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尧被囚至死,舜被流放至死, 所谓的上古“禅让制度”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4-6-10 1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觉得研究上古史可以参考蒙古早期历史。

铁木真所属的乞颜部是由孛儿只斤氏、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几个血亲氏族构成的,从合不勒汗称“蒙兀汗”,甚至更早从海都汗成为蒙古汗开始汗位就在孛儿只斤氏、泰赤乌氏等血亲氏族间传承,其中以孛儿只斤氏为主。

从合不勒汗开始,四代“蒙兀汗”都是血亲,但没有一个是直系亲属。孛儿只斤的合不勒汗传位于泰赤乌氏的俺巴孩汗,后者是前者的堂弟。俺巴孩汗被金国处死时他的儿子泰赤乌氏首领合达安和他的侄子,合不勒汗之子、孛儿只斤氏首领忽图剌拥有相同的继承权,而乞颜贵族选择了后者。忽图剌汗继位后联合合达安向塔塔尔人复仇。忽图剌汗死后传位于自己的侄子也速该,不过也速该似乎不被认为继承了“蒙兀汗”只是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死后其子铁木真的继承权也没有得到承认,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部离散。直到多年后铁木真在克烈部王罕支持下重建“蒙兀国”。

从“蒙兀汗”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到,汗位并不总是在同一氏族内部传承,有可能转移;其次,汗位并不以父子血亲为依据,更多的是根据继承者的实力。那么同样处于部落联盟时代的中国上古史也应当遵循类似的原则。以《史记·五帝本纪》的世系来看,颛顼为黄帝次子之子,帝喾为黄帝长子之孙,二人是堂叔侄,这与俺巴孩汗传位忽图剌汗相似。帝喾传位于挚,挚让位于尧,二人是帝喾之子。《史记》记载挚不善,唐德日甚诸侯归之。那么挚的退位可能是出于政变,也可能是氏族贵族的废立。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次更替就与合达安与忽图剌被氏族贵族选择相似。尧传位舜,舜是颛顼六世孙,尧是颛顼侄孙,那么舜就是尧的四世侄孙。这个记载稍显不靠谱,但依然符合帝位在同一部落内不同血亲氏族间传承的原则。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蒙兀汗”汗位始终在乞颜部的孛儿只斤氏、泰赤乌氏两氏族传承,而炎黄部落的帝位则始终在玄嚣、昌意两系氏族传承。因此如果把上古的禅让看作是同一血缘的不同亲族的内部选择的话,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4-6-10 13: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4-6-10 12:15 发表



这就对了,传说中的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是各部落众共同推举产生的”

而实质上的“禅让”,根据继承者的实力.......

所以说 尧不见得自愿,舜不见得更贤德,但 ...

所谓实力是指有继承权的继承者争取有话语权的氏族长老的能力,而不是推翻前任抢夺政权的能力。就如我之前说的,“禅让”是最高权力在同一血缘的不同家族之间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力的重新洗牌,帝位不会因为从昌意系转入玄嚣系就导致整个昌意系的毁灭。

我们可以看另一个例子,东晋谢氏的族长传承。谢氏自谢尚始兄弟相继至于谢安,而谢安也没有传任于子谢琰,而是召集子侄考校才学,最后相中谢玄。如果以谢氏比拟部落,谢家兄弟各自的家庭比拟为血亲氏族,那么其家主的传承就是在部落内不同氏族间的传承,而传承的考量依据是是否能为整个部落(家族)带来整体利益。而从尧对舜的考校可知,其主要考察的就是舜是否能为部落带来利益。其次还需要考量嫡庶问题,谢氏兄弟间的传承并没有涉及到远支庶孽,而前述乞颜部的汗位也只在孛儿只斤氏、泰赤乌氏传承,这两支加上主儿乞氏都是“黄金家族”,而此之外的远支是被排除在继承权之外的(比如札木合就因为出身札答阑部而不如铁木真,因此记恨后者而分道扬镳)。因此五帝只在昌意、玄嚣两系传承。

换句话说,“禅让”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乡村中的大家族一直沿用的族长继承制度。它一点也不神秘,也无所谓民主,同样也和共产主义无关。它的核心是家族利益和血缘群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4-6-11 10: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4-6-10 21:47 发表

其实我觉得有些原始人的智商、情商都不如猴子...

吃大锅饭的原始共产主义应该是生产极其低下的母系氏族公社,甚至更早的时期了。
现在讨论的唐尧虞舜具有明显的父系氏族公社特征,这一时期应该是私有财产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生产力依然低下,完全私有的小家庭无法独立生存。
因此这一时期应该是一个中间过渡期,由吃大锅饭的原始共产主义过渡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始社会主义时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4-6-11 16: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os2290 于 2014-6-11 14:55 发表
像主贴这种考据,根本不值一晒。

譬如引用史料提到了韩非,但韩非在五蠹中也说得很清楚,古人让国,是因为利益不够,并不足道————对韩非的这段论述他就选择无视了。可见楼主在选择引用所谓的“论据”时, ...

我觉得禅让的基础不是利益不够,而是共同利益的存在。
上古没有国家,只有部落,而部落的基础是血缘。《史记》就清楚的记载颛顼之后全是黄帝直系血脉,即使是尧舜也是未出五服的亲属(尧是舜的高祖辈)。另外尧的大臣羲和是重黎之后,重黎是颛顼之子。舜的大臣“八恺”是高阳氏(颛顼)之后,“八元”是高辛氏(帝喾之后。从这些记载来看,炎黄部落的上层阶级是同一血缘的不同氏族。

既然五帝承嗣未出五服,那么帝位的传承就是血亲相继,即使以后世帝国时代的观点也不能视之为“让国”,自然也就谈不上篡国。比如宋之“濮议”,明之“大礼议”终结了两个仁宗皇帝的法统血嗣,但并不意味着宋明的终结与改朝换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几乎弑君,但没有人反对他是李唐正朔。因此禅让不是道德楷模的退位让贤,而是家天下的早期形式。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其他问题就好明白了。既然大家是一家人,那么为了家族的共同利益牺牲个体利益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道德上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试想,以今天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在某些比较传统的地区也依然存在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事例。由此可见,所谓禅让与民主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也与个体收益无关。它只与以血缘为纽带的集体利益有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4-6-16 10: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6-16 08:00 发表

按照史料,禅让制起源于这个时期,当然你可以说,禅让制的产生就代表它必然走向消亡,所以起源即是逐步消亡。

主贴的东东,有偏颇处,我也不赞同,但人家至少拿出了史料,但你呢,除了你张口胡咧咧,没看到 ...

现在能看到的记载也不甚准确,单是尧舜动辄在位七八十年就有些不靠谱了。所以从这些记载引申出什么样的观点和结论都不足为奇,概念化的说它是某种制度从诞生到消亡的模糊记忆的再创作也没什么大问题。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7 03: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18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