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看他的军事才能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6 11: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年,隗嚣称臣于述。述骑都尉平陵人荆邯见东方将平,兵且西向,说述曰:

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昔秦失其守,豪桀并起,汉祖无前人之迹,立锥之地,起于行阵之中,躬自奋击,兵破身困者数矣。然军败复合,创愈复战。何则?前死而成功,逾于却就于灭亡也。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遇更始政乱,复失天下,众庶引领,四方瓦解。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自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招携贰,则五分而有其四;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7 18: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读书人于2005-05-07, 16:54:48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7, 16:47:34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06, 15:17:31发表
[quote]原帖由周瑜公瑾于2005-05-06, 15:06:38发表
唐太宗明显倾刘 不足为据
诸葛亮军事一般 事必躬亲
再加上遇上曹真 司马懿两个强人
自然完蛋

别喊口号,

唐太宗说的话哪里不足为信?你倒是说说

人家客观的分析得一大堆话,你扣个帽子就不算数了,真有你的

司马强在哪里?

官渡之战?火烧赤壁?火烧联营?

倒是被诸葛打的像缩头乌龟一样是真的

照你这搞笑逻辑 廉颇成了乌龟 赵括成了大军事家 哈哈笑爆 [/quote]
呵呵廉颇??
请问赵国强还是秦国强?是蜀国弱还是魏国弱? [/quote]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

哈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7 18: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7, 18:29:29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7, 18:08:12发表
[quote]原帖由读书人于2005-05-07, 16:54: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7, 16:47:34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06, 15:17:31发表
[quote]原帖由周瑜公瑾于2005-05-06, 15:06:38发表
唐太宗明显倾刘 不足为据
诸葛亮军事一般 事必躬亲
再加上遇上曹真 司马懿两个强人
自然完蛋

别喊口号,

唐太宗说的话哪里不足为信?你倒是说说

人家客观的分析得一大堆话,你扣个帽子就不算数了,真有你的

司马强在哪里?

官渡之战?火烧赤壁?火烧联营?

倒是被诸葛打的像缩头乌龟一样是真的

照你这搞笑逻辑 廉颇成了乌龟 赵括成了大军事家 哈哈笑爆 [/quote]
呵呵廉颇??
请问赵国强还是秦国强?是蜀国弱还是魏国弱? [/quote]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

哈哈 [/quote]
诸葛亮军事一般 事必躬亲
再加上遇上曹真 司马懿两个强人
自然完蛋


那么不知道阁下对于这红色字体的逻辑又是做何评价呢? [/quote]
逻辑就是 司马、邓艾等人不约而同都采取战略防守肯定是有原因的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曹真唯一的一次战略进攻朝廷也是充满反对声 明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7 20:3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7, 19:05:28发表
曹真唯一一次战略进攻走路都不会走. 更不用跟蜀军在这种雨季里交手了.

司马邓艾不约而同采用同一种手段, 不过前者势大, 后者于势不如敌时. 情势不同,  评价亦不同然.

青龙年间正是明帝朝最困难的时候 哪来的势大一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7 21:5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07, 21:09:33发表

QUOTE:
原帖由读书人于2005-05-07, 16:54:48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7, 16:47:34发表
[quote]原帖由arrowblue于2005-05-06, 15:17:31发表
[quote]原帖由周瑜公瑾于2005-05-06, 15:06:38发表
唐太宗明显倾刘 不足为据
诸葛亮军事一般 事必躬亲
再加上遇上曹真 司马懿两个强人
自然完蛋

别喊口号,

唐太宗说的话哪里不足为信?你倒是说说

人家客观的分析得一大堆话,你扣个帽子就不算数了,真有你的

司马强在哪里?

官渡之战?火烧赤壁?火烧联营?

倒是被诸葛打的像缩头乌龟一样是真的

照你这搞笑逻辑 廉颇成了乌龟 赵括成了大军事家 哈哈笑爆 [/quote]
呵呵廉颇??
请问赵国强还是秦国强?是蜀国弱还是魏国弱? [/quote]
然也,连这个都不明白,还好意思举这个例子

为什么青龙年间困难?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被诸葛攻击

哪一方面兵力多,陈寿写诸葛未能恢复中原的原因得很明白,

“所对之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谋”

白纸黑字的在那里 [/quote]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

帝方脩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唯陛下为社稷计。”

是时大司马曹真伐蜀,遇雨不进。阜上疏曰:“昔文王有赤乌之符,而犹日昃不暇食;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而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陛下宜深有以专精应答,侧席而坐,思示远以德,绥迩以俭。间者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以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以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於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武王还师,殷卒以亡,知天期也。今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罢之。昔邵信臣为少府於无事之世,而奏罢浮食;今者军用不足,益宜节度。”

帝既新作许宫,又营洛阳宫殿观阁。阜上疏曰:“……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於家无人也。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
+++++++++++++++++++++++++++++++++++++++++++++++++++++
可见 青龙中乃魏国非常之时 上面引文多次提到 粮食谷麦问题 可见一斑 明帝欲修宫室而群臣力谏 又可见魏国国内之虚弱 是以司马懿以青龙二年魏国虚弱之时 抗蜀强兵(蜀国劝农於黄沙 教兵讲武休养生息三年) 当是以弱敌强

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从此诏书可见明帝有鉴于“天下少谷”、“连年谷麦不收”、“年凶民饥”的情况 下诏令司马进行战略防守 便是出于此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7 23: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7, 23:43:06发表
第一, 关中是个大粮仓, 司马懿那边的军食根本不需要曹睿亲自过问, 足室外 ,足用.  否则司马懿怎干打个持久战? 明知道自己连年欠收缺粮还跟人搞持久战?

第二, 你以为蜀汉粮食就没问题么? 怎么不见你以此为诸葛亮说句话?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00:3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7, 23:58:31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7, 23:53:02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7, 23:43:06发表
第一, 关中是个大粮仓, 司马懿那边的军食根本不需要曹睿亲自过问, 足室外 ,足用.  否则司马懿怎干打个持久战? 明知道自己连年欠收缺粮还跟人搞持久战?

第二, 你以为蜀汉粮食就没问题么? 怎么不见你以此为诸葛亮说句话?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

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1.建议您认真看看蜀出卤城时候的粮食情况. 李平还在后面拥兵自重, 别以为诸葛亮控制的东西就很多. 蜀国是有粮运不上来. 每次都要屯粮再打, 等于事先告诉魏国让他准备好应对方法. 诸葛亮最后一次的打法是在敌境屯田, 既然诸葛亮能做到这些以战养战的手段, 作为地主的司马懿就做不到? 那只能怪他不如诸葛亮了.

2. 你提的关中"无谷", 是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之事情. 那时候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相差整整三个年头. 不知道你有没有瞧见魏方的变化? 好好瞧瞧晋书里司马俘所描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魏方的时候准备工作. [/quote]
我一直说的是魏国缺粮 不要转移话题

另外 从太和中到青龙中都有记载少谷的情况 如太和五年陇右无谷 至青龙间的“连年谷麦不收”  可见这一阶段正如我所说 是魏国的困难时期

此外 诸葛的缺粮与魏国的少粮不可比 诸葛是带的粮食不够 因粮于敌只是治标不治本 而司马则可用尽各种手段征集粮食(如郭淮事) 然而征粮需要时日 所以司马、明帝的固守政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01: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0:46:53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0:31:14发表
我一直说的是魏国缺粮 不要转移话题

另外 从太和中到青龙中都有记载少谷的情况 如太和五年陇右无谷 至青龙间的“连年谷麦不收”  可见这一阶段正如我所说 是魏国的困难时期

此外 诸葛的缺粮与魏国的少粮不可比 诸葛是带的粮食不够 因粮于敌只是治标不治本 而司马则可用尽各种手段征集粮食(如郭淮事) 然而征粮需要时日 所以司马、明帝的固守政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我说的是蜀魏诸葛亮与司马之比, 你说魏国困难所以不是魏势大. 结果你不考虑上蜀国的问题单方向考虑魏国, 谁扯到哪去了?

至于魏缺粮. 既然你不愿意面对一些记载, 我来给你提提: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这是第四次北伐. 红字体现了什么你知道么?

而到了第五次北伐.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
知道不知道这一句后半句是什么? 为什么不引出来? 这是司马俘在第四次诸葛亮北伐之后的总结. 经司马俘建议后, 上硅粮食足食足用. 司马懿第五次北伐更是没见有要"调粮"记载. 你不要乱发挥想象, 看到第四次北伐要郭淮去调粮就以为次次都要去调粮征粮.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 魏军仅碰过一次粮食问题, 那就是大雨过后道路泥泞作物未至收获季节时的"陇右无谷"而已.

如果说魏国国内各处都"连年麦谷不收", 魏明帝还能坐着让司马懿消费大量麦谷真是奇闻了. 还完全合情合理?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陇右本已无谷 上邽粮食基地被袭后 司马采取守势 可见我的推论是正确的 魏军较缺粮

魏国缺粮的记载我在上面引过了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这些都出自青龙三年 与诸葛第五此北伐相去一年

如果诸葛亮已经打来了 就算没粮也得照样迎战 所以“魏明帝还能坐着让司马懿消费大量麦谷真是奇闻了”一句不能成立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
他忧什么?当然是“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只能尽量避免交战 采取坚壁清野战法 保存自己实力 因为本来当时魏就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种政策是合理的

知不知道坚守跟敌人玩持久战拼的是什么? 拼的是资源, 如果魏国在连年麦谷不收的情况下还要跟蜀军耗粮食, 这是合情合理? ——君不见陇右无谷的情况下 郭淮尚能弄出粮食来 可见上有天灾 下有政策 办法是人想的 司马在这种情况下能与诸葛抗争到底 足见其谋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3: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2:52:39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22:21发表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陇右本已无谷 上邽粮食基地被袭后 司马采取守势 可见我的推论是正确的 魏军较缺粮

魏国缺粮的记载我在上面引过了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这些都出自青龙三年 与诸葛第五此北伐相去一年

如果诸葛亮已经打来了 就算没粮也得照样迎战 所以“魏明帝还能坐着让司马懿消费大量麦谷真是奇闻了”一句不能成立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
他忧什么?当然是“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只能尽量避免交战 采取坚壁清野战法 保存自己实力 因为本来当时魏就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种政策是合理的

知不知道坚守跟敌人玩持久战拼的是什么? 拼的是资源, 如果魏国在连年麦谷不收的情况下还要跟蜀军耗粮食, 这是合情合理? ——君不见陇右无谷的情况下 郭淮尚能弄出粮食来 可见上有天灾 下有政策 办法是人想的 司马在这种情况下能与诸葛抗争到底 足见其谋略!

FT, 司马懿之所以在第四次北伐采取守势, 是因为郭淮的调粮. "军食足用", 而蜀军同样是有粮食问题. 所以司马懿可以以此为消耗. 第五次北伐打的坚守战略则完全不是因为自己的粮食有问题.

我说的是诸葛亮打过来, 没粮也要硬着头皮去打跟没粮也要死死的不出战等自己饿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既然魏方肯以持久战对付蜀军, 那么这就说明, 魏军完全消耗得起长时间对持的粮食花费. 否则谁会打一场把自己拖跨的战争?

哦? 原来交战损失的是粮食, 坚守魏军就不吃粮食了? 奇闻~奇闻!!~~
原来郭淮调了一次粮就下有办法??您老人家看没看见郭淮调一次已经把羌户所屯的粮草都给调光出来了. 既然三年少谷, 连年不收. 还上哪去调粮? 吃人肉啊?   

我前面说了 司马的少粮跟诸葛的少粮不可比 诸葛方面的缺粮是运输方面的问题 所以没粮了就只能退 而司马则不然 军粮没了可以想其他办法 如郭淮事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而想“办法”到弄到足够军粮需要时日 所以采取固守战略是恰当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3: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3:33:42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3:21:05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2:52:39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22:21发表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陇右本已无谷 上邽粮食基地被袭后 司马采取守势 可见我的推论是正确的 魏军较缺粮

魏国缺粮的记载我在上面引过了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这些都出自青龙三年 与诸葛第五此北伐相去一年

如果诸葛亮已经打来了 就算没粮也得照样迎战 所以“魏明帝还能坐着让司马懿消费大量麦谷真是奇闻了”一句不能成立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
他忧什么?当然是“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只能尽量避免交战 采取坚壁清野战法 保存自己实力 因为本来当时魏就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这种政策是合理的

知不知道坚守跟敌人玩持久战拼的是什么? 拼的是资源, 如果魏国在连年麦谷不收的情况下还要跟蜀军耗粮食, 这是合情合理? ——君不见陇右无谷的情况下 郭淮尚能弄出粮食来 可见上有天灾 下有政策 办法是人想的 司马在这种情况下能与诸葛抗争到底 足见其谋略!

FT, 司马懿之所以在第四次北伐采取守势, 是因为郭淮的调粮. "军食足用", 而蜀军同样是有粮食问题. 所以司马懿可以以此为消耗. 第五次北伐打的坚守战略则完全不是因为自己的粮食有问题.

我说的是诸葛亮打过来, 没粮也要硬着头皮去打跟没粮也要死死的不出战等自己饿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既然魏方肯以持久战对付蜀军, 那么这就说明, 魏军完全消耗得起长时间对持的粮食花费. 否则谁会打一场把自己拖跨的战争?

哦? 原来交战损失的是粮食, 坚守魏军就不吃粮食了? 奇闻~奇闻!!~~
原来郭淮调了一次粮就下有办法??您老人家看没看见郭淮调一次已经把羌户所屯的粮草都给调光出来了. 既然三年少谷, 连年不收. 还上哪去调粮? 吃人肉啊?   

我前面说了 司马的少粮跟诸葛的少粮不可比 诸葛方面的缺粮是运输方面的问题 所以没粮了就只能退 而司马则不然 军粮没了可以想其他办法 如郭淮事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而想“办法”到弄到足够军粮需要时日 所以采取固守战略是恰当的 [/quote]


魏军那么关键的解决粮食问题, 怎么无人记录在案? 如郭淮事? 需要足够的时日? 又来了.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总有其他办法,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既然把情况说得非常困难, 连续几年不收, 民有饥色, 那么民众还哪有存粮剩? 而民无余粮, 魏军还能玩变戏法变出粮食来了?

就上面三句就说出是魏最困难时期? [/quote]
天下少谷、谷麦不收并不是说的颗粒无收 要弄当然弄的到 只不过又要加大对人民的压榨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4: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3:55:02发表
这些行为的证据在哪? 又不是颗粒无收, 又说到无以维持军队食用. 到底是哪样呢? 难道魏国还真公平到, 先解民困, 再收粮食?   


一个连征收粮食的政策都没去了解过在这乱放炮? 知道郭淮为什么能调羌户存粮以供军需么? 那是因为羌户存粮多. 这等于天下民众都存有粮食??  

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可见郭淮在雍州夷人心目中较有威信 所以太和五年才能紧急征调到军粮 且也未有记载说“郭淮调一次已经把羌户所屯的粮草都给调光出来了” 又加三年休整 青龙二年就算再大调一次羌谷也未尝不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4:4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4:32:38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4:08:06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3:55:02发表
这些行为的证据在哪? 又不是颗粒无收, 又说到无以维持军队食用. 到底是哪样呢? 难道魏国还真公平到, 先解民困, 再收粮食?   


一个连征收粮食的政策都没去了解过在这乱放炮? 知道郭淮为什么能调羌户存粮以供军需么? 那是因为羌户存粮多. 这等于天下民众都存有粮食??  

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可见郭淮在雍州夷人心目中较有威信 所以太和五年才能紧急征调到军粮 且也未有记载说“郭淮调一次已经把羌户所屯的粮草都给调光出来了” 又加三年休整 青龙二年就算再大调一次羌谷也未尝不可

............

你知道郭淮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在干什么吗? 他既去调粮又去阻挡诸葛亮? 至于羌粮有没有没调光.

----------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


如果不明白这两句意思,我也不懂说了.再来大调.兄台,"调"你以为是很平常的事情?郭淮有那么大的权利去私下搞? [/quote]
我都说了 办法有很多 你非要去调羌粮 司马的办法还是比你多的

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故命曰“平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5: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4:49:41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4:46:27发表
我都说了 办法有很多 你非要去调羌粮 司马的办法还是比你多的

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故命曰“平准”。

对办法有很多,可就是没记载. 你还硬要说办法有很多. 推测是很爽, 可是至少有点端倪好不好?

象第四次北伐, 记载朝野多次议论到粮食问题. 而第五次北伐, 魏国上下甭不出一处"粮食"讨论. 办法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以为司马是无中生有的创造神?

本来我不想多说. 司马懿几次北伐从来就没有亲手去解决过粮食问题, 哪来的办法? 你以为郭淮调羌粮是司马懿让郭淮去调的?  你以为在郭淮没调粮前司马懿有什么手段要军粮? 不外乎两个, 1 保护上硅之麦. 2 关中大运.

怎么就弄出司马懿办法很多了?

议欲关中大运的时候都能想到调羌粮 怎么调不到羌粮的时候就想不到其他办法了?这点逻辑都没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8 15: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5:10:20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5:05:00发表
[quote]原帖由青蓝于2005-05-08, 14:49:41发表
[quote]原帖由sukerwl于2005-05-08, 14:46:27发表
我都说了 办法有很多 你非要去调羌粮 司马的办法还是比你多的

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故命曰“平准”。

对办法有很多,可就是没记载. 你还硬要说办法有很多. 推测是很爽, 可是至少有点端倪好不好?

象第四次北伐, 记载朝野多次议论到粮食问题. 而第五次北伐, 魏国上下甭不出一处"粮食"讨论. 办法再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以为司马是无中生有的创造神?

本来我不想多说. 司马懿几次北伐从来就没有亲手去解决过粮食问题, 哪来的办法? 你以为郭淮调羌粮是司马懿让郭淮去调的?  你以为在郭淮没调粮前司马懿有什么手段要军粮? 不外乎两个, 1 保护上硅之麦. 2 关中大运.

怎么就弄出司马懿办法很多了?

议欲关中大运的时候都能想到调羌粮 怎么调不到羌粮的时候就想不到其他办法了?这点逻辑都没有 [/quote]

明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这就是"要我服气"的理由? 找不出实在的记载用你脑子的狂想来推拖?



下回就别在那说别人拿知识来炫耀了. 改口说你自己拿你自己的幻想来炫耀吧!




对了, 奉上一段逻辑, 以你的这种想法: 曹操北方都能统一了, 南方不一样能统一.  这点逻辑都没有!~`  

-------事实上, 曹操就是统不了南方. 逻辑是什么? 能代表事实? 资料不足的地方就能以你毫无根据的狂想来代替? [/quote]
资料很充足 我引过多次了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
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所以 我在一开始就说青龙中乃魏国最困难的时候 不仅军粮短缺 且在政府的压榨下农民更苦不堪言 又有天灾 战争乃政治的延续 所以司马、魏帝 军方、朝廷一致认为应当固守是英明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6 23: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1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