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五代宋初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名字里有彦字, 不知道是不是小白问题啊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9-12-19 23: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12-18 11:58 发表


魏晋南北朝的人名里的那个“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教名。信五斗米道的,名字里就有个“之”。

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从语词意义方面解释,认为“之”是语助,第二字作名,所重在上一字。作为这种解释的延伸,胡适认为:“东晋人往往把单名拉长一字,其法以加‘之’字最为普遍。不管‘之’字前的字是否动词,是否可有‘之’字作‘止词’。‘羲之’只是‘羲的’,等于‘阿羲’。故我现在假定东晋刘宋时人的‘之’字双名,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三百年单名的习惯的余波,只是从单名变到双名的一个最便利的、最普遍的方法。”


第二种解释即认为此现象与当时人们信奉的天师道有关。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论道:“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为名者颇多,‘之’在其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法’为名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略。六朝礼法,士族最重家讳、如琅邪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为名,而不以为嫌犯、是其显著之例证也。”又云:“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陈寅恪独具史学家慧眼,敏锐地察觉到此一现象可能与宗教有关,乃作此推论。但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毕竟尚未见到可资证实此说的直接史料,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的“所以然之故”尚“不能详知”(同陈文),就是说陈先生之说尚处于推测阶段,与定论还有距离。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4 12: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