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孔融為何說顏良、文醜勇冠三軍?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0 16: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 镜 的帖子

是的。
而且我怀疑关羽用的就是青龙偃月刀。

这种刀以前的形制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样,而是汉环首刀的形制,但是其柄部特别长。为加大劈砍力度和刀的强度,铸造一条龙伏在刀背上,铜龙叫金龙偃月刀,铁龙叫青龙偃月刀。

上述是口传,算口传历史吧。

现在看来,汉环首刀刀柄已经近一尺长,这几百年,古人未必就不能把刀柄再次加长。根据我用刀的经验,步下刀刀柄两尺仍不妨碍单手使用,而且一旦双手使用,力度将得到极大加强。
汉环首刀为直刀,确实可以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0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 贾图 的帖子

家师擅长剑,我喜欢刀,而且家传也是刀(不是师传)。
所以,我对这两种东西都多少比较熟悉。

我说一句话,可能不可靠,是口传的,大家听听就成:
古剑其实有一种是单刃的。日本至今仍保留着单刃剑称为剑的说法。
或者说,刀是剑的一种。
剑最主要的技术是刺。直刀,最主要的技术也是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0 16: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现在经常练习的一种刀,就是直刀,刀身长一米,窄长(而非现行朴刀和春秋刀的板状),刀柄长一米四。这是我自己搞的苗刀加长版,但是刀身与苗刀略有不同。
刀法也与苗刀不太一样,有点双手带的意思。

嗯......这东西确实是我自己弄出来的,刀法其实没啥新意,就是苗刀+双手带+春秋刀中取过来的。

但是,我一直怀疑这东西与古人暗合----宋朝的朴刀是不是就是这个东西?暨南大学马明达教授对朴刀的描述,很像这个东西。

这东西最主要的玩法其实就是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08: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6 小兵1234 的帖子

也是口头相传的说法。
钩,是一种双刃剑,但是是弯曲的。这种弯曲不是像我们说的那种弯刀那种弯法,而是还要弯。
这个东西是对付盾牌的。我直接砍到盾牌上,因为刃部弯曲,就有一部分刃到了盾牌后面啦。这样,我只要一进步、一探肩,直接就能越过盾牌攻击对方。
这种东西现在保留下来并经过了变形,成为现在的武术中的兵器----双钩。现代实用的双钩也是浑身除了尖,就是刃(只有手握的地方没有攻击性),十分难练。

钩是剑属。这东西比重武器好携带,经常在战船上使用。

钩,不是窦尔敦的新创,而是当时最利于实战的一种兵器。
因为旧时普遍使用单刀+盾牌。这东西,对长武器可以作为“乌龟壳”,在掩护下直接进入长武器死角进攻,对于短兵器,真的是很难进入其防御圈----进入其防御圈的唯一方式是打破刀盾之间的协调,这个必须有相当的功夫----也就是说,两人技术水平相当的话,刀盾一定胜过单刀,更不要说剑。因此,单刀只能倚仗速度和力度,单剑只能倚仗其灵活性来进行攻击。
但是使用钩就不同啦。钩可以完全绕过对方的盾牌防御圈进入对方防御死角,而且这东西又不像长武器那样难以携带。只要一个皮囊,就可以带走。所以这东西是一个很好的兵器。
旧时有钩距这个说法。现在很多人解释不清。我们的说法是:钩,就是钩,右手用;距,就是拐,是用来挡架对方兵器进攻的,所以叫距或者拒。这个拐,在武打片中经常看见,记得李小龙也用过。钩用来破盾牌,距用来挡刀。
现在基本没有钩拐双用的啦,都成了练双钩。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12-21 08: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0: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1 贾图 的帖子

29军的大刀。这个我专门找过。这东西不是环首刀直接演变,而是宋朝的“手刀”演变的。
事实上,这种形制的大刀,更确切的说是“双手带”演变的。
我查找到了当时的很多大刀术,都是从双手带演变而来的技术。
你说的那个技法“格挡开......砍头”是网上传的很广的一个讹传。这个技术来源于1983年武林杂志的某一期。以后网上有人把这个技术与破锋八刀混合在一起,就成了29军的了。
事实上,这个技术,记得当时那篇文章写的是淞沪抗战,而29军并无使用破锋八刀的记载。这个技术,也不是通用的大刀技术,而是一种短时间训练的应急技术,对战士的身体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力大过人,身高体壮。因为这一轮大刀,必须从下往上瞌开三八式步枪,需要相当的力量。
这个技术对我印象极深----因为我在1983年就下苦功练过。
关于29军的大刀技术,目前有说是破锋八刀的,有说是李尧臣无极刀的,也有说是尹玉章八卦刀的,但都无确凿根据。

从我找到的大刀技术来看,大刀最常用的技术恰恰不是格挡,而是撩击或者削击前手后进一步攻击。
这个动作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武术动作。

中国武术,强调进攻。而且越立足于防御性的武术,其进攻能力越强。
中国武术,往往是你打我也打,用进攻来化解进攻。这是中国武术与其他各国武术最大的不同点。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12-21 10: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0: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3 贾图 的帖子

关于宋代朴刀的形制,暨南大学历史系马明达教授----同时也是武术界西北”马家四杰“之一,通备门著名代表人物----专门有考证文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0: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2 贾图 的帖子

嗯......我骑过马,但没骑过光背马,没有感性认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不要强调大刀一定会胜过刺刀。

从技击角度看,刺杀是最省力、杀伤力最大的技术。而大刀的劈砍逊于刺杀(解放军有一段时期步枪配置甚至全部改用刺锥,完全取消了刺刀的砍削功能,而大大强化其刺杀功能)。

在实战角度上,1939年以后,国军制式武器全面改用刺刀。甚至有民众劳军送去一堆大刀而军方无法使用的局面。当然,很多部队因为刺刀不足,因此只能在步枪之外携带大刀以备肉搏,但这不意味着大刀胜过刺刀。

大刀队所以能取得较大战绩的原因,是在于大刀队的装备----毛瑟冲锋手枪(驳壳枪、二十响)和其仿制品(大镜面之类)+长柄手榴弹(一般是仿制德国产品)+大刀。秘密接敌后,手榴弹进行首轮攻击,然后扔光手榴弹也就冲进敌阵,一手执枪,一手大刀,在近距离冲锋中自然无往不胜。
但即使这样,敌我杀伤也是相当的。

大量装备大刀、长矛、梭镖,那是没办法的原因----就算是老套筒,也比这些东西强,但这些东西总比木棍强吧?

抗日战争,是准近代化装备的中国军队+中世纪装备的中国军队对准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军队的一场死战。我们的先辈,是靠鲜血来打了一场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的。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12-21 11:3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3: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1 贾图 的帖子

我想人家历史系的教授+武术家这个身份不至于胡说吧......
至于出土文物,确实需要看,但是必须是这个文物标明朴刀才可信。中国的刀种类太多,很多张冠李戴的情况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2 贾图 的帖子

与现在的抗战大刀除护手(手刀是圆盘形)外基本相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3: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3 贾图 的帖子

呵呵,要是讲到格斗,这个我倒多少熟悉一点。
劈砍和刺杀,技术含量是相同的。
但是,对于根本不会武术的人遇到格杀场面来说,容易做出劈砍动作,而不容易做出刺杀动作。原因是本能----人的手臂更本能地趋于上下运动而不是前后运动。
这就是“王八拳”经常在不会打架的人中使用的原因。
戚继光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他的军队,枪法中有劈枪这个技术,就是预备等上战场后不会应对,本能劈枪总比在那里发呆强的原因。

至于大刀队,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大刀队,常用的名字是“手枪队”,有时候“敢死队”“突击队”也使用大刀。这些人都是百战精兵,不存在害怕战场的问题。

大刀队所以能达到较高的战损比,其实就是突袭+合理的冲锋技术。
德国军队打冲锋,是在空中和炮火支援基础上使用手榴弹+冲锋枪,如同风雷震荡,所向披靡。
中国则吸收了此种打法----冲锋手枪接近于冲锋枪,再加上手榴弹,同时因为冲锋手枪可以单手使用,又辅助上了大刀,在无空军和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就采用秘密接敌和突袭的方式,当然占便宜。
但即使这样,从我方战报看,战损比也是1:1。如果从日方战报看估计就没法看了。呵呵。

另外,中国步兵所以在战斗中处于劣势的情况,目前认为是重火器处于绝对劣势。要是单讲轻武器,一些训练好的部队还是相当不错的,配备也可以。八路军有关战报也说明此问题----日方对八路军造成的伤害多为掷弹筒、迫击炮造成,占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八路军下决心一定要仿制出掷弹筒。

至于一寸长一寸强----我用单刀或者匕首,照样能够把别人的长枪击败。
三八大盖是比较长的,但是中正式配上当时的长刺刀并不算短,更何况技击讲究一个与身材和力量的配合----矮个子用长器械反倒碍手碍脚。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1-12-21 14: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4: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7 naniwa 的帖子

除了“套路也相对简单”似乎应改为“技法也相对简单”、“一般被刺中的人基本无生还希望”应改为“一般被刺中要害部位的人基本无生还希望”外,其余都对。

我最爱玩的就是大刀和长枪,对此深有同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1-12-21 16: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0 贾图 的帖子

手刀你自己去找图吧。凡是叫《中国兵器史》的差不多都有,好找。

至于武术,就不说啦。跟外行没法解释。这东西是运动技术。见面一比划就明白啦,说不清楚的。我要是使用花枪,照样破大枪;我要是使用齐眉棍,照样打长棍。

其余的也就不说了吧,因为说服人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成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16: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42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