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儒家“天”观念的来源——兼对礼起源的思考,我思我在,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推荐】儒家“天”观念的来源——兼对礼起源的思考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5 13: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殷人的自然宗教到周人伦理宗教,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当人类足够理性到制定一套伦理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那么自然会为这套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支持,由这个合法化必然就引申出“天”是善的这一结论(初因)。

其实个人认为在儒家那里的“天”,和道家学说里的“天”并不是同一种意义上指称。道家的“天”更多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而儒家的“天”,与其说是一个宗教上的“神”,不如说是因为当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对自然之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本能敬畏而已。中国后来的政教一体,并非完全是后来的儒家们对孔子学说的曲解,自孔子那里应该就有迹可寻了,孔子曾说:“不知生,安知死。”“君子敬鬼神而远之”。虽然在这些话里孔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神的存在,但毫无疑问由此可以窥视到他的哲学思维和西方最早的那些哲学家们恰好是相反的,孔子强调先知人,再知天,看重的是世俗伦理,“天道”不过是他学说自我合法化的一个内在要求而已,他需要替自己的学说寻求一个道义上的支持。我个人以为孔子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是不无关系的,他试图以仁的学说教化君王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周围百姓命运的颠沛流离,使得孔子的哲学具有了一种浓厚的现世主义色彩,失却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气质。这是孔子个人品德的高尚,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中国后世的儒家一支流于形而下的伦理说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11 22: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与适之兄关于儒家里“天”的认识是有分歧的,这一点在回帖里我已经说了,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承蒙适之兄问及,在此我再就我个人的认识重新表叙一下。

假如我理解得没错的话,适之兄认为儒家之“天”应该就是通常宗教意义上包含着所有的善与存在性,并且具有全能与无限本质的“神”?不过我觉得儒家里的“天”和通常宗教意义上的神是有区别的,和西方宗教哲学里的“神”以及“宇宙”等等也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由周人的伦理宗教意义上的天,是无法直接过渡到儒家所讲的“天”的,它们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事物。再换一句话说,适之兄文章里用儒家的“天”来导出对商周等朝代的“神”的考究有些勉强。

在我看来儒家的“天”与其讲具有宗教上的意义,毋宁说更具社会学上的意义。中国的儒家学说一向是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与人的社会存在,人只有在作为社会的参与者与构成者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它与道家学说更强调人的自然性恰恰相反。中国的道家学说与西方早期哲学都具有个人意识的萌芽,注重个人的生命存在而相对轻视人的社会存在,所以道家里的“天”与西方早期哲学家观念里的神才具有一定的暗合性。而儒家里的“天”,我认为实际上已经否定了周人宗教意义上的“天”,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伦理上的道义之物,或者说,是只存在于理想中一个模范意义上的大同社会以及社会性。无论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还是“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里面的天都应做此解。而孔子在涉及到宗教意义上的神时的论述,如“不知生,安知死”“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他都未使用“天”或者类似“天”的指称而使用“死”“鬼神”等等,可见在他个人意识里的关于“天”的概念与通常宗教意义上的“天”或“神”是有所不同的。

假如我这个观点并无大的谬误,那么适之兄关于“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又是如何派生出来”这一问题重新归列到文章的语境里,就不再成立(假如这里的“仁、义、忠恕”等指的是自秦之后的伦理观念),因为后世的仁义礼信等等道德学说,它们都直接发源于最早的儒家学说,与周人的宗教不再具有逻辑承接关系。如果一定要考究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仁义礼信等道德节目的派生,那么就该直接从孔子这一儒家学说最早发源之处着手发掘,而非再试图往上寻根探源。虽然孔子本人肯定是要受比他更早的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相比于孔子本人对后世社会伦理观的影响来说,是远远不及的,因此也是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孔子在中国伦理体系传宗接代的过程中,相当于扮演了一个发生了突变的基因的角色。我个人以为,中国本土萌芽出的原始宗教意识以及随着宗教意识而产生的社会伦理体系,自周人之后,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断裂,造成这个断裂的根本原因就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意识形态手段。这一行为将自周人之后本土宗教意识的直接传承者——道家排挤在了社会主流之外的乡野民间,而中国原本那套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伦理道德观,随着道家的被排挤,也一起发生了流产,在无人问津的民间村野日益式微并最终湮灭。所以这么说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自秦伊始为中国社会奉行了长达近两千年的那套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不再是为夏商周时的人们所奉行的那套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骨血,至少不再是嫡系的骨血。而通常后人眼里夏商周时的那套社会伦理体系,甚至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学者所依据的历史资源,实际上都已经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历史研究们者(无意识的)加工而衍生的一套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的伦理体系,出于掩饰儒家的非嫡系身份的动机,早已不再具有原本的面目。

在关于“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上,我已经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当人类足够理性到制定一套伦理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那么自然会为这套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支持,由这个合法化必然就引申出天是善的这一结论”,实际上我认为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回答。我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道德是后天产物,是人在自然竞争过程中的理性产物,是当人类足够理性到“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时而缓慢形成的一套社会规则,所以想要在道德的封闭体系内寻求一个关于道德自证的试图只能是徒劳无功,道德是无法证明本身具有合法性的。但是作为理性的人来说,道德又是必须的,因此在人类那些原始情感的推动下,人类便会本能着自道德的体系外寻求证明,从而为社会的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身份,这个合法性身份,便是伦理宗教。因为代表世界最高意志的“天”是善的,所以包含于“天”的最高意志之中的人类,作为“天”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者,便应该“道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有过一段相似的伦理宗教以及伦理宗教下的社会道德的萌芽时期,不同的是在西方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伦理道德体系一直传承下去,并当人类的理性再次取得长足发展之后,最终为带有市民社会色彩的道德体系所取代 。而在中国,这种体系尚未发育完全,就发生了突变,道德的伦理宗教的合法身份为道德的儒家学说的合法身份所取代,“神”的地位也逐渐被“皇家”的地位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色彩,这是由儒家学说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但是要把产生这种突变的原因全部归到孔子这一环头上,我认为也是不恰当的,后世儒家们在各式利益的推动下对孔子学说的个人主观攥改,也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在孔子那里,突变不过才刚露苗头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11 2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海影于2005-01-05, 17:01:03发表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5, 16:45:19发表
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呢?
仁、义、忠、恕等究竟是从何而来?礼制?

自然宗教发展成伦理宗教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政治和宗教的结合,宗教被俘造成的。


这种说法明显有着事实上的漏洞,近代以前西方的社会体系一直就是政教分离的,那么照此说的话,他们又是如何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伦理宗教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4 01: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