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6, 2:55:05发表
家业兄好:先拜读了兄的大作,因不同观点较多,跟贴恐难说清,故单独开一贴,以论述我的不同意见。
自古以来,由于受到崇拜诸葛亮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对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才——姜维的评价。总体上是评价过高(个人观点)。
下面与兄详细探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引用——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姜维北伐能够打击到的地区,我在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基本是魏国最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区域很小,因此,认为姜维把战火烧到敌国土地上就会严重打击敌国的经济,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其次,蜀汉方面基本是全国动员支持北伐战争,而魏国则基本上只依靠关中、河东等西部地区就能够支撑起抗击姜维北伐的防御作战,由此,就可以看出到底对哪方面的经济影响更大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引用——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作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对比的是姜维的北伐军队和魏国西线的防御部队之消耗。而吴国对面的魏军消耗,我以为与姜维的北伐并无必然关系,因此在讨论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时,应不考虑吴国问题。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引用——总好比魏国两头跑,而且《王嗣传》:“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试想一下别人地方贡自己军粮食用去打仗这个还真爽。
兄是否看到这个记载,就认为姜维北伐主要是依靠羌、胡在当地提供军需物资?这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姜维的北伐,尤其是后面几次,都是数万大军长途出征,这样的军队规模,依靠少数民族是完全不现实的;
其次,姜维北伐的羌、胡地区,基本都是高山贫困地区,不仅人口稀少,而且经济也很落后,那里的人民平日能自己填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想让这里再供应大军,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谓的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只能是象征性地贡献,表示自己臣服而已,如果真要国赖其资,那蜀汉早就完蛋了。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们知道,魏国之所以此前制定先吴后蜀战略,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吴国威胁大大超过蜀国;其二是蜀国有山险难以克服。
之所以魏国很多人依然反对先攻蜀,主要是看到了第二个因素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正是姜维的穷兵黩武和防御战略错误,造成了其最后两个重大军事缺陷,被司马昭发现:
1、是姜维把主力野战军团拉到偏远的沓中驻扎,这样魏国就可以使他难以回军增援;
2 、是导致汉中空虚的错误防御战略。
因此,司马昭才果断改变战略,先攻蜀。如果不果断行动,一旦姜维失势或者改变部署,这两个缺陷很可能就没有了。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引用——其实赞成北伐的也不少,唯翼廷争,就知道。连死去的张嶷也是这样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贪生怕死就不要去。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文章中已经解释过的。唯翼廷争,决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心里赞同,而是不敢反对。而姜维军事上最得力的两个干将:张翼、廖化都有反对意见,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张嶷的慷慨激昂,是否有其它因素不敢说:至少在蜀汉还有不少将军可用的情况下,让一个“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的人上第一线去拼杀,最后光荣掉,并不是正常的行为。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姜维的北伐都有明确目的吗?不一定呀!
至少我们知道:254年吴国20万大军攻魏,魏集中兵力于东线,而西线空虚,姜维却因粮草不足,没看到敌人主力就撤回了,难道这能称为有目的有准备吗?
正因为蜀汉弱小,才不能一味出兵,而要集中兵力于最关键时刻,一举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对抗巴西队,用什么战术?当然弱小的中国队代表蜀汉。
中国队必然采取防守反击战术,在守住的前提下,抓住时机果断地打快速反击。如果说巴西队还没进攻呢,中国队到大举进攻了,哈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大概不是4比0,而是10比0了。
燕兄好~对于姜维能力如果对比起其他人应该高好多,如诸葛亮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这可是出在陈寿之手,当时对姜维的评价应该好高。为什么会败于邓艾,其实也好简单,蜀国弱,整体最多出兵也只不过是数万,而驻守兵力会不会多过姜维呢?而且计算里面人才等级魏国里面就有郭淮、陈泰、邓艾等高级人才,蜀国里有谁呢?最出色也莫过于姜维,其余都是虾兵蟹将。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史记》
这里是形容当初秦境情况,蜀已经拥有汉中和巴蜀以成一势力,而夺取凉州而成了当初秦国初境。再占关中就是吞天下之势。姜维的北伐是依照大体的战略进行,而为什么会改变诸葛亮作风,那就用陈寿的那句话应该要改变一下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任何一项巨大的军事行动,不能单从军事角度去分析,还要以政治角度来分析。
如果姜维的北伐是消耗魏国国力从而延长蜀吴两国国运或者是消灭魏国,那么不可能不考虑。蜀吴北伐是北伐重要战略!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那么起码有一些影响吧!好比别人忘本,或者反抗。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
司马昭是以蜀天下作患。
防御战略错误
这里也可能大做文章,“诱敌深入”的战略。
其实邓艾同姜维对战那么多年,姜维有没有可能给你看到自己那么大的缺点呢?
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邓艾传》
姜维早就知道钟会集兵关中,有所图。但是为什么姜维不亲自挂帅迎战而还远在沓中?到听到钟会入汉中才退兵呢?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是已入汉中是否是已经攻破?如果不是姜维为什么立刻引退?
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汉晋春秋》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姜维传》
出现蒋舒一个叛徒,导致计划破产了。傅佥战死。钟会攻不破乐城亦可以长驱而入。
这里我在想会不会姜维想引开邓艾,不回去汉中防守。之后实行自己的计划呢?
晋文公退避三舍为高明,因为成功了。而姜维的诱敌深入为错误,因为失败了。如当初笑韩信不懂得用兵亦如此。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还有张嶷是自愿的。这里证明还有好多北伐的热血分子。如果真是反对那么大姜维的位置也不会保得那么好啦。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等司马氏取代曹氏,再等曹氏的势力消灭了。我看蜀国亡得更快。前面贴已经说了。如果用相同的时间,魏国和蜀国的发展谁会更快大家都知道。魏国只会发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