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论是否真有刘备三顾茅庐一说?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3-12-27 23: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分析得有理,不过此说并不能完全抹平《魏略》与《三国志》《出师表》的矛盾

注意魏略上说:“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参照《三国志武帝纪》,此为建安十三年,为刘备兵败的同年。而《出师表》上“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按此推算,诸葛亮入伙时间最晚也在建安十二年,即兵败前一年,是刘备在新野的时候,符合《三国志》之说。

陈寿在蜀多年,不会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入伙的,说陈寿仅从《出师表》推测是不妥的,因为《魏略》也是陈寿写三国志的重要参考依据,陈寿否定魏略所记,自然有自己的见闻作证,否则照抄魏略就是了,怎么会有异说呢?而《魏略》是魏国私史,作者获得蜀国消息还不如陈寿呢,而《九州春秋》是西晋笔记类书籍,只能是收罗前世遗事,并不是从当世取材。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3-12-29 23: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说魏略所述之事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主要是根据“刘备屯於樊城”这句,而不是“曹公方定河北”这句含糊的时间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也就是说刘备是在曹操有大举南征动向,并且知道刘表马上要死后,才自作主张,南移樊城的,这很合乎情理,否则刘备没事放弃新野,自己带兵往回跑,刘表还不以为刘备要造反啊。因此我推测按《魏略》所述,诸葛亮见刘备是在208年。

而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可知《出师表》成于建兴五年(227年),由于《诸葛亮集》上所载刘禅回复的诏书为3月(三国志后主传中裴注)。由此可推测《出师表》成于227年3月前,估计诸葛亮在207年3月前入伙,才有资格说自己干了21年(实为20年余),和《魏略》所记有差距。

当然偶说的这些,估计裴松之早就研究过,所以他在《魏略》那段记载后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根本不认为《魏略》和《三国志》两说有融合的可能性。从《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与徐庶的对话中可知刘备拜访诸葛亮前没见过诸葛亮,而依《魏略》之说诸葛亮见刘备前也没结交过刘备,因此刘备三顾诸葛亮与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谁在前都与另一说矛盾,不能共存。

既然两者不能共存,剩下的就是辨析谁对谁错了。当然我们不能说《三国志》就一定正确,特别是《魏略》的质量也很高,是不亚于《三国志》的良史。之所以大部分学者采信《三国志》之说,我想大体上的原因是:
1、鱼豢,魏国郎中;陈寿,蜀国东观秘书朗。两人都以私人身份收集蜀国史料的话,陈寿占优势。其实裴注《魏略》170余条,个人印象中与《三国志》本身矛盾的就3、4条,全都在蜀书部分。也就是说陈寿写魏国的事会照抄《魏略》,而写蜀国的事明显自己更有信心,敢于否定《魏略》。
2、《出师表》作为原始作品自然最权威,诸葛亮自己撒谎的可能性不大。为了一点面子而信口胡说,诸葛亮要是这样的人也当不上丞相。《魏略》之说与“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矛盾,基本属于硬伤;而《三国志》的“三往乃见”和《出师表》的“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属理解问题,“顾”字含义之一为“拜访”,并不一定要解释成“见到”,所以二者未必矛盾。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4: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