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uri0202 于 2007-7-5 16:41 发表
感觉有些问题。
廉颇的坚守政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差劲,大家只看到赵军的损失,怎么没人注意到秦军强攻坚垒造成的损失?按照这种伤亡比率,秦赵谁先坚持不住?
秦军的损失没有记载,以此推测伤亡比例没什么意义吧?
原帖由 yuri0202 于 2007-7-5 16:41 发表
赵兵的素质也不像前面几位说得那么高,不然怎么可能被秦军攻克众多的要地,甚至丢掉了西营?“秦军以众破寡”之说也不成立。既然公认廉颇善守,难道立下防线的时候会忽略彼此间的呼应?既然秦军在如此坚实的防线面前都能取得那么大的战果,很容易理解秦军无论士气还是士兵素质都超过了赵军,这种情况下进行决战显然是个愚蠢的主意。
至于“积极防御”之说也有很大问题。纵观战史,能被敌方精兵骚扰的都是平凡或无能之将,好的将领从来不会遇到这种问题,或者说立下营盘与安排后勤线路的时候就已经断绝了“袭扰”的可能,此时的秦军主帅不像是无能之人。而且既然是“精兵袭扰”,某种意义上也是“孤军”,只要我方的侦察兵与部队间的联络搞好,完全可以趁敌方精兵来袭时反袭击,将这只部队吃掉。这样一来,派出精兵不仅不是什么“妙招”,反而在徒劳的损伤自己的兵力与战斗力。
因此廉颇采用的战术就是层层布防消耗秦军的兵力与士气,既然秦军是利刃,就用不断的流水销蚀掉它,直至它失掉锐气开始生锈之时,再一举歼灭。这是可能获胜的最好办法。
当然,赵国无力支撑大军打消耗战的客观因素确实存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也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贬低廉颇的能力
说廉颇善守,其实也没有什么依据,实际是把长平之战时间弄错之后的结果。
廉颇原本守了不过几个月,而且前期屡屡败退,但现在的书都写作三年,这就造成了廉颇善守的假象。
只有严尤《三将论》有这么一段。
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騺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但平原君的话大抵出于虚构,因为渑池之会时平原君不过是个小毛头,哪儿可能对就此一面就对白起下了深刻结论?
廉颇是怎么打算的俺们已经不知道了,说他“层层布防消耗秦军的兵力与士气”也只是假设而已,说他打不过秦军所以避战不出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前期廉颇被秦军打的节节败退是事实。
而且秦军主帅王龁同样不是无能之人,消耗战法对他能不能起作用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