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os2290 于 2013-4-24 21:45 发表
陈寿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不对啊。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统军治军的本事在当时首屈一指,另外在军事发明、军阵、兵法、后勤等诸多方面建树。奇谋为短,只是说不如他的治戎能力而已,并不是说他拙于奇谋。
后面一句也是如此,政治能力强于军事能力,并不是说他军事能力不行。
吕思勉不是说过么,要看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看地图就一眼可知-------- 他每次进兵都是节节推进的。
顶之
以前我看陈寿的评语始终没看得懂,总觉得话里有话,有玄机,得一字一断,往《尚书》上面靠。现在我想通了,陈寿与关羽关老爷肯定都出自鸿钧老祖门下,N劫以前。因此三国志传末的评语,必定有非常明显的感情倾向。因为“三国”这出大剧,不论从前朝还是从后代来看,都没有实现最初“代汉当涂”的愿景。比较神奇的是当年死去的那么多无辜百姓,千年以后竟然成为了神奇的绿草。介个不能不说,是神明的旨意啊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诸葛亮战术上的奇谋之多之广,不要说中国人尽皆知,地球上不知道的,恐怕都属于和这个时代存在代沟的人,很火星。陈寿眼中的“略”是什么意思,可以看看他对刘备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PS:靠,今天才看懂。“温故而知新”是虾米意思~
以常人的尺寸,看陈寿的评语,很容易得出陈寿小人污蔑的结论。南飞非常坚决地认为,此乃以小人之细长,度君子之雄伟,盲人摸象,愚不可及。还是俾斯麦那句话说的好:
5.A really great man is known by three signs: generosity in the design, humanity in the execution, moderation in success
一个真正伟人可以从三个迹象看出:策划时慷慨,执行时人道,成功时谦逊。
按这个标准,非常之人曹公,显然只能占据第一条。英雄之器曹操(刘备扮演),显然只符合第二条。诸葛亮,则至少符合后面两条。第一条,能不能立住脚,关键在于“隆中对”站不站得稳。为神马刘备当年闻隆中对而有如鱼得水之快,千年之后本朝太祖重温复有“始误于隆中对”之批。孟轲有眼在先:孔子之道,难以尽从,时殊事异,当得权变。
SOS,你感觉孙权符合几条?曹丕符合几条?曹睿、陆逊又符合几条?你我之间,直言无妨,天塌不下来~!
又想起以前你和我讨论的战略规划与军事战略执行的问题。战略规划我们都知道武侯是非常慷慨的,隆中对一望即知。战略执行,这还真是村夫的短板,八个字,一言以蔽之:稳中求进,不稳不进。这一点对于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对他非常非常知根知底的,自家人;都是一清二楚的公开秘密,不论张车骑,曹子丹,刘先主,还是司马宣王。单挑,我估计都挑不过武侯;但他们就是敢跟武侯叫板,甚至屡屡进逼,最后骑脖子。虽然我小时候也经常干这种事情,直到今天,偶也不认为这种行为就有神马原则上的不对。但诸葛神候总还是有年老力衰那一天,总还是有背不动小孩子那一天……每每想到这一点,总是忍不住热泪盈框
PS: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3-4-25 13: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