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窦主要是从一开始援郑就有点问题,他既不愿唐军灭郑势力陡增,然后过来灭夏。又不愿和唐军正面决战为郑付出惨重伤亡。也就是说,既想保存实力,又想消灭敌人。或许这可以解释窦建德为什么看到有难度的战斗就想放弃,不想动。因为他不愿意为了援郑而消耗己方实力。
从窦的角度去看,似乎他事先没有做好计划,只是单纯的想发动一次全面攻击就击溃对手,(我觉得有点像二战时候的菊水行动 )。可是行动开始却发现唐军有备,毫不示弱,暂时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20里的战线上窦应该是分成几个小的群的,看来原计划想得很顺利,没有打算集中几个点发动强行的渡河攻击(这一点从史料上得不到证明,只能从常识推断了)。如果仍按原来的计划贸然渡河,按照窦方对唐军的实力和地利因素的估计,己方可能会遭到重击,形成苦战甚而僵局。
这正是我说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窦方以为唐军牧马河北,可以捡个现成便宜,结果发现唐军严阵以待,情况跟自己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又不想硬拼了,这下开始商量对策。
所以窦军再没有既定计划的情况下,开始派勇士渡河攻击和后来的李世民让宇文士及济河冲击时一样的,都是正常作战的前奏。(可以作为一种窦军的优势不是过大的辅证,除非他是宋襄公)目的都是试图打击敌方的士气(这种做法被后人放大成大将的单挑,真是件郁闷的事情)
窦在进行这种没有大裨益的前奏战不利的情况下(或者是一直在)和群臣开会,大概就是在因为事先没有作计划和应变,只好临阵商量(要说他也够没有决断的)。
窦建德的派勇士渡河攻击是作战的前奏,目的都是试图打击敌方的士气,这点我同意,不过这再次说明了窦建德的无能,因为窦军没有骁将,基本上都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窦好像从一开始,就没做过什么正确的决定。
释放战俘我觉得是因为唐军兵力太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