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8-7-12 01:19 发表
其实风雨兄说的第三种观点,与鄙人的相同,我以为应当是最合理的原因。
1、刘备在当年7月打下巫、秭归后,并没有利用有利战局继续推进,就足以证明刘备的进攻本意就是打到这里为止。否则,刘备完全应当趁东吴援军未到继续进攻夷陵等地。
很诡异的逻辑。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照阁下的逻辑,曹操在攻下江陵之后,就停止了进攻,足以证明曹操的的进攻本意就是打到这里为止。
否则曹操完全应当趁刘备孙权勾搭上之前未到继续攻下刘备。
从时间来看,估计九月到十二月这段时间,曹操正在和刘备谈判哪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8-7-12 01:19 发表
2、刘备在地盘上的目标只是巫、秭归一线,但不表示没有其他要求。而很可能正是这些其他要求,孙权难以接受而不得不投降曹魏,反击刘备。
3、从吴主传记载的时间看,7月是刘备攻占巫、秭归,刘备停止进攻,应当此时提出更多要求(比如经济的);孙权研究后难以接受,8月开始与曹魏谈投降。请注意,此时由于还没有谈好,所以孙权并没有派陆逊带兵去夷陵。到了十一月,曹魏正式接受孙权投降,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才决定派陆逊率军西进,反击刘备。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秭归一带已经在刘备手里。
若刘备的条件仅仅是巫、秭归一线,孙权不答应,那后面进兵的就不会是刘备,而是孙权。
刘备继续进兵,就说明刘备不会只是要求巫、秭归一线。
至于阁下要说什么刘备另有其他与土地无关的要求,不妨说说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