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孙策“袭许”战略的可行性, 如果孙策晚死十年,历史是否将改写?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14 16: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理论上他有这个机会,但他没有执行的能力。他的后方不稳定,如果贸然进攻受挫,整个统治分崩离散都有可能,所以当曹袁大战时,他集中全力巩固统治,发展国力才是最正确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15 1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6-02-15, 10:29:20发表
首先应该是看时间: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武帝纪》

时间在于曹操想撤军的时候,形势最重要的时候。

以登为广陵太守,《陈登传》匡琦城只是广陵附近一个小城,同许昌属于左右两边,要去许昌没必要经过广陵。

搜神记曰:策欲渡江袭许,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便使收吉。

经过第一次失败后,孙策已经吸取教训。知道要大规模进攻必然要大量的船。就算是失败,起码曹操未必会胜了袁绍。起码当时曹操是想撤军的,如果当时没有估错当时的曹操是缺粮缺兵的。后方起火了根本不能救。而且不只是孙策想起兵连刘表也想。

这个不破徐州而直接攻许昌,风险太大了,一旦被对方掐断退路就要危险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17 20: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除了后方的问题,有一个事更使孙策无法去偷袭许。综观整个三国时代,东吴的步兵和骑兵,尤其是骑兵战斗力很差,东吴擅长打水战,防御战,而不擅长打攻坚战。当时,孙氏的实力没到能抛开长江逐鹿中原的水平,贸然进军中原只会吃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17 20: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快刀浪子于2006-02-17, 20:37:59发表
曹操是过江难,以后简单,
孙策是过江简单,以后呢____
战争又不是只靠武将,
中国的形式一项是至北向南统一.北方占优势.

补充一个,前一千年也有从关西向关东的趋势。先得长安者并守住一段时间的大都都得了天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26 1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煲呔曾于2006-02-25, 23:12:53发表

QUOTE:
原帖由Hawk_cn于2006-02-14, 16:48:45发表
[quote]原帖由绝世天骄于2006-02-14, 14:58:02发表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有一颗耀眼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
   
    孙策早逝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事实,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
     官渡之战在建安五年八月以后进入相持阶段,而且曹操处于粮尽兵少的不利局面,甚至一度想回兵,此时也正是孙策打算“袭许”的时候。
     当时孙策身在丹徒,虽然距离许昌道路遥远,不过以曹操的统兵思想,他是决不会先退救许 昌的,因为两军对峙,谁先退谁就在大局面上吃亏了,这是旬彧的主张“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曹操肯定了他的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孙策兵临许昌,恐怕曹操也不会大举回师的,只能在官渡同袁绍力战,那么孙策就要了很大的优势,以孙策的智谋勇武,攻下许昌不成问题。而汉献帝也会支持孙策,因为就在这一年董承诸人谋操失败,曹操同献帝的矛盾已经计划,如此一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孙策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孙策到达许昌的时候,曹操已经取得胜利了,可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曹操并没有消灭袁绍,此时离他统一北方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如此一来,曹操几 处于袁,孙夹击的局面,那么这中原争夺战可也有的一看!
       如果孙策多活十年,统一天下的也许正是孙氏后人呢。

这位小兄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恐怕还没有认真读过三国志吧。孙策与孙坚勇则勇矣,但都为人鲁莽,自取其祸,这样的人难成大事,古今中外有多少例子,还不足以为鉴吗?

就事论事,讨论袭许问题

《孙策传》裴注引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同书还记载此前孙策西征之时(指在沙羡打黄祖的时候),陈登还策动严白虎余党作乱。《江表传》说孙策还,“策归,复讨登”(注意,是复讨,第一次讨陈登即失败,详细见下面论述),而后被刺,死。可见要是依照《江表传》所说,所谓孙策袭许,不过是复讨陈登而已。

《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对比上面“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就可以知道,江东境内尚不安稳。孙氏政权其实长期得不到会稽大姓的支持。

“案魏武纪,武帝以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久与袁绍交兵,”孙策建安五年四月死,曹操建安四年十二月已在官渡,离孙策死有五个月之久。

《陈登传》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这里记了孙策第一次讨陈登,失败。

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登以兵不敌,使功曹陈矫求救於太祖。这是第二次(未包括江表传所写的那一次),孙策此时已死,同事见《陈矫传》

《陈矫传》郡为孙权所围於匡奇,登令矫求救於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籓,则吴人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县,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孙权讨陈登,也失败。

孙氏前后两次攻陈登都失败,长期被陈登扼住咽喉,想要袭许,是孙策说了算的吗?孙策以少年英雄而近来颇受人喜爱啊,但是不可因喜好而过分高估他的才干。

先贤行状所载誇大了陈登的功績:

孙策众不過数万, 政权又得不到地方大姓的支持, 假如陈登兩次"斩虏以万数", 恐怕勢力早就完了.

孙策有遣周章率军攻陈登, 但陈登當然沒有斩虏以万数, 亦沒有打败過孙策本人了. 當時孙策在会稽.

順便說說《江表传》载“(孙)策归,复讨登”, 意指策西征黄祖后, 便又再征讨陈登, 不是第二次的意思. [/quote]
这个数字是有点过分,但从常理上看应该不是写史书的人夸大的,应该是陈登自己多报的功绩,过去的官员不都有多报功绩的习惯么?反正也是数人头,那就拿附近的贼寇倒霉的老百姓充数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9: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