2009-9-8 14:03 发表
记得十几年前以前看《少年科学画报》的时候,一个国内的科学家曾给大家说“永远不要抱怨环境,而是应该更加积极的适应它,改造它。”当时还是个少女,看过以后,说实在的,对饿本人现在的性格有很大的改变,就像大学时天天听刘若英的歌,也影响了自己的感情世界观的…………
曾经与人讨论晚清那些留学生,除了詹天佑,大部分都寂寂无闻。有朋友认为,这是社会的错,是社会的原因导致这些人的沉沦。但也有朋友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自己无法把握社会的浪潮,从而无法崭露头角。
很显然,两者各有各的道理。从詹天佑角度,他只能把握社会的规则让自己有机会崭露头角。这自然没错,他的成功,是他的拼搏,他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
而从社会角度,能够在其中发现人才,这无疑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然而事实上是,这批人相当一部分走投无路,成为外国公司的买办。也有一批人投身官场,成为清廷中碌碌一官。能像詹天佑那样运用自己学来的科学知识加上自身能力加以体现的,百中无一。
结局很明显,那一批应该成为中国中坚的人才,最后却成了外国买办和官僚。这是那些留学生人生的失败,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样,这也是满清政府的失败。到了这双输了局面,说什么,都已经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