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欧洲农奴与中国农民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欧洲农奴与中国农民
z2287507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258125
注册
2007-12-30
#1
发表于 2020-4-14 10: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個人認為用中國戰亂時代的中國農民和中世紀農奴日常去相互比較是偏見,致少雙方都用中國農民日常和中世紀自耕農去比較。如果要客觀一點的話應該要拿出些實質證據。
土地利用率方面
歐洲中世紀直到18世紀, 作物生產基本上採行輪荒制或二田制, 即將田分成2-6塊,部分種植,部分休閒,以恢復地力。播種也不是點播或條播,而是撒播。因生產方式粗放, 種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較之中國低得多。
明清時期,為應對人口持續的增長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國農民特別重視土地的高效利用。多熟種植就是重要措施之一。作物複種指數從宋代100%發展到1820年的140%,其中中國南方一些地區高達200%,江蘇更高達253%。
以肥料技術為中心一系列精耕細作農耕技術的發展
宋元時期中國肥料種類計有46種,明清時期超過100種,《徐光啟手記·廣糞壤》即記載肥料107種。不僅肥料種類不斷豐富,作物生產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漸增大。太湖地區稻作生產中,肥料與用工比重由明代的1:2.65提增到1:1。宋元農民家家都有鐵犁頭、鐵插、鐵耨、一日可耕種20畝的耬鋤,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農具、明清時代北方出現了露鋤,南方則出現了蟲梳、除蟲滑車等,還有用鹿角製成的農具。清末民初時期,由於連年戰爭的破壞、政治動蕩、管理農業生產的士 紳 集 團 (用現實中比竇娥還冤的黃世仁作例子)遭多年大屠殺,管理制度方面在現代反而出現嚴重退步(現在只比日本農會好一點),有很多時侯因為很多奇怪的理由導致產品賣不出去(黑惡勢力?),比起現代管理某國農村的村某某或村某某某集團,或許戲文中的黃世仁還算是好人呢?何況按照現實情況,窮人還清債息就可以安度春節。劇中楊白勞、喜兒、大春三個勞力,當時完全可以還清黃世仁的債息,躲賬的劇情還有欠真實。
中世紀歐洲,肥料常用的大概才十種罷,水利建設是西羅馬帝國留下,國家政策只有加稅(君主典型可參考的例子有亨利八世(大家不要只記得他愛殺妻的嗜好),農民也要向貴族和教會支付地租,中國農民該付出的,西歐農民也要付出,究竟又有什麼分別呢?
日耳曼人是本身是遊牧民族,其本身的生產習俗並不適合傳統的農業生產。西羅馬帝國留存下來的土地灌溉系統,在日耳曼人等蠻族入侵的戰爭中幾乎被損壞殆盡,身為遊牧民族的日耳曼人也不懂得水利工程的建設,加之一些地形原因,使灌溉問題也成為無法解決的事情。中世紀時期的農具種類少,質量差,大多數仍然採用人力加上鋤頭或者牲畜拉犁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
中世紀早期,農業工具幾乎只有最原始的鋤耙和木犁,且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同。農民使用原始工具進行生產,對土地的翻耕較淺。即使在後來農業工具有了一定進步,但一般只有大地產主和大貴族能夠擁有,許多農民甚至被迫用手進行翻地耕作,更不要說農奴的日子了。
除了工具之外,水利灌溉和農用肥料等方面的欠缺也是西歐中世紀早期農業落後的重要原因。這一時期的人們還不懂得輪作和休耕等解決肥料不足的方法,也缺少大家畜進行土壤肥料生產,即使後來出現了三圃制等耕作方式,也並不適用於所有土地。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防旱防洪是穩產高產基本條件,因此中國農民曆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17世紀中國修築堤堰580處,18世紀818處,19世紀394處,從14世紀到1900年,由水利建設所代表的資本形成增長了3-4倍。1820年中國的農田灌溉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30%,遠高於同期的歐洲和印度(約3.5%),位居世界第一。
土壤科學在十九世紀發展起來。早些時候已經發現對於作物的大小,如何處理土壤並不重要。根據經驗,中世紀以來,肥料施用、疏浚、輪作(作物輪作)、倒耕等都是開發的方法。
1840年,Justus von Liebig對土壤及其性能進行化學了解時,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認為土壤可以與銀行帳戶進行比較,因為植物營養被認為是資產,其存在取決於與其增長相關的作物消耗量 - 換句話說:供應肥料。馮李比格還制定了作物生長受植物營養素限制的原則,對於作物的生長而言,作物生長與需要成正比例最小。但是,馮·李比希(von Liebig)並未了解土壤組成的不平等以及其原因。基本上到了19世紀,西歐才在農業學術上開始超過東方。
耐瘠高產美洲作物的引種與推廣及生態農業與多種經營的高度發展
在現代生物和化學技術可資利用之前,耐瘠、高產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使原來貧瘠的山區、沙地等邊際土地可資利用,從而改善了我國農業生產資源的狀況。清末時這些作物在我國糧食生產中的比重已超過20%。1700至1840年,儘管中國人口增長了3倍,但人均收入並未降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於這些美洲高產作物的種植和推廣。
西歐方面雖然引入新大陸的農產品,但在向農民推廣方面其實影響並沒有比中國大。
明清時期中國發展出了多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太湖地區田豬互養、羊桑互養、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等農業經營形勢已經比較普遍。據《沈氏農書》記載,湖州地區以農戶產品養豬,豬糞肥田畝產達到350公斤。
在珠三角地區,一種將農、牧、漁、副結合的基塘生產方式17世紀日漸成熟。其特點是基上種桑、蔗或果,塘內養魚,塘泥肥田,基塘互養。據《高明縣誌》記載:當地農民「將窪地挖深,泥復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基種桑,塘蓄魚,桑葉飼蠶,蠶矢飼魚,兩利俱全,十倍禾稼。」
在西北關中地區,中國農民創造了糧、草、畜相結合的農牧生產方式。這一地區普遍重視苜蓿種植,因為苜蓿既可用作動物飼料,又可肥田,甚至可用作蔬菜。
正是中國農民這種重視物質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使得中國的農田雖經數千年耕墾,不僅沒有出現地力減退的問題, 反而越種越肥沃。美國國家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 金(Franklin King, 1911)曾經專程來中國考察農業,撰寫了一本影響廣泛的著作《四千年的農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對中國高效的土地生產率和用養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如果說,中國在近代科學和工業方面自15世紀已逐漸落後西方的話,中國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相對優勢地位一直保持到了19世紀。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農民在技術創新與技術利用上能夠結合自己的國情做出理性和正確的抉擇。那怕21世紀的中國農業比起19世紀的中國農業也完全見不了什麼優勢。
[
本帖最后由 z2287507 于 2020-4-14 11:25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4 16: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0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