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6, 18:42:13发表
再来看承乾本身的性格。承乾本身有一定的才干与聪明之处(这一点,应该比李治是强多了),这从他平日辅政(属于太子课程的实践部分)和特殊时期理政(李渊去世,根据祖制,世民守孝,承乾代理理政之职能)时的表现均可看出。但承乾的性格过于敏感,不是那么稳定,压根沉不住气。世民的刚强以及无垢的柔韧根本在承乾身上找不到影子,刚强或者柔韧的性格都有助于面临大事的时候沉住气,顶住困难迎难而上,而不是感情用事。但承乾在面临大事和感到危险时,只看到他的浮躁和不安。另外一个致使承乾失败的原因是他还不够有抱负和野心,不否认承乾是有一定野心,但他的野心更多是被逼出来的。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与抱负的人,通常比常人更善于忍耐(为了争取远期的收获),想想看杨广,再怎么讨厌父母,也忍耐到最后,就因为有一个争皇位的梦想帮助他自我克制,而承乾没有杨广这么强烈的野心,也就没有杨广这样的自我刻意力。这里我只是客观分析,不代表我喜欢杨广的,其实上我很讨厌杨广,但如果承乾有杨广这样的野心和抱负,相信他会有更多的自制力,培养自己更多的能力,更何况他本身就是太子,只要不犯错,没人能剥夺他的太子之位,也不用象杨广那样做那么多大逆不道的事。
其实,李承乾的浮躁与不安,是从李世民那里继承过去的。小说中通过李世民的话也评价了李承乾,觉得他虽然有些飞扬跳脱,但自己小时候也是如此的,只要经历世事,磨练一下,是能改过来,变得刚毅沉稳的。
这显然是因为李世民经历过太原时期和军事统帅阶段,这对他的性格形成是有相当正面的影响的。李承乾却一出生就在富贵之中,没有真正经历过挫折与压力(战场上那种压力更直接和更危急吧),所以他其实是一个还没来得及长成起来的小李世民,早早就被干掉了。悲乎。
至于说到与杨广相比,不够野心和抱负,恐怕那就是长孙无垢的遗传了。其实,这小说中的李承乾不但是非常敏感,而且是对于感情很着重。这一点很像李建成,而不像李世民通常还是会把感情摆到“大事”后面去。于是,当李承乾觉得他永远在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索性胡作非为(历史上的李承乾是个同性恋者,小说中没直接地写,但里面隐晦地暗示了,并且为此提供了相当引人沉思的理由)。
总之,李承乾的故事,我觉得即使剔除玄武门事件的特殊影响,对于今天的父母,仍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