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儒家“天”观念的来源——兼对礼起源的思考,我思我在,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推荐】儒家“天”观念的来源——兼对礼起源的思考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5 1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从汉武帝开始,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主流的思想,占领了中国阵地几千年。对儒家伦理思想如作归纳,不外是重孝、亲人、贵民,崇德。如《论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公羊传》里讥初税亩,城筑必书,都有“重民”的含义。

     这样的观念都指向人间,即重视日常人伦,并且有人从孔子思想中提取了“仁”这个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别忘了,在儒家的这套观念系统中,还有一个“天”作为最终的归依。人们爱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非只是因为持守这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协,更是因为这乃是“天”的命令。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如果得罪了天,无论对奥神好还是对灶神好都是没有用的。还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用的铃)”,“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去卫适陈,路过匡地的故事。“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路过宋国时的故事。孔子可谓是儒家的代言人,而这又是上天的意思,儒家思想以天为归依在先秦是有根据的。

      那么,儒家的“天”之观念的根源在哪里呢?

      这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讲周代的宗法制度,以及一套官制,和那几种礼制,那么这些东西,包括其背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地,人们会从经验的观察中,预设一个进化论的前提,即在人类从自然界走出来之历程中,为了团体或者群的生存的需要,由一些有智慧有思想的人不断总结经验而得。如荀子这个先秦的儒者,在论及礼的起源时就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而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由此可知,人有智慧,所以能按一定的规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使大家都能满足欲望。但荀子此说只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不一定符合事实。冯友兰先生则认为荀子是先秦儒家现实主义者,他反对宗教观念,并以功利主义来解释道德及礼制的起源。

      

       一,从绝地天通的传说说起。

      “绝地天通”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在这个传说中,人类的日常行为规则不是如荀子所说因先王恶其乱而制礼,乃是神的旨意。

      《尚书》、《山海经》、《国语》里都记载有这个故事,其中以《国语》最为详细,《国语》里有楚昭王依传说问观射父说:“周书所谓重、黎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不然,民将能登天乎?”(《尚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每部分又有多篇,此是指《周书》中的“吕刑”篇,乃是西周中期制作的关于刑法的篇目,其中有‘乃命重、黎,绝地天通’,重、黎二者是颛顼掌天地之臣,下面还会涉及到。)观射父则向昭王解释了这个故事,按他的解释,在上古历史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神不杂,在这一阶段,有的人因为本身很聪明智圣,有超常的感觉能力,神明就降在他身上,在男叫做“觋”,在女叫做“巫”,据说,当时的神有两种,一种是尊贵的大神,一种是小神小鬼,尊贵的大神是通过巫或觋来传达为人类定的规则,而小神是巫或觋可以通过法术指挥调动的。此外还有“祝”、“宗”,这些都是处理民与神关系的官,例如掌管祭祀中的服色、次序、礼仪等等,并能明白神意。由于有这一类特别的人的存在,民神便不相杂,“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好的东西),民以物享(祭祀,清代的惠栋认为是“物序”,意思为“各有分序”),灾祸不至,求用不匮。”此乃第一阶段。 这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人依靠神意生活。

      第二阶段也是“绝地天通”的原因,观射父说:“及少皞(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据说是嬴姓的始祖,秦晋之好,秦嬴晋姬,异姓可婚)之衰也,九黎乱德(九黎是上古时代南方的部落,相传蚩尤是其首领,《史记》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黄帝所败。少皞相传是黄帝之子,大约涿鹿之战后,九黎或又作乱),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民神杂糅是一种什么景象呢?“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诚)。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洁净)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不能自然而终)。”在这一阶段,人人作巫,似乎皆可通神,实则是众人僭越本位,各拿自己的意见当作神意,都可通神,其实是一个没有神的时代,“神狎民则,不蠲其为”,是个失却规范的时代。

     因为这种混乱的情形,便出现了第三阶段,“颛顼(相传为黄帝之孙或曾孙)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至此,民神复又不相杂。而绝地天通之“天”,就似乎是神界。

      从这个传说来看,有值得注意的几点:

      一,人世生活与天相关。

      二,人太自以为是而不敬神,便导致灾祸。

      三,一些礼仪与对神的敬拜仪式相关,但后世的礼仪有很多是在人与人交往中的。不与神相关的礼仪是如何出现的?庞朴先生从字源分析,认为周代的礼最初都与对神的敬拜相关,我们从周代的分封是在祖庙里举行仪式也可以做出类似的推测,如《礼记·祭统》说:“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并有一定的仪式,如君要立于东阶之南,面朝南,受命者面朝北,史官要从君的右边执策命之。虽然这是君臣之间关系的礼仪,极有可能是从原始处理人神关系的礼仪发展而来。后世不关神的礼仪可能是在人们理性化之后,省去了与神相关部分,而演化成了人间礼仪。如果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思想文化放在一条线上,可以看到人的理性化的每一次进步,是后者对前得继承中的发展。这种从宗教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与荀子排斥宗教便不同,所以结论也不一样。

      四,从烝享无度看,绝地天通是应该的。但颛顼是什么?如果是神,或是神所降灵之人,则其所命合乎神意。而他如果只是一个人间领袖,那么所起的作用只是防止了烝享无度,节约开支的效果,又如何能命重司天,黎司地呢?而且世俗权力与神意结合起来是可怕的,即世俗权力有时会令不合神意的东西以神意的面目出现并强加于民众,这是难以令人忍受的,然而,民众又如何判断神意在何处呢?



      
      二,殷人的上帝

      殷人不能判断神意在何处,所以他们要经常占卜。据龟甲兽骨烧灼后裂纹,作出一定解释,而解释的内容就是卜辞。从殷商人的卜辞看,他们的神灵观念十分复杂,有天神(包括云风雨雪),有地神(包括山川四方),有人鬼(包括先王先公等)。但其中有一个最高神“帝”,是管理一切的神。他不仅可以像人间帝王那样发号施令,而且有帝廷,有工臣为之施行号令。就像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领着一班臣子。

      更为奇特的是,殷人死去的先王先公可以在上天做客,如一则卜辞中有:“下乙(先人的称呼,据史记殷本记,成汤以前有叫做“报乙”、“天乙”的先王)宾于帝”也有“大甲不宾于帝”。陈梦家在考察了殷墟卜辞之后,说:上帝与人鬼不同处在于,他不享受祭祀的牺牲,它虽然是令风令雨的主宰,但人并不能向他直接祈求。先公先王则不仅可以享用时王的献祭,而且时王也可以求祈先公先王来使之影响上帝,以得到降雨丰年。有人将殷人的上帝当作殷人祖先神的化身,认为二者是合一的,是不确切的。

      另外,人从殷人的卜辞的句式“帝令(不令)某”(如帝令风,帝不令雨等等)中,从主词对宾词的直接的并无中介的关系看,天帝对事物的支配都是直接的任意的,无法把握,不可捉摸的,李亚农曾说:殷人的上帝并不单是降福于人,慈悲为怀的慈爱的神,同时也是降祸于人,残酷无情的憎恶的神。因神的喜怒无常,人只能每日占卜,并祭祀以讨好神灵的保佑。从中也可以看到,殷人的宗教信仰还属于“自然宗教”的形态,还不是伦理宗教的形态。其上帝可能是全能的,但非全善的。此时与儒家的“天”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可能是其实在性。

      同时,人不能与上帝直接交通,只是先人能与之交通,可见此时的上帝并没有完全人格化,也因此殷人的上帝不会是殷人的祖先神,不是任何一个部族的祖先神,才更可能作为公义的形象出现,周代的天命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周人的“天”

      而周人的天却不是任意发号施令的了,也不是不可捉摸的了,周人有了“德配天命”的观念,“天”开始有了大公,正义的性质,如《尚书·洛诰》有:“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其时天命与安民的道德已结合一起。至于这是如何转变的,这是个问题。在殷人那里,基于对上帝无常的恐惧,人们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反过来约束行为是为了避免灾祸,仅此而已。而周人不同,其礼乐文化,不仅有礼的约束,也还有人内在地认同的动机,如孔子与子夏的对礼的讨论,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说:“礼后乎”,因此受到孔子的称赞,绘事后素,礼后仁,仁却是同时内在于人心的,因此,礼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消极的禁止,而是变成了一种肯定的力量。那么在周人,天的主宰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天是与德相配的,其时少了盲目,少了迷信,多了理性,人根据德性的要求就可以知道何为天意。但是这种含有积极的价值和理想的伦理宗教,是如何形成的呢?何以自然宗教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从何而来?并不清楚,莫非是神将之植入人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5 13: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殷人的自然宗教到周人伦理宗教,我觉得这应该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当人类足够理性到制定一套伦理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那么自然会为这套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支持,由这个合法化必然就引申出“天”是善的这一结论(初因)。

其实个人认为在儒家那里的“天”,和道家学说里的“天”并不是同一种意义上指称。道家的“天”更多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而儒家的“天”,与其说是一个宗教上的“神”,不如说是因为当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对自然之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本能敬畏而已。中国后来的政教一体,并非完全是后来的儒家们对孔子学说的曲解,自孔子那里应该就有迹可寻了,孔子曾说:“不知生,安知死。”“君子敬鬼神而远之”。虽然在这些话里孔子并没有完全否定神的存在,但毫无疑问由此可以窥视到他的哲学思维和西方最早的那些哲学家们恰好是相反的,孔子强调先知人,再知天,看重的是世俗伦理,“天道”不过是他学说自我合法化的一个内在要求而已,他需要替自己的学说寻求一个道义上的支持。我个人以为孔子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是不无关系的,他试图以仁的学说教化君王从而达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周围百姓命运的颠沛流离,使得孔子的哲学具有了一种浓厚的现世主义色彩,失却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气质。这是孔子个人品德的高尚,但是却也因此使得中国后世的儒家一支流于形而下的伦理说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海影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9
编号 29246
注册 2004-12-31


发表于 2005-1-5 14: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术功利、学者入世之习、文明结构整体性强造成中国形上稳固,形下势格。
而西方,宗教出世甚至于超世,文明结构复杂,形上之论各家纷程。则长于形上之学研究,直至近代文明。

古东方以师传道,西方以教传道。这两者实则为两者文明根本的特质差异,孔子不过按步就班耳。

至于,形上、形下之学说风貌差异,不过是各有所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5 16: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呢?
仁、义、忠、恕等究竟是从何而来?礼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海影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9
编号 29246
注册 2004-12-31


发表于 2005-1-5 17: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5, 16:45:19发表
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呢?
仁、义、忠、恕等究竟是从何而来?礼制?

自然宗教发展成伦理宗教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政治和宗教的结合,宗教被俘造成的。

道德的产生个人认同功利对人类行为规范造成影响的强化后成为习惯,习惯后成为习俗成为传统。当他成为习俗的时候,可以称其为道德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1-5 20: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形成共同认同的行为准则,且受现实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甚至屈从于政治。

而宗教与道德又有本质不同,宗教除了约束人类的道德因素外,还夹杂了天马行空的理想化色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6 03: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用这个来解释自然宗教发展与道德的产生是成立的。但在周人的时候,周人的“天”的带有积极的价值和理想的伦理宗教,并未充分与政治结合,那他的形成,又是靠什么呢?而由此以下,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又是如何派生出来的呢?是在伦理宗教产生之后呢,还是之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1-6 03: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6, 3:27:55发表
用这个来解释自然宗教发展与道德的产生是成立的。但在周人的时候,周人的“天”的带有积极的价值和理想的伦理宗教,并未充分与政治结合,那他的形成,又是靠什么呢?而由此以下,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又是如何派生出来的呢?是在伦理宗教产生之后呢,还是之前?

个人认为初道德的产生应该是伦理宗教产生之前,后道德在伦理宗教产生之后。

何谓初道德呢?在人类文明产生之前,还没有宗教,但已经有道德因素存在了,象虎毒不食子,作为动物老虎就是一种动物老虎天性的认同。当然人类认同的共同准则要多的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初道德在人类思维下升华总结提炼甚至幻想慢慢产生伦理宗教,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是思想家产生的过程。

随着宗教的产生又影响了道德的升华,道德准则多了起来,当然也受到统治者的影响。产生了新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后道德。

总之,道德最早产生比伦理宗教要早,后又受伦理宗教的影响而升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所谓仁、义、忠、恕这个是因为政治因素而派生出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6 04: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再问一问将军大人:

曾有人这样说:“道德是力量的派生物。没有力量,道德何以得到保证?这个力量不是外在的暴力,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力量。是统过‘讥讽、挖苦、羞辱’,‘良心谴责’表现出来的。只有人有内心感受,这种力量只对人起作用,因此也只有人有道德。”

将军大人说人类文明产生之前已经有道德因素存在了,但我们设想,把一批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个孤岛上,并想办法保证他们能存活下来,他们能自然而然的形成道德吗?应该很难想象它们能形成道德吧。小生觉得,我们具备对道德的感受能力,这是道德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同样,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应该是周人“具备对道德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具有“德配天命”的意识后才产生的吧,而这个时候,伦理宗教还远远没有产生。那这个道德节目,是初道德还是后道德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1-6 04: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6, 4:04:33发表
再问一问大王:

曾有人这样说:“道德是力量的派生物。没有力量,道德何以得到保证?这个力量不是外在的暴力,而是内在的心理上的力量。是统过‘讥讽、挖苦、羞辱’,‘良心谴责’表现出来的。只有人有内心感受,这种力量只对人起作用,因此也只有人有道德。”

大王说人类文明产生之前已经有道德因素存在了,但我们设想,把一批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个孤岛上,并想办法保证他们能存活下来,他们能自然而然的形成道德吗?应该很难想象它们能形成道德吧。小生觉得,我们具备对道德的感受能力,这是道德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同样,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应该是周人“具备对道德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具有“德配天命”的意识后才产生的吧,而这个时候,伦理宗教还远远没有产生。那这个道德节目,是初道德还是后道德呢?

谈这个问题必然谈到什么是道德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个人理解道德就是人类认同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道德。

一群小孩在荒岛上生存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一种小孩们都认同的一种行为准则,违背这个准则的必然会被抛弃到群体之外而自灭。说道底道德形成也是生存与竞争的结果。

道德约束实际就是一种潜规则,虽然没有人去制定,但大部分都认同的,规则的形成也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例如:猴子要选猴王,猴王争夺也是有规则的,规则的形成也是有过程的,猴子都认同的。

PS:别称呼什么大王,称呼老马或将军即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海影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9
编号 29246
注册 2004-12-31


发表于 2005-1-6 08: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6, 3:27:55发表
用这个来解释自然宗教发展与道德的产生是成立的。但在周人的时候,周人的“天”的带有积极的价值和理想的伦理宗教,并未充分与政治结合,那他的形成,又是靠什么呢?而由此以下,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又是如何派生出来的呢?是在伦理宗教产生之后呢,还是之前?

这个自然宗教的形成来自于“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力和对自然的敬畏。”自然宗教的特征就在于对自然和物的崇拜。他的社会目的,就是解决人力无能之事。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力之外。”这种说法是贯穿历史的,而且也止于此。东方对更多的是由畏而生的敬,似乎并没有发展到,敬而畏。
而在周(甚或周之前的一长段时间里)自然宗教开始和政治虽未完一整合,但开始整合正也是道德和宗教的一个整合过程。
到周时,中国的宗教和道德实际上已经结事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周礼来源于祭祀,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而天与德的发展先后,个人倾向于这样的看法:人自形成社会之时开始,便开始有了道德。道德还有起着约束人本身基本行为的作用,德甚至就是法。这在中国传统文法中体现的非常突出。而天理论的形成,来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但由于自然宗教并不对道德负责,所以在之前天与道德无关。兹后,为了让天帮助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加强,道、德才开始融合。
形上决定形下是后验性的。也就是在形上和形下同时存在后,他们是可以进行相互推导的。
但是,形上和形下的历史关系,却是。形下的积累会调整形上的趋向,而形上的倾向会强调形下的发展。
OVER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6 2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礼制”实质上就是一套完整的及据以划分社会等级的规章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荀子·王制》)而人类与自然界在初始条件下所发生的关系,是出于本能生存的需要,是出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因而具有经济意义。这种等级制度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行规定,是硬性化的,其具体规定形式便是各种礼节仪式;所以荀子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同上)

周公旦分封制礼時说得好明白,分封是為了笼络人心;而礼,是一套法规,以天子为中心,造出一個复杂的行为规范网。自此,中国有礼仪准则300条,行为规范3000条,国家行事要先问准神祇,施政不以社会现实为本,而以卜辞为本。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尊卑关系”,而且层层递进。整个道德架构,本质是维护统治者绝对权威,一切其他礼貌亦只为下层对上层的尊重,除了基本人伦关系有了法律依据外( 在当时的社会,在父权大于一切,可说是有等于无 ),“礼”只为国人卡上了木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知者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2
功绩 180
帖子 813
编号 8209
注册 2004-6-8


发表于 2005-1-7 00: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猜测伦理宗教的形成与社会形态的复杂化有关。自然宗教似乎只在较为原始的社会形态中才存在。随着社会形态的复杂化,道德成为维持社会基本秩序所必须的东西,因而道德意识会得到提升。这种道德意识与宗教相结合,使得神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主宰者,而且是伦理秩序的保障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8 0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儒教这个“宗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的,他甚至甚至打出反对上述宗教的幌子。严格来讲,儒教不属于宗教,宗教都主张有一个精神世界或称为天国、西方净土,宗教都有教主、教义、教规、经典,随着宗教的发展形成教派。在宗教内部还会产生横逸旁出的邪说,谓之“异端”。儒家则不讲出世,不主张有一个来世的天国。这是人们通常指出的儒家不同于宗教的根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0 0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此文的补充:

三,周人的“天”
     而周人的天却不是任意发号施令的了,也不是不可捉摸的了,周人有了“德配天命”的观念,“天”开始有了大公,正义的性质,如《尚书·洛诰》有:“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其时天命与安民的道德已结合一起。至于这是如何转变的,这是个问题。在殷人那里,基于对上帝无常的恐惧,人们因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反过来约束行为是为了避免灾祸,仅此而已。而周人不同,其礼乐文化,不仅有礼的约束,也还有人内在地认同的动机,如孔子与子夏的对礼的讨论,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说:“礼后乎”,因此受到孔子的称赞,绘事后素,礼后仁,仁却是同时内在于人心的,因此,礼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消极的禁止,而是变成了一种肯定的力量。那么在周人,天的主宰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天是与德相配的,其时少了盲目,少了迷信,多了理性,人根据德性的要求就可以知道何为天意。

     第一,周人把天的权威限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1),从而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把这三个方面突显出来,说明他们对神的认识和把握是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地摆脱了殷人观念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赋予神以道德的内涵打下了基础。《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是拿这个标准去衡量,衡量过关的,就可以配天。周人认为文王是一个“明德”的君王,所以上帝把大命降给他(2)。不仅如此,在他们看来,文王之前,夏、殷先哲王的受命,也都是因为他们在道德方面很符合天的意志的缘故(3)。

     第二,周人提出“天不可信”,“惟人”的观点。周公说,殷王由于作了坏事,所以才被天灭掉,让我们周族继之接受了大命。但我不敢说这份基业会永远沿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上天是诚心地辅助我们,但我不敢说我们的事业会长久。我们千万不可安于上天的命令而忽视它的威罚,民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不满情绪的,一切都在人为(4)。可见,周公认为周族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因此,他一再强调“天难谌”,“天不可信”。

     总之,周人建立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的思想,使天与人靠着德统一起来。这就使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得到了发挥,礼制就自然出现了。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做。天作为有理性的人格神,由殷人猜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天命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的永远合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适之
(精华才是硬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68
帖子 1885
编号 29607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0 01: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周书·召诰》。

(2)《诗经·生民》。

(3)《周书·康告》。

(4)《尚书·多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11 22: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与适之兄关于儒家里“天”的认识是有分歧的,这一点在回帖里我已经说了,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承蒙适之兄问及,在此我再就我个人的认识重新表叙一下。

假如我理解得没错的话,适之兄认为儒家之“天”应该就是通常宗教意义上包含着所有的善与存在性,并且具有全能与无限本质的“神”?不过我觉得儒家里的“天”和通常宗教意义上的神是有区别的,和西方宗教哲学里的“神”以及“宇宙”等等也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由周人的伦理宗教意义上的天,是无法直接过渡到儒家所讲的“天”的,它们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事物。再换一句话说,适之兄文章里用儒家的“天”来导出对商周等朝代的“神”的考究有些勉强。

在我看来儒家的“天”与其讲具有宗教上的意义,毋宁说更具社会学上的意义。中国的儒家学说一向是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与人的社会存在,人只有在作为社会的参与者与构成者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它与道家学说更强调人的自然性恰恰相反。中国的道家学说与西方早期哲学都具有个人意识的萌芽,注重个人的生命存在而相对轻视人的社会存在,所以道家里的“天”与西方早期哲学家观念里的神才具有一定的暗合性。而儒家里的“天”,我认为实际上已经否定了周人宗教意义上的“天”,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伦理上的道义之物,或者说,是只存在于理想中一个模范意义上的大同社会以及社会性。无论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还是“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里面的天都应做此解。而孔子在涉及到宗教意义上的神时的论述,如“不知生,安知死”“君子敬鬼神而远之”,他都未使用“天”或者类似“天”的指称而使用“死”“鬼神”等等,可见在他个人意识里的关于“天”的概念与通常宗教意义上的“天”或“神”是有所不同的。

假如我这个观点并无大的谬误,那么适之兄关于“仁、义、忠恕等道德节目又是如何派生出来”这一问题重新归列到文章的语境里,就不再成立(假如这里的“仁、义、忠恕”等指的是自秦之后的伦理观念),因为后世的仁义礼信等等道德学说,它们都直接发源于最早的儒家学说,与周人的宗教不再具有逻辑承接关系。如果一定要考究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仁义礼信等道德节目的派生,那么就该直接从孔子这一儒家学说最早发源之处着手发掘,而非再试图往上寻根探源。虽然孔子本人肯定是要受比他更早的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相比于孔子本人对后世社会伦理观的影响来说,是远远不及的,因此也是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孔子在中国伦理体系传宗接代的过程中,相当于扮演了一个发生了突变的基因的角色。我个人以为,中国本土萌芽出的原始宗教意识以及随着宗教意识而产生的社会伦理体系,自周人之后,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个断裂,造成这个断裂的根本原因就是后来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意识形态手段。这一行为将自周人之后本土宗教意识的直接传承者——道家排挤在了社会主流之外的乡野民间,而中国原本那套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伦理道德观,随着道家的被排挤,也一起发生了流产,在无人问津的民间村野日益式微并最终湮灭。所以这么说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自秦伊始为中国社会奉行了长达近两千年的那套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不再是为夏商周时的人们所奉行的那套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骨血,至少不再是嫡系的骨血。而通常后人眼里夏商周时的那套社会伦理体系,甚至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学者所依据的历史资源,实际上都已经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历史研究们者(无意识的)加工而衍生的一套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的伦理体系,出于掩饰儒家的非嫡系身份的动机,早已不再具有原本的面目。

在关于“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上,我已经表达过自己的意见:“当人类足够理性到制定一套伦理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那么自然会为这套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支持,由这个合法化必然就引申出天是善的这一结论”,实际上我认为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回答。我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道德是后天产物,是人在自然竞争过程中的理性产物,是当人类足够理性到“为人类的群居生活争取一个利益最大化”时而缓慢形成的一套社会规则,所以想要在道德的封闭体系内寻求一个关于道德自证的试图只能是徒劳无功,道德是无法证明本身具有合法性的。但是作为理性的人来说,道德又是必须的,因此在人类那些原始情感的推动下,人类便会本能着自道德的体系外寻求证明,从而为社会的伦理礼仪来寻求一个合法化的身份,这个合法性身份,便是伦理宗教。因为代表世界最高意志的“天”是善的,所以包含于“天”的最高意志之中的人类,作为“天”的意志的直接体现者,便应该“道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有过一段相似的伦理宗教以及伦理宗教下的社会道德的萌芽时期,不同的是在西方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伦理道德体系一直传承下去,并当人类的理性再次取得长足发展之后,最终为带有市民社会色彩的道德体系所取代 。而在中国,这种体系尚未发育完全,就发生了突变,道德的伦理宗教的合法身份为道德的儒家学说的合法身份所取代,“神”的地位也逐渐被“皇家”的地位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色彩,这是由儒家学说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但是要把产生这种突变的原因全部归到孔子这一环头上,我认为也是不恰当的,后世儒家们在各式利益的推动下对孔子学说的个人主观攥改,也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在孔子那里,突变不过才刚露苗头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11 2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海影于2005-01-05, 17:01:03发表

QUOTE:
原帖由适之于2005-01-05, 16:45:19发表
自然宗教为什么就必然发展到伦理宗教呢?
仁、义、忠、恕等究竟是从何而来?礼制?

自然宗教发展成伦理宗教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政治和宗教的结合,宗教被俘造成的。


这种说法明显有着事实上的漏洞,近代以前西方的社会体系一直就是政教分离的,那么照此说的话,他们又是如何从自然宗教过渡到伦理宗教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8 10: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91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