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里曹操的父亲是怎么死的?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2 17: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白了,正史里面陶潜开脱不了干系.个人认为,徐州百姓的灾难固然有曹操老贼被怒火烧去了理智,也有陶潜老贼的一份子.史书记载如下: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在我看来,三国志无非就是一帮黑社会在勾心斗角,但是有人总认为是光明骑士在和邪恶势力斗争,无奈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2 18: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因后果呢?抓住棒子一下打死可不是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态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7 20: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斩杀大将 于 2006-8-7 15:13 发表

前面也提到了,曹操与陶谦交战一年有余,此时战局已平息,正是曹操接曹嵩的时机,猜测中,陶谦也有意求和,但是手下不争气,劫财灭口,再次挑起了曹陶之间的战争,明显曹操不可能在父亲身居别人地盘的时候去屠人 ...

请问你从那里得知杀父之仇是因为陶谦手下不争气干的,而不是陶潜指使的?

至于大雄,从来都是信口开河,你就不用问了,他说话从来不用证据,因此多数都只有一句话,简单明了他的意图,你是猜不出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8 20: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斩杀大将,翻正都是大雄的理,你是辩论不过他的.

不过,吴书记载的陶谦部将贪财那一段相当可疑,起码紧跟着的两句就被裴松之驳的体无完肤了.

至于楼主的问题,燕京兄早有一篇精辟的文章介绍:

曹操与陶谦,因后来发生曹嵩被杀事件,而使得两人关系非常敌对,也使得曹操从此得到屠杀百姓的恶名。那么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三国志》以及相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曹操与陶谦之间其实发生过三次直接的作战。

一、双方三次交战的情况

第一次        发干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冬,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救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这个时期,曹操刚刚领兖州牧,在寿张东到济北一带击破进入兖州的黄巾军。到当年冬天,收降了黄巾军的精锐编为青州军。接着就发生了与陶谦的作战。
查《三国志辞典》,发干位于今山东鄄城到郓城之间,属于兖州济阴郡,位于济阴郡和东郡的交界地区。而谭其骧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标明位于兖州东郡北部。不论发干在两个之中的哪个地方,都表明,当时是陶谦主动从徐州出击到发干来逼攻曹操和袁绍的。
当时的局面,是袁绍、曹操、刘表联合,对抗袁术、公孙瓒、陶谦等的联盟。刘备是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的下属,单经是公孙瓒的兖州刺史。曹擦由于刚刚站住脚,还顾不上、也没有实力去东征西讨。

——《三国志袁术传》: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
由此可知:曹操从一开始就与陶谦不是一个集团的,是互相敌对的。双方发生的第一次交战,是两个联盟之间的一次自幽州到兖州,乃至到豫州、荆州的作战。
由于曹操此时实力尚弱,估计仅仅是直接与进攻东郡的陶谦军进行了作战,并击破了对手。陶谦于是撤回了徐州。同时,袁绍军也在青州等地击破了刘备等军。
从这次交战,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曹操刚在兖州站住,就遭到陶谦徐州军的威逼和进攻,曹操与陶谦不仅没有什么交情,而且从此成为敌人。
而陶谦与袁术关系一直很密切,连刘备都知道这一点:当陶谦死后陈登等请刘备继任徐州时,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可同时曹操由于同袁绍结盟,就成为袁术的死敌。

——《三国志徐晃传》: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由于只有这次曹操与陶谦的交战是曹袁联手,而且当时曹军多为新降黄巾,故朱灵应是在这次作战中来增援曹操的。
——《三国志先主传》: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第二次        彭城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
——《三国志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后汉书陶谦传》: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吴书》记载: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吴书》记载: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三国志曹仁传》: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还与大军合彭城,大破谦军。从攻费、华、即墨、开阳,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三国志于禁传》: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阵都尉。

这里是曹操与陶谦的第二次交战。综合各方面记载看,以下是得到共识的:
1、        曹操主动大举进攻,连下十余城。曹军是由广戚进入徐州地界的;
2、        双方主力在彭城傅阳展开决战,结果陶谦军大败。
3、        陶谦只好退守郯城,坚守不出。
4、        曹军攻城不下,从郯城向北回军,一路上攻打费、华、即墨、开阳。其中费、华是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地盘,在早些时候被陶谦占领,这次夺回。而即墨、开阳属于徐州琅邪郡,是否被攻拔没有记载。
5、        曹操是初平四年秋进军,冬季发生交战(彭城大战多半发生在冬季),第二年春回到根据地。
以下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
1、        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本次作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看,导致这次作战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占了属于兖州泰山郡的华县和费县,并攻略兖州的任城国。这年春夏间,曹操刚与袁术在陈留等地展开大战,从匡亭、封丘一直打到襄邑、太寿、宁陵。要不是对手打上门来,一般是不会不让部队休整就再次发动的。
而《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则说是因为陶谦部下杀害曹嵩而引起的。但是《后汉书陶谦传》和《后汉书应劭传》的记载有很明显的矛盾。因为同样是《后汉书》,《应劭传》则把曹嵩被杀的时间明确记载为兴平元年,而不是《后汉书陶谦传》的初平四年。那么哪个记载是正确的呢?
其实,关于杀死曹嵩的说法有三种:
1、        曹操担心已经与陶谦正式开战,父亲在徐州琅邪不安全,迁移到兖州,路上(在徐州琅邪和兖州泰山郡华县之间)被陶谦派兵截杀;——持这种观点的为《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
2、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阴平守将和士卒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后汉书陶谦传》。
3、        曹嵩向兖州迁移,陶谦专门派张闿带兵护送,张闿在半路贪利而截杀之;——持这种观点的是《吴书》。
首先,由于曹操在初平三年已经与陶谦交战,而且双方属于敌对的阵营,陶谦派兵护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吴书》对此事同时还记载了曹操表令州郡罢兵,已经遭到裴松之的否定。因此可以说《吴书》关于此事的记载错误比较明显,不可采信。
其次,是陶谦阴平守将贪利截杀。我们知道,在曹操进攻徐州前,那里是比较安定的。这些陶谦部将自然也相对安宁。当时曹操已经是比邻的军事集团,兵力强大,一般的地方势力是根本不会主动招惹的。这些陶谦部将,即使想发点横财,首先也要考虑自己的性命吧?徐州殷富,一般的大家富族不少,怎么非要去招惹手握重兵的曹操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汉书陶谦传》的观点也是违背一般常理的,做为截杀曹嵩的借口到是很正常。
最后,如果在曹嵩被杀前,曹操已经两次击破陶谦军,那么陶谦怀恨在心,派兵截杀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因此,《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因此,本次作战的直接原因是陶谦与厥宣连兵,攻略兖州部分郡县,而遭到曹操的反击。
第二个问题,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什么?

如果确定了这次作战前,曹嵩并没有被杀,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了。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死了很多人,死了多少人,都是什么人?有两种观点:
1、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这是《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这里很明确,死了万余人,多是双方彭城大战的杀伤。由于陶谦军在彭城惨败,损失万余人(同时曹军也会有相当损失),才导致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正常的战争后果。
2、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这是《后汉书陶谦传》的记载,说明曹操在彭城胜利后转向东进攻打陶谦死守的郯城。由于攻打不下,在回军的路上顺路攻拔了取虑、睢陵、夏丘,并且屠城,杀死了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
这段记载不知来源如何,《资治通鉴》也是照搬而采用的。但是其中有个问题,曹操的进攻路线是从兖州(当时曹操在定陶)向东南方向进军彭城,而后折向东进攻郯城,再向北经琅邪郡回到兖州的泰山郡,其进军路线并不经过这三个地方。其中夏丘位于今安徽泗县,距离彭城足足有126公里,也就是300多汉里。难道偏离进军路线南下300多里,也能记载为“还,过拔”?
从定陶到彭城也就是184公里,即440汉里,那么曹军的这个“过拔”已经向南偏离了进军路线300多里。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或者说曹军还军根本就不可能路过远在南面300多里外的夏丘,也就不会有什么过拔之说了。注意,《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曹军攻郯城不下因粮少而退军,怎么还能节外生枝远下南方300里外去攻城呢?
那么曹操是否屠杀了徐州百姓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这一次作战。而是在后一次所谓的报仇之战中。因此,本次战役里,导致泗水为之不流的是陶谦军在彭城大战中战死的万余人。

在本次战役中,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带领刘备也来增援,不过并没有赶上参战,曹军就已经撤退了。

第三次        报仇之战

——《三国志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后汉书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会张邈迎吕布据兖州,操还击布。是岁,谦病死。

这次作战,其实到没有什么争论,陶谦基本是无力还手,虽然得到刘备的增援,但是兵力太少,结果在郯东的截击曹军作战中被击破。陶谦因此只剩下死守城池一招了。
曹军进攻路线为从兖州越界进入徐州琅邪国,再一直向东南进攻东海郡,攻略东海各地。当从各县还军路过东海郡治郯城时,在郯城东遭到刘备、曹豹的截击,击破,再回军经过襄贲时攻拔之。一路上杀戮惨重。
注意,虽然《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的残暴有所淡化,可是并不是不加记载,“所过多所残戮”,虽然仅仅一句话,已经使大家都明白了。这个残戮可不是指对方的军事人员,而是百姓。
刘备本来有一千多人,陶谦给四千丹阳兵,加上收纳的数千流民,总兵力应在八千左右,加上曹豹的兵力(乃徐州主力战将),当在一万数千人。截击曹军分略各地的部队也不能得胜,估计曹军兵力应在3万以上。
《武帝纪》把曹嵩被杀放在这次作战中记录,表明本次作战才是曹操为父亲报仇的真正作战。同时,也映证了《后汉书应劭传》对曹嵩被杀时间记载的准确。

这里关于刘备兵力有个疑问: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三国志太史慈传》:融欲告急于平原相刘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刘备在担任平原相到救援陶谦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导致其兵力损失的行动。那么,刘备的精兵三千到哪里去了呢?何况这精兵三千仅仅是刘备派去救援孔融的兵力,其平原必定还有留守的部队。作为平原相的刘备至少会有4-5千兵,为什么到徐州时仅剩下千余人?

二、最后总结一下

1、        陶谦或许是个好官(比较清廉),但是军事才能实在不行。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代,这样的人必定不会成功。
首先,陶谦与公孙瓒、袁术这样的人联盟,是其错误的根源;
其次,两次首先挑衅(进攻)曹操,自取其败;
再次,不吸取教训,派人劫杀曹父于泰山华县(典型小人行为),导致对手更惨烈的打击。
如果陶谦以百姓为重,就应保境安民,等待时局变化,再择主投靠。
2、        曹操与陶谦共三次作战,
第一次,陶谦与公孙瓒等联合,打到曹操的家门口,东郡的发干,被曹操一个反击(在袁绍增援之下),击破;从此结仇。
第二次,陶谦与叛乱分子厥宣连兵,进攻曹操的兖州部分郡县(或许是厥宣的擅自行动,但是毕竟是打着陶谦旗号来的),结果遭到曹操猛烈的反击,损失巨大。仅仅在彭城一战就损失上万人的兵力。
第三次,陶谦心中忿忿不平,但是又打不过曹操,于是派兵偷袭曹操的家属,杀其父亲和弟弟。看看曹操的做法,对于敌对方面人员的家属都是优待。结果,不仅自己又遭到更惨重的损失,还使得徐州百姓一起遭殃。当然曹操是屠杀的主角,但是陶谦这种卑鄙行为为曹操的屠杀找到了借口。

3、        徐州有如此多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但是其军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原因何在?我们不能说没有
好的士兵,因为丹阳兵是以勇敢善战出名的,徐州军里不乏丹阳兵。
其实此时曹军也不是很精锐,其构成主要是:中原各地和到丹阳招募的士兵、黄巾军挑选出的所谓青州军。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配以部分突阵的骑兵支队。
关键是没有好的将领。责任在谁?自然是身为徐州牧的陶谦。诺大个徐州,最厉害的大将竟然只是曹豹?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4、曹操第二次与陶谦作战时,还没有发生其父亲被劫杀事件,因此,这次作战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其间也没有什么过分的杀戮行为。导致泗水不流的原因是陶谦军一次死掉万人,而泗水在冬季水流并不大的缘故。
    从地理的角度看,《后汉书陶谦传》记载曹军回军时绕道南下300多里去屠杀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从兖州经彭城到郯城,中间有戚县、广戚、留县、吕县、傅阳、阴平、武原、襄贲、良成、兰陵等许多县城,距离比什么夏丘近的多,曹军为何要舍近求远南下300多里去攻城屠杀呢?

5、在最后一次曹操进攻徐州时,发生了许多屠杀事件。这是在陶谦劫杀曹操家属之后发生的报复行为。但是曹操毕竟还是屠杀了百姓,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文明理念来衡量1800年前的曹操,在曹操眼里,自己地盘的百姓才是自己的黎民,而对手地盘上的百姓都是潜在的敌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9 09: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陶潜如果死了几千人,只不过是小挫一场,如何称的上大败?

虽然徐州不如荆州大,陶潜三五万兵马总该有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9 19: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他的儿子算不错了,刘备还没有后来的心狠,刘琦都正当青春"酒色过度"而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11: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被人反驳了大雄就开始扯东扯西,你提醒大家补习国语什么意思?就你一个人国语水平高,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15: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8-10 13:21 发表
除了天灾火烧还有屠城, 三国哪一次死了万余人的. 就算是两军一战里加起来的"损失"是万余也已经很大了. 但是损失是什么意思? 部队被击败后逃散的, 被俘的, 受伤失去战斗力和死去的兵力都算是损失. 而这一 ...

白起攻魏,斩首20w,看来魏国有百万大军了,就不明白魏国居然有百万军队居然被白起击败.

白起攻赵,斩首四十万,赵括突围前已经损失过半.说明赵国起码有两百万大军.

我就不明白青蓝阁下除了猜测还会干什么,你说的五倍在哪里?我就不明白,军队要不是阵亡过半,就老老实实的溃散?即便陶谦再不是东西,他的老家不象关羽一样被人抄了,也不象刘备打袁术让人家断了后路,死一万军队就要损失四万,不知道哪来的逻辑.

[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8-10 15: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19: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退兵就等于大败?看来诸葛亮北伐被人家大败五次,不知道逃了多少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19: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史记记载是坑40w,不过赵军在长平已经过70w了,战死了一多半,连赵括一起挂了,剩下的伤兵当俘虏杀掉了

问题是青蓝又造出了一个1/5,真是........不说了,不知道哪本书有过记载,或者他从哪本书的记载里面推出来的,个人看法估计又是放大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19: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雄GG 于 2006-8-10 19:48 发表
别人不知道,萧某人本就是该老老实实向我学习的

能从“谦兵败走,死者万数”这个句子里面看出死的万数不是陶谦的兵,国语水平本就需要大大的补习补习,好好的加强下

就你那个水平,别丢人了,至于是不是陶谦的兵,我何时说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期的刘项之战,双方动则几十万,这还是秦灭六国之后没几年的事情.如果司马迁连几十年前的事情都写错,那他写的有什么可信的?汉朝能有几千万人口,你认为能出多少军队?我就不明白汉朝鼎盛时期的5000多万人口怎么就比罗马的人口少?意大利人口最多的时候不过700多w,你声称1000w,那200多w从天上掉下来的?

罗马帝国最强盛时期,保守估计是3000w人口,有人认为是5000w-7000w,你知道他们把所有的属国,甚至阿拉伯人口都统计到他们的人口里面去了!欧洲灭亡他们的日尔曼人口,也被他们算进去了,无聊吧?你可以去看看罗马帝国史,很多图书馆都能借到.而当时的汉朝5000多w,可没有包括四方属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出征一个人要三个奴隶打理?

看来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打过仗,原因是中国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废弃了奴隶制,没有奴隶怎么打理?

欧洲是贵族式的战斗,匈奴人敢去欺负他们,蒙古人敢去欺负他们.在冷兵器时代,只有贵族参加的战斗毫无疑问是最脆弱的.这和东方揭杆为兵简直是天地之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始皇兵马佣里面一个坑就是数万个.你认为丽山囚徒有多少?能不能组织出来数十万大军?

中国的历史,有中国的多方面史料加以证实.拿欧洲那种落后的思维来猜想,会遭到唾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4400万就不够喂猪的,就太少了?你家喂猪这么大院子?

除了意大利的人数700w左右,无论是哪本罗马史,全是估计

告诉你很多地方只不过是臣服,就被统计进去了,高卢人一千多万怎么算?日尔曼人一千多万怎么算?埃及人一千多万怎么算?大部分都是扯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匈奴人给打败了?被那几次狼狈的十字军东征?

第一,这里不是世界战争史普及的地方

第二,这里不是搞笑的地方.你我的发言都和这个话题无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问题是高卢根本没有完全臣服,只是那里的地方长官向罗马进贡而已.要不然,罗马人不知道高卢有多少人?日尔曼人真是罗马人的好臣民啊,把罗马都推翻了。

1000多万埃及人,很奇怪就被人家几万罗马军队征服了,好象那时侯还不是星球大战.究竟哪里面有水分,就不说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0 20: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也知道不可能啊,匈奴帝国的瓦解还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呢!

至于他们的灭亡,倒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匈奴灭亡于日尔曼的一支,罗马灭亡给谁不用多说了吧?

被汉朝打败的匈奴人居然屡败罗马人,说明什么?说明罗马军队比汉朝多还是罗马人比汉朝多?

[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8-10 20:4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19 18: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燕京本来的考证就是正确的.

但是有人坚持认为在曹操的领土上被害就说明是曹操杀害或者是曹嵩自杀

[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8-19 18: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8-20 07: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敢当不敢当,承蒙夸奖,比鉴定为曹操杀害或者是曹嵩自杀强多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06: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