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论姜维的北伐作战(政治经济篇)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4 14: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朋友认为,姜维的北伐是蜀汉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必然需要,不北伐则国家必亡。其代表性的意见有:
1、        北伐可以大大消耗魏国的军事、经济实力。
2、        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
3、        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
4、        四川虽险,坐险必亡。
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实际的情况,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一、        姜维北伐的经济作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在前一篇《论姜维的北伐作战(军事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姜维进行的历次北伐,可以发现,其对魏国的北伐主要集中在陇西郡、南安郡和天水郡南部。其中,
——陇西郡:238年,247年,248年,249年,255年,256年,261年,共7次,
——西平郡:250年,无功而返。
——南安郡:254年,无功而返。
——天水郡:257年,大败。
——关中:258年,无功而返。
由此统计可见,姜维的11次北伐,有9次集中在魏国的最西端,其中7次在陇西郡,只有1次进攻关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姜维如此倾心于陇西郡呢?难道说攻击魏国的陇西郡,可以很沉重地打击魏国的经济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后汉书 郡国五》记载:
——陇西郡:11城,户5628,口2万9637。
——天水郡(汉阳郡):13城,户2万7423,口13万0138,包括三国的天水郡和南安郡。
——金城郡(魏西平郡由此郡分出):10城,户3858,口18947。
——京兆尹:10城,户5万3299,口28万5574。
——颖川郡:17城,户26万3440,口143万6513。
——汝南郡:37城,户44万4418,口210万0788。
——魏  郡:15城,户12万9310,口69万5606。
其它不一一列举。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
那么被姜维北伐所严重影响的地区有多少人口呢?
我们取陇西郡的全部,天水郡的一半(包括魏天水和南安的南部地区),金城郡的一半(魏西平郡),加起来只有21268户和104179口,这对于大致占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魏国的总户数5601999和总人口28735448而言,比例只有0.38%和0.36%。这样的人口比重,可以说对魏国经济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即使这些地区没有任何经济贡献,魏国的经济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在前一篇《论姜维的北伐作战(军事篇)》中,我们通过对姜维历次北伐的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姜维北伐的战果并不象以前认为的那样大,实际战果应是小于魏国方面的,而且其唯一的一次大胜,消灭的是魏国的地方军团——雍州刺史的部队,却从没有打败过魏国的中央军团;反过来,姜维的两次大败和一次小败,损失的却都是中央军精锐部队。
比方说:249年的北伐,就损失了中央军将军句安、李歆以及他们的部队(全部投降);255年的北伐则损失了大将张嶷;257年和261年损失的则全部是姜维本人的精锐嫡系部队。
所以,实际上,姜维的北伐不仅没有较大地消耗魏军的主力,反而是自己的主力遭到了不小的消耗。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在姜维北伐时期,魏国方面已经采取了在西线留守部分中央军精锐的策略,并由征西将军、讨蜀护军等高级将领指挥,此外,就是当地的雍州刺史的州军。因此,面对姜维的北伐,魏国基本上不再从关东向西调运军队(只有王经大败那次大约调动了),只是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相互支援的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军队调动带来的运输消耗。由于关中平原交通条件良好,陇右的交通也很不错,唯一要克服的就是陇山的山路。
再看蜀汉方面,姜维的历次北伐,大部分是从成都出发再返回成都,可知道路之遥远、崎岖。可能有时候是从汉中出发,只有最后一次是返回了沓中。虽然蜀汉有水运之便利,但是北部地区由于水流湍急,当时是很难进行船运的。而姜维北伐的作战地区多数要通过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因此,从运输消耗看,蜀汉的消耗绝不在魏国之下。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以为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说法,这一点,论坛上已经有不少朋友发表了意见(比如岑平兄),这里就不再详述。主要问题在于,魏国一直把吴国做为主要威胁,因此制定了东攻西守,先消灭吴国的战略方针。
事实上,魏国进攻蜀国的次数是远远少于吴国的,不算最后灭蜀之战,只有曹真和曹爽两次,而且还都遭到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曹真那次是事出有因,因为诸葛亮连续北伐,使得魏国感到很没面子;曹爽那次也是为了想给新上任的大将军扬威,都不是魏国的既定战略方针。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曹真传)
——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曹爽传)
因此,说“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是缺乏依据的。在当时蜀汉依托秦岭险要的局势下,只要自身不出问题,魏国并不会主动大举进攻。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其一,自诸葛亮死后,是否国民消极?
首先,我们知道,诸葛亮自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去世,7年之间5次大规模出兵,其间还有1年用于对付魏国曹真的进攻,因此,基本上可以用连年用兵来形容,而且也没有什么战果可言。这样一来,势必造成蜀汉军事、经济实力的严重消耗。因此,在连年用兵之后,势必要有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也才会有了蒋琬12年不用兵的现实。这并不是说蜀汉国民消极,而是大势所趋的必然之举。
其次,诸葛亮死前,对魏延、杨仪、费祎留下遗言:“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见《魏略》记载)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记载,但是从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来看,这个记载是可信的。诸葛亮临终指定的前后两任接班人:蒋琬、费祎,实际上都不是军事人才,而以政治和文治著称,杨仪也是一个文职,只有一个魏延军事上可以,但是诸葛亮对于其大胆的战役构思是完全不能放心的。而当时姜维还资力太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蜀汉的力量,诸葛亮是会要求其接班人不要轻易再进行北伐的。
第三,蒋琬、费祎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在军事上是短项,而不轻易拿蜀汉的宝贵军队去博取个人的名利。
——比如督农杨敏曾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蒋琬则自任:“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见蒋琬传)
——而费祎更是直言:“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并以此阻止姜维的北伐企图。(见姜维传)
因此,终蒋琬一生,12年里虽有过出兵魏兴的企图,但是并未实施,而仅仅派姜维率偏军出西羌进行试探。而费祎不仅自己没有出兵的打算,而且还阻止姜维的大规模北伐计划,给姜维的试探性进攻兵力一般也很少(不过万)。从而为蜀汉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安定发展、恢复战争消耗的时间。其实,要不是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本钱,也不可能有后来姜维的连续北伐用兵。
故,这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不是国民消极,而是蜀汉国力恢复的需要以及实际军事能力的体现。
其二,姜维的北伐是否振奋了蜀汉民心?
我们从北伐的实际战果就可以知道,姜维的北伐虽然曾消灭了一批魏国地方军,但是自己损失的中央军精锐反而更多;虽然俘获了诸如狄道县长、西平中郎之类的人物,自己却损失有名有姓的将军三员,结果还是得不偿失;虽有狄道大捷,更有段谷惨败,最后还落得个“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因此,仅仅依靠这样的成绩单,是不能振奋蜀汉民心的。
其三,姜维的北伐是否得到广大蜀汉民众和大臣的真心支持?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真心支持。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自从姜维执掌军权后,大部分时间都控制了军队和朝政,很多人即使反对其北伐,也不敢直接表示出来。我们知道,姜维北伐的两员主力大将是廖化和张翼,先看看他们的真实态度:
——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张翼传)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廖化传裴注汉晋春秋)
由此可见,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其他人也可想而知了。当然,由于此两人是姜维嫡系,故还敢于说上两句,其他人由于担心自身安危,即使反对也不敢表示出来。比如,连后主最喜欢的黄皓,姜维也是说杀就要杀,还是后主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更何况其他小人物呼?看看那谯周是怎么表现的吧: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谯周传)
《仇国论》太长,这里不再引述,但是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尚书令陈祗也是持有相同的反对连续北伐观点的。由此可知,当时政府人员和军事上的很多要员都是反对姜维连续北伐的,大概完全赞同的只有投降过来的夏侯霸。至于百姓们是喜欢安居乐业还是连年战火,不说也很明白。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这种观点,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不进行连续的北伐并不代表要坐险不动。而是要看准时机,待机而动。待什么机呢?机会其实很多:
——敌人被盟友打的大败之时;
——敌人朝中发生重大变故之时;
——敌人的重兵集团造反之时;等等。
如果平时做好战争准备,养精蓄锐,一旦时机出现,就要抓住不放,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而向姜维这样一直不断的毫无目的的北伐,结果战机出现时,部队已经如强弩之末,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决定性的战果,这一点,从姜维面对吴国东关大胜、朝廷政变、诸葛诞造反等大好战机而无一取得收获,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依托四川险要地形,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看准时机进行北伐,才是蜀汉的可取之道。

总体而言,以上分析的四种支持姜维连续北伐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而正是姜维不顾一切地连续北伐,严重削弱了蜀汉政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加上姜维又采取了错误的防御战略,从而给魏国以可乘之机。魏国可是会利用这大好机会的,他们临时改变了先吴后蜀的战略方针,一战就完全灭亡了蜀汉政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2-4 14: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晓林兄的文章总是旁征博引,读起来很大气。
我一向对姜维甚至诸葛亮的连年北伐持怀疑态度,怎奈时间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去搜寻大量数字证据,今日拜读高作,真是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尤其同意对因为“四川虽险,坐险必亡”,则要进行连续北伐的观点的反驳,以弱对强绝不能消极怠战,像叶名琛一样,“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但也不能穷兵黩武打消耗战,适当的聚集力量,等待机会并把机会把握住一举扭转形势。
个人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基本上就应该断了在正常情况(指曹魏一方不出现重大失误或内乱)下北伐成功的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4 14: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赞同兄的意见,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机会,此后机会确实已经他不如前了。感谢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4 15:0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贊成利用符合科學規律的數據分析,
作战中, 消耗是兩面的, 小資本的一方承擔的相對成本更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4 19:4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先见过燕兄:

一、姜维北伐的经济作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蜀弱魏强,蜀国根本损失不起。就好似大财团和小财团,比起财力物力人力根本无法比。但是忽略一点,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蒋琬传》经济虽然重要,但是精神上和心想上是无法可比的。如当初诸葛亮说姜维有: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姜维传》还有姜维曾经说过自己: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姜维传》这些一直维系一点就是魏国内的小数民族心存汉室,姜维北伐也是坚持这一点。如果不北伐小数民族是否会忘本这个难说,姜维的北伐起码做了实际的行动告诉魏国内的小数民族,汉室还没有忘记你们,光复中原指日可待。(  就好似当初国民党被共产党打到去台湾,国民党每天都说早日光复大陆就只说不做,结果连江山都没有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作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人总会一死,但是有轻于鸿毛亦有重于泰山。不打仗那些武将干嘛?宋朝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不是又一个悲哀吗?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总好比魏国两头跑,而且《王嗣传》:“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试想一下别人地方贡自己军粮食用去打仗这个还真爽。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维问于霸曰:“司马懿既得彼政,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若管朝政,吴、蜀之忧也。”士季者,钟繇之子尚书郎会也。” 《资治通鉴》

当司马懿刚刚得政的时候,根本没有伐意。稳定好自己政权才会进行下一步计划。

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文帝》

到司马昭时期算是忍无可忍。司马昭已经说明了,取吴要准备好战船,建船也不是短时间的事。又可能好似当初曹操一样群体发生疾疫。司马昭觉得攻吴不是时候,当然姜维确实有影响的,威胁魏国最大的不是吴国而是弱小的蜀国。无论这次伐蜀是私人恩怨还是国仇家恨,总之司马昭就要铲除心中大患。

虽然是姜维发动那么多次战争让司马昭忍无可忍,但是邓艾反对异议什么呢?他怕谁?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张翼传)

其实赞成北伐的也不少,唯翼廷争,就知道。连死去的张嶷也是这样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   贪生怕死就不要去。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说就容易打就难,姜维北伐其实非常有目的。当公元254年,祎卒。姜维正式接管蜀国军事政权,诸葛格20万大军进攻,姜维只是接应盟友进攻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为什么每年北伐就发生了朝政大乱之前有小乱,这次才是曹氏和司马氏正式矛盾激化。为什么没有目的?还有几次是小数民族造反那么可能不接应吗?总不相信姜维吃完饭没事做去北伐,北伐当然是有理由。

还加多几句,其实蜀国有多少实力燕兄是应该知道的,每出也只不过是数万,还有费文伟在任时期姜维北伐也不足万,什么时候可以伤到根。前期不计,后期魏国大乱姜维已经尽了力。实力不如就是实力不如。当然敌人出现最大的错误,成功也是可能的。


错误的防御战略,也只不过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错就错用蒋舒心术不正之徒。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4 21: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6-02-04, 19:45:33发表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再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人总会一死,但是有轻于鸿毛亦有重于泰山。不打仗那些武将干嘛?宋朝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不是又一个悲哀吗?

林兄好:

第2点是看了我的話吧。
我是從相對成本方面(就是你说的用比例法计算)想的,由於這裡论姜维北伐对魏国的经济消耗,我没有计算吴国方面。
同时我觉得蜀吴根本不为一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4 21: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6-02-04, 19:45:33发表

一、姜维北伐的经济作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蜀弱魏强,蜀国根本损失不起。就好似大财团和小财团,比起财力物力人力根本无法比。但是忽略一点,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蒋琬传》经济虽然重要,但是精神上和心想上是无法可比的。如当初诸葛亮说姜维有: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姜维传》还有姜维曾经说过自己: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姜维传》这些一直维系一点就是魏国内的小数民族心存汉室,姜维北伐也是坚持这一点。如果不北伐小数民族是否会忘本这个难说,姜维的北伐起码做了实际的行动告诉魏国内的小数民族,汉室还没有忘记你们,光复中原指日可待。(就好似当初国民党被共产党打到去台湾,国民党每天都说早日光复大陆就只说不做,结果连江山都没有了。)

這是你对燕兄说的,但請讓我先说句話。

由於羌、胡與汉發生過不少武裝衝突, “羌、胡乃心思汉如渴”這句我不相信。

但我認為“。。。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可試試。不過方法当然不是“告诉魏国内的小数民族,汉室还没有忘记你们,光复中原指日可待”了。

方法是財富方位,对少数民族来说,這有吸引力多了。而這也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成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y12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49206
注册 2005-9-19


发表于 2006-2-4 21: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廖化怎么成了左右手了,有能证明他是姜维嫡系的东西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4 22: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煲呔曾于2006-02-04, 21:10:59发表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6-02-04, 19:45:33发表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再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人总会一死,但是有轻于鸿毛亦有重于泰山。不打仗那些武将干嘛?宋朝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不是又一个悲哀吗?

林兄好:

第2点是看了我的話吧。
我是從相對成本方面(就是你说的用比例法计算)想的,由於這裡论姜维北伐对魏国的经济消耗,我没有计算吴国方面。
同时我觉得蜀吴根本不为一体。。。

我所谓的比例法就是当蜀魏双方损失一样或者差不多,而魏国本钱大那么当然是魏国赚了。

吴蜀的联盟非常奇妙,只有双方发动战争才会对魏国有威胁。从单方面进攻吴蜀一方并不能有大利。亦不能威胁到魏国。蜀用吴牵制魏国,吴何尝不是如此?蜀攻魏就是向吴表示蜀本身对魏具有威胁,这样吴和蜀联合对吴才有意义。因此吴才会配合蜀的军事行动!正所谓难为知己,难为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hangjf

Rank: 8Rank: 8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254
编号 54668
注册 2005-12-5


发表于 2006-2-5 00: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但是如果不抱积极进去的态度,偏安蜀中的政权最后肯定还是要完,而且将会是从内部垮掉。艰险的地形是防守的好屏障,但是也易滋生苟安的情绪。后蜀,成汉就是例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y12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49206
注册 2005-9-19


发表于 2006-2-5 00: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可姜维连这一指都搞不定,反被弄的很惨。

四川虽险,坐险必亡,在消灭敌人时,也要保存自己,连险都守不住,还谈什么进攻,我看是打的越快死的越快,要是能守住,拖他个一年半载的,吴国肯定会有动作,结过兵败如山倒,被秒杀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5 01: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6-02-04, 22:21:02发表
我所谓的比例法就是当蜀魏双方损失一样或者差不多,而魏国本钱大那么当然是魏国赚了。

吴蜀的联盟非常奇妙,只有双方发动战争才会对魏国有威胁。从单方面进攻吴蜀一方并不能有大利。亦不能威胁到魏国。蜀用吴牵制魏国,吴何尝不是如此?蜀攻魏就是向吴表示蜀本身对魏具有威胁,这样吴和蜀联合对吴才有意义。因此吴才会配合蜀的军事行动!正所谓难为知己,难为敌。

计算相對成本当然要把成本假设为一样,差不多也是不理想的。

“蜀攻魏就是向吴表示蜀本身对魏具有威胁,这样吴和蜀联合对吴才有意义。因此吴才会配合蜀的军事行动!”  看看姜维与东吴幹的事吧:

姜维有时明知没有东吴协助也贸然进攻,导致战果并未最大化。
另,吴配合蜀的军事行动可能是从背后插上一刀。(事见荆州、交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5 06: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姜维北伐一定有成果,如果不是司马昭也不会排除众议,孤注伐蜀。

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

如果说是北伐自找的麻烦,那么历史告诉我们多个建立蜀的政权最终都是不能统一大业的。蜀地如果不能连结一点是无翻身之机,如张嶷之言,姜维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只是屈膝求存,为何不尽力一试。惜日曹丕屡次伐吴,大举统一之意。何不想他日司马懿清理门户之后就是统一之时。司马懿司马家族是新的势力他取代曹氏开始衰退旧势力,无疑这股新势力亦是刚刚萌芽,在他没有成长之前尽力阻止亦是帮自己燃续生命。

产品有生命周期国家亦有,每样产品有投入~成长~成熟~衰退期。司马家族在曹氏准备衰退的时候加入新的生产力,从而将生命周期增长。姜维也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阻止。

政治学应该是这样说,新的生产力最终会取代旧的、过去的生产力。其实也只不过是大势所趋,蜀亡也只不过是时间上问题,如果姜维不北伐,司马家族成长得更快、更好!到时候敌人不稳定自己不作行动,到敌人稳定打也没有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恋柳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4
编号 57742
注册 2006-1-17


发表于 2006-2-5 10: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姜维应该每年都给魏国发动几次骚扰战疲惫魏国 等到时机来了再大举伐魏 历史上有小国年年骚扰疲敌然后一举重挫的例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6-2-5 17: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姜维的北伐是否得到广大蜀汉民众和大臣的真心支持?



QUOTE:
由此可见,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其他人也可想而知了

自冀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张翼传)

当时蜀国真没多少会打仗的,至少没被姜维发掘。张翼与姜维意见不一,姜维也不得不用他,张翼成为姜维左右手是勉为其难。

自从段谷之战大败后,姜维就受到了大家的怨恨和指责,经过黄皓想用阎宇代替姜维的阴谋,姜维甚至感到恐惧,连成都都不不敢回去了,索性带兵在外避祸。姜维为了证明实力,保住自己的位置,也是穷兵黩武的原因之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5 18: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补充问题

不北伐司马氏会否因为没有外势力影响,从而长成得更快更好呢?

当时环境我觉得静态对于司马氏取代曹氏是越有利的,动态亦就是越乱越好,最好搞得个人心惶惶。这样对司马氏越不利。

不北伐小数民族造反不接应,是否失民心?

司马氏统一其实是必然的事,杨代宇建立隋,赵代柴建立宋。中国长久分裂局面都是要注入新的生产力新的力量从而将国家统一。姜维北伐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根本整体在刘禅身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6-2-5 20: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陇西郡:11城,户5628,口2万9637。
——天水郡(汉阳郡):13城,户2万7423,口13万0138,包括三国的天水郡和南安郡。
——金城郡(魏西平郡由此郡分出):10城,户3858,口18947。
——京兆尹:10城,户5万3299,口28万5574。
——颖川郡:17城,户26万3440,口143万6513。
——汝南郡:37城,户44万4418,口210万0788。
——魏 郡:15城,户12万9310,口69万5606。
其它不一一列举。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
那么被姜维北伐所严重影响的地区有多少人口呢?
我们取陇西郡的全部,天水郡的一半(包括魏天水和南安的南部地区),金城郡的一半(魏西平郡),加起来只有21268户和104179口,这对于大致占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魏国的总户数5601999和总人口28735448而言,比例只有0.38%和0.36%。这样的人口比重,可以说对魏国经济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即使这些地区没有任何经济贡献,魏国的经济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以上是燕京兄原文。
------------
燕京兄你治学的本事真是高深莫测。
你竟然拿后汉时期的人口数字来研究三国后期。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魏国的人口还没你老人家给他的560万户多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兄学过比例没有?
我本以为这样简单的比例问题,该不会有人真的不明白吧?
由于没有三国时期各个郡国的详细人口统计,我于是采用后汉的各郡人口与全国或者说与魏国占领区人口来对比,这样虽然总人口是变少的,但是各郡人口也是基本等比例变少的,那么这几个郡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大体还是不变的.
不知凌云兄明白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雄GG

Rank: 4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8
帖子 1758
编号 42792
注册 2005-7-10


发表于 2006-2-6 01: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战争年代人口减少是有地区性的,这样的变化是会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

当然看来燕大人是不予考虑这点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家业兄好:先拜读了兄的大作,因不同观点较多,跟贴恐难说清,故单独开一贴,以论述我的不同意见。
自古以来,由于受到崇拜诸葛亮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对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才——姜维的评价。总体上是评价过高(个人观点)。
下面与兄详细探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引用——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姜维北伐能够打击到的地区,我在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基本是魏国最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区域很小,因此,认为姜维把战火烧到敌国土地上就会严重打击敌国的经济,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其次,蜀汉方面基本是全国动员支持北伐战争,而魏国则基本上只依靠关中、河东等西部地区就能够支撑起抗击姜维北伐的防御作战,由此,就可以看出到底对哪方面的经济影响更大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引用——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作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对比的是姜维的北伐军队和魏国西线的防御部队之消耗。而吴国对面的魏军消耗,我以为与姜维的北伐并无必然关系,因此在讨论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时,应不考虑吴国问题。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引用——总好比魏国两头跑,而且《王嗣传》:“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试想一下别人地方贡自己军粮食用去打仗这个还真爽。
兄是否看到这个记载,就认为姜维北伐主要是依靠羌、胡在当地提供军需物资?这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姜维的北伐,尤其是后面几次,都是数万大军长途出征,这样的军队规模,依靠少数民族是完全不现实的;
其次,姜维北伐的羌、胡地区,基本都是高山贫困地区,不仅人口稀少,而且经济也很落后,那里的人民平日能自己填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想让这里再供应大军,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谓的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只能是象征性地贡献,表示自己臣服而已,如果真要国赖其资,那蜀汉早就完蛋了。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们知道,魏国之所以此前制定先吴后蜀战略,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吴国威胁大大超过蜀国;其二是蜀国有山险难以克服。
之所以魏国很多人依然反对先攻蜀,主要是看到了第二个因素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正是姜维的穷兵黩武和防御战略错误,造成了其最后两个重大军事缺陷,被司马昭发现:
1、是姜维把主力野战军团拉到偏远的沓中驻扎,这样魏国就可以使他难以回军增援;
2 、是导致汉中空虚的错误防御战略。
因此,司马昭才果断改变战略,先攻蜀。如果不果断行动,一旦姜维失势或者改变部署,这两个缺陷很可能就没有了。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引用——其实赞成北伐的也不少,唯翼廷争,就知道。连死去的张嶷也是这样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贪生怕死就不要去。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文章中已经解释过的。唯翼廷争,决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心里赞同,而是不敢反对。而姜维军事上最得力的两个干将:张翼、廖化都有反对意见,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张嶷的慷慨激昂,是否有其它因素不敢说:至少在蜀汉还有不少将军可用的情况下,让一个“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的人上第一线去拼杀,最后光荣掉,并不是正常的行为。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姜维的北伐都有明确目的吗?不一定呀!
至少我们知道:254年吴国20万大军攻魏,魏集中兵力于东线,而西线空虚,姜维却因粮草不足,没看到敌人主力就撤回了,难道这能称为有目的有准备吗?
正因为蜀汉弱小,才不能一味出兵,而要集中兵力于最关键时刻,一举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对抗巴西队,用什么战术?当然弱小的中国队代表蜀汉。
中国队必然采取防守反击战术,在守住的前提下,抓住时机果断地打快速反击。如果说巴西队还没进攻呢,中国队到大举进攻了,哈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大概不是4比0,而是10比0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雄GG于2006-02-05, 17:47:30发表
战争年代人口减少是有地区性的,这样的变化是会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

当然看来燕大人是不予考虑这点了

当然会考虑。
不过听GG的意思,好象是说魏全国其他地方都变化很大,只有姜维北伐的地区变化不大,安定团结?不知又从哪里找来的?原闻其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恋柳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4
编号 57742
注册 2006-1-17


发表于 2006-2-6 03: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国如果年年出兵敌国不可能没有影响 并且小规模的骚扰战都能对敌影响甚大 更何况诸葛、姜维北伐级别的大兵团对垒 而蜀没有成功不是北伐战略不对 而是诸葛等人没有利用好时机

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従之,楚于是乎始病。

秋,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始用子胥之谋也。

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楚之杀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其大夫之子为质于吴。《左传》

经过几年吴对楚的骚扰 才有之后孙武偷渡淮汭“以迂为直”的柏举之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3: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yy122于2006-02-04, 13:43:36发表
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廖化怎么成了左右手了,有能证明他是姜维嫡系的东西么?

是否嫡系和左右手,看看姜维北伐一起带兵的是谁就清楚了。
第一、第二次,当时姜维官小兵少,没有带助手的记载。
第三次,248年,带当时的阴平太守廖化出战,而且留下姓名的副手只有廖化;
第四次,249年,带廖化出战,除后来投降的句、李2将军外,只有廖化留下姓名;
第五、第六次记载不详。第七次大约张嶷是副手,可惜阵亡。
第八次,张翼、夏侯霸是副将。
第九、第十次的缺少记载,但是从张翼传的: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可知,此时依然是张翼做副将。
第十一次,廖化有记载出战。
因此,在姜维有记载的,够级别带副将的7次北伐中,大约廖化3次,张翼3次,也有可能部分北伐是两人都参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6-2-6 08: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的人口比例观,令人叹服。不如拿现在中国人口来套三国时期,估计也错不了。学问原来是可以来乱套的?要真的是找不到多少数据,悄悄的建议一下,去翻华阳国志和晋书,“可能”有一些燕京兄没读过的数据。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受到的屠杀和瘟疫最为严重,要是我拿燕京兄的中原数据去比荆州的数据,漠视中原人口减少和荆州有人口流入,论证一下荆州和中原的对比,不知道燕京兄是否认为在先的研究态度严谨,成果卓著呢。  
雍州凉州还是当年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可不怎么入燕京兄的人口数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6 10:3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人口比例確實不应直接套,但中原人口还是多于凉州。
比例方面魏国有調整,却是把凉州資源內遷,
比汉保凉州、大力抨擊羌胡差多了。


对汉来说,羌、胡在北;对魏来说,吴在东,把凉州資源东遷是上策。
凉州人口比例方面在魏国时期自然少于汉,对比中原亦然。

除非蜀的威脅大于吴,否則魏应最後才發展凉州的城市和人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6 10: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06, 2:55:05发表
家业兄好:先拜读了兄的大作,因不同观点较多,跟贴恐难说清,故单独开一贴,以论述我的不同意见。
自古以来,由于受到崇拜诸葛亮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对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才——姜维的评价。总体上是评价过高(个人观点)。
下面与兄详细探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引用——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姜维北伐能够打击到的地区,我在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基本是魏国最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区域很小,因此,认为姜维把战火烧到敌国土地上就会严重打击敌国的经济,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其次,蜀汉方面基本是全国动员支持北伐战争,而魏国则基本上只依靠关中、河东等西部地区就能够支撑起抗击姜维北伐的防御作战,由此,就可以看出到底对哪方面的经济影响更大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引用——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作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对比的是姜维的北伐军队和魏国西线的防御部队之消耗。而吴国对面的魏军消耗,我以为与姜维的北伐并无必然关系,因此在讨论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时,应不考虑吴国问题。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引用——总好比魏国两头跑,而且《王嗣传》:“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试想一下别人地方贡自己军粮食用去打仗这个还真爽。
兄是否看到这个记载,就认为姜维北伐主要是依靠羌、胡在当地提供军需物资?这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姜维的北伐,尤其是后面几次,都是数万大军长途出征,这样的军队规模,依靠少数民族是完全不现实的;
其次,姜维北伐的羌、胡地区,基本都是高山贫困地区,不仅人口稀少,而且经济也很落后,那里的人民平日能自己填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想让这里再供应大军,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谓的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只能是象征性地贡献,表示自己臣服而已,如果真要国赖其资,那蜀汉早就完蛋了。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们知道,魏国之所以此前制定先吴后蜀战略,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吴国威胁大大超过蜀国;其二是蜀国有山险难以克服。
之所以魏国很多人依然反对先攻蜀,主要是看到了第二个因素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正是姜维的穷兵黩武和防御战略错误,造成了其最后两个重大军事缺陷,被司马昭发现:
1、是姜维把主力野战军团拉到偏远的沓中驻扎,这样魏国就可以使他难以回军增援;
2 、是导致汉中空虚的错误防御战略。
因此,司马昭才果断改变战略,先攻蜀。如果不果断行动,一旦姜维失势或者改变部署,这两个缺陷很可能就没有了。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引用——其实赞成北伐的也不少,唯翼廷争,就知道。连死去的张嶷也是这样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贪生怕死就不要去。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文章中已经解释过的。唯翼廷争,决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心里赞同,而是不敢反对。而姜维军事上最得力的两个干将:张翼、廖化都有反对意见,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张嶷的慷慨激昂,是否有其它因素不敢说:至少在蜀汉还有不少将军可用的情况下,让一个“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的人上第一线去拼杀,最后光荣掉,并不是正常的行为。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姜维的北伐都有明确目的吗?不一定呀!
至少我们知道:254年吴国20万大军攻魏,魏集中兵力于东线,而西线空虚,姜维却因粮草不足,没看到敌人主力就撤回了,难道这能称为有目的有准备吗?
正因为蜀汉弱小,才不能一味出兵,而要集中兵力于最关键时刻,一举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对抗巴西队,用什么战术?当然弱小的中国队代表蜀汉。
中国队必然采取防守反击战术,在守住的前提下,抓住时机果断地打快速反击。如果说巴西队还没进攻呢,中国队到大举进攻了,哈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大概不是4比0,而是10比0了。

燕兄好~对于姜维能力如果对比起其他人应该高好多,如诸葛亮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这可是出在陈寿之手,当时对姜维的评价应该好高。为什么会败于邓艾,其实也好简单,蜀国弱,整体最多出兵也只不过是数万,而驻守兵力会不会多过姜维呢?而且计算里面人才等级魏国里面就有郭淮、陈泰、邓艾等高级人才,蜀国里有谁呢?最出色也莫过于姜维,其余都是虾兵蟹将。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史记》

这里是形容当初秦境情况,蜀已经拥有汉中和巴蜀以成一势力,而夺取凉州而成了当初秦国初境。再占关中就是吞天下之势。姜维的北伐是依照大体的战略进行,而为什么会改变诸葛亮作风,那就用陈寿的那句话应该要改变一下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任何一项巨大的军事行动,不能单从军事角度去分析,还要以政治角度来分析。

如果姜维的北伐是消耗魏国国力从而延长蜀吴两国国运或者是消灭魏国,那么不可能不考虑。蜀吴北伐是北伐重要战略!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那么起码有一些影响吧!好比别人忘本,或者反抗。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

司马昭是以蜀天下作患。

防御战略错误

这里也可能大做文章,“诱敌深入”的战略。

其实邓艾同姜维对战那么多年,姜维有没有可能给你看到自己那么大的缺点呢?

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邓艾传》

姜维早就知道钟会集兵关中,有所图。但是为什么姜维不亲自挂帅迎战而还远在沓中?到听到钟会入汉中才退兵呢?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是已入汉中是否是已经攻破?如果不是姜维为什么立刻引退?

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汉晋春秋》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姜维传》

出现蒋舒一个叛徒,导致计划破产了。傅佥战死。钟会攻不破乐城亦可以长驱而入。

这里我在想会不会姜维想引开邓艾,不回去汉中防守。之后实行自己的计划呢?

晋文公退避三舍为高明,因为成功了。而姜维的诱敌深入为错误,因为失败了。如当初笑韩信不懂得用兵亦如此。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还有张嶷是自愿的。这里证明还有好多北伐的热血分子。如果真是反对那么大姜维的位置也不会保得那么好啦。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等司马氏取代曹氏,再等曹氏的势力消灭了。我看蜀国亡得更快。前面贴已经说了。如果用相同的时间,魏国和蜀国的发展谁会更快大家都知道。魏国只会发展得更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6 10: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煲呔曾于2006-02-06, 10:49:59发表
对汉来说,羌、胡在北;对魏来说,吴在东,把凉州資源东遷是上策。
凉州人口比例方面在魏国时期自然少于汉,对比中原亦然。

除非蜀的威脅大于吴,否則魏应最後才發展凉州的城市和人口。

魏国不会让自己成果让给别人吧!凉州是蜀国目标,而小数民族时时叛乱造反。投资那么多资源去凉州真是想送给蜀国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煲呔曾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77
编号 42062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6-2-6 11: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有点像曹丕主动放弃襄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2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家业兄:咱们继续。
引用——“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史记》
这里是形容当初秦境情况,蜀已经拥有汉中和巴蜀以成一势力,而夺取凉州而成了当初秦国初境。再占关中就是吞天下之势。姜维的北伐是依照大体的战略进行,而为什么会改变诸葛亮作风,那就用陈寿的那句话应该要改变一下了。

看看兄自己引的资料,里面唯一就没有秦国西面如何重要的记载,可为何姜维却要屡次向这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西面北伐呢?解释不通的。

引用——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司马昭是以蜀天下作患。

所谓天下作患,后面跟着就解释了:使民不得安息——意思是很讨厌,让百姓不能过安居乐业的日子。换句现代的话说,就是心里不想着老百姓。

引用——防御战略错误这里也可能大做文章,“诱敌深入”的战略。

我们都知道,蜀汉赖以生存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不是诱敌深入,而是依托险要地形,使敌人的军事优势发挥不出来。至少姜维的前任:诸葛、蒋琬、费祎、王平、吴懿都是这样部署的,而且很成功。只有姜维改变,但是结果就是书蜀汉完蛋了。
兄后面的分析,并不能证明姜维这个战略可行,就说最起码的一点:要是诸葛绪没有让开阴平桥头,那么姜维的大军不仅不能返回关城,更不能返回剑阁,而要在阴平小路上被敌人前后夹击而覆灭了。兄大概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7 02: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兄好~

引用:看看兄自己引的资料,里面唯一就没有秦国西面如何重要的记载,可为何姜维却要屡次向这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西面北伐呢?解释不通的。

引用:由此统计可见,姜维的11次北伐,有9次集中在魏国的最西端,其中7次在陇西郡,只有1次进攻关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姜维如此倾心于陇西郡呢?难道说攻击魏国的陇西郡,可以很沉重地打击魏国的经济吗?

这里引用布局天下:
  陇山以西,陇西(今陇西市)为一大重心。陇西在秦汉时为陇西郡,明代为巩昌府。《读史方舆纪要》称其“翼蔽秦陇,控扼羌戎。盖其地山谷纠纷,川原回绕,其俗尚气力,修战备,好田猎,勤耕稼,自古用武之国也。诚于此且耕且屯,以守以战,东上秦、陇,而雍、岐之肩背疏;南下阶(今武都)、成(成县),而梁、益之咽喉坏;西指兰(兰州)、会(今会宁),而河、湟之要领举。巩昌非无事之地也。夫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固陇右,巩昌岂非都会之所哉!”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 陕西八 ]

其实陇西郡所取代的是荆州,双方亦是用武之国。后面更加是精髓。

引用:所谓天下作患,后面跟着就解释了:使民不得安息——意思是很讨厌,让百姓不能过安居乐业的日子。换句现代的话说,就是心里不想着老百姓。

如果姜维北伐不想着老百姓,那么姜维每次北伐就不会得到老百姓的贡品啦!司马昭总不会说因为姜维的北伐老百姓经常造反。

还有我同大家意见一样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已经是蜀国最好的机会,魏国也再不会好似当初给夏侯驸马守长安。之后诸葛亮唯有利用蜀吴的联盟关系慢慢削弱魏国实力,再等机会。到姜维时期吴国里面发生几次内乱,吴国实力削弱不少亦无心北伐。联盟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事。

引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对抗巴西队,用什么战术?当然弱小的中国队代表蜀汉。
中国队必然采取防守反击战术,在守住的前提下,抓住时机果断地打快速反击。如果说巴西队还没进攻呢,中国队到大举进攻了,哈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大概不是4比0,而是10比0了。

如果有中国球员可以突击防线,夺取一分,我看一定变成国宝。

还有对于巴西这些主动进攻的当然是用防守,燕兄别忘记比赛是谁的分多谁就会胜,1分胜了都是胜了一场比赛,4分胜了都是胜了一场比赛。魏国正是只想夺一分主力防守保全实力对负吴国(^_^下一场比赛),那么蜀国奈何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18: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0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