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唐夏虎牢之战众议, 兼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6 23: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强烈推荐参看一下台湾三军大学出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关于唐开国战争那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6 23: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唐军24日出发,25日抵达虎牢,26日李世民便主动出击骚扰窦建德大军,证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跟唐军抵达虎牢也就是前后脚的区别。

窦本来在成皋,对军事行动而言,他本来就是在虎牢了,他应该是先在的,而且他在虎牢顿兵累月,双方都是有时间的。

QUOTE:
我没有那本书,不如mm把它扫出来,或者把主要观点和证据打出来?

这个我可是没有办法啦,那套书好像早就没有买了,我还是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呢。现在我也没有,去北图我又不方便。你还在上学么?或者去图书馆方便的话,可以去找找。

那本书是从军事角度说的,没有多于正史的东西和细节的考据,对你说的问题没有直接帮助,我推荐的意思是他的记事很清晰,地理分析明了(好像还有地图),可以有一个完整日志和大体的情报可用
而且军事分析较为专业,你看看可以对军事行动有个感性的印象,再加上对传统史书写法读法的理解,对这个问题就好说一些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3: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奇怪,那他怎么不去占虎牢关?

??
   关于他为什么不去占武牢,这个其实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历代兵家都把这一点视
为重大失误,认为窦的军事上的失败这是重要的一点,甚而被作为其军事素质的不佳的
证据。

    个人认为,如果说不是窦没有注意到武牢的话,那么有几种可能:
    (1) 纯军事角度:
    虎牢原本沈悦和王君廓的兵力使窦认为武牢不能快速攻克,武牢作为洛阳外围重镇
,原本守军数量不会太少,王世充以王行本来负责这个方向至少作为一种辅证。加之武
牢防守方的地利,短时间攻克可能确实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会因为不能急攻,而做准备工作,不争一日短长。也可能试图
以部分兵力监视控制,在保证侧后翼安全的情况下,余部进击。
    (2) 政治因素:
    有可能窦本身对于与王世充的联盟持慎重态度,无意与唐军决战,只是希望以军事
压力迫使唐军解围。或者窦有意一战但是对这一点又不坚定,从而在军事上消极部署。
    事实上整个战役窦的作战意志始终都显得不坚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3: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列一下作战过程(大略而已),以方便大家说话,有缺失提醒我一下,我补上。
    基本的史实来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没有使用其他的资料。
    详细的日期大部分来自《资治通鉴》,尽管其他的书上可能没有,但是在没有异议
的情况下认为《资》是正确的。
    地名的使用可能会现代和古代混用(因为我没有地方去查了,不好意思阿)

武德三年
七月
  唐攻王世充。
十一月
  王世充求援于从前交恶的窦建德。

武德四年
二月
  戊午,王世充部沈悦向李世绩投降。沈悦为内应,王君廓趁夜袭取虎牢,俘王行本。
  窦建德击降孟海公。
三月
  唐军围困洛阳,洛阳窘困。
  窦建德悉发孟海公、徐圆朗众,西救洛阳。至滑州,王世充行台仆射韩洪开门纳之。
  己卯,窦军于酸枣。
  窦军攻陷管州、荥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以舟运粮,溯河西上。与王世充会合,
兵十馀万,军于成皋之东原,筑宫板渚,遣使与王世充取得联系。

  李世民“中分麾下”,命屈突通等和李元吉围守洛阳,世民率步骑三千五百人东趣武
牢。时正昼出兵,历北邙,抵河阳,趋巩而去。
  癸未,世民入武牢。
  甲申,李世民亲将骁骑五百,出武牢东二十馀里,觇建德之营,同时沿路设伏。窦军
骑兵五六千追击,李世民引其入伏,窦军败,骁将殷秋、石瓚被俘。
四月
  己丑,丰州总管张长逊入朝。。。。。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帅巴、蜀兵来会秦王击王
世充。。。。。
  己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
  壬寅,王世充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齐王元吉击之,不利,行军总管卢君谔
战死。
  王世充平州刺史周仲隐以城来降。
  戊申,突厥寇并州。

  甲寅,封皇子元方为。。。。。。
  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战数不利,将士思归。
  丁巳,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将轻骑千馀抄其粮运,又破之,获其大将军张青特。
  凌敬言于建德曰。。。。。
  (上三事于不同史书次序不一,凌敬事似在后,思归事与王君廓事暂时视为无因果)

  李世民获得情报,“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或在五月,应无
碍于分析)
五月
  戊午,李世民北济河,南临广武,察敌形势,因留马千馀匹,牧于河渚以诱之,夕
还武牢。
  己未,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3: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卡卡,窦本身的作战意志看来并不坚定。在武德三年他几乎都在与罗艺作
战。十一月间获得王的求援,十二月就受到罗艺的攻击。武德四年二月才击降
孟海公。三月洛阳已经接近于山穷水尽,窦出兵援助其实还是很仓促的。
  而他所动用的兵力包括了孟徐降部,后方的夙敌又都没有解决,实在也是
不容易坚定。

  在陷管州、荥阳、阳翟等县后,不去迅速去攻取武牢,而是“兵十馀万,
军于成皋之东原,筑宫板渚,遣使与王世充取得联系。”从军事上看来不够主
动,尽管史书上没有记载准确的日期,但是他显然比李世民有更多的主动权。
  如果他不想攻击的话,那么他可能是寄希望唐军受到他的压力放松对洛阳
的围困,当时洛阳的窘迫与其说是兵力,毋宁说是补给的问题,只要唐军放松
压力,或者解围准备会战,王世充就有希望从其他地方或由自己提供补给,这
样至少不用自己去大打一场。(想来窦建德还不至于高尚到那个地步)
  还有一种可能是虽然他想去攻击,但是判断虎牢守军的兵力使自己不能快
速攻克,而且虎牢是大城重镇,兵力应该不少,绕城而过比较危险。索性不去
速攻。但是这样的话他也应该做一些部署的,而不是放任对手作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指挥确实是失误了,传统上兵家都是这样看
得(有点悲哀啊~~~)

  李世民闻讯后,“中分”麾下,自己带步骑兵3500人去虎牢,他本来的设
想也不是立刻击败窦,反而是“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
,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其实这个倒是很现实的打算。:)
  (对了,谁说人家都是骑兵的?嗬嗬)
  看来此时的李世民对窦军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会到武牢的第二天就带人
去侦察。从而给了窦一个下马威。

  从这一次军事行动之后,到至少四月甲寅史书没有记载双方的军事行动,
当然不打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看来是没有什么说的大事(要是有当时的作战日
志就好了,不过那个时候有这东西么,呵呵)。窦的反应可算消极。
  而这个期间,李世民是有充裕的时间向武牢调兵的,从武德三年到现在的
作战不是在洛阳一地打得,该作战方向的部队都是在李世民的控制下的,这样
的调兵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人记载(没办法啊,谁让我们的史官都是写家谱的匿
,啧啧~~~)。

  不过事实上李世民还是得到了一次补充:
  武德四年四月“己丑,丰州总管张长逊入朝。。。。。益州行台左仆射窦
轨帅巴、蜀兵来会秦王击王世充。。。。。”
  说是击王世充,那是李渊的话,就是投入了这个战役方向而已,李世民就
算不直接调过来,也是有更多的兵可调遣了。

  这一阵还出了些麻烦:
  己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
  壬寅,王世充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齐王元吉击之,不利,行军
总管卢君谔战死。
  王世充平州刺史周仲隐以城来降。
  戊申,突厥寇并州。

  李家的人心理素质不错。啧啧~~~

  “窦建德迫于武牢不得进,留屯累月,战数不利,将士思归。”可见仗还
是打了,可是应该是没有大动作,从后面看,他连武牢都没有直接攻击过。
  李世民倒是没有闲着,劫粮袭扰,这个用“轻骑千人”正常,不是没兵的
证明,袭扰哪有大部队去的,那就成了会战了,呵呵:)

  这时候凌敬参谋多事了,说了一大通,老实说,我觉得实施起来挺难的,
他说的那个就像我前面说的那种绕城而过,只是不去洛阳,改去太原了,但是
找张地图来看看,那么走得话,要和正面的李世民脱离接触,然后冒着背后被
攻击的风险渡河,去攻击河内一线,然后去过太行,那后勤怎么办?李世民怎
么大钉子,不管了?连二战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打的紧了,德军还要从高加索撤
兵呢。我觉得凌敬这个主意用来寻找机会会战还差不多。要不然,“重将守之
”,窦去前方发展,那对李世民确实是挺麻烦的事情,不好处理,但是对窦而
言也是个高风险的方案,损人可能不利己,难怪人家不干!

  不过可能窦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给王世充解围,而没有什么心情去和唐大
打,毕竟就算他打败了李世民,也不过一战而已,要是过了太行山去建根据地
,那就无止无休了。或者真的像史书写的——他比较蠢:(
  现在窦在军事上的表现看来是打算夺取武牢,击败唐军,为王世充解围,
看来兵力上也不是有绝对优势,不然的话,“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那么大
的武牢,要是区区几千人,他从三月等到五月,这么长的时间,攻城车都不知
道造多少了,(洛阳这东西不少,正砸城门呢,哦,这个时候大概没有)。而
且他基本上连汜水都没有过,要是那么一点点敌军,他随时都可以渡河(半济
而击?那么长的防线,几千人防哪里啊?笠泽之战可以轻松表演,对,不是重
演,是表演)。

  经过漫长时间的无所作为(至少从史书上看是这样),终于他决定等待唐
军战马无草料出去牧马的时候去袭击武牢,但是史书上告诉我们李世民得到了
这个情报,而他正渴望着一场会战,解决问题,我有点怀疑它是牧马计(不是
木马计!)。

  于是,五月戊午开始,李世民牧马黄河北……
  第二天,窦出兵,列阵二十里,鼓噪而进,逼近汜水,两军夹岸对峙。
  其实从这里看,似乎窦还是挺不想直接去攻击的,还是希望唐军兵分势弱
的时候下手,直觉上我认为,两军的数量差距存在,但是不会很大,所谓倍则
分之,如果他的兵力是进十倍的绝对优势,他不喜欢的应该是唐军分兵,那样
他还要去麻烦追击。而且还有一点,看来唐军有相当一部分是驻扎在城外的,
不然的话,后来窦渡河后对唐营的攻击是主力作战的方式,而不是对付一些小
部队。
  可见原来窦军的无所作为,不然绝对优势的兵力大可以渡河扫荡一下外围
,不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敌军的实力足以抗登陆,因为武牢紧对汜水,中间
空间很小,一旦不能成功建立登陆场,就成了半济而击了。而从窦军列阵二十
里,看来1:3兵力比还差不多够用。

  下面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作战过程:先派出精锐对决,看起来很怪,可
是没有办法,那个时候确实是喜欢,在那个时候打仗还有一些古典主义,往往
先来几百人对杀,像杨素看来就是很喜欢这种方式的。中原常这样,突厥也是
,记得《突厥史》说到突厥人打仗还专门地提了这么一句。
  这种方式好的一面还是有的,“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如汉关”,少
死些人,比较环保一点(不过那是铁勒人,而且也没有少死,都坑了,祁连的
血啊……)
   
  这场对决唐军占优,这就是骁将的好处,窦在对面一定在暗暗生气吧?
  大概是优胜的一方士气高昂,窦军找不到弱点在哪里,也就不想贸然渡河
,于是继续……

  双方磨到中午,终于窦军都饿了,累了,渴了,尽管他们在战场上。。。
考利昂夫人的观点是对的,精神上的折磨不能代替肉体上的饥饿。而唐军好像
违背了这一点,也许李世民的训练让他们不敢饥饿,也许他们的午餐时间比较
奇怪,总之在窦军战士队形混乱,开始自己去河边河水的时候,指挥官们去开
会研究下午怎么办的时候,李世民让宇文士及带了三百人去发扬古典主义精神
。不过李世民告诉他的时候,“去老窦的指挥所转转,他们怕你就收钱,要是
不怕你就回来,小心挨砍”(好像很有违古典主义的阿)
  “乱了!”
  当西岸的战马踏过河水向着一个方向向心冲过去的时候,窦和他的大臣是
挺乱的,互相推挤着,也许还吵嚷着,让我想起一个叫“蓝极速”地方。

  (刚才我好像发神经了~~~)

  二十里的阵地很长,互相救应应该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在指挥官都乱作一
团的时候,拉了这么长地战线,指挥所的点上大概也不会仍然有绝对优势的兵
力,而唐军则应该是集中兵力于一点。若干年前那位高傲曹先生差不多也就是
这么败得了。(我们东边那座岛上大概八百多年以后,有个姓今川的家伙,好
像比这两位更倒霉一些)看来让人家知道指挥所在哪里还是很危险的阿,注:
这条定理现在更加正确了。
  战斗中获胜的一种方法就是摧毁地方的指挥机构(谁说的来着??~~~)

  战斗的结果比较简单就是大家看到的那样,一场苦战之后,看来没有得到
来自的高层的明确指挥的队伍无所事事的当了俘虏,他们首领带伤逃了三十里
被抓住了(他要是不逃的话,也许其他人还会抵抗,可是如果不逃,可能当场
就被杀了。逃还是不逃?这确实是个问题哦!)
   
  当他跨过汜水河边的时候,他已经不用再考虑如何渡河这个复杂的问题了
,可是这样的解决,会让人难过吧?



总结:
  从窦的动作来看兵力优势不是极大(当然也不小),战斗力可能差一点,
但是也不至于是乌合之众。
  窦的战略意志不坚定,而且失误不少(其实我是废话,历代都这样评的)
  李及时决断,作战意图明了,控制武牢,煞敌锐气,击其惫怠,准确捕获
战机与作战重点,最终强袭击破。


突厥的活动
武德三年
  七月,癸亥,突厥遣使潜诣王世充,潞州总管李袭誉邀击,败之,虏牛羊万计。
     梁师都引突厥、稽胡兵入寇,行军总管段德操击破之,斩首千馀级。
  九月,突厥莫贺咄设寇凉州,总管杨恭仁击之,为所败,掠男女数千人而去。
  十二月,突厥伦特勒在并州,大为民患,并州总管刘世让设策擒之。
武德四年
  三月,甲戌,突厥寇汾阴。
     壬午,突厥寇石州,刺史王集击却之。
  四月,己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
     戊申,突厥寇并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7: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跋兄说的是,不过这个事情上有点麻烦,因为那个地区都叫成皋或者叫虎牢什么的,但是当时汜水以东的虎牢一带在唐军控制中,可以算是在成皋,而窦在汜水以西,板渚一带驻扎,也是在成皋,为了以示区别只好分开说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9: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窦一个上午都没有行动显得奇怪,但是也说不上太怪

地理:
当时的战场隔河对峙,唐军前临汜水,后方依托虎牢关城,窦军则在汜水东岸,南至鹊山,北至黄河列阵。两军的北面都是黄河。
兵力:
现有资料看不出实际参加会战的双方兵力有多少,我说的1:3是至少足够用来防御正面,有可能高于这个数字。
双方作战姿态:
窦试图趁唐军无备对武牢发动攻击。
李世民则属于主动制造机会决战。

从李的方面去看,最初他来武牢的时候不过是想挡住窦的大军,等待洛阳王世充迅速崩溃后借军威再战窦,但是现在却开始主动引诱对方会战。这一点可能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洛阳战败,突厥不断袭扰,虽然洛阳总体局势没有改变,突厥的袭扰也不是很坚决,但是唐的压力确实是增加了,对窦而言顿兵坚城很不利,但是他拖下去也是不利的,所以需要会战解决僵局;另一个方面,开始主动寻求会战,一定要有资本,一个直接的假设就是这段时间中可以对窦作战的兵力增加了。另外,李通过与窦军的战斗大概也开始了解窦军的战斗力了(悲哀啊)
李获得情报后,主动牧马河北吸引窦出击,看来资本还是有的  

从窦的角度去看,似乎他事先没有做好计划,只是单纯的想发动一次全面攻击就击溃对手,(我觉得有点像二战时候的菊水行动  )。可是行动开始却发现唐军有备,毫不示弱,暂时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20里的战线上窦应该是分成几个小的群的,看来原计划想得很顺利,没有打算集中几个点发动强行的渡河攻击(这一点从史料上得不到证明,只能从常识推断了)。如果仍按原来的计划贸然渡河,按照窦方对唐军的实力和地利因素的估计,己方可能会遭到重击,形成苦战甚而僵局。
古代作战,士气纪律阵型都重要,屡屡看到作战记载中阵乱而后攻击就是这个原因。没有士气无法维持作战的纪律,没有纪律也就不能受到有效的指挥并保持作战状态,没有组织的部队则不能保持战斗力。
所以窦军再没有既定计划的情况下,开始派勇士渡河攻击和后来的李世民让宇文士及济河冲击时一样的,都是正常作战的前奏。(可以作为一种窦军的优势不是过大的辅证,除非他是宋襄公)目的都是试图打击敌方的士气(这种做法被后人放大成大将的单挑,真是件郁闷的事情)
窦在进行这种没有大裨益的前奏战不利的情况下(或者是一直在)和群臣开会,大概就是在因为事先没有作计划和应变,只好临阵商量(要说他也够没有决断的)。

前奏战半天也说不上很长,出问题的是,窦和大臣什么都没商量出来,部下就都懈怠了,正好给李世民战机。

其实这半天作战,我觉得对前面你说唐军兵力不弱是有所支持的。不过双方兵力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李世民不敢主动攻击窦,而是诱使窦来决战;窦不能施施然渡河逼城,唐军的兵力也不需要和窦相当,因为他们临河而守有一定的优势。

释放五万战俘的问题我觉得不好说,因为即使李世民手上有四五万人,也不大可能带着那么多的战俘再回头去洛阳,(再说五万人的战俘队伍一天要吃多少阿  ),不过说他的兵力和这些战俘差不多数量级的话,我觉得可能性不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9: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虎牢之战中,唐军以少胜多的实质是确凿无疑的。其实上述的“资治通鉴”的引文中有一句很重要,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明。那就是“建德将士皆溃去,所俘获五万人,世民即日散遣之,使还乡里。”为什么李世民要马上遣散俘获的五万夏军?(注意,在其它各场战事中,都没有记载李世民在一打完仗后就马上采取这种措施,显然那是非常特别例外的做法。)明显的理由是唐军兵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监守得住五万的俘虏,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马上把他们遣散回乡,不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一方其实才是人多势众。否则即使被俘,一旦发现自己一方的力量远超对手,每人吐一口唾沫都可以淹死敌军,唐军就危乎险矣。把这些俘虏马上遣散,则他们人数虽多,但各自散落在乡间,短时间内不通消息,那么再多也是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对唐军就不会构成威胁。

这段笑死我了,  

你说的那本书就是我说的这个,好像是十三四册,我也记不清了
你说他最好倒是不一定,内地出版的一套《中国战典》也可以,而且实际上纯粹的军事书籍都是那样的,只不过外面不大常见而已。

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说,这种书还有不足的,比方说格于史料,情报严重不足,要是给学员出题就不可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7 19: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刘黑闼一方面有突厥人的帮助,又是“本土”作战,而且一系列的作战行动中都是力战,看不出来他有明显的兵力优势。我也觉得他很厉害,但是用来证明窦的兵力很强有点。。。呵呵:)

不过我个人也觉得虎牢之战,窦氏兵力优势应该是不小的,李世民放他们应该也和太大的数量有关系,想象一下,要是尼泊尔一下子有了500万战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8 17: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萧MM后来的观点我基本上都同意,不过那个放战俘的事情稍微有一点异议,就是我觉得唐军兵力较少,五万战俘显得太多了,这个我认为没有问题,但是吐口水淹死太夸张了,要是唐军至少应该和这个数字是一个数量级,监管大概还可以,但是显得很不安全,索性缴械放掉算了.

还有一种可能我觉得唐军可能根本就不是通过战斗抓住了,而是窦军大势以去之际,人无战意,而唐军面对这么大的困兽又不想找麻烦(一旦打起来,说不定怎样讷,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啊),所以采取迫降,之后解除他们的组织,让其他人放下武器走人.

那张地图不错哦  
不过那里面有的突厥行动好像是战前的.有几次看起来像一种习惯性动作(打劫都成习惯真是没有天理  )

唐军要是老是和窦对峙确实不利,双方都是僵局,很麻烦,别说突厥,天下大乱之际,"欲为陛下所为者众矣,力不逮而",哪些人要是闻风而动,都是大麻烦,从李世民的角度,一直相持,要是窦又打通了其他路线,给洛阳提供了支持,或者洛阳方向作战不利,那就危险大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9 18: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fs7711??这个名字有点眼熟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10 14: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比如不能说从那几千人不敢追李世民和尉迟敬德,

??  
人家不是追了么,而且还中伏被抓了两位啊?
追的犹疑是摸不着头脑,但是也在追阿,李世民要是跑得慢保证被抓住了:)

按照传统,有疑兵他们还是很喜欢记载滴,尤其是主人公的个人表现(写家谱的,切  )

我说的那个是按照作战态势和一般常识推的。如果当时有夏军反水或者按兵不动,结果唐后来没有领情什么的,或者窦那天真的晕了,那谁也没有办法。。。  

打仗这种事情本来就说不清的,大致有个认识就可以了,传统上中国计史也没有个技术化得态度,所以看史料只好变着样子看了。

战场上什么荒唐事都有,万一哪一方误判什么的,也是有可能的。比方说,二战北非十字军行动,一般来说认为是大胆果敢的结果,但是德军情报主管却说那是因为他们的情报误判以为英军没有多少。

“战斗打响即无计划可循…………”我们没有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更加无以捉摸了,英雄风流,浊酒一笑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10 14: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写的是按照双方的动作和作战需要估计的,说我只按照夏军的动作…………冤阿,比窦娥还冤阿,呜呜~~~~~~~~~哇~~~~~~~~~  



对了,说个滑稽的,反水但是人家不领情:

30年代的时候,有一支国民党的部队奉命去打共军,可是两个指挥官和共军上面说好了,要投降,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了,却被一支共军发现,当场扣下缴械了(他们也没怎么正经抵挡,以为是自己人么  )。

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是,这支部队没有得到上面的通知,不知道他们是投降来的,审问两个指挥官的时候,两个人百口莫辩,然后被枪毙了:(

这件事情后来也就没有提了,大的官方资料再也不说,在辞海里面出来过一次“xx事变”,但是却没有什么地方有那个事变的词条。只剩下当地的地方志留下了一笔,记下了这两个倒霉的人~~~~~~~~~

呵呵,什么叫没有天理阿,天本来就没有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10 14: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so拽~

谢谢先,不过“拽”是什么意思?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1 06:0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53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