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武评目标与严密性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1 18: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武评目标与严密性

第五篇  战例分析前论

    前面已经构建好了武评系统,本来就已经可以开始结合战例分析做武评结论了,但是鉴于以往战例分析方面的争议很大,为了减少争议,或者提高争议的层次,本人写下了这篇战例分析前论。

(一)武评目标与严密性

  武评文章的目标通常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确定哪些武将能够入围超一流,有些是为了给全部武将分档次,有些是为了给武将之间排名次,我这篇武评文章的目标是:“确定《三国演义》中全部人物的武力值”。这应该算是一个终极目标,本次武评之所以叫做《三国终结武评》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完成了终极目标,也就算终结了。这个目标其实早就有人完成过,大家看看三国类游戏里的武力设定就知道了。
  严密性是每个武评爱好者应有的追求,但武评目标与严密性是一对矛盾。例如:
  甲、追求的武评目标是“无”(根本不想参与武评,算不上武评爱好者),甲根据“关羽温酒斩华雄”,判定“关羽的武力有可能强于华雄,但也有可能并不强于华雄,因为华雄可能轻敌,还有可能“方欲问之”时被斩……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乙、追求的武评目标是“排名”,乙先给出一个主观认定(凡是没有交代原因的被击败,默认是因为武力不及对方,而非其他原因),然后再根据“关羽温酒斩华雄”,判定“关羽的武力强于华雄”。
  丙、追求的武评目标是“确定关羽、华雄的武力值”,丙给出2个主观认定(一个就是乙采用的主观认定,另一个是“温酒=10余合”)和一个人为设定(“10余合+击杀”差距14),然后再根据“关羽温酒斩华雄”,判定“关羽>华雄,差距14”(目前丙还未完成武评目标,那还需要更多的人为设定)。
  不难发现:甲的结论毫无漏洞是最严密的;乙舍弃了其他可能性(即使那些可能性真的很小)不如甲严密;丙的严密性最差就不用说了。追求的武评目标层次越高,所附加的主观认定和人为设定也就越多,严密性也就越差。如果要求丙的严密性达到乙,乙的严密性达到甲,那么乙和丙都将无法完成自己的武评目标。弄清了这层关系,我们便可以知道武评爱好者追求的严密性,只能是一种相对的严密,是和武评目标捆绑在一起的,只有在完成了同样的武评目标的基础上,过程的严密性才有可比性。
  看武评文章时,希望大家能够将自己的武评目标想象成与所看文章一致,然后再来讨论其是否相对而言最严密。说的再彻底一些吧,如果某武评文章中采用“主观打分法”给诸葛亮确定武力,请在批评其方法不严密之前先想一想,如果让你确定诸葛亮的武力值,除了“主观打分法”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如果没有,那么“主观打分法”这种根本谈不上严密的方法就是相对而言最严密的方法。
  可能会有一些武评爱好者觉得丙的武评目标定的过于庞大、精确,他们可能会将武评目标降低一些,于是武评爱好者这个团体可能就会再细分为几个更小的团体,每个小团体的成员都围绕着共同的武评目标而讨论(从实际情形来看细分并不明显,主要是有不少武评爱好者可以做到“按照各种武评目标层次去思考”,他们自然也就可以参与到各个层次的讨论之中)。


(二)影响严密性的因素

  主观认定是影响严密性的最大因素。但是前面已经说过了,由于完成武评目标的需要,明知一些主观认定不够严密,但也非认定不可,所以,接下来我们探讨的重点放在:什么样的主观认定能够更让人接受?
  武评界有这样一条“武评公理”:没有交代原因的被击败,默认是因为武力不及对方,而非其他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法排除失败方醉酒、伤病、疲劳等其他可能性,哪怕那些可能性真的很小。由此可见,所谓“武评公理”也不过是个人的主观认定,所见略同的人多了,认可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武评公理”。如何将主观认定的认可度尽量提高?经过思考我给出了如下答案:
  1、人们一般都有一种“通常思维”的判断,而其他可能性一般达不到“通常”这种程度,我们的主观认定必须符合通常思维。
  例如:“AB下棋,A输了”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因为“A的棋力不如B”。当然存在其他的可能,例如“A故意让B”,但如果说“AB下棋,A输了”通常是因为“A故意让B”,那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了。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大家不妨自己用上述句式读读看,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作者在写作时也正是因为人们的通常思维而可以有所省略,而不需要像严格的法律文书一样处处明确交代,而不必担心会被读者误解。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武评公理,当BA击败时,在没有任何其他提示的情况下,按通常思维我们自然会得出“A的武力强于B”的结论,而不去考虑其他可能。
  必须承认“通常思维”都是个人认为的“通常思维”,只有得到了较多人(不是全部)的认可才能成为真正的“通常思维”。某一阶段赞同(或反对)的人多都不是最终结论,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更多人的检验。
  2、可以通过“写作的前后一致性”来检验我们的主观认定,看有无矛盾。
  例如:在某些战例中出现一方醉酒时,作品中是有过明文交代的,这种明文交代可以看做是:作者在防止由于未作交代而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疑惑和误解。考虑到写作的“前后一致性”,如果作者真的是想表达失败方处于醉酒状态,一定会有明文交代,没有交代当然也就不会是醉酒,这与我们的主观认定是没有矛盾的,其他同理。
  按照“通常思维”作出的主观认定,并经过“写作的前后一致性”检验无明显矛盾的主观认定才有可能拥有相对较高的认可度。我再举一例:让观战者恐有失到采取行动中断单挑的一方,默认是因为本方武将单挑处于不明显的下风,而非其他原因
  1、按照通常思维,出现这种情形通常是因为本方武将单挑处于下风。当然不排除其他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相关提示我们便不考虑,因为其他可能性一般达不到通常这种程度,假如说出现了这种情形通常是因为观战者眼光差看错了;出现了这种情形通常是因为观战者担心本方武将年老;出现了这种情形通常是因为观战者对本方武将过度关心……都是一些相对而言较难让人接受的通常。
  2、按照写作的前后一致性进行检验或修正:
  (1)书中有过明显的下风描写“刀法散乱”、“气力不加”等,根据写作的前后一致性,这里即使下风也应该未达到此种程度,所以只能说是“不明显的下风”。
  (2)书中有过“恐某某年老而急鸣金收兵”的情形,所以,如果这里是担心本方武将年老,必然也要有明文交代,没有交代则不是,这与我们的主观认定并无矛盾。
  (3)……。
  主观认定多少还是有一些理由可讲,有一些章法可循,就算是“温酒=10余合”的主观认定,也是考虑了类似的实际情形(将一杯热水放置尚温的时间)、考虑了袁绍对华雄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毫无理由的主观认定,还是叫“人为设定”较准确。既然是设定,想设定成什么都行,例如:我可以设定“10余合+击杀”的差距为14、也可以是100等等。如果用严密性来衡量人为设定,那是一点都不严密,所以,对于一些武评文章中出现的“为了完成武评目标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人为设定”,我们应该换个评价角度——合理性。假如“10余合+击杀”的差距设定为14,而“1+击杀”的差距设定为5,显然就是不合理的。

  先写到这里吧,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你们的讨论乃至争论是我进步的捷径。

注:

1、本文是个人《三国终结武评》中的第五章、第一节;

2、本文的产生离不开笑笑兄、马岱兄等诸兄的批驳,在此感谢;

3、对于影响严密性的两大因素“主观认定”和“人为设定”将在第二节阐述,目前修订中;包括《三国终结武评》全文也在修订中。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 18:0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11: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腾 于 2009-12-2 11:20 发表


甲兄向来是无视作者意图的,比如他以毛本为准,却偏偏无视毛宗岗的点评

1、即使撕去了《三国演义》的封面,我想一般不会影响到大家对内容的理解;当然,不能排除有人离开了某某点评便看不懂文章。

2、毛本的称呼只是为了大家交流时,知道我说的是哪个版本,至于作者是谁我不关心;

3、对于认定毛本作者就是毛宗岗的网友,我感到好奇,难道还有自己点评自己文章的作者,若是一幕闹剧也尚能理解,偏偏:书,是四大名著的书;人,是号称清代第一才子的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12: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uke19821001 于 2009-12-1 22:14 发表
我对甲乙丙兄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佩服不已,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流行的武评方式大多是去抠字眼,你可以扣个字眼证明马超强过张飞,他可以抠字眼证明许褚强过马超,我可以抠字眼证明张飞强过许褚,然后大家就打起 ...

兄所说的是行不通的。
我早就指出过:同样的文字,但是各人的理解却并不完全相同,而人人都以为自己的理解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以争议仍然继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12: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腾 于 2009-12-2 12:24 发表



毛宗岗点评就是怕某些人看不懂毛本演义,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毛宗岗点评的确没什么用,能正确理解作者意图的人不需要看毛宗岗点评,而不能正确理解作者意图的人又无视毛宗岗点评,非要把自己的错误结论 ...

凡是批评别人理解的作者意图错了的人,都是自以为自己理解的作者意图是正确的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13: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腾 于 2009-12-2 12:41 发表


至少人家有毛宗岗的点评可以证明自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是正确的,甲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是正确的?莫非甲兄大嘴一喷的结论比毛宗岗的点评更可信?当然,若是以甲本演义为准,甲兄大嘴一 ...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再引用一回。

QUOTE:
3、对于认定毛本作者就是毛宗岗的网友,我感到好奇,难道还有自己点评自己文章的作者,若是一幕闹剧也尚能理解,偏偏:书,是四大名著的书;人,是号称清代第一才子的人。

对于认为毛宗岗就是要在正文之外借助附加点评才能将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的网友,我一律敬而远之,你们太了解毛宗岗了,而我不能理解。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2 13:1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18: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主贴已经更新,第二节内容已经补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2 20: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2 19:49 发表
所以通常思维不能脱离书本中的具体战例,需要在具体战例中验证,作者到底是不是这个思路,否则就成了读者以为作者是这个思路,作者其实并没有。

我的验证与马岱兄不同,兄要我举例来证明,而我却认为举不出例子才能证明,这就是我文章中所提及的写作的前后一致性。

例如:韩玄恐黄忠有失而鸣金收兵,有没有可能是恐黄忠年老?
按兄的思路,完全有可能,并且能够举出确实就有过这样的战例,关平恐关羽年老而鸣金收兵。
而我认为,不可能。既然恐某某年老的战例出现过,按照写作的前后一致性,在其他地方如果作者要表达恐某某年老,应该也是明文指出,所以韩玄不可能是恐黄忠年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3 09: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2 22:31 发表
前面我们说过刘封大败孟达的例子,甲兄也认为诈败可能性大,但这里没说是诈败啊,有人就一口咬定,没写诈败的就是真败,甲兄一定会反对吧。

就三国演义这本书而言,也远没有达到绝对严谨的地步,罗贯中写出来之后,经过多年的流传,书中缺漏补遗在所难免,而且经过多人的修改,怎么还能要求绝对地一致呢,根本做不到嘛。

1、关键是刘封大败后,有了一些相关提示(伏兵早就准备好了),这才有可能推翻我们的通常思维判断。如果没有相关提示,兄难道还会将刘封的大败考虑成诈败?

2、不反对有人认定《三国演义》这本书前后不一致,但是武评爱好者只能认为是一致的,一些较困难的地方宁可附加上一些理论也要解释成前后一致,否则依据都是矛盾的,结论不矛盾才怪,而一个自相矛盾的武评结论有何意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1: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3 11:01 发表
当然在甲兄的设定中,恐有失通常是什么什么样的,这个只是特例罢了。

1、感谢兄的理解。

QUOTE:
而且正相反,通过对演义中恐有失观战者一方的分析,以及结合单挑本身特点等,观战者对本方武将比较关心或观战者眼光差等情况,更接近观战者恐有失行为的通常状态。只有在可以排除上述两个情况的前提下,才可以用观战者认为本方武将单挑处于下风来解释这个行为。

2、既然兄也用通常思维来判断,那么我们已经达成了大方向上的一致,只是兄的“通常思维”的判断与我不同。
在兄看来:AB单挑,A方的C恐有失而采取行动,通常是因为C眼光差看错了,或者C对A的关心过度;
在我看来:AB单挑,A方的C恐有失而采取行动,通常是因为A处于不明显的下风。


这个无需再讨论,通常思维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还是看哪种通常思维的判断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吧。

QUOTE:
将单挑描写中出现的一些文字割裂出来,急急忙忙的将其制定成所谓的武评设定,并机械套用到全部的战例中,个人是不赞成的。

3、先制定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双重标准,避免主观上的随意性。一会用A理论,一会又用B理论,这样得出的武评结论显然说服力不强;

兄说我机械套用,前面我感谢过兄的理解,但是现在似乎兄又不理解了,通常并不排除特例,只要有相关提示即可,怎么能说机械套用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08:47 发表
既然甲兄认为韩玄恐黄忠有失,没写恐黄忠年老。于是就排除了恐黄忠年老。
同理,孟达大败于刘封,没写诈败,于是就排除了诈败。

虽然写的是大败,但根据其他提示,我还是判断孟达是诈败。
同理,虽然写的是恐黄忠有失,我还是认为恐黄忠年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我已经说了,我认为三国演义的前后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意甲兄所说咬文嚼字的一致性,比如我认为恐年老与恐有失实际是一个意思。

1、除非有如下标准:书中明确提示诈败的才是诈败,其余情况都不是诈败。那么兄说的结论才能成立:孟达大败于刘封,没写诈败,于是就排除了诈败。

莫非兄帮我制定了一条标准,然后再来反驳我?

看来兄没有理解我一再提到的“通常”啊。书中明确提示诈败的才是诈败,其余情况通常都不是诈败。呵呵。

2、我认为恐年老是有了明确原因的恐有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3: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1:57 发表
我是按照甲兄的标准推算这一条原则,标准总是应该一致的,甲兄不能在这里就用这条标准,在那里就不用了,这样就等于自说自话。

就比如我,我不认为没写诈败就排除了诈败可能性,同样也不认为没写恐年老就排除 ...

看来我还要再说一遍,通常并不排斥存在一些违背通常情形的特例
例如,刘封的大败如果没有了后面的提示“伏兵”,当然判作真败;之所以最终没有被判作真败,正是因为有了“伏兵”的提示,有了这种提示的大败便不同于通常的大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3: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13:02 发表
呵呵,甲兄把自己的理解说成演义作者的原意,现在演义作者没有对甲兄提出意见,也就算了;不过在对待在下的文字时,甲兄把把自己的理解说成在下的原意,那可不行。

1.看了下,“过度”这个词是甲兄加上去的吧 ...

1、笑笑兄理解能力强,即使我用错几个字,应该不影响兄的理解,呵呵!

2、甲兄把自己的理解说成演义作者的原意
============================
我已经明确了承认了,我的那些观点是个人的“主观认定”,见第二节。呵呵

3、本次讨论可以结束了。最后陈词:
本次讨论的中心是:我所作出的主观认定是否符合作者意图?
结论:
(1)我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主观认定符合作者的意图;
(2)我只能说自己的主观认定并不明显的违背作者的意图;
(3)如果有人能够证明我的主观认定明显违背了作者意图,我一定修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3: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武评目标:马岱兄和笑笑兄都曾表示要将武将武力精确到武力值(当然确定的武将数目可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的武评目标层次是一样的。
2、武评思路:
(1)马岱兄的武评思路不需要“恐有失”这个主观认定,主观认定用的越少当然越严密,在这方面马岱兄的武评思路占优;
(2)于是我曾经向马岱兄请教:从吕布100如何确定张飞98?马岱兄的思路是:先由吕布战张飞,得出张飞的武力范围(96,104),然后选择98。
综合来看,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思路比马岱兄的思路“更不严密”(这个严密性比较就是我在第一节中所说的相同武评目标层次上的严密性的比较),所以,我继续我的主观认定。
(3)至于笑笑兄,不知道是否愿意明确一下自己武评思路的运用,兄不要怕工作量太大,只要确定一位武将(张飞)的武力值即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3: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13:47 发表
甲兄首先要证明甲兄所指的作者意图确实存在。

作者意图离不开读者的理解,读者一般都会将自己的理解看做作者的意图。我无法证明我的理解一定是对的,完全有可能是错的,如果真的有人证明了我的理解是错的,那么我一定修正。

这样说,好一些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4: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4:23 发表

问题就在于恐有失表示下风并不是“通常”。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个人的主观认定,我无法证明它一定是正确的,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有人证明了它一定是错误的,我会立即修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5: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4:41 发表
还是要纠正一下,我认为作者并没有通过“恐有失”来表达某方武将处于下风,我只认为恐有失的一方排除了上风的可能性,只有平手和下风两种情况下才会恐有失,如果上风,没有理由恐有失。那么如何判断是平手和下风呢,得看其他交待,多数战例有不分胜负的交待,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就是平手,我认为作者交待不分胜负是要表达场面平手的意思,对于没有“不分胜负”的交待(并没有直接交待下风的战例),才真的有平手和下风两种可能。可以看出,辨别上下风还是平手,主要在于其他条件的交待,而不是“恐有失”。

对于确定张飞武力值的问题,我也要说明一下,在确定数值之前,我已经完成了武将的分档,吕布是超一流中的顶档,张飞与关羽、赵云、马超属于超一流中的强档。然后在超一流强档中,分析他们的排名,结论是张飞大于关羽等于赵云大于马超。在这个基础上我才来确定张飞的数值,吕布先设定100,张飞的武力范围(96,104),设定张飞98是因为我在权衡比较之后认为98最合理,比97、99等数值更合理,并不是我直接就选用98了。

1、只有平手和下风两种情况下才会恐有失,如果上风,没有理由恐有失
=================================
不能同意,完全有可能出现:
某一方虽然上风,但是本方观战者关心过度而恐有失;
或者某一方上风,但是观战者眼光太差,竟然看成了下风等等。

哈哈……我们反过来了。

2、我已经完成了武将的分档,吕布是超一流中的顶档,张飞与关羽、赵云、马超属于超一流中的强档。
=================================
吕布凭什么顶档?张飞以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可以104。
莫非是因为吕布抗关张30合?可惜这对于吕布、张飞的武力比较而言属于无可比性的战例。
当然,如果有人观认定“除了吕布没有人能够抗关张联手30合”,那倒是能够支持吕布顶档。当然了,别人也还可以作出其他的主观认定,例如“除了张飞没有人能够不10合击杀纪灵”于是将张飞排到顶档。前者又比后者严密到哪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5: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4:51 发表

但甲兄需要来一个论证过程,论证甲兄的观点在三国演义中是存在的,是合理的。

事实上,甲兄一直想达到这一步,包括本文的第二节,其实也是在论证,不过就是论证还不到位而已,比如没有与三国演义的实例充分 ...

1、我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我的主观认定是不能证明的,否则他就不是主观认定。呵呵;

2、兄还是想想自己的一些主观认定又该如何证明吧,例如证明吕布的顶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5: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15:08 发表
#35先等等,先回复这个

1)还是绕不开“常理”这个概念。在没有办法从作者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时,可以用常理来等价作者意图。
比如A击败B,A武力强于B,这是大家公认的常理;那么当演义作者写了一个正常击败 ...

这个问题我已经回复过了,在27楼。兄认为下风的可能性不是通常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认为的通常原因。于是我作出了如下回复:

QUOTE:
2、既然兄也用通常思维来判断,那么我们已经达成了大方向上的一致,只是兄的“通常思维”的判断与我不同。
在兄看来:AB单挑,A方的C恐有失而采取行动,通常是因为C眼光差看错了,或者C对A的关心过度;
在我看来:AB单挑,A方的C恐有失而采取行动,通常是因为A处于不明显的下风。


这个无需再讨论,通常思维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的,还是看哪种通常思维的判断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5: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5:08 发表
1、我眼中的上下风与甲兄眼中的上下风是不同的,我眼中的上下风一定是清晰可见的,比如曹洪对马超时气力不加、刀法散乱,嘉靖本中的张飞虎牢关战吕布也是清晰可见的下风。

所以不会有眼光差出错的问题,关心则乱也不会把优势给看没了。

2、如果甲兄认为吕布不足以放在顶档,我可以与甲兄讨论讨论,但如果甲兄自己就认为吕布位于顶档,我看就没必要了吧。

1、没有把优势看没了,就是优势,就是被一些过分关心的观战者恐有失,有没有可能?

2、用兄的武评理论来看,我就是认为吕布不足以放在顶档。

至于我的武评思路中,我要用恐有失才能让吕布强于张飞,兄不同意啊,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9: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16:02 发表
1、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蠢事,比如某围棋比赛,某人明明占优却投子认负,他算错了,他糊涂了。但作者不会这么写,确实非常意外的事情,作者一定要特别交待的。

1、兄的回答我很赞同,只是我比兄少了均势的可能性,只剩下下风。均势有什么必要恐有失,观战者若确实是关心过度到连均势也恐有失到采取行动,作者一定会有所交代的。

QUOTE:
甲兄既然认为张飞等于马超,那么吕布高于马超也就意味着高于张飞

2、现在在探讨兄的武评理论,兄就不要老是提到我的武评结论,因为标准不同,依据不同,即使我和兄的结论一致那也是蒙的。

QUOTE:
2、我论证吕布比张飞强不是用恐有失的。例子有好多,就先用这一个吧,张飞天天叫嚣与吕布决斗,这次张飞夺了吕布的马,于是与吕布来了一场百回合大战。然后刘备恐有失,鸣金收军入城。平时不服输的张飞也没有再出城挑战吕布了,被吕布围城,先是刘备将马匹送回去,然后吕布攻城愈急,不得已弃城走许都,投奔曹操。对比张飞战马超一战,一百回合后同样是刘备恐有失鸣金收军,但张飞紧接着就搦战,后来又夜战。张飞对吕布和马超的表现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个显然是打到后来信心没那么足了,一个是信心十足。

说明吕布强于张飞,可能说服力有限,但说明吕布强于马超,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吧

3、不清晰。恐有失到采取行动,都不能作为判断强弱的依据,有没有信心又凭什么作为判断强弱的依据。
吕布战张飞,被刘备恐有失到采取行动,张飞未必弱;
张飞战马超,张飞有信心也未必强;
何来吕布强于马超?何来比较清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9: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16:30 发表
又看了一下,发现可能甲兄将在下说的顺序分析、优先考虑等理解为在下的通常了,专门解释一下:

如果一批类似事件中,A原因造成的占80%,B原因占10%,其他C、D等其他原因占10%,那么,在不追求特别精确的情 ...

兄的这种思路是毫无前途的。可能性如何量化为百分比?如何确定各个可能性的百分比?
我还是直接承认自己是“主观认定”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4 19: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17:01 发表
那为什么不先停下关于系统的搭建,将暂时还比较模糊的系统胚胎先直接往演义做进一步的靠拢呢?

1、笑笑兄过奖了,同为武评爱好者罢了,我愿意尽我所能的将自己的思路阐述的更清楚,以方便讨论和别人的批驳。

2、不能理解“向演义靠拢”的含义,可能一部分理解力强的人能够理解。

3、我的武力定义是从演义中来的,评比方法是结合演义细节制定的,为了完成目前的武评目标,我制定了更多的主观认定的标准,但也是在分析了演义中全部相关战例的基础上来的,我不知道还要如何“向演义靠拢”。

4、如果向演义靠拢是指更接近作者的真实意图的话,那还是算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的将各个战例解释的合情合理。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4 19: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0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23:45 发表
哈哈,我举一个例子甲兄就理解了。

一开始甲兄的理论中武力更强的那个武将必然会在单挑中击败武力较弱的那个,哪怕连续交战至三五百合甚至上千回合。后来修正为在由于演义限制,演义中一次单挑的回合数必 ...

1、我所有的主观认定都隐含了“通常”二字,只是以前未像现在认识的如此清楚,我回去将所有的主观认定前都加上“通常”二字。呵呵。

兄所举的情况我都作为特例,不排除“有武将强于对方,但是不能在百余合内击败对方而造成赢不得”,只要有相关提示即可。

QUOTE:
原帖由 dddzz 于 2009-12-4 23:50 发表
我这是为了更好的让甲兄理解我的原意而硬写出来的百分比,不然甲兄不但不明白我的顺序与优先的意思,还把“通常”的帽子扣上来,这可不妙。其实我的理解方式中是不需要具体的百分比的,我只要知道某一种原因 ...

2、能不能作为通常不是你我能说了算的;你说不能我说能,那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争论,让时间来检验吧。

3、我为了用我的武评思路完成我的武评目标,将一些较大的可能性认定为通常,是不够严密的,这一点我知道,如果兄只是一再想告诉我这一点,就不必了;
因为我觉得就完成我这种层次的武评目标而言,未见有明显更严密的武评思路,放弃了这边的稍显勉强的主观认定,却在其他地方作出勉强的主观认定,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12-5 09:4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0: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12-4 22:21 发表
甲兄看看出现恐有失的场景,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就会发现,恐有失的必要条件其实是长时间单挑,而不是下风。

不是充要条件就行。呵呵。
许、马之战充分说明,长时间的单挑并不会导致观战者恐有失。

QUOTE:
我判断任何一名武将都会分析他所有的战例,最终位列何处是综合的结果。我不会根据一个或少数几个战例就直接定论的。

兄这话我反驳了不止一次了,张飞的战例很多吧,兄从吕布推张飞,就只要推导这一个武将,综合一回试试看,看看是不是循环论证。

QUOTE:
我所说的依据也和甲兄不同,甲兄是根据某个依据就直接定论了,我不是,我仅仅是作为一个依据,还要看其他依据。依据有说服力强弱的问题,我不会因为某个依据说服力一般就不予考虑。就象法院审判时,不在现场的证据并不足以说明嫌疑人可以摆脱嫌疑,但却是嫌疑人辩护的有利证据。有铁证时,法院可以直接判案,比如颜良击败了徐晃,颜良大于徐晃,这可以算铁证,其他证据可以不用看了,引入也没用,不能推翻铁证。但铁证不是都有的,很多时候只能综合多个证据判案,法院还可以以证据不足延期判案,让警察继续收集证据,但我们没法等待,等待也没有用,作者已经不在了,我们只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案。

这个问题是兄没有看懂我的武评思路中的“武力推导途径”,当然兄有循环论证在手,自然觉得自己可以根据多个战例来综合确定武力,例如张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1: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67楼:
1、这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观战者是不是恐有失与观战者本身有关。比如张飞对马超之战,如果主帅是诸葛亮,诸葛亮就稳如泰山,不会有什么恐有失。
==========================================
兄在用自己的主观认定“如果主帅是诸葛亮就稳如泰山”做依据,显然说服力不够,我完全可以说“如果主帅是诸葛亮,他看了张马之战,也会和刘备的表现一样”。

2、我从吕布推张飞仅仅指数值而言,吕布第一、张飞第二,所以第一个确定吕布的数值,第二个确定张飞的数值,并不是说张飞的武力由张飞对吕布之战推导过来。第三个是关羽,第四个是赵云,赵云可是跟前面四人都没有战例的。
==========================================
所有武将的武力值都是未知的,所以,至少要先规定一位武将的武力值,兄说过,我们都是以吕布100为出发点。
在推第二位武将的武力值时,他必须由吕布来推,因为其他武将的武力值全部未知,根本不可能综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2: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南帝孟获 于 2009-12-5 12:00 发表
由吕布来推不甚科学,因为吕布比较有参考性的战例就是两战张飞和一次20回合的许褚。
不如以张马许典四人为基准推。这四人之间有干过200回合以上的战例,彼此之间误差小,且此四人与周边武将的单挑战例丰富,以 ...

1、由吕布推张飞跟由张飞推吕布无本质区别;

2、推出了张飞,自然可以再由张飞推出马超,再马超推许褚,再许褚推典韦,没有必要规定四个起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2: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南帝孟获 于 2009-12-5 12:27 发表

用吕布为起点,误差累计会大于以四人为起点,因为你的第一步吕布100合平张飞的误差就只有100合这么多,显然不如那四人之间200回合以上的平局误差小。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误差大了,越推到后来下梁误差 ...

1、假设吕布100,吕张差距a,张马差距、马许差距、许典差距都为0;

2、以吕布(武力值100)为起点的推导跟以张马许典(武力值都是100-a)为起点的推导结论不是完全一样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3: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南帝孟获 于 2009-12-5 13:49 发表
如果按你的1来说,那么a是不确定值,张马许典差距为0,0是定值,显然定值更加精确,事实上你是依据了张马许典为基准。只是把基准参量给了吕布。我的建议是把基准参量也给张马许典假设都算100,那么吕布到底是103还是104并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这样在你以后量化的计算中会省去很多步骤。
-----------------------------------------------------
结合你的2来说,假设吕布100,张飞为100-a,张马差距为b,由于张马的平局回合数更多,易知b的绝对值小于a,那么马超的武力值为100-a-b(a,b不一定是正数),同理许褚的武力为100-a-b-c,那么赵云的武力可以视为100-a-b-c-d,其中|d|>|a|,也就是说这样推出来的赵云的武力量化值有4个不确定因素。其中a这个因素较大。
那么我们假设张飞为基准点97,吕布视为97+a,由上图可以推出赵云的武力为97-b-c-d,少了一个不确定因素a,也就说说量化赵云的武力,直接找张飞比找吕布更加精确。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平局链条上每一环都存在误差,至于分出胜负的战例,误差更大(分出胜负很能有力地说明谁强谁弱,但是对于量化武力数值来说误差更大),在定基准点的过程中,因为吕布只有和张飞的一场百余回合以上的单挑(和许褚的20回合说服力较小,暂且不计),那么找吕布的过程中必须先找张飞,那还不如直接找张飞,把吕布看成是从张飞这个节点上分支出去的一个末端。

那么在推方悦的武力值时,以张飞为起点显然更远了。在一个固定武将数的武评结论中,无论以谁为起点,不确定因素(实则是确定的差距)总数是个定植。所以关键还是在这些差距本身的准确度和认可度,而不是以谁为起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4: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南帝孟获 于 2009-12-5 14:14 发表

如果以谁为起点都没有关系的话,请你以方悦为起点推一下试试看

太简单了。假设方悦100,方悦和吕布差距a,推出吕布100+a,再由吕布推张飞……

只要能够以吕布为起点推出方悦,那么就一定能以方悦为起点推出吕布;
只要能够以吕布为起点推出张飞,就一定能够以张飞为起点推出吕布;
只要能够以张飞为起点推出马超,就一定能够以马超为起点推出张飞;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09-12-5 14: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南帝孟获 于 2009-12-5 14:13 发表
试问在你的武评体系中,假设方悦这样的人武力值总误差为a,马超这样的人的武力值总误差为b,请问你是否觉得a应该和b一样精确?我想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优先照顾b的精确度,而a的精确度稍微粗一些也可以接受。
选张飞为基点,张飞至少和吕布、马超、张郃三人之间存在一维误差,且误差较小(总计都在百合以上),而张飞周围的三个节点中,吕布有和许褚的一个参考价值较小(误差较大)的平局,马超有和许褚的一个参考价值较大的平局,并且有战胜张郃的案例可以进一步缩小张飞与张郃之间一维误差的误差度,可以说个个有用。如果说你把吕布作为基点了,那么他周边的几个节点中方悦等人在参考系中几乎就是废物,这样的人为何要占用宝贵的一维误差?只有张飞和许褚有用,且平许褚也只有20回合,多数情况还是要找张飞。

1、我觉得a没有必要和b一样精确。
受限于原文描写详细程度的不同,不一样精确实在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他们各自尽可能的精确就可以了。

2、张合也有100余合?那么兄讨论的显然是罗本,我的武评理论能否照搬至罗本我尚未思考,目前只用于毛本,至于罗本中出现我解释不了的战例完全有可能,我的武评依据早就确定了是毛本,这一点,马岱兄、笑笑兄等人都知道。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9: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0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