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问古代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吗?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5 13: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请问古代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吗?

请问古代文官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5 14: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tiger1970 的帖子

原来不同朝代的规定是不同的啊
那么,请问宋代文官最高谥号是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5 14: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imeterio 于 2012-5-15 14:12 发表
宋代文官最高諡號也是“文正”,司馬光諡文正公。

可也有人说宋代文官最高諡號也是“文”啊http://hi.baidu.com/gailei1981/b ... 15ca38e8248845.html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5 16: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8 岳光寒 的帖子

岳兄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问此问题吗?就是因为我想知道王荆公的谥号到底是不是文官最高
你的回答已经为我解惑
另外还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司马光说文正最牛逼”这个说法在哪个文献中可找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7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8 岳光寒 的帖子

再请教岳兄:你对网友提出的“谥法中以一字为尊,文字最高”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另外,你为什么说司马光是反动权威?(其实我个人在感情上也不大喜欢他的
ps:你的头像好给力,是秦皇还是汉武?

[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3-10-5 16:0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7 14: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建议谈武术的网友另开一帖讨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7 15: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77 岳光寒 的帖子

那么,请问王荆公的谥号当时太常是怎样解的呢?

[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2-5-17 15:1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17 17: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1 岳光寒 的帖子

我想:司马光如果活到哲宗绍述之后才死,应该也是得不到“文正”之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21 14: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今天看虞云国先生《细说宋朝》,发现他也认为文臣最高荣誉是一字谥,《细说宋朝64:史弥远专政》:“朱熹被赐予文臣最高荣誉的一字谥,称为朱文公”。
当然他并没有详细解释原因,还是岳兄阐释得让我信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5-21 1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雪夜归人 于 2012-5-18 07:21 发表

历史会给他公正评价的

王安石这个祸国殃民的东西,就被骂了800年

多说几句 改革应该是个中性词,并非改革就是好的

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都是祸国殃民的社会主义政策,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争利的

商 ...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章衮:“诸臣若能原其心发议其法,因其得以救其失,推广以究未明之义,损益以矫偏胜之情,务在协心一德,博求贤才以行新法,宋室未必不尚有利也。而乃一令方下,一谤随之,今日哄然而攻者安石也,明日哗然而议者新法也”。台鉴借此以贾敢言之名,公卿藉此以徼恤民之誉。远方下吏,随声附和,以自托于廷臣之党,而政事之堂,几为交思之地。……祖宗之法概以为善,其果为善乎?新创之法概诋为恶,其果为恶乎?……有事体相类自来行之,则以为是,公行之,则以为非。”


陆象山:“熙宁排公者,大抵极诋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下不足以解公之蔽,反以固其意,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佑大臣一切更张,岂所谓无偏无党者哉。……抑扬损益,以附己好恶,用夫情实,小人得以借口而激怒,岂所望于君子哉?绍圣之变,宁得而独委罪扵公乎?熙宁之初,公固逆知己说之行,人所不乐,既指为流俗,又斥以小人,及诸贤排公,已甚之辞,亦复称是,两下相激,事愈戾而理益不明。元佑诸公可易辙矣,又益甚之。……反复其手,以导崇宁之奸者,实元佑三馆之储……格君之学,克知灼见之道,不知自勉,而戛戛于事为之末,以分异人为快,使小人得间顺投逆逞其致,一也。”

[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2-6-1 17:1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2-7-16 09: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雪夜归人 于 2012-5-18 07:21 发表

历史会给他公正评价的

王安石这个祸国殃民的东西,就被骂了800年

多说几句 改革应该是个中性词,并非改革就是好的

王安石的改革政策都是祸国殃民的社会主义政策,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争利的

商鞅 王莽 桑弘羊都是这路货色

      对深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一贯主张应当以全面、客观的态度、立场来加以评骘。比如,我个人在情感上不大喜欢司马光,但我对其人品、史学成就亦表钦佩。其所创长编法与考异法,是对治史方法的出色示范,这“金针”对后来者来说,殊为宝贵。但其在政治上的不少见解却实在是“民无能名”。 司马光既然全盘否定新法,那他也来做一回宰相,是驴子是马,出来遛一遛试试。历史是公平的,它不单给了王安石执政的机会,也给了司马光执政的机会:司马光一意孤行,尽罢新法而复旧法,但他这样做,自然又遇到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问题。因此,他又想在恢复差役的同时,“乞依旧官户、僧寺、道观、单丁、女户有屋业每月掠钱及十五贯,庄田中年所收斛斗及百石以上者,并令随贫富等第出助役钱,不及此数者放免。其余产业并约此准”,既已复差役,为什么又令原先免役户出助役钱呢?当时章惇就驳斥说:“令凡庄田中年所收百斛以上亦纳助役钱,即尤为刻剥。”司马光口口声声指斥王安石新法掊克财利,他复旧法是在“便民”的旗号下进行的,但是,在他上台后,竟要一边复差役,一边又要纳助役钱,假若免役法是盘剥百姓、是不合理的,那司马光的做法对人民的剥削不是更为厉害、更不合理吗?(其实他在嘉祐七年《论财利疏》里也是主张免役法的)。司马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时他已处于执政位置,要开始考虑国用的问题了。司马光在执政一年后就去世了,由于熙、丰年间积聚了大批财货,在他当政的时候还没有遇上国库空虚的问题,他如继续当政,一旦到了积储殆尽,国用不足,恐怕他也要重新审视熙宁新法了,所以,他对熙宁变法中经济类新法的反对,其实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罢了!(这种情形颇类日本民主党在野时反对自民党加税,后来执政了就也开始加消费税了)PS:他原先主张以节用来解决国用问题,可神宗即位时国库已经空虚,光靠节用能解决问题吗?
      再举一个司马光识人、用人的例子。他要求各州县五日之内罢免役法,结果只有知开封府蔡京如期完成,司马光高兴地说:“若尽如君,何患国事不办?”梁任公说得好:“独有一元恶大憝之蔡京,其人与荆公有葭莩亲,熊本又尝以奉行新法明敏多才荐之,而其容悦干进之术,不能售于荆公而反得售于温公,则荆公虽曰不知人,犹加温公一等者矣。”诚如陆象山所言:“反复其手,以导崇宁之奸者,实元祐三馆之储。”
      朱晦庵曰:“温公忠直,而于事不甚通晓。如免役法,七八年间直是争此一事。他只说不合令民出钱,其实不知民自便之。此是有甚大事?却如何舍命争?”“元祐诸臣议论,大率凡事由据见底意思,盖熙丰更张之失,而不知其堕于因循。既有个天下,兵须用练,弊须用革,事须用整顿。如何一切不为得!”
      虞云国先生说:“司马光对新法缺乏分析,不分是非,全面否定,一切复旧,比安石走得更远,做得更绝。熙丰新法已经操之过急,元祐更化更是急于熙丰。高太后听政期间,以母改子,尽废新法,大有矫枉过正之处,整个元祐更化谈不上是政治改革,在经济政策上旧党也毫无积极的建树,只是一场情绪化的清算运动。如果说,熙丰变法还是旨在解决国家社会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好),但元祐更化反而使这些国家社会问题治丝而棼。”
   


[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2-12-15 22:2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临川介甫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195
编号 403919
注册 2010-11-18


发表于 2013-8-24 23: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读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页976“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说明有些学者认为文臣最高荣誉是一字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王力先生在这里只是泛泛而论,并非专论唐宋两代谥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4 22: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4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