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路在何方?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有关分析及建议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路在何方?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有关分析及建议
张洋
(五湖废人)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1
发表于 2010-5-23 01: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路在何方?大学毕业生失业的有关分析及建议
呵呵,这是我和同学最近写的一篇经济学论文,比较长,大家如果有耐心看完的话就提点建议啦哈~~~呃,我好像说过我数学不太好(当然也是相对而言),所以这篇论文里没怎么用数学模型,基本上纯是定性分析啦。呃,好像有几个图表也显示不了,大家将就看了
从人才供给角度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概述: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我国大学生总数从1998年的82.98万人激增至2008年的599.00万人。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而供给人才质量上的下降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而本文我们主要从人才供给的角度,从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谈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此外,我们还讨论了高校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人才供给的影响。
一、我国人才供给现状
(1)供给人才逐年增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自从1999年我国进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由逐年增多。1998年大学招生人数为82.98万,10年之间人数呈上升趋势,并于2008年突破六百万大关。根据图一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05~2006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为毕业后的就业困难埋下了伏笔。
1999年,我国为了保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人才供给、增大内需、给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了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持续的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在之后的几年间大幅上升,这无疑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003年夏季,1999年扩招的本科生进入了毕业期,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至212.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67万人,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0%,一年的供给人数增幅高达46.2%。然而,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并未呈现同比例的增长,未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26.7万人,一年的增长率高达72.4%,即失业一年内激增72.4%。
2004年及以后,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进一步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7% ,毕业生总量达到扩招前的2.9倍。基于几年前招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局面,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到413万人,失业的大学生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3万人。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19.8%; 2008年达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 增幅12.9%。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到611万。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劳动力供求的不均衡逐渐加大。高校扩招导致人才的供过于求,过剩的大学生无处就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成为就业的首要压力,未来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图一
注:上表数据来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0和《中国教育年鉴)2001一2OO7
高校历届毕业生招生就业统计表
毕业时间 人数 待业人数 就业率
2001年 115万 34万 70%
2002年 145万 37万 74%
2003年 212万 52万 75%
2004年 280万 69万 75%
2005年 340万 79万 76%
2006年 413万 91万 77%
2007年 495万 145万 70%
2008年 559万 173万 68%
2009年 611万 196万 68%
就业率排行榜
专业 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94%
电气工程 93%
土木工程 93%
软件工程 92%
信息通信工程 92%
财务管理 90%
人力资源管理 90%
金融 88%
英语 88%
市场营销 88%
(2)供给人才的素质不满足市场需求
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逐年增大,与此同时,由于各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相同。这与人才供给情况不能马上改变,具有一定的粘性有关。由于劳动力市场对各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不同,而人才供给不可能马上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逐年加剧。因此不同学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相关程度上差异十分显著。具体来说,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不相关比例最高的是哲学、历史学以及理学,而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则有教育学、文学、医学、农学。偏重理论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等,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对口工作。
与此同时,通过比较我国各行业劳动力供求的人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生产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供给小于需求,而高端人才则供大于求。就整体而言,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与高校专业设置间存在培养理念、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等多层次的矛盾。
职业类别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数(人次) 需求比重(%)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求职人数(人次) 求职比重(%)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单位负责人 506558 2.4 -0.1 672617 2.9 -0.4 0.73 +0.03
专业技术人员 2482713 11.9 -0.8 2897944 12.6 +0.7 0.83 -0.14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234385 10.7 - 3267796 14.3 +0.8 0.67 -0.06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6863552 32.8 -0.4 6728549 29.3 +0.2 0.98 -0.05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376135 1.8 -0.2 347381 1.5 -0.6 1.04 +0.16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 7448576 35.6 +2.3 7094798 30.9 +1.1 1.01 -
其他 1021382 4.9 -0.6 1099077 4.8 -1.4 0.90 +0.09
无要求 / / / 822494 3.6 -0.5 / /
合计 20933301 100.0 / 22930656 100.0 / / /
(3)现行教育体制对我国人才供给影响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实行的是我国原有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育管理模式,即用行政的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就目前我国高校总体情况来看,转专业甚至转学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院系限制,名额限制,成绩限制等诸多限制让很多大学生只好学习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工作与专业相关率的持续走低,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都说明与国外优秀大学相比,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则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新动力。本次教育改革使得部分地区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布局,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促成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组建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如四校合并的浙江大学,学校与学院分级管理已初见成效,中心城市举办的"市属高校"的兴起,突破了以往"只有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办学"的体制而.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则进一步突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体制,此外"一校两制"、"一校多制"的发展,则开辟了我国 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新局面。这些改革为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保障。
(4)劳动力市场现状与人才供给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供给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由于用人单位招聘雇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大学生初入社会,没有充足的工作经验。这种来自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使得可供大学生为之竞争的岗位大大减少,造成每年毕业生供大于求,即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业。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素质下降,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原因,用人单位在雇佣大学生的时候,只愿意按照市场上的一般工资水平支付大学生的工资。这样使得能力强的大学生毕业生或是选择接受进一步教育,或是选择接受低工资。能力强的大学生逐渐被驱逐出劳动力市场,希望能够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则通过包装自己,制作精美的简历,等仅仅追求那些用人单位用以区分大学生能力的种种信号来提高自己被雇佣的可能性。高能力大学生的退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大学生的自我包装使得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信号失灵的现象。用人单位用以区分的信号逐渐失灵,优质大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减少。这种情况使得用人单位更加不愿意为优质大学生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导致了恶性循环。结果是优质大学生被驱逐出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对资源和人才的极大浪费。
而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的偏好则使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由麦可思公布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期待分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择业中普遍偏好直辖市和省级城市,不愿意去地级城市和区县工作。这样的地域限制使得富裕地区剩余的人才与亟需高素质人才地区大量的空缺职位并存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对于单位有着一定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想去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或者大型私有企业工作,但是这些企事业单位相对稳定的形态使得岗位供给极少;反之,中小型、私营企业现在对着高素质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大学生的自我预期使得一部分人宁愿待业在家,等待进入大型企业,也不愿意去小型私营企业就业,这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失业。
2008届各类型院校毕业生的期待就业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http://www.mycos.com.cn
二、我国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1)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供给过剩
从招生制度上看,高校扩招并没有完全与市场需求接轨。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数量、专业、学历情况等方面进行有价值估测,高校扩招机制没有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各学科各专业扩招人数和办学层次的相应调整,而是按照师资情况、校园空间容纳能力等学校自身条件来确定招生计划。忽视市场行情,脱离社会需求,盲目扩大招生,轻视学生就业,导致人才供大于求的状况,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高校扩招追求规模而忽视教学质量。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大量本科院校为提高自身排名、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招,追求规模化办学,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办学质量。很多学校盲目紧跟市场导向以及业内同行的步伐,却忽视打造自身的特色,最终亦步亦趋的结果不但丧失了学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得本科毕业生缺少一技之长,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尤其是中国当前大学教育尚未完全市场化,很多民营院校在与公立院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盲目与部分名牌大学攀比,开设许多热门专业,而此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竞争力以及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对口工作,大大加重了本科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2)供给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等
大学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或者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状说明我国所供给的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的需求并不匹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培养理念与公众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就业市场自身并不均衡和专业人才培养不当所致
当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青年人才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建立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多数用人部门以及应届毕业生,则更多的考虑现实利益,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增强职业的针对性,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便尽快获得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前者从宏观和长期的角度考虑,而后者则着眼于个体在短期内的利益。因此培养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在培养方向、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上的难以在短期内调和的矛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专业设置间问题的内因。
由于部分专业的市场容量较小,曾经热门的专业在几年之后供过于求,国内对一些新兴专业需求量较少等原因,我国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众所周知,很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图书馆学、目录学、训诂学、历史学、古典文献学等,社会需求量较小,而随着大学的普及,学此类专业的本科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了此类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从麦可思发布的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类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仅为32%,历史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仅为65%。而法学、计算机等专业等曾经被社会主流所认可,一度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率并不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45%,而电子信息类仅为63%。这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趋于非理性,学此类专业的学生人数激增,而就业市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对此类专业的需求已达饱和,因此导致了大量的人才空置。另有一部分专业,如生物学、社会学等,发展前景广阔,并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形成了稳定的需求市场以及机制化的运作模式,但在国内对于此类专业的需求量仍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健全的行业容量,因此导致很多毕业生或待业观望,或出国发展,或另起炉灶,转学其他相关专业,造成了非常尴尬的“未来产业”困境。
国内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们必须在众多细分专业中选择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等等;进入大学后,如对专业不满意,能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最多不过20%左右;虽然我们强调“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但很多学校其实仍旧按照细分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将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985”高校学校层次高、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度显然就高;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无法与“985”高校、“211”院校抗衡,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自然也就很正常。但根据各类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985”高校作为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不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其所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的相关率”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其毕业生的“专业的相关率”应最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985”高校毕业生“专业相关率”远高于专科“专业相关率”的情况,或许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增强了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学校雷同,在与本科学校竞争中没有特色,由此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在招聘时,还比较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为此,国内“985”、“211”高校,应突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增加人才的专业适应性;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则需突出就业导向,针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如此,才不会出现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而同抢就业岗位,教育资源出现浪费以及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对人才供给的影响及分析
传统高等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其决策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估制度过于机械,缺乏市场性,学校自主性不足上。在行政型教学管理制度下,宏观决策者往往是行政人员,学生往往只是收集信息的源地,简单地参加一些期中、期末教师与助教的测评,并且测评包括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够全面,而且哪怕是这些简单的测评往往也浮于表面,没有很好地实施。这使得教学并不一定最好地适合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反应学生的需要,从而使教学质量降低。而各个学院安排教师给学生上课,学院往往最后较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绩点,对于学生知识真正地掌握情况关注较少。并且,不同学院、不同教师评估方式存在一些差别,使得成绩没有办法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从而使学校整体的教育出现了分裂。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行政人员对于教育的计划如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教学评估等实施起到主导作用。专业人员以及学生的呼声往往被忽视,使得教育达到其最大效益,为他们服务的主体提供最好的教育。在改教育体制下,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权利。我国大学形式上是办学实体,实际上不具备自主办学的能力。大学里的自主招生、自主设专业,缺乏相关的人事权与财产权
我国高中生选择专业的理由
2008届大学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理由(多选)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http://www.mycos.com.cn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对于专业根本没有概念,也没有做过职业测评,分析自己的职业倾向。填志愿只能凭印象,致使有些人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来又费尽周折改行换业,浪费四年的专业学习。有些人则一辈子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对此,高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考生进入大学后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重新选择专业。一是高校有关实验班面向新生选拔学生,二是按大类招生的院系,在二三年级时选择专业方向。三是新生完成一年或两年学业后,允许一次或两次转专业。但是转专业有种种限制。首先是院系限制。转系要得到双方院系许可,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不是所有院系都接受转系申请。一般而言,在本系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要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比较热门的院系,如经管、计算机、心理等,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特别少。其次是名额限制。各高校规定的转系名额,一般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有的更低。再次是成绩限制。不同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要求不一样,像同济大学要求成绩排名在班级一半以前,而北邮则要求排名在前10%,且名额不得顺延。这就是说,要想获得转专业的机会,首先得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转专业难度的提升使得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而且使人才利用效率大大下降,不得不说,后患重重。
(4)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对人才供给的影响
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往往只愿意为大学生支付市场价位的工资,这样不仅损害了优质人才的利益,使优质人才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买家和卖家所拥有的信息的不同。由于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在双方进行交易的时,掌握信息量较少的一方通常会由于信息量的不足,过高的估计产品的价值,因而在交易中蒙受损失。而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雇主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当买家的雇主很难直接获得关于卖家即大学生能力的有关信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雇主往往会通过某些易于观察到的信号对劳动力进行筛选,劳动者的学历及就是雇主经常使用便于筛选劳动者的信号。对与用人单位而言,拥有更难获得的文凭的劳动者更有可能具有更高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扩招等原因,文凭信号越来越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水平。这使得用人单位无法判断劳动者的真实水平。大学扩招的初期,用人单位依然按照大学生的文凭信号所显示的水平雇佣大学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人单位逐渐发现大学生的能力与其文凭信号所显示的不符。因此,大学生的工资水平随着大学扩招逐渐降低。而在筛选成本逐渐变高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会选择为大学生支付市场平均工资而不花费时间对求职者进行筛选。这对优质人才的危害极大。优质人才不能得到与自身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工资,进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由麦可思所调查所得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优质应届毕业生选择读研的人群有60%是出于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考虑。就业问题仍然是读研的首要动机,出于学术追求目的的只占约15%。此外,还有高考时没能进入好大学,读研的目的之是想去更好的大学者为16%。随大流者较少,为4%。而从2008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人群的高考分数来看,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与不读研人群的平均高考分数分别为569、518。一毕业就读研的人群在高考分数上大大高于非读研人群。这些数据说明了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在逐步被驱逐出劳动力市场,转而通过读研究生等形势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处于学术目的读研究生的只有15%,这更加证明了选择读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深造而是因为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他们被驱逐出了劳动力市场。
2008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动机分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http://www.mycos.com.cn
三、建议及对策
(1)高校扩招应重视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关系。
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控制扩招的规模、速度,调整招生的专业结构,避免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式发展,从宏观上解决近期以至中长期教育规划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均衡。坚持市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育,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规范大学培养模式,引导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教育部门应立足于当今社会现状,积极与时俱进,调整大学专业设置,取消合并某些已脱离时代需求的陈旧专业,鼓励开设就业前景广阔的新兴专业。根据就业情况统计对各专业本科生入学招收人数进行调整,减少投放在冷门专业的招生名额,适度扩大紧缺专业的招生计划,以从源头上改善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3)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体制中,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弱化教学管理的行政性,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透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求加强通识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美国是以实行通识教育而享誉世界的,通识教育的推行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就业。保证教学质量、加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柔性化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
(4)建立和完善劳动市场的相关机构
通过建立和完善劳动市场的相关机构,如劳动中介机构,劳动者素质评级机构等,我们可以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对劳动者和用人机构的危害,使得大学生就业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料,减少摩擦性失业。这样还可以使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真实能力支付大学生的工资,既保证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失,又能够确保优质大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岗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张洋
(五湖废人)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2
发表于 2010-5-24 22: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 KYOKO 的帖子
呵呵,复杂得让人看不懂的论文就是好论文~~~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张洋
(五湖废人)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3
发表于 2010-5-26 1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2 naniwa 的帖子
额。。。原来很早就有被就业的说法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0: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3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