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论姜维的北伐作战(政治经济篇)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4 14: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朋友认为,姜维的北伐是蜀汉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必然需要,不北伐则国家必亡。其代表性的意见有:
1、        北伐可以大大消耗魏国的军事、经济实力。
2、        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
3、        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
4、        四川虽险,坐险必亡。
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实际的情况,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一、        姜维北伐的经济作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在前一篇《论姜维的北伐作战(军事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姜维进行的历次北伐,可以发现,其对魏国的北伐主要集中在陇西郡、南安郡和天水郡南部。其中,
——陇西郡:238年,247年,248年,249年,255年,256年,261年,共7次,
——西平郡:250年,无功而返。
——南安郡:254年,无功而返。
——天水郡:257年,大败。
——关中:258年,无功而返。
由此统计可见,姜维的11次北伐,有9次集中在魏国的最西端,其中7次在陇西郡,只有1次进攻关中。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姜维如此倾心于陇西郡呢?难道说攻击魏国的陇西郡,可以很沉重地打击魏国的经济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后汉书 郡国五》记载:
——陇西郡:11城,户5628,口2万9637。
——天水郡(汉阳郡):13城,户2万7423,口13万0138,包括三国的天水郡和南安郡。
——金城郡(魏西平郡由此郡分出):10城,户3858,口18947。
——京兆尹:10城,户5万3299,口28万5574。
——颖川郡:17城,户26万3440,口143万6513。
——汝南郡:37城,户44万4418,口210万0788。
——魏  郡:15城,户12万9310,口69万5606。
其它不一一列举。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4789.2413万。秦岭淮河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
那么被姜维北伐所严重影响的地区有多少人口呢?
我们取陇西郡的全部,天水郡的一半(包括魏天水和南安的南部地区),金城郡的一半(魏西平郡),加起来只有21268户和104179口,这对于大致占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魏国的总户数5601999和总人口28735448而言,比例只有0.38%和0.36%。这样的人口比重,可以说对魏国经济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即使这些地区没有任何经济贡献,魏国的经济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在前一篇《论姜维的北伐作战(军事篇)》中,我们通过对姜维历次北伐的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姜维北伐的战果并不象以前认为的那样大,实际战果应是小于魏国方面的,而且其唯一的一次大胜,消灭的是魏国的地方军团——雍州刺史的部队,却从没有打败过魏国的中央军团;反过来,姜维的两次大败和一次小败,损失的却都是中央军精锐部队。
比方说:249年的北伐,就损失了中央军将军句安、李歆以及他们的部队(全部投降);255年的北伐则损失了大将张嶷;257年和261年损失的则全部是姜维本人的精锐嫡系部队。
所以,实际上,姜维的北伐不仅没有较大地消耗魏军的主力,反而是自己的主力遭到了不小的消耗。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在姜维北伐时期,魏国方面已经采取了在西线留守部分中央军精锐的策略,并由征西将军、讨蜀护军等高级将领指挥,此外,就是当地的雍州刺史的州军。因此,面对姜维的北伐,魏国基本上不再从关东向西调运军队(只有王经大败那次大约调动了),只是关中地区和陇右地区相互支援的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军队调动带来的运输消耗。由于关中平原交通条件良好,陇右的交通也很不错,唯一要克服的就是陇山的山路。
再看蜀汉方面,姜维的历次北伐,大部分是从成都出发再返回成都,可知道路之遥远、崎岖。可能有时候是从汉中出发,只有最后一次是返回了沓中。虽然蜀汉有水运之便利,但是北部地区由于水流湍急,当时是很难进行船运的。而姜维北伐的作战地区多数要通过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因此,从运输消耗看,蜀汉的消耗绝不在魏国之下。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以为这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说法,这一点,论坛上已经有不少朋友发表了意见(比如岑平兄),这里就不再详述。主要问题在于,魏国一直把吴国做为主要威胁,因此制定了东攻西守,先消灭吴国的战略方针。
事实上,魏国进攻蜀国的次数是远远少于吴国的,不算最后灭蜀之战,只有曹真和曹爽两次,而且还都遭到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曹真那次是事出有因,因为诸葛亮连续北伐,使得魏国感到很没面子;曹爽那次也是为了想给新上任的大将军扬威,都不是魏国的既定战略方针。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曹真传)
——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曹爽传)
因此,说“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是缺乏依据的。在当时蜀汉依托秦岭险要的局势下,只要自身不出问题,魏国并不会主动大举进攻。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其一,自诸葛亮死后,是否国民消极?
首先,我们知道,诸葛亮自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去世,7年之间5次大规模出兵,其间还有1年用于对付魏国曹真的进攻,因此,基本上可以用连年用兵来形容,而且也没有什么战果可言。这样一来,势必造成蜀汉军事、经济实力的严重消耗。因此,在连年用兵之后,势必要有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也才会有了蒋琬12年不用兵的现实。这并不是说蜀汉国民消极,而是大势所趋的必然之举。
其次,诸葛亮死前,对魏延、杨仪、费祎留下遗言:“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见《魏略》记载)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记载,但是从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来看,这个记载是可信的。诸葛亮临终指定的前后两任接班人:蒋琬、费祎,实际上都不是军事人才,而以政治和文治著称,杨仪也是一个文职,只有一个魏延军事上可以,但是诸葛亮对于其大胆的战役构思是完全不能放心的。而当时姜维还资力太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蜀汉的力量,诸葛亮是会要求其接班人不要轻易再进行北伐的。
第三,蒋琬、费祎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在军事上是短项,而不轻易拿蜀汉的宝贵军队去博取个人的名利。
——比如督农杨敏曾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蒋琬则自任:“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见蒋琬传)
——而费祎更是直言:“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并以此阻止姜维的北伐企图。(见姜维传)
因此,终蒋琬一生,12年里虽有过出兵魏兴的企图,但是并未实施,而仅仅派姜维率偏军出西羌进行试探。而费祎不仅自己没有出兵的打算,而且还阻止姜维的大规模北伐计划,给姜维的试探性进攻兵力一般也很少(不过万)。从而为蜀汉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安定发展、恢复战争消耗的时间。其实,要不是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积攒了足够的本钱,也不可能有后来姜维的连续北伐用兵。
故,这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不是国民消极,而是蜀汉国力恢复的需要以及实际军事能力的体现。
其二,姜维的北伐是否振奋了蜀汉民心?
我们从北伐的实际战果就可以知道,姜维的北伐虽然曾消灭了一批魏国地方军,但是自己损失的中央军精锐反而更多;虽然俘获了诸如狄道县长、西平中郎之类的人物,自己却损失有名有姓的将军三员,结果还是得不偿失;虽有狄道大捷,更有段谷惨败,最后还落得个“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因此,仅仅依靠这样的成绩单,是不能振奋蜀汉民心的。
其三,姜维的北伐是否得到广大蜀汉民众和大臣的真心支持?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真心支持。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自从姜维执掌军权后,大部分时间都控制了军队和朝政,很多人即使反对其北伐,也不敢直接表示出来。我们知道,姜维北伐的两员主力大将是廖化和张翼,先看看他们的真实态度:
——假节,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张翼传)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廖化传裴注汉晋春秋)
由此可见,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其他人也可想而知了。当然,由于此两人是姜维嫡系,故还敢于说上两句,其他人由于担心自身安危,即使反对也不敢表示出来。比如,连后主最喜欢的黄皓,姜维也是说杀就要杀,还是后主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更何况其他小人物呼?看看那谯周是怎么表现的吧: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谯周传)
《仇国论》太长,这里不再引述,但是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尚书令陈祗也是持有相同的反对连续北伐观点的。由此可知,当时政府人员和军事上的很多要员都是反对姜维连续北伐的,大概完全赞同的只有投降过来的夏侯霸。至于百姓们是喜欢安居乐业还是连年战火,不说也很明白。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这种观点,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不进行连续的北伐并不代表要坐险不动。而是要看准时机,待机而动。待什么机呢?机会其实很多:
——敌人被盟友打的大败之时;
——敌人朝中发生重大变故之时;
——敌人的重兵集团造反之时;等等。
如果平时做好战争准备,养精蓄锐,一旦时机出现,就要抓住不放,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而向姜维这样一直不断的毫无目的的北伐,结果战机出现时,部队已经如强弩之末,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决定性的战果,这一点,从姜维面对吴国东关大胜、朝廷政变、诸葛诞造反等大好战机而无一取得收获,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依托四川险要地形,先立于不败之地,再看准时机进行北伐,才是蜀汉的可取之道。

总体而言,以上分析的四种支持姜维连续北伐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而正是姜维不顾一切地连续北伐,严重削弱了蜀汉政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加上姜维又采取了错误的防御战略,从而给魏国以可乘之机。魏国可是会利用这大好机会的,他们临时改变了先吴后蜀的战略方针,一战就完全灭亡了蜀汉政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4 14: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赞同兄的意见,其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机会,此后机会确实已经他不如前了。感谢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知兄学过比例没有?
我本以为这样简单的比例问题,该不会有人真的不明白吧?
由于没有三国时期各个郡国的详细人口统计,我于是采用后汉的各郡人口与全国或者说与魏国占领区人口来对比,这样虽然总人口是变少的,但是各郡人口也是基本等比例变少的,那么这几个郡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大体还是不变的.
不知凌云兄明白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家业兄好:先拜读了兄的大作,因不同观点较多,跟贴恐难说清,故单独开一贴,以论述我的不同意见。
自古以来,由于受到崇拜诸葛亮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对诸葛亮精心挑选的人才——姜维的评价。总体上是评价过高(个人观点)。
下面与兄详细探讨:

1、姜维北伐对魏国交战地区经济的影响
引用——经济上损失多少,我觉得蜀小魏大。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姜维北伐能够打击到的地区,我在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过,基本是魏国最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而且区域很小,因此,认为姜维把战火烧到敌国土地上就会严重打击敌国的经济,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其次,蜀汉方面基本是全国动员支持北伐战争,而魏国则基本上只依靠关中、河东等西部地区就能够支撑起抗击姜维北伐的防御作战,由此,就可以看出到底对哪方面的经济影响更大了。

2、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

引用——魏国有消耗,蜀国也有消耗。谁大谁小难以计算。但是如果用比例法整体计算蜀国和魏国单方面消耗,当然是蜀国吃亏。但是别忘记还有吴国呢。如果用蜀吴作为一体,那个吃亏还要深入计算。
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对比的是姜维的北伐军队和魏国西线的防御部队之消耗。而吴国对面的魏军消耗,我以为与姜维的北伐并无必然关系,因此在讨论姜维北伐对双方军队的消耗时,应不考虑吴国问题。

3、姜维北伐对双方军事交通的影响

引用——总好比魏国两头跑,而且《王嗣传》:“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试想一下别人地方贡自己军粮食用去打仗这个还真爽。
兄是否看到这个记载,就认为姜维北伐主要是依靠羌、胡在当地提供军需物资?这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姜维的北伐,尤其是后面几次,都是数万大军长途出征,这样的军队规模,依靠少数民族是完全不现实的;
其次,姜维北伐的羌、胡地区,基本都是高山贫困地区,不仅人口稀少,而且经济也很落后,那里的人民平日能自己填饱肚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想让这里再供应大军,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所谓的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只能是象征性地贡献,表示自己臣服而已,如果真要国赖其资,那蜀汉早就完蛋了。

二、 姜维北伐的政治作用
第一, 关于“等死最终第一个被伐,魏国军事国策必然是伐蜀先”的观点。
我们知道,魏国之所以此前制定先吴后蜀战略,主要有两大因素,其一是吴国威胁大大超过蜀国;其二是蜀国有山险难以克服。
之所以魏国很多人依然反对先攻蜀,主要是看到了第二个因素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正是姜维的穷兵黩武和防御战略错误,造成了其最后两个重大军事缺陷,被司马昭发现:
1、是姜维把主力野战军团拉到偏远的沓中驻扎,这样魏国就可以使他难以回军增援;
2 、是导致汉中空虚的错误防御战略。
因此,司马昭才果断改变战略,先攻蜀。如果不果断行动,一旦姜维失势或者改变部署,这两个缺陷很可能就没有了。

第二, 关于“自诸葛亮死后国民消极,北伐可以振奋民心”的观点。
引用——其实赞成北伐的也不少,唯翼廷争,就知道。连死去的张嶷也是这样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贪生怕死就不要去。
这个问题我其实在文章中已经解释过的。唯翼廷争,决不代表其他人都是心里赞同,而是不敢反对。而姜维军事上最得力的两个干将:张翼、廖化都有反对意见,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张嶷的慷慨激昂,是否有其它因素不敢说:至少在蜀汉还有不少将军可用的情况下,让一个“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的人上第一线去拼杀,最后光荣掉,并不是正常的行为。

第三, 关于“四川虽险,坐险必亡”的观点。
姜维的北伐都有明确目的吗?不一定呀!
至少我们知道:254年吴国20万大军攻魏,魏集中兵力于东线,而西线空虚,姜维却因粮草不足,没看到敌人主力就撤回了,难道这能称为有目的有准备吗?
正因为蜀汉弱小,才不能一味出兵,而要集中兵力于最关键时刻,一举成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中国男足在世界杯对抗巴西队,用什么战术?当然弱小的中国队代表蜀汉。
中国队必然采取防守反击战术,在守住的前提下,抓住时机果断地打快速反击。如果说巴西队还没进攻呢,中国队到大举进攻了,哈哈,那结果就可想而知,大概不是4比0,而是10比0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雄GG于2006-02-05, 17:47:30发表
战争年代人口减少是有地区性的,这样的变化是会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的

当然看来燕大人是不予考虑这点了

当然会考虑。
不过听GG的意思,好象是说魏全国其他地方都变化很大,只有姜维北伐的地区变化不大,安定团结?不知又从哪里找来的?原闻其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03: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y122于2006-02-04, 13:43:36发表
连姜维北伐的左右手都不赞同?廖化怎么成了左右手了,有能证明他是姜维嫡系的东西么?

是否嫡系和左右手,看看姜维北伐一起带兵的是谁就清楚了。
第一、第二次,当时姜维官小兵少,没有带助手的记载。
第三次,248年,带当时的阴平太守廖化出战,而且留下姓名的副手只有廖化;
第四次,249年,带廖化出战,除后来投降的句、李2将军外,只有廖化留下姓名;
第五、第六次记载不详。第七次大约张嶷是副手,可惜阵亡。
第八次,张翼、夏侯霸是副将。
第九、第十次的缺少记载,但是从张翼传的: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可知,此时依然是张翼做副将。
第十一次,廖化有记载出战。
因此,在姜维有记载的,够级别带副将的7次北伐中,大约廖化3次,张翼3次,也有可能部分北伐是两人都参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6 2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家业兄:咱们继续。
引用——“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史记》
这里是形容当初秦境情况,蜀已经拥有汉中和巴蜀以成一势力,而夺取凉州而成了当初秦国初境。再占关中就是吞天下之势。姜维的北伐是依照大体的战略进行,而为什么会改变诸葛亮作风,那就用陈寿的那句话应该要改变一下了。

看看兄自己引的资料,里面唯一就没有秦国西面如何重要的记载,可为何姜维却要屡次向这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西面北伐呢?解释不通的。

引用——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司马昭是以蜀天下作患。

所谓天下作患,后面跟着就解释了:使民不得安息——意思是很讨厌,让百姓不能过安居乐业的日子。换句现代的话说,就是心里不想着老百姓。

引用——防御战略错误这里也可能大做文章,“诱敌深入”的战略。

我们都知道,蜀汉赖以生存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不是诱敌深入,而是依托险要地形,使敌人的军事优势发挥不出来。至少姜维的前任:诸葛、蒋琬、费祎、王平、吴懿都是这样部署的,而且很成功。只有姜维改变,但是结果就是书蜀汉完蛋了。
兄后面的分析,并不能证明姜维这个战略可行,就说最起码的一点:要是诸葛绪没有让开阴平桥头,那么姜维的大军不仅不能返回关城,更不能返回剑阁,而要在阴平小路上被敌人前后夹击而覆灭了。兄大概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7 16: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家业兄:咱们继续讨论。

1、我们应清楚一点,就是古代边地的作用和近代有时候差距极大,因为1800年发展中有巨大变数。比如:三国时期北京的作用和清朝时期的作用能相提并论吗?显然完全不能。三国那里就是边疆,而清朝则是首都。陇西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2、所谓强权政治之下,百姓不交贡品行吗?
记得孙权使者到蜀汉走了一趟,回来告诉孙权,蜀国百姓面带菜色,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姓们在艰苦地勒紧裤腰带交贡品呀。

3、是呀。所以,这个能突击防线得一分的其实就应是姜维呀,但是如果你总是不停的不顾双方实力差距,总要突击防线,那么结果就是自己被人家打成筛子了。
兄说的不错,胜利才是第一位的,如果被巴西打进10球,那么中国打进一球也依然很没面子。
如果魏吴拼命争夺,对蜀汉当是有利,应加以利用才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7 19: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赞同。不要损耗自己太多的力量,更不要总想冒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2-13 17: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就是练好内功的作用。人家轻易不征伐,一旦出兵,就把蜀汉灭亡了,还不能说明问题?
这样不好说,如果姜维以及后人,能够等到8王之乱呢?有机会了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8:4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5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