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樊城之战曹军先后投入的兵力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9-11-19 12:1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华阳国志》 之 三万人 大较是自 《三国志》 之三万俘虏而来,可信度不是太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9-11-21 23:2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9-11-21 09:15 发表
陈寿写《三国志》,兵力的编制基本是比较固定的,如一军=5K左右,七军即三万五。七军与关羽军战斗后以及被水淹后被俘三万人,三万五是合适的数量

两汉三国时代绝没有“军”的编制单位,人数或数万或数千,变化如此大,岂能是编制单位,又岂能是一军五千?详参拙文《两汉军队编制略考》(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A%C9%BD%D1%A7%CA%BF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9-11-22 17:4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9-11-21 23:53 发表
在徐晃传里,陈式率十余营被徐晃击败,徐晃受前后凡12营,这里的营是否连指代多少士兵都不行呢?

我认为陈寿自己会有个习惯,比如一营=1000,一军=5000,这样。

分营分部皆为军事权益之计,人数不定。

《晋书 司马孚传》:“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则一部也有步骑一万人,若按杨文理先生高见,部即营,五部即一军,那么是不是一军该是五万人?


《王基传》:“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王基一部即有二十六军,按杨文理先生高见,五部为一军,缘何王基之一部竟有二十六军?如此,“部”、“军”者皆当相对而论,人数自视军队总规模及战事所需权益而定,并非定制。编制单位有严格的级别规定,按《后汉书》“部”即为一级编制单位,时而诸部为一军,时而又一军分诸部,则军必然不是编制单位。

陈寿习惯之说,更为荒谬,千年而后,汝辈何德何能自称先贤之蛔虫?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1-22 17: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9-11-23 10:5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9-11-22 23:50 发表


等字表明还有其他低级别将军是可能的。
但是最高级别的并列的两位将军,则只有殷署和朱盖。你也认同这二人并列提及,级别相当,则带兵也相当。既然二人一共带兵12营,则每人带领6营是合理的。如果按照每营800人计算,则6营有4800人,如果再有将军直属若干人,殷署的兵力在5000人左右,正符合前面记载的他训练的新兵数量。

营和军是当时的军队编制单位应当无疑。营有800人左右(700到1000也有可能),而一军则在4000-5000人。当然,部队还有满员问题,比如经过长期作战减员没有补充的,就必然要少一些。 ...

《三国志 齐王纪》:“是时,张特守新城。……及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张特等三军才有三千人,一军只合一千人。凭什么说一军是四五千人?


《王基传》:“大将军司马文王进屯丘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部即营的话,若军为编制单位,为何反而在部之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9-11-23 11:4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9-11-23 11:20 发表



我没有说确定,但陈寿作文《三国志》的作者,整篇三国志都是他写的,是否能判断其写作“手法”呢?

阁下引自晋书等等,要知道陈寿只是写了三国志,而裴松之所加的记录非常杂,自然不可一同考校。

军 如果人数确定,自然不管是陈寿还是裴松之,所记人数也不会有任何差异。这与谁谁的所谓笔法没有任何关系!

你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所谓陈寿笔法,指出一营多少人,一军多少人呢?请赐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6 13: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