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唐夏虎牢之战众议, 兼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6 23: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夏军是10万不是40万,这个可以确定。关于虎牢之战,兵力以及综合实力对比,我有写一些东西: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le=8853&flag=1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4-4 8:38:36
  萧MM,转fs7711的回复给你:
  
  fs7711
  
  
  “只是始终不是古籍第一手资料,很想知道出于何处。”
  这点我也很想知道,惭愧!我认为唐军有后援主要是从兵力对比上考虑的。
  
  史书里虽没有记载,但对有些事情记载却很有意思。
  首先,《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中记载,薛收说:“……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其中“分兵守洛阳……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这几个字便很耐人寻味。可以认为唐军有大军后继。
  其次,李世民到虎牢后,便不断派兵出击,便窦疲于应付。这固然是窦指挥不利的原因,而窦不敢出动出机,难道仅仅是认为指挥能力不如李,是否还有唐军增兵的原因?
  再次,当两军对垒后,窦军是倾巢而出,在汜水东岸布阵,正面宽达20里,擂鼓挑战。李世民则按兵不动。此时出了个奇怪的现象,双方从早上一直对峙到中午,谁都没动,如果说唐军不动是为后发制人的话,那窦军不动就有点说不通了。是窦认为己军胜券在握,不急于出兵,还是是唐军兵力不只3500人。有趣的是当唐军进攻时,窦却不在阵前,而是在大营与众人议事,对唐军的到来无任何准备,导至大败。
  我还有一点疑问,就是唐军到虎牢后,任何一次的作战所派出的兵力都很少,只有王君廓截粮时,派了千余名轻骑兵。难道唐军的兵力真的有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6 23: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的答复:

作者:萧让 回复日期:2004-4-4 10:09:23
  这些我觉得很好解释,提出的证据都不足以说明唐军兵力强大。
  
  1。“分兵守洛阳……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其他典籍中还有“先趣虎牢”等字样,我认为李世民本来的打算,是先率精兵抢扼虎牢,然后逐步从洛阳调兵,但由于洛阳唐军败阵,又有突厥频繁入侵,故此不可能增兵很多。我在文中有提到:
  
    当时唐军面临的战场局势很明朗,洛阳只要围困住就是成功,窦方面则要力战拿下。3500骑兵,应是唐军的精锐,史书上有的做“东趣虎牢”,有的做“先趣虎牢”,李世民白日调兵,当着王世充的面绝尘而去,毫不把郑军放在眼里,固然是出于对郑军的轻蔑,更可能是因为军情紧急,不及从容布置。事实上,唐军24日出发,25日抵达虎牢,26日李世民便主动出击骚扰窦建德大军,证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跟唐军抵达虎牢也就是前后脚的区别。
    
    推测李世民当初的想法,应是率这3500骑兵为先头部队,赶在窦建德前面抢据虎牢,再随后增兵,但由于郑兵出城,齐王李元吉迎击失利,行军总管卢君谔战死,王世充更联络突厥进犯唐境,虽然这些战斗都是以唐军获胜告终,但无疑对增兵虎牢造成压力,在此情况下,即使有所增兵,也不可能很多,3500骑兵,加上虎牢原有守军,推测唐军总数当在1万以下。
  
  2。其次,李世民到虎牢后,便不断派兵出击,便窦疲于应付。而窦不敢出动出机,难道仅仅是认为指挥能力不如李,是否还有唐军增兵的原因?
  ---------------------------------------------------
  虎牢天险,以守难攻。李世民不断派兵骚扰,窦已经难以应付了,又怎敢贸然出击,不怕中计吗?别忘了李世民才到虎牢就给他一个下马威,前车之鉴,恐怕会加倍小心。个人觉得,以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占据虎牢天险,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到最后窦建德也是以为唐军牧马河北,骑兵失效,才敢出来的。
  
  3。再次,当两军对垒后,窦军是倾巢而出,在汜水东岸布阵,正面宽达20里,擂鼓挑战。李世民则按兵不动。此时出了个奇怪的现象,双方从早上一直对峙到中午,谁都没动,如果说唐军不动是为后发制人的话,那窦军不动就有点说不通了。
  -------------------------------------------------------
  要知道双方都是对峙于汜水两岸,先渡河者必然要冒很大的风险。击其半渡,是很多大战失利的原因。而且一上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窦建德先是派了三百人过汜水,要李世民也派几百人交战,说是先玩玩。于是李世民叫王君廓带了两百人彼此拼斗,不分胜败,各自引还。接着还发生了尉迟敬德夺马事件,更让夏军胆寒。(夏军没有猛将真是很吃亏的事,本文里我准备专门写一章“猛将兄的作用”)
  
  通鉴有载:
  
  建德意轻唐军,遣三百骑涉汜水,距唐营一里所止。遣使与世民相闻曰:“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世民遣王君廓将长槊二百以应之,相与交战,乍进乍退,两无胜负,各引还。王琬乘隋炀帝?马,铠仗甚鲜,迥出陈前以夸众。世民曰:“彼所乘真良马也!”尉迟敬德请往取之,世民止之曰:“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敬德不从,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其陈,擒琬,引其马以归,众无敢当者。世民使召河北马,待其至,乃出战。
  
  4。有趣的是当唐军进攻时,窦却不在阵前,而是在大营与众人议事,对唐军的到来无任何准备,导至大败。
  -------------------------------------------------------
  建德意轻唐军,遣三百骑涉汜水,距唐营一里所止。从这里看出,两边扎营都跟汜水有一段距离,估计僵持了太久,夏军实在有些不耐烦,到中午吃饭的吃饭,开会的开会,没想到李世民的军队一向就是以饿着肚子打仗闻名的
  
  5。  我还有一点疑问,就是唐军到虎牢后,任何一次的作战所派出的兵力都很少,只有王君廓截粮时,派了千余名轻骑兵。难道唐军的兵力真的有限?
  -------------------------------------------------------------
  这正是我认为唐军兵力有限最有力的根据之一。而且事后俘虏的五万夏军全部就地释放,如果不是兵力有限难以消化,应该不至于如此。李世民领兵的过程中,也很少有类似的事发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6 23: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6, 23:10:50发表
呵呵,强烈推荐参看一下台湾三军大学出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关于唐开国战争那卷  

我没有那本书,不如mm把它扫出来,或者把主要观点和证据打出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7 00: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这里穷乡僻壤,只能在网上找电子书看

窦本来在成皋,对军事行动而言,他本来就是在虎牢了,他应该是先在的,而且他在虎牢顿兵累月,双方都是有时间的。
——奇怪,那他怎么不去占虎牢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7 14: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哇,很多材料我没有看到呢,非常谢谢你呀,看来我还需要再多看看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7 16: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7, 13:14:37发表
  卡卡,窦本身的作战意志看来并不坚定。在武德三年他几乎都在与罗艺作
战。十一月间获得王的求援,十二月就受到罗艺的攻击。武德四年二月才击降
孟海公。三月洛阳已经接近于山穷水尽,窦出兵援助其实还是很仓促的。
  而他所动用的兵力包括了孟徐降部,后方的夙敌又都没有解决,实在也是
不容易坚定。


又仔仔细细看了遍,窦建德的行为怎么越看越奇怪,就算兵力是1:3,那也是优势兵力呀,整天在那里耗什么呢?虾米事情也不做~
  难道他真是这么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8 06: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觉得窦主要是从一开始援郑就有点问题,他既不愿唐军灭郑势力陡增,然后过来灭夏。又不愿和唐军正面决战为郑付出惨重伤亡。也就是说,既想保存实力,又想消灭敌人。或许这可以解释窦建德为什么看到有难度的战斗就想放弃,不想动。因为他不愿意为了援郑而消耗己方实力。

QUOTE:
从窦的角度去看,似乎他事先没有做好计划,只是单纯的想发动一次全面攻击就击溃对手,(我觉得有点像二战时候的菊水行动  )。可是行动开始却发现唐军有备,毫不示弱,暂时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20里的战线上窦应该是分成几个小的群的,看来原计划想得很顺利,没有打算集中几个点发动强行的渡河攻击(这一点从史料上得不到证明,只能从常识推断了)。如果仍按原来的计划贸然渡河,按照窦方对唐军的实力和地利因素的估计,己方可能会遭到重击,形成苦战甚而僵局。

这正是我说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窦方以为唐军牧马河北,可以捡个现成便宜,结果发现唐军严阵以待,情况跟自己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又不想硬拼了,这下开始商量对策。

QUOTE:
所以窦军再没有既定计划的情况下,开始派勇士渡河攻击和后来的李世民让宇文士及济河冲击时一样的,都是正常作战的前奏。(可以作为一种窦军的优势不是过大的辅证,除非他是宋襄公)目的都是试图打击敌方的士气(这种做法被后人放大成大将的单挑,真是件郁闷的事情)
窦在进行这种没有大裨益的前奏战不利的情况下(或者是一直在)和群臣开会,大概就是在因为事先没有作计划和应变,只好临阵商量(要说他也够没有决断的)。

窦建德的派勇士渡河攻击是作战的前奏,目的都是试图打击敌方的士气,这点我同意,不过这再次说明了窦建德的无能,因为窦军没有骁将,基本上都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窦好像从一开始,就没做过什么正确的决定。

释放战俘我觉得是因为唐军兵力太少的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8 09: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军事网站找到一张虎牢之战地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突厥入侵的次数之多,太原已经多次受到骚扰,小李急于决战,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1: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看了看,觉得有点问题。因为凝MM对唐军兵力的说法好像大多建筑在夏军对唐军的判断上来的,但这样应该会有偏差的吧。比如不能说从那几千人不敢追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就说明他们不止四个人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4: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10, 14:33:06发表
按照传统,有疑兵他们还是很喜欢记载滴,尤其是主人公的个人表现(写家谱的,切  )


这话倒也对,凝MM的表情符号so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10, 14:45:14发表
我写的是按照双方的动作和作战需要估计的,说我只按照夏军的动作…………冤阿,比窦娥还冤阿,呜呜~~~~~~~~~哇~~~~~~~~~  



对了,说个滑稽的,反水但是人家不领情:

30年代的时候,有一支国民党的部队奉命去打共军,可是两个指挥官和共军上面说好了,要投降,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了,却被一支共军发现,当场扣下缴械了(他们也没怎么正经抵挡,以为是自己人么  )。

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是,这支部队没有得到上面的通知,不知道他们是投降来的,审问两个指挥官的时候,两个人百口莫辩,然后被枪毙了:(

这件事情后来也就没有提了,大的官方资料再也不说,在辞海里面出来过一次“xx事变”,但是却没有什么地方有那个事变的词条。只剩下当地的地方志留下了一笔,记下了这两个倒霉的人~~~~~~~~~

呵呵,什么叫没有天理阿,天本来就没有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哈哈,有这等事,悲惨ing~
so 拽么,就是很牛的意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23: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修正一下以前的看法,重新总结下:
  
  1。窦建德手里的牌不象我们开始认为的那么好
  
  首先,以前常用刘黑闼军队的战斗力来倒推夏军的战斗力,从而得出夏军乃是不弱于唐的精锐之师的结论。看查看史籍发现刘黑闼起兵原来向突厥借了一万骑兵,那可绝对不是小数目!故此夏军的战斗力,需要重新看待。再加上孟海公徐元朗都是新降,纪律性必然会差一点。
  
  其次,夏军的后方一直不稳固。幽州的罗艺,窦建德打了几回都没攻下来,这对窦建德来说是很不利的,背后一直悬着把剑,不能集中精力。二月才击降孟海公。三月洛阳已经接近于山穷水尽,窦出兵援助,起兵也很仓促。
  
  第三、窦建德起兵的原因,当然是想趁洛阳山穷山尽,唐军疲惫不堪的时候捡便宜,不然唐军打下洛阳,坐拥两都,河北无险可守,很容易被攻破。但对于该怎么捡便宜,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己方实力,二心不定,战略方向不确定,作战意图不明确,是夏军惨败的最大因素。
  
  2。洛阳这边。
  
  洛阳守军也就是王世充啦,守城意志是很坚定的,民怨很大,先后有13次内部反叛献城,都被他发觉处死。以王世充的小心翼翼,大不可能会出现以前那种部下反叛献城的问题。
  
  围困洛阳的是李元吉和屈突通,李元吉也不象Q君说得那样没用,开始是败了一次,可能猝不及防经验不够吧,但郑军也没冲出来,也算是胜利了。后来还有一次设计大败郑军的,可见也不是守不下来,除了小李谁都不行。
  
  四年,太宗征窦建德,留元吉与屈突通围王世充于东都。世充出兵拒战,元吉设伏击破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甲士千余人。
  
  3。李世民这边。
  人数应该的确是绝对劣势,但不止1万。更接近湘灵以前的判断,3500是为了抢占虎牢,随后慢慢从洛阳调兵,李渊方面也有补充,待到人调得差不多了,也把窦建德粮道断了,平时也骚扰够了,以牧马之战诱出夏军决战。
  
  比之洛阳,突厥为患更烈,上面那张地图,旁边的小图就是突厥入侵图,有次居然到了太原,根据燕返jj总结的,一共有八次之多。
  大概因为突厥为患频频,亲身接触又发觉夏军战斗力不强,李世民干脆舍易取难,主动挑战,一举灭两敌。
  
  现在的看法大概就是这样,未知各位高人有什么补充和异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8 15: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q42474112于2004-04-15, 14:49:33发表
瞄了一眼就抓到BUG,"就算是徐世勣,后来李世民也曾经评价过他的打仗风格——不是大胜,就是大败",搞错了,那是薛万彻,李勣是正好相反的风格,老成持重,无大胜也无大败。


这就叫做水平,当年七千白衣的统帅陈庆之据说就有这样一种本事,千军万马当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敌人的致命破绽,一举突袭撕开缺口,再接再厉扩大战果,敌人的抵抗能力也就瓦解了,就好比中央台那两个记者打架,本来个头年龄都差不多,可使一个小伙手特黑,只几下就把对手打倒在地,然后就是狠踢几脚,把那位同志打得血流满面。从打架的角度来看,打人的这小伙可谓深得兵法之精要

龙的天空正在讨论虎牢之战和陈庆之入洛之战的比较,可以看看
http://dragon-door.net/forum/viewtopic.php...der=asc&start=0

标题: (军史大家谈)陈庆之的入洛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   

--------------------------------------------------------------------------------

谁能将陈庆之的入洛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对比一下?
为什么李世民以3500精骑[玄甲骑兵]大破河北10万精锐是可信的,而陈庆之以7000人破30万[其中好象只有3万骑兵?]倍受怀疑?
而陈庆之的精锐覆灭以后,再无如此出色表现,,这不正常吗?

请诸位高手指点

------------------------------------------------------------------------------
不胖老高:
?????
李世民的黑甲精骑并不是孤军啊?田中的银英里,红发小子的战术就是有所参考李世民的战法,后来李克用也以此战法击败了葛荣。
而陈的入洛,是典型的胡罗卜加大棒战法,北海王的政治攻势与陈的精锐部队进攻相结合,而且北海王的兵力是越打越多。

-------------------------------------------------------------------------------------
晓风飞翔:

两者之前是完全不同概念的。
要知道李世民的玄甲骑兵,只是前锋,他们的作用,在于冲锋突破,而在他们身后,有着数万精锐的唐军随后掩杀。而且,这批玄甲骑兵,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北方勇士,而窦建德的10万人马,是没有经过多少训练,临时拉起来的农民军。加上当时窦建德疏忽大意,让士兵休息,队形大乱,在这种情况,受到李世民狂风暴雨般的突击,自然崩溃,这没有多少特别让人奇怪的地方。
而陈庆之的七千人,却只是南朝组织的七千骑兵,而他所面对的,是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十多万大军。恐怖的是,陈庆之的获胜,好像没有计谋这类说法,一个字:冲!七千人马攻破七万大军所守卫的城池,然后马上以三千骑兵打败十多万敌军,中间的过程,几乎无从考究。所以我们才说,神啊!
强烈BS老高的不学无术。李世民的用兵,在于天才般的防守反击战术。无论是对薛家父子,还是刘武周集团,以及窦建德大军,他纵然有优势的兵力,也先守,然后寻找机会破敌。而最可怕的是,一旦胜利,他绝对不容许对方再有机会翻身,千里追杀,趁胜破敌。他打败薛家父子、刘武周和窦建德这三仗,都充分体现了这点。《中国战术史》概括了唐朝的八大战术,而李世民一人就占了三条,小莱没得比啦!
作一下广告,我现在写的东西,就是以陈庆之的北伐为原型,也是试图用七千人马来攻打中原。大家有什么BT的打仗想法,请告诉我哦。当然,所有战斗都是冷兵器下的战斗,谢绝魔法、火药等东西

-----------------------------------------------------------------------------------------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如果陈庆之手下真有七千精锐的骑兵, 那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五代时杰出的君主唐明宗李嗣源曾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说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

原文:
二月癸丑朔,帝于便殿问范延光内外见管马数,对曰:“三万五千匹。”帝叹曰:“太祖在太愿,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今有铁马如是,而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士练将之不至也。吾老矣,马将奈何!”延光奏曰:“臣每思之,国家养马太多,试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三万五千骑抵十五万步军,既无所施,虚耗国力,臣恐日久难继。”帝曰:“诚如卿言,肥骑士而瘠吾民,何益哉!”
摘自《旧五代史 明宗纪十》

由以上可以看到,在乱世时,骑兵是很难得有的。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这个数目,与陈庆之的七千铁骑相若,而李克用干了些什么事情,当然不是老高所说的打败葛荣,而是打败黄巢,收复长安。

摘自旧唐书:

雁门李克用率励骁雄,整齐金革,叫噪而声将动瓦,喑呜而气欲吞沙,宽列戈矛,密张罗网。于是麾军背击,分骑横冲,日明而剑跃飞轮,风急而旗开走电。使贼如浪,便可塞流;使贼如山,亦须折角。蹂践则横尸入地,腾凌则积血成尘,不烦即墨之牛,若驾昆阳之象。杨守宗等齐驱直入,合势夹攻,从卯至申,群凶大溃。自望春宫前蹙杀,至昇阳殿下攻围,戈不滥挥,矢无虚发。其贼一时奔走,南入商山,徒延漏刃之生,伫作饮头之器。古频写自收平京阙,二面皆立大功,若破敌摧凶,李克用实居其首。

所以啊,有七千骑兵,只要是精兵,已经是很厉害的,李世民的玄甲军,也只有三千余人而已。

---------------------------------------------------------------------------------------

我只是证明,七千精锐骑兵在古时,已经是很厉害罢,大家不必太过惊讶。反正只是冒险的行动,又不需要真正的攻城略地,其实不难的。
至于兵源补充问题,事实上,我也没有说不允许补充兵员哦。即使陈庆之的白袍军,也肯定有补充的。

顺便说一下,河南一地,以攻难守,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都不乏少数人马就能攻下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例子。
在宋文帝元嘉北伐中,中路人马刘康祖军,也不过是八千人马,就从寿阳打到虎牢关。当然,这有北魏主动撤退的因素,也有其他两路人马支援的因素,不过就进出河南而言,倒是不困难。


太祖欲大举北伐,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河北义徒并起,若顿兵一
周,沮向义之志,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
许、洛。玄谟等败归,虏引大众南度。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所围,召康祖速反。
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虏永昌王库仁真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
尉武。康祖凡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吾受命
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
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乃结车营而进。虏四面来攻,大战一日
一夜,杀虏填积。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
一当百,虏死者太半。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
数十人。虏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

《宋书列传十》

这里八千步军对八万骑,也可以与李陵的五千步兵对数万匈奴骑兵那战媲美了。

---------------------------------------------------------------------------------------------------
問題是他們從哪裡來的戰場透明權?

所謂戰場透明的情況,在1980年以前都是基本不存在的,就是在今天也都還不能保證(老美在索馬利亞的失手)。99.99%的軍文都沒寫出這一點。

在古代,指揮官必須使用自己的天才去彌補這一點。後人是以指揮官以有限資料對戰場與敵方心態的分析程度來判別指揮官的天才程度....

----------------------------------------------------------------------------------------
就是因为战场透明权不存在,所以以少胜多的战例少得可怜,除非是以精锐部队对付农民杂兵,即使如此也不敢保证。
满清八旗军入关如果没有吴三桂等汉族军的帮忙,根本做不到短期内统一中国的惊人结果。

-------------------------------------------------------------------------------------

同意你的意见。不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定义是庞大的军队,也就是说,在狭窄的空间一次性投入过于庞大的军队,这样犯错误的纪律会比较大。但如果是分批投入,那么就可以有机会弥补。就如宋朝初年打北汉,不是没有失败,但他们失败的起。分批投入,即使犯错,也有机会弥补。

--------------------------------------------------------------------------------------
似乎在狹小地區投入龐大軍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記得以前有戰史學者研究過拿皇帝時代的戰爭,當時得出一個得到公認的結論:

在無線電與電報發明以前,一個指揮官所能即使指揮的最大戰鬥區域約為5~10km見方左右,能直接指揮控制人數上限則約為5萬人左右。超出這個地域與人數的部隊,如果沒有另行委任全職指揮官,那就會成為戰場上的遊兵,對戰鬥無法造成影響。

西方的戰史研究者一般都會親自到該地去踏勘。中國有許多古戰場,有機會的話你們也可以去走一圈看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8 16: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18, 16:02:05发表
这一个分析很好。可与长孙MM那篇“战争之神”参照来看。这充分说明了为什么李世民每每要亲入敌阵,轻身犯险。

记得我以前看“通鉴”中描写洛阳之战,其中有“世民欲知世充陈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之句,我思索了半天,都不能明白所谓“陈厚薄”到底具体是指什么(“陈”应该是“阵”的通假)。自从看了长孙MM那篇“战争之神”,才明白过来。

这个涉及到的就是战场透明度的问题。也就是文中说的:

所謂戰場透明的情況,在1980年以前都是基本不存在的,就是在今天也都還不能保證。在古代,指揮官必須使用自己的天才去彌補這一點。後人是以指揮官以有限資料對戰場與敵方心態的分析程度來判別指揮官的天才程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2 04: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96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