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判断一个人是否讲大话,场面话,是要根据讲话场合的。譬如,陈琳写的讨曹操的文章,假如由袁绍嘴里说出来,你能不认为他讲的都是空话、假话?你说你有根据吗?
陈寿记载的原话,表明诸葛亮当时确实说过这种话,但并不表示这种话就对。譬如史载,亚历士多德说,较重的物体会先落地。阁下是否会认为:一,亚历力多德确实讲过。二,亚氏的话讲的不正确。
象鲁肃讲的那种为什么说是客气话呢?理由我已经说了,阁下似乎有意回避了。难道鲁肃会直说:刘大耳,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我们吴主吧。
按阁下的逻辑,鲁肃是真心劝孙权投降曹操的。
因为鲁肃不可能直说:孙权,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曹操吧。
同样诸葛亮也是劝刘备投降曹操的。反过来说,孔融其实是支持曹操伐刘表的。
因为一切都是客气话嘛,话是不能直说的。
史书里记载的言论都当他是放屁好了,大家自己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好了,反正话是不能直说的。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你这里等于是说了,历史人物讲的话,与今天人物讲的话一样,有真有假,有客套话,有实在话,需要区别对待。
当然不能盲目相信古人,须知,古人也不是傻子,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不可以讲,什么时间要讲客套话,假话,你不能不加区别,一概信以为真吧?
我们平常讲古人的话更接近史实,是指历史记载而言的。譬如《三国志》载,(廖)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阁下是否全信古人啊?
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廖立的话俺就能从《三国志》里找到反证。
诸葛亮、鲁肃的话,阁下有反证否?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路过与进住,并不矛盾,譬如刘备去樊口,经过夏口时住几天,把夏口的财物收拾一下,然后再去樊口,如何不可?
总之,不能一遇到史料记载不详,就胡乱猜测,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
一直在猜测的不是阁下么?
阁下是怎么猜测诸葛亮、鲁肃的心理的?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可是,为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认为这仗是刘备指挥的呢?〈志〉里面的记载的“刘备”,完全可以理解为“指代”之意,并无实际指挥之意。而且,从赤壁作战的过程来看,也绝无刘备指挥之理。
可见,《三国志》对于有些事,并无确切记载。如赤壁战役的指挥者。
人们是谁???
若阁下有比陈寿更可信的资料出来论证刘备不是指挥的证据,不妨拿出来瞧瞧。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假如真的综合一下,认为〈三国志〉记载了赤壁之战的指挥是刘备的话,那么,要么,三国志记错了,要么,这一千多年的无数人都错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阁下理解〈三国志〉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三国志〉并未记载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
拿证据说话。
到现在为止,俺还没看到阁下直接用证据说话,阁下只是一味否认史书的正确性而已。
无数人错了的例子不是没有,多得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列传,足足错了一千多年。
望文生义的错误,阁下自己想想前面的大儿小儿。
再说一句,望文生义总比无文生义好。起码还有个文,这个义还是从文上生出来的。
阁下似乎是连文都没有就已经生义了,甚至还要以无文而生的义去否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