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切断了思绪 于 2011-4-11 21:20 发表
在《三国志·姜维传》中除一次姜维出兵“粮尽而还”外,均无强调粮秣转运困难的记载。究其原因,固然有姜维出兵规模和作战目的不同的原因,但显然粮秣运转已经不似诸葛亮时艰难,这里面或许也有木牛流马的功劳。 ...
《三国志》的原文没有记载,而您的原文又说服不了我。另外为什么您的推测是推测,我的就是想当然。您认为史书没写,就是没用;我认为史书没写不用,就是继续用。我不觉得咱们的逻辑有什么差别。
我也很好奇如果认为姜维时期不用木牛流马就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难题,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偏偏记载了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而不去记载姜维的功绩,甚至提都不提一句。
在我个人看来,木牛流马是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运输工具,其作用是增加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大规模粮食运输的运输效率。这种工具未必比当时的其他工具具备更高的运输效率或者运输成本,但在蜀道这一特殊的地形下有其独特的使用优势。
至于这东西为什么失传,原因也很简单,复杂的结构注定影响这种工具的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同时蜀道对于民间来说并不是大规模运输的干道,因此这种工具难以在民间传继。而官方遗忘这种东西也是正常的,诸葛亮、姜维出祁山之后似乎历史上再没有大规模部队通过蜀道北进持久作战的例子了吧。明朝的火器在清朝的仓库里都能被遗忘,何况这种使用效果限制非常严重的工具。
总而言之,木牛流马是一种制作成本不低的运输工具,而且这种工具的高效率显然是在蜀道这一特殊地形上才能发挥,换到平地还是原有的牛马车或者独轮车更为适合。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11-4-12 12: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