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限制发言用户 |
级别 | 征东将军 |
功绩 | 274 |
帖子 | 5924 |
编号 | 244 |
注册 | 2003-9-1 |
家族 | 轩辕狼党 |
| |
| | |
|
|
|
原帖由肃杀于2004-06-08, 1:50:37发表
1、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是有的,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可就没有了。李严得名而无实,这不是刘备的本意。如果刘备不想给李严实权他又何苦一路提拔李严,最后还他叫去受遗诏。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托孤的时候会将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这是个常识。
2、青蓝兄似乎就没弄清楚什么叫颠沛流离。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就根据地没有受到过威胁,地盘稳步扩大。我就不举例子了,倘若不是捷报连连荆南、益州、汉中的地盘哪来的?请蓝兄在充分强调刘备所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定刘备最后获得的胜利么?至于截江夺阿斗这种《云别传》的记载可信度尚存疑问哪来做证据似乎不合适。
3、什么叫学以至用,学的东西要能拿来用才叫学以致用。假如学的东西用不了久而久之自然毫无兴趣,甚至忘却了。举个例子:高数是每个上大学的人必修的课程,但多数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青蓝兄可以去问问那些工作三、四年后的朋友看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积分。
继续说刘禅,既然青蓝兄提到了“富于春秋,朱紫难辩”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有一句话对刘禅的评语“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到“富于春秋,朱紫难辩”这种转变就是在您所说的那3年内完成。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就是刘禅的那个从看到不看的过程。三年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还用去看十二年么?
青蓝兄提到刘禅亲政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这是否能成为刘禅不能亲政的理由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刚好可以来形容这种心态——因噎废食。
我可从来没有任何观点是让诸葛亮回家种田的,翻翻我前几篇贴子就知道我的态度是: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
4、这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观点上面我已经提到,讲一个点。
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孩子的喜好是从哪里来的?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这就是我所说的“环境影响性格”
5、我所说的决定性格的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很多方面。人为改变环境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存在如孟母三迁。研究性格形成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至今没任何团队能够圆满完成,所以例子我也拿不出一个普遍性的来,在这一点上只好求同存异了。
6、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是刘备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这个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论证)。 我所理解的是: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诸葛亮只能参加和咨询,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刘禅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诸葛亮在自贬三级后面没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我可以认为他没有任免权。在第三次北伐后刘禅复的仅仅是丞相之名而不是丞相之实。我所引董允之事,可以证明董允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董允完全不给自己的皇帝面子。如果皇权很没有威信的话皇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落实到参政中去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7、司马迁在史记行文的时候非常仔细,关于李斯的任命很能说明问题。是吕不韦任命的就明确写明吕不韦任命,而出自秦王之手则明确表明“秦王拜”的字样。吕不韦在朝中掌大权但其权利远没有青蓝兄所想象的那么大。吕不韦没有兵权,且朝中秦宗室的力量强大赢政即位后第二年就罢免吕不韦很能说明问题。
我之前强调过赢政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赢政的亲政是有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赢正二十之后就是秦王,而阿斗则一直是阿斗。 1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
如父。”
请注意, 刘备点明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 这里是让诸葛亮摄大权还是让刘禅做主, 一目了然.
2 刘备势一路壮大跟受没受威胁根本没任何关系, 我提刘备的困难有否认过刘备是渐渐壮大起来甚至达到颠峰这些事了吗? 我只是突出兄台所忽略的事情, 刘备并非鸿福齐天, 夺荆州事实上就是在度日如年, 如履薄冰, 吴国周公谨时刻在断绝自己的活路, 刘备势力里会因为得半个荆州就觉得大松口气么? 依然还是暗涌四现, 到了刘备亲自领兵伐蜀, 难道刘禅在他老爹刚伐蜀时就未卜先知, 天天都跟三年后他老子打赢仗一样的开心无忧无虑??这小阿斗真是天生异禀啊! 得了益州曹操突然从天而降, 夏侯渊领大军屯扎在蜀汉门户里, 这小阿斗就跟他老子已经得了汉中后一样丝毫感觉不到蜀汉的危机, 到了他老子刚休息了一点时间就立刻又发动汉中之战联系两年的征战生活, 他看着他老头子从他出生到现在一路征战他这个小阿斗就感觉"无忧无虑", 真聪明的孩子啊!~` 最后到了蜀汉突然没了荆州, 这阿斗又感觉"好安稳啊~`无忧无虑啊~`", 直到他老子又亲披战袍东征吴国, 然后蜀汉大败, 南中大反, 蜀地动荡, 这17岁的小伙子当时又在想"好安全啊~`一点压力都没有".
写到这里, 我想请问肃杀兄一句, 到底是刘禅过得安逸, 还是您在给刘先生营造安逸的环境??
3
您这里提到高数, 我想问, 大学就只有高数可学? 我又要问一句, 刘禅17岁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理论学习, 学无可学了? 我说奇怪难道天下每位学子都在17岁就能学以至用了? 不需要再学习了? 如果17岁了不能参加实践"学以至用", 难道就只有"玩乐"了? 说得不好听的, 皇帝的必修课, 修身养性他哪里学以至用了???古书圣贤教下的"修身, 养性, 治国, 平天下"他又上哪去学以至用了? 他扶心自问自己修身了? 养性了?
刘禅15岁, 刘备诸葛亮以刘封尾大不掉除理掉了, 根本原因是"刘封勇猛刚强, 怕其日后会以皇义兄的身份欺压刘禅", 刘备病故, 给刘禅留下的著名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 小时候神童, 长大了弱智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不是更应该注重事实么? 刘备这样善于视人的君主, 对自己的儿子他能做出这种安排, 我是该相信刘备自己行动上的表现, 还是该相信刘禅孩子时诸葛亮对其的一句评价??兄台怎么只记得小时候和大时候的一句评价, 却忘了这其间某些侧面表现出来的事实呢?
能否成为我不做回答, 刘备的遗诏已经回答了, 我不需要重复, 很高兴的, 刘备的想法正是此子不可断事, 托孤于诸葛亮处理. 至于诸葛亮该怎么样的话题, 这点留后面讨论, 因为关键不在此.
4 对, 原来孩子17年所生活的"环境"非形成性格的"后天环境", 只有"17~20岁"的"后天环境"才是人形成性格的"后天环境". 事前17年的培养如果失败, 3年的培养就很大机会成功? 17年的培养成功, 3年的没引导就会彻底失败??
5 您说对了, 今日尚且不敢轻易对环境的因素做出妄言, 更何况诸葛亮之时乎? 是皇帝重要还是国家重要? 牺牲国家恢复发展的重要关头去培养一个刘备自己也觉得不值得一试的刘阿斗? 别告诉我刘备死后蜀汉很安稳啊~` 刘禅连这也感觉不到. 我无话可说了我. (支柱突然崩塌, 这小子不想着如何恢复,反而因为一时的不可决事贪图享乐, 兄台, 您说这是种什么性格呢?)
6 至于刘备的本意, 刘备的遗诏上面已经刻录出来, 请兄讲解讲解哪里是说刘禅有最终的决定权的? 如果真有, 李严也是托孤之一, 按他日后的争权行为, 会不在这上面做文章迫使诸葛亮让步和讨皇帝欢心??很明显,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迅速大权在握, 开府治蜀而又不受人民, 官员的质疑, 都反映出了刘备遗诏的意思.
李唐的魏征, 比董允更不给面子皇帝, 李世民的威信有损吗? 在对的事情上臣子不给面子皇帝对皇权的影响大呢, 还是皇帝不给臣面子在错的事情上坚持对皇权的影响大呢?
这里刘禅表现得最为让我BS, 也难怪事前诸葛亮和刘备就担心刘备百年之后刘禅会被刘封欺负, 从刘禅这里的不明理, 和与臣子的对话中就可以充分的开出来. 刘禅的这些性格, 根本不是17岁后的"环境"所引起的, 而是刘备在时就已经看出刘禅的却弱性格了.
也许, 刘禅有点聪明, 但是他却没有当皇帝的气概和天生的强势性格. 皇帝的权术跟聪明不是同一含义的.
7 在秦王继位, 大权已经回归. 老兄您都说了秦国有个传统, 就是王子20岁就拥有治国家的大权了. 这不是吕不韦这个相父能改变的事情. 就算事前他的权力通天也好, 当王子政过了20岁就该收敛了. 难道汉朝有太子过了某岁就能当权的传统?而且还被用到蜀汉中去了??
第二, 我是说, 赢政命李斯也是得到吕不韦的同意下才能封的, 而不是吕不韦封李斯什么什么. 历史记载, 总不会人事任命不是通过当朝最高代表反而是以当权者去任命吗?曹操拥汉献帝, 要任命谁还不是"表谁为啥啥的"?曹操这种身份对不在自己管辖之内的人都要"表". 难道吕不韦就能直接任命秦王身边的人?
有没有时间表不是一个人堕落贪乐的理由, 现在许多人面对就业压力下, 一些人也是选择了玩乐. 因为他没有工作时间表, 但是一些人却是积极向上, 他们同样没有就业时间表. 您能解释解释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