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2007版)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11: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随便戳一条漏洞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9 10:04 发表
③ 孙权有任命桂阳太守的权力。
——《全琮传》: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
——《张昭传》: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为军师。
这个记载证明,孙权在这个时期还任命过桂阳太守:全柔。那么全柔到底是在何时担任的这个太守呢?我们先看全柔担任太守前的职务,孙权的长史,这个职务虽然官不很大,但是多为孙权最亲信之人担任:比如,全柔的前任是张昭,而接任的是诸葛谨。因此只要搞清楚其与前后任接任的时间,就可以大致确定全柔担任太守的时间,因为全柔没有兼任太守。
——《诸葛谨传》: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建安20年的记载前,诸葛谨接任长史之后,还又担任过一定时间的中司马,因此,诸葛谨在建安20年接任全柔的长史职务是可能性很小的。因此全柔可以担任桂阳太守职务的时间段就大致可以确定为是:建安14年到建安19年之间。问题在于,在这个时间段内,桂阳郡只有建安14年到15年可能归孙权管辖,而建安15年底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到建安20年之间,桂阳是不属于孙权管辖的。
因此,只能有一个答案:就是全柔大致是在建安14年底接任了长史一职,不久之后就改任桂阳太守直到桂阳借给刘备的建安15年底。

《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建安十四、十五年,张纮安在?

为何诸葛谨为长史非得在全柔之后?

再者孙权也不是只有这仨长史,除了张昭、张纮、诸葛谨、全柔以外,还有孙邵。
吴录曰:邵字长绪,北海人,长八尺。为孔融功曹,融称曰“廊庙才也”。从刘繇於江东。及权统事,数陈便宜,以为应纳贡聘,权即从之。拜庐江太守,迁车骑长史。黄武初为丞相,威远将军,封阳羡侯。

从时间来看,孙权的长史顺序应该是这样:(或许还有其他人曾担任长史,待考)
初沿用孙策长史为张昭,后继以张纮。
张纮卒,以诸葛瑾代。
诸葛瑾转中司马,以全柔为长史。
孙权袭南三郡,遂以全柔为桂阳太守。同年攻破皖城,以吕蒙为庐江太守,而以原庐江太守孙邵为长史。
孙权即位,长史孙邵为丞相。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1-9 11:32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11: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9 11:47 发表
冒牌兄:

引用——《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建安十四、十五年,张纮安在?

你认为是随便找的漏洞?你没有搞清楚,请看:
——《张昭传》: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 ...

还是问直接点吧。

张纮为临时长史,出自何处?
为什么诸葛瑾担任长史在全柔后,而非全柔之前???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15: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9 12:10 发表


很直接!!好。

就这么说吧。如果你认定是张纮接替了张昭,那么试问:张昭这个当时最红的人(和周瑜并列第一文武),在建安13年底到14年底之间,难道是没有任何职务?这可能吗?
再有,此期间,张昭的记 ...

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若以此断定张纮是征合肥才设立的长史,那看这几例。

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於寻阳,
还拜别部司马,授兵数千,迁扬武都尉,从策攻皖,

莫非这些中护军、荡寇中郎将、扬武都尉全是临时设立的?

孙权行车骑将军,张纮为长史,张昭转为军师,何谓无职务?
张昭的记载是平定了几处江东的叛乱?上贴俺就说了,无论九江当涂,还是广陵匡奇都是前线,可不是后方。

至于拿孙权比诸葛亮,未免太抬举孙权了。
《汉书·百官公卿表》: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
《后汉书·百官志》:(将军)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
诸葛亮为丞相,可以有两个长史。孙权也是丞相???

张纮既然未死,而且现为长史。那全柔自然不可能是长史,道理很明显。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16: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谁告诉你有临时长史这一设置的????
诸葛亮为丞相,可以有两长史,杨仪跟蒋琬都是长史,并非一正式一临时。
孙权为车骑将军,仅能有一长史。
张纮为长史时,张昭、全柔就不可能是长史。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张纮为长史时,孙权别遣张昭攻九江或广陵,则张昭在为军师之前,或许有曾任其他职位。

再者无职位不代表不能为孙权做事。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以前,还不是照样为刘备出力??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16: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匡琦当然在广陵。
《先贤行状》:太祖以登为广陵太守,令阴合众以图吕布。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
《陈矫传》:太守陈登请为功曹……郡为孙权所围於匡奇,登令矫求救於太祖。


别的话题别说,你先找临时长史这一设置的出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20: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9 17:03 发表
那么你认为孙权是严格执行汉朝制度的了?是否一个太守可以任命N多其他太守?无职位可以说话,但是通常不能带兵。可张昭是否带兵作战了?能无职位吗?

阁下提出孙权不执行汉朝制度,应该由阁下举证孙权怎么不执行法,俺没这个义务。

套用阁下自己的逻辑
张纮是征合肥时候临时设立的长史。
则孙权征合肥完了,长史就撤消?
张昭、张纮并为江东重臣,张昭不可能没有职位,为何张纮就可以没有职位?

再套用阁下的逻辑,张昭、张纮可以并为长史,而非张纮代张昭为长史。
那诸葛瑾、全柔为何就不能并为长史?非得是诸葛瑾接全柔的班?

《先贤行状》所记载的匡琦城跟《陈矫传》的匡奇不是同一个地方?那朱俊跟朱儁是两个人了?
《三国志》明确记载的九江当涂,阁下不承认;
《先贤行状》所记载的匡琦城跟《三国志·陈矫传》的匡奇都明确匡琦为地名,阁下又不承认;
合着跟霸王合同一样,阁下拥有全部解释权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9 20: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张裔:
称留府长史者:
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
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恭子厷,为丞相西曹令史,随诸葛亮於汉中,早夭,亮甚惜之,与留府长史参军张裔、蒋琬(此处有错乱,原文当为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令史失赖厷,掾属丧杨颙,为朝中损益多矣。”


称长史者:
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蒋琬:
称留府长史者:
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称长史者: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很明显,留府长史就是长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10 15: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10 13:15 发表
答冒牌:

先把我前面的话引用过来
——你没发现,你引用的两个资料有差别吗?
正史《三国志陈矫传》的是匡奇,而《先贤行状》的是匡琦城。这里匡奇是地名。我以为当以《三国志》为准。
——权征合肥,命昭别讨匡琦,又督领诸将,攻破豫章贼率周凤等於南城。
请注意,我以为这里的匡琦是人名(《三国志词典》也这样写),和豫章贼率周凤是一个意思。

再引用你的意见:
引用——《先贤行状》所记载的匡琦城跟《陈矫传》的匡奇不是同一个地方?那朱俊跟朱儁是两个人了?
《三国志》明确记载的九江当涂,阁下不承认;
《先贤行状》所记载的匡琦城跟《三国志·陈矫传》的匡奇都明确匡琦为地名,阁下又不承认;
合着跟霸王合同一样,阁下拥有全部解释权啊?

明白没有?
我原话是说,你引用的两个资料中的匡琦和匡奇,字有差别,是一个地方,但是应以《三国志》正史的匡奇为准。也就是说所谓广陵那个,其实是叫匡奇的地名。
而张昭去攻打的是匡琦,是带王字旁的,是人名,因此张昭攻打的匡琦不是广陵那个。明白否?
关于九江当涂,我提出质疑,不可以吗?因为他不合理。大家讨论:为什么孙权的留守长史,会带兵冲到了比孙权攻合肥前线还要深入敌后数百里的寿春以北地区?
就是孙权的前锋,也没有到达过这样的深度呀!!!

作为不跟从孙权出征的周瑜显然是负责留守了。
孙权一辈子也没打到过赤壁,
负责留守的周瑜显然不可能打到赤壁,
那周瑜显然没打过赤壁了。
既然周瑜没打过赤壁,那就更坐实周瑜是负责留守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10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10 13:03 发表
答冒牌:

引用——套用阁下自己的逻辑
张纮是征合肥时候临时设立的长史。
则孙权征合肥完了,长史就撤消?
张昭、张纮并为江东重臣,张昭不可能没有职位,为何张纮就可以没有职位?

你没有看到:
——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於是遂止不行。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张纮传)
大意是:张纮跟随孙权打合肥(13年闰12月)回来后,提过两个建议,受命还吴迎家,结果半路就病死了。时间是很短的,孙权没有来得及新任命职务是可能的吧?

没看的是阁下吧?
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於是遂止不行。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
根本没出兵。按阁下的逻辑根本没必要设置临时长史。

孙权攻合肥在建安十三年,张纮之死在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后。三年时间叫时间很短?
对于张昭,阁下就说在建安13年底到14年底之间,难道是没有任何职务?这可能吗?
俺就奇怪,三年叫很短,为啥一年就叫很长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8: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7:29 发表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这里讲得明明白白,操军在北,孙刘合占荆、吴,从而“荆、吴、曹”形成”鼎足“之势,被人误理解为“刘备与东吴成鼎足之势”。指出其错误了,却仍然“痴心不改”,真让人笑不动了。
哪里有什么刘备?大约该犯错者以为“荆”是指刘备?笑。

须要明白什么叫“鼎足之形”吧?鼎足有三,这个你总知道吧?
唉,真是一踏糊涂啊……

留此存照一下。

诡异的说法啊
用曹表示曹操,荆不是刘备,难道也是孙权?
鼎足有三,曹操算一只,难道孙权算两只???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8: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8:47 发表

嗯,那就修改一下,这里表示的是“北、荆、吴”的鼎足之形。
北足是曹操势力,荆足、吴足则是指孙刘合并后的势力区域。打开地图看一下就知道,当时曹操还没有得到关中及以西地区,荆、吴、曹(指曹属中原、或北方)恰成鼎足之形。
总之,这句话不是在说“孙、刘两家互相鼎足”,而是指三个区域包含的政治军事力量的鼎足。至于“荆”和“吴”,当时根本还没有形成刘备占荆州孙权占吴地的格局,哪来的什么“孙刘两家互相鼎足”?
对方就是以这个错误认识来说明其观点的,他们说:既然这里都说刘备要和孙权互相鼎足了,哪有上级(孙权)听说下级(刘备)要与自己互相鼎足以后,上级(孙权)还很高兴的道理?
其实,刘备作了孙权下属后,去守荆州,孙权自己守东吴,也一样与曹操的中原成鼎之势。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这段话完全不能成为对方的证据。对方之所以误当作证据来用,是因为对“鼎足之形”的理解发生错误所致。

这个说法更强悍。
孙权在荆州跟扬州分别有驻军就叫两个势力,跟曹操并列为三。
那曹操在合肥的部队咋算呢?是不是该叫鼎足四分……应该叫板凳四分?
据说曹操还在潼关驻有大军,那该叫什么五分呢?
据说曹操……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8:59 发表

说了,翻一下地图,看看曹操当时的地区“包括合肥、潼关”,与吴、荆势力,是否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
哪来什么四分?

假如吴、荆都属于孙权,阁下解释一下,为什么曹操当时的地区就得“包括合肥、潼关”合成一块算,为什么孙权当时的地区就不能包括荆州扬州非得按两块势力计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8:59 发表

说了,翻一下地图,看看曹操当时的地区“包括合肥、潼关”,与吴、荆势力,是否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
哪来什么四分?如果诸葛亮真的说四分,那就算四分吧,呵呵。反正是诸葛亮说的,也不是本人说的啦。

总之,只要你不认为是诸葛亮的话是指“刘备与孙权互相鼎足”,就行了。至于诸葛亮的话是否恰当,就随阁下评论了。呵呵

又修改啊?
诸葛亮说的鼎足当然是曹操、刘备、孙权了。
隆中对里就说的很明白。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到这时候说鼎足之形就是隆中对中的形势。
或者阁下认为诸葛亮从隆中对就没认为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9:07 发表

说了,看一下地图。
东吴地区,荆州地区,曹操地区(包括潼、合)正好形成鼎足之形。
且曹操统治地区早已经统一,而荆、吴一直没有统一,(打算统一中……),两地相对来说互为独立,分开来讲较为合适。

曹操统治地区早已经统一????
莫非阁下忘了破二袁、高干等是在什么时候?
再看看周瑜是咋说的???

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9:11 发表


你搞清楚了,诸葛亮现在是对孙权在说话,他能说隆中对吗?隆中对是他与刘备的密谋吧?他敢对孙权说隆中对?还不立马就死。

真是好笑了,诸葛亮之前劝孙权投降,而刘备决意死战,这些话难道比隆中对分量轻?

诸葛亮一开始就把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当作同等的地位。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再者孙权自己都说了,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是有求于刘备之时,诸葛亮有什么不敢说的?

再者,别拿刘备是孙权手下那套出来当证据了。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9:19 发表


呵呵,莫非阁下认为破二袁、高干是在赤壁之后??????????

至于“今北土既未平安”,是指内部还有一些骚动之类的事情而已。

破二袁、高干当然是在赤壁之前。但阁下说的是早已经统一啊。建安十二年曹操伐柳城还,十三年马腾才入质,短短的时间就叫早已经统一,就可以算一个势力,而不是多个势力。
凭什么操军破,必北还,之后才有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时间也不会多长,凭什么就不能算早已经统一,非得按两个势力计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9:34 发表

呵呵,这不是话重话轻的问题。隆中对是与孙权的战略直接冲突的。如果他把隆中对拿出来对孙权讲,两家还怎么联合?

再者,刘备落难时本欲作吴巨下属,后转投孙权。所以,本人,及大部分看到本人列出的《三国志》内容的人,都认为刘备有“投奔”孙权之实。至于“部下”一说,是对方使用的词汇,虽不准确,也算无奈。当然,刘备投孙权的时间较为短暂而已。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09:41 发表
前面孙权开始确实是打算与备相结的,那是估计刘备继承了荆州而言。后来情况完全不同了,刘备成了丧家犬,准备投吴巨了,所以,根据现实,两家的联合采用了“刘备投奔孙权”的方式。刘备没有土地,没地方呆,两家如何联合呢?那就是刘备投过来。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阁下没看见????
刘备收众汉南已经是荆州败后了,此时也没有土地,诸葛亮照样把刘备跟曹操、孙权并提,孙权可有反对意见???
诸葛亮前面既然提的是这三方势力,后面的鼎足自然也是这三方。

其他就不用说了,阁下也承认孙权开始确实是打算与备相结的,如果阁下认为孙权改变了主意,要主张收刘备为手下,那就拿出孙权改变主意的证据。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14: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4:03 发表


阁下真成问题,我一直都在强调,这时的曹操地区还不包括关中及以西。而这一点,阁下本来也是明白的(阁下提潼关,不就是当时的曹操边西部的边界?怎么这才几分钟功夫,就搞不清了?)就“三足”之形而论,如 ...

重新贴一遍好了。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阁下没看见????
刘备收众汉南已经是荆州败后了,此时也没有土地,诸葛亮照样把刘备跟曹操、孙权并提,孙权可有反对意见???
诸葛亮前面既然提的是这三方势力,后面的鼎足自然也是这三方。

其他就不用说了,阁下也承认孙权开始确实是打算与备相结的,如果阁下认为孙权改变了主意,要主张收刘备为手下,那就拿出孙权改变主意的证据。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17: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6:03 发表
第一个问题:
你怎么这么想不清呢?在刘、孙联合(刘投奔孙)之前,当然他们之间是“并提”的!孙权干嘛要有反对意见?但是,诸葛亮说的“鼎足之形成矣”则是推测将来!诸葛亮心里想的也许就是刘孙曹,后来他们不就是这样作的吗?先投奔孙权,然后再离开。可是,他当时的那段话,并没有明确表达这种意思,而是可以多种解释。孙权为了“广揽英雄”(《三国志 周瑜传》),当然不会在这些细节上较真,他有优越的地位和实力,何必计较你诸葛亮话里的弦外之音?

诸葛亮跟孙权商议之后就联盟了,诸葛亮跟孙权商议前孙刘还啥关系没有。
那阁下所说的刘投奔孙发生在何时???
诸葛亮的话里很明确,孙刘是对等的关系。
作为刘备派出的外交代表,诸葛亮的话恰好可以说明刘备没有投靠孙权的意思。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6:03 发表
第二个问题:
看看你自己引的鲁肃传:
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这里明文说了与刘备结盟的前提条件。
鲁肃见到刘备以后,刘备已经成了丧家犬,则显然,上面红字部分的前提不存在了。前提不存在了,当然就要换一种方式,按篮字方案执行,这个篮字方案,后来就定为招纳刘备来东吴。
试想一下,刘备已经没有土地了,正在投奔吴巨的路上,严格意义上已经不成为一“家”了,还怎么两“家”结盟?

不错,鲁肃是说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但是否别图之或者如何别图之可没说。
而鲁肃见刘备之后的举动却是有记载的,这段话也引用过多次了。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鲁肃的要求是让刘备与孙权崇连和之好,刘备让诸葛亮去的用意也是结同盟誓
莫非阁下还在其中能读到鲁肃让刘备投靠孙权?

鲁肃是孙权的代表,鲁肃见刘备时,鲁肃没有要刘备投靠孙权的要求;
诸葛亮是刘备的代表,诸葛亮见孙权时,诸葛亮没有表达刘备要投靠孙权的意愿。
同样,孙权也没有向诸葛亮提出这个要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次可是两个巴掌都没拍。

那俺就再问一次。
所谓刘备投靠孙权是谁先提出来的?(请找出相关记载,不要光凭YY)
啥时候得到了另一方的回应?(同样请举证)
具体实现是在什么时候?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18: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23 发表

刘备正式回应,其标志应该是他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时间就大约在诸葛亮游说孙权之时。

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难道只有阁下YY出来的才叫史实?
照这种逻辑,俺还可以说是孙权投靠刘备呢,反正他们说的都是大话,只有大家的YY才是真正的事实么。

再说一句,刘备是否前往樊口,还是可疑的内容呢。
《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
《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孙权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这可是清一色的说刘备去的是夏口而非樊口。
或者阁下认为《江表传》的一条孤证,胜过《三国志》中上面所有传记的可靠性?
就算按《江表传》的说法,刘备会鲁肃于当阳,其后去樊口。那也是从当阳直接过去的,可不是从夏口移往樊口。
根本不存在什么从刘琦的夏口移往孙权的樊口的事件。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20: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18:59 发表

不能这样理解吧,什么叫“凡是史书所载,就称之为大话、堂皇的话”?史书所载的,只是每个人谈话的内容的纪录,说了这些话,是史实,但每个人话的内容是否真实那就另当回事。
举个例子,史载,弥衡说:大儿孔某,小儿杨某。这种话,史书作为史实记载下来。但是不是真的弥衡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孔融,小的叫杨修啊?

你说的刘备是否前往樊口,确实还有争议。不过,目前还只是看到网上在争论。当阳直接转樊口的说法也是可以的,这个没有十分紧要,与我们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当阳去樊口,路过夏口也是十分可能的吧。
但许多公开出版物都是这样描述的,譬如我现在正好手里有的这本书《历代战争方略研究》(作者是国民党国防大学上校教官,1961年大陆翻印),里面就是这样写的:当阳转樊口。
其实与《三国志》并无矛盾,志里的许多事讲的简略而已。《三国志》里面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的都讲的不一样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中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人还是更相信这类出版物的说法。

诸葛亮的话,阁下认为诸葛亮是讲大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跟诸葛亮的话相反。
鲁肃的话,阁下认为是鲁肃讲堂皇的话,后面还有潜台词,而且潜台词又跟鲁肃的话相反。
那不就是一张嘴,完全由阁下说了算么?
难道千年前诸葛亮、鲁肃所说的话,千年前陈寿记载的原话,还不如千年后阁下所猜测的更可信?

至于大儿小儿。儿字可不是只有儿子一个意思。
说文解字:人也。
玉篇:仁人也。
都是儿的意思。
俺随便举个例子——胡儿,就是指胡人。再如儿、郎都可以当儿子用,但儿郎绝对就不是儿子。
再者,史书明载,孔融父为孔宙,杨修父为杨彪,这是儿字不做儿子解的明证。
阁下要说诸葛亮、鲁肃的话不实,可有证据???没有就别乱说古人说话不实。

阁下爱信今人的分析,而不信古人,是阁下的事情。
《三国志》里刘备“奔夏口”、“进住夏口”,难道是仅仅路过?
比如阁下现在住某套房子,难道能说阁下是路过这套房子?

《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究竟是谁指挥,当然是一致的。
首先看受害人的供词,曹操方的记载。
《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是曹操方认为与其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是刘备。

《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蜀方无明确记载谁为领袖,但起码可以说不矛盾。

《吴主传》: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东吴一方刘备排名在周瑜前,当然也是认可刘备是最高指挥。

综合三方结论,《三国志》里赤壁之战的指挥当然是刘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22: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判断一个人是否讲大话,场面话,是要根据讲话场合的。譬如,陈琳写的讨曹操的文章,假如由袁绍嘴里说出来,你能不认为他讲的都是空话、假话?你说你有根据吗?

陈寿记载的原话,表明诸葛亮当时确实说过这种话,但并不表示这种话就对。譬如史载,亚历士多德说,较重的物体会先落地。阁下是否会认为:一,亚历力多德确实讲过。二,亚氏的话讲的不正确。

象鲁肃讲的那种为什么说是客气话呢?理由我已经说了,阁下似乎有意回避了。难道鲁肃会直说:刘大耳,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我们吴主吧。

按阁下的逻辑,鲁肃是真心劝孙权投降曹操的。
因为鲁肃不可能直说:孙权,你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投靠曹操吧。
同样诸葛亮也是劝刘备投降曹操的。反过来说,孔融其实是支持曹操伐刘表的。
因为一切都是客气话嘛,话是不能直说的。
史书里记载的言论都当他是放屁好了,大家自己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好了,反正话是不能直说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你这里等于是说了,历史人物讲的话,与今天人物讲的话一样,有真有假,有客套话,有实在话,需要区别对待。

当然不能盲目相信古人,须知,古人也不是傻子,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不可以讲,什么时间要讲客套话,假话,你不能不加区别,一概信以为真吧?
我们平常讲古人的话更接近史实,是指历史记载而言的。譬如《三国志》载,(廖)立计曰:“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主)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阁下是否全信古人啊?

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廖立的话俺就能从《三国志》里找到反证。
诸葛亮、鲁肃的话,阁下有反证否?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路过与进住,并不矛盾,譬如刘备去樊口,经过夏口时住几天,把夏口的财物收拾一下,然后再去樊口,如何不可?
总之,不能一遇到史料记载不详,就胡乱猜测,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

一直在猜测的不是阁下么?
阁下是怎么猜测诸葛亮、鲁肃的心理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可是,为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认为这仗是刘备指挥的呢?〈志〉里面的记载的“刘备”,完全可以理解为“指代”之意,并无实际指挥之意。而且,从赤壁作战的过程来看,也绝无刘备指挥之理。
可见,《三国志》对于有些事,并无确切记载。如赤壁战役的指挥者。

人们是谁???
若阁下有比陈寿更可信的资料出来论证刘备不是指挥的证据,不妨拿出来瞧瞧。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1:39 发表
假如真的综合一下,认为〈三国志〉记载了赤壁之战的指挥是刘备的话,那么,要么,三国志记错了,要么,这一千多年的无数人都错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阁下理解〈三国志〉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三国志〉并未记载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

拿证据说话。
到现在为止,俺还没看到阁下直接用证据说话,阁下只是一味否认史书的正确性而已。
无数人错了的例子不是没有,多得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秦列传,足足错了一千多年。
望文生义的错误,阁下自己想想前面的大儿小儿。
再说一句,望文生义总比无文生义好。起码还有个文,这个义还是从文上生出来的。
阁下似乎是连文都没有就已经生义了,甚至还要以无文而生的义去否定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这就是耍赖了吧,难道前面的分析推理都不要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没有猜测他们心理,我都说了,鲁肃的话与宋江的话是一个道理,并不是通过猜测其心里得出其意思的。鲁肃的话,可以理解为要招纳刘备,当然,你们的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视为我的理解有“错误”

这也叫分析推理???
阁下不过是说刘备落魄具备投奔孙权的可能或动机,所以刘备肯定会投奔孙权。虽然孙权、刘备、鲁肃、诸葛亮都没说投靠的话,而是结盟,但阁下全部无视,而推之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这不是强盗逻辑么?
还记得简雍的说法吧?
一对男女在交谈,就断定他们在通奸。原因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正常的女人,肯定有生理需要,为了满足需要,肯定会通奸。虽然他们说的话不是通奸,但上床这种话是不好当面直说的。那两人肯定在通奸了。
阁下这么喜欢用动机解释问题,甚至用动机否认事实。俺很庆幸阁下不在司法界工作,否则铁定是冤案成堆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廖立的话能找到反证?
关于诸、鲁二位的话,前面已经分析过,不能作为你方的证据。不需找到什么反证。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诸葛亮已经给廖立的话下了结论了。
不过阁下大概又要无视了。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陈寿的资料里,没有说刘备是赤壁之战的指挥。人们正是根据陈寿等人的历史著作,来论述这个问题的,我所依据的资料,正是陈寿的三国志等。

陈寿的资料还没有写曹操是地球人呢。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呵呵,关于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刘备,这是典型的YY啦。我否认的不是史书的正确性,而是你们乱解史书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阁下就凭简单罗列一千多年来的作者们人人手上都有的那几句话,就能推翻一千多年的定论,无异于你对我说,一个小学生,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俺再问一句,人人是谁?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3 22:27 发表
前面的大儿小儿有什么问题?那个字多义不假,我在你发的帖子之前,已经讲过这件事了。但,它总有个“义”吧。
文都没有,如何能生义呢?呵呵

阁下不是看见儿字,就把他当儿子来看么?
阁下得出“刘备投奔孙权”这个结论,难道还有什么文不成???

阁下如果还喜欢用动机决定一切的强盗逻辑,俺就不奉陪阁下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31 14: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31 14:13 发表

史料记载中多有矛盾,按孙皎传黄盖死于孙皎前,而孙皎在建安二十四年死的,死前“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
而吴主传,禽关羽,是在二十四十二月的时候,那么孙皎死时应该在二十四十二月末,黄盖也只能死 ...

你的观点跟俺差不多,俺是认为《孙皎传》中“黄盖”二字可能属于衍文。
上次俺还和斑竹争过,就不多说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31 18: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聊酒水斋 于 2007-1-31 16:35 发表
和冒牌及明月刀二位用不着讨论劳什子“借”荆州的歪论,只说说这个武陵太守吧。

明月刀的看法是黄盖应是在孙权军刚刚偷袭荆州得手的时候做的武陵太守,冒牌的看法大概差不多,并且认为“黄盖”二字是衍文,如 ...

酒水兄,正是因为黄盖死在武陵太守任上,所以黄盖不可能在建安十四年做的武陵太守。
因为孙刘前期虽然对各郡实际拥有土地上有交叉,但在任命官员问题上不可能冲突。
若黄盖为武陵太守,则武陵在名义上必须属于孙权。

比如建安十四年到十五年,孙刘对地方进行了调整。
孙权分长沙为汉昌,是承认刘备对长沙的拥有;
程普由南郡转江夏,是承认刘备对江夏的拥有。
武陵问题也是如此。
要么是孙刘此次调整,武陵归属孙权,这样黄盖才能继续担任武陵太守;
要么孙刘此次调整,武陵归属刘备,而黄盖在这个调整前后就死了。
不过个人觉得两种可能都不高。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4: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88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