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樊城之战曹军先后投入的兵力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1-16 10: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于禁部与徐晃部的兵力,错误太明显。

于禁的兵力,《华阳国志》有明载,是三万人。这与《三国志》孙权传的记载也相符合。

凭空捏造“淹死逃散”的竟然有五千至一万,没有任何根据。


徐晃部的兵力,前后总和不会超过两万。

要是象楼主所说的,12营未到,徐晃就有了一万五千以上,就足以尝试解围了,哪里还会发生“呵责”,赵俨还阻挡的事?

关羽顿兵坚城,士气原本已经低落,加上先前遭遇大水的袭击,损失了不少的军资。还把部队分散在樊城、襄阳、汉水,别说是名将徐晃,换上谁,解围都没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史实,如果象楼主所编造的什么“集结在徐晃左右的曹军当在3.5万至4.2万左右”,那么,如此雄厚的兵力,不要说解围,就是消灭关羽也足够了,曹操为什么还要张辽大老远的加入战场?

再从战后曹操对徐晃的异乎寻常的崇高评价来看,如果徐晃有这么强大的兵力,击破了师老兵疲的关羽军队,还有什么可拔得这么高的?



所以,徐晃部的兵力不可能很多,估计前后总和不会超过两万:

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


所以,总和起来,魏军实际出动了不满六万兵力;其中有约两万是为了补充因大水所困而投敌的三万人。


由于《三国演义》等的宣传,很多人把关羽真当作了“武圣”,不愿意面对关羽失败的事实,编造出各种“客观”原因,什么曹操投入的兵力太强啦,糜芳叛变啦,等等,来为他们心目中的“武圣”的失败开脱。

这才是襄樊之战曹军投入兵力被某些人无限夸大的根本原因。

这个原因与某些人无限夸大诸葛亮北伐时魏国所出动的兵力,如出一辙。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1-16 11: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1-16 15: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1-16 14:13 发表
人中吕 鬼中羽兄本有一贴道及双方兵力,我之所以另开一贴,既是本着百家争鸣之意。但兄台上门出手,我不得不接招。
第一,《三国志 吴主传》中说得清楚:“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以明确的是,被俘虏的是三万,而不能肯定其总兵力就是三万。
第二,《华阳国志》确有“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但同时注明在这里缺了七个字(《函海》注云:“李本阙七字,有空格。”)而接下来说“羽久不拔城,魏右将军徐晃救樊。羽退还,”徐晃当时不是右将军是肯定无疑。所以,《华阳国志》的这段记载可信度要打个问号。我们再以常理推之,三万人被水淹,全部被俘,没有逃或死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第三,说“关羽顿兵坚城,士气原本已经低落,加上先前遭遇大水的袭击,损失了不少的军资。还把部队分散在樊城、襄阳、汉水,别说是名将徐晃,换上谁,解围都没问题。”当真不知从何说起,关羽挟大胜之余威,何来士气低落?直到曹军把孙权自效的信射给关的部队,士气才出现下降。“遭遇大水袭击,损失军资”更是你揣度之言。部队虽一分为三,但襄阳三面是水,隔绝汉水之关羽部队即完成了对它的三面包围,再派遣别将(见《资治通鉴》)围南面。所费军力不多。
第四,曹操为什么要调如此多部队,而且亲自坐镇摩陂?因为关羽威名太盛,而且许昌以南皆“遥应羽”,徐晃身处不明之情势,所带又是新兵,不解围当是意料中。假设按兄所言,在十二营来前只有3-5千的话,其他将领还要呵责徐晃进攻,他们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第五,陆逊在写给关羽的信中将其败于禁一战比为晋文公城濮之战,以及韩信背水一战破赵一战,按此两战尽为历史公认以少胜多一战。
所以拔高关羽一说只是某些人揣度之言。
本人以为,尽量按原始史料,而且前后对照甄别,才最接近历史。

既是争鸣,自然要上门来出手,难道要象学术刊物那样,你一篇我一篇?

第一,《吴主传》告诉我们的是,于禁兵力不少于三万,不是两万一万。

一个说三万,另一个说不少于三万,正好就说明,兵力正是三万。

第二,呵呵,《华阳国志》注明的,不是什么“这里缺了七个字”,而是这里缺了一个字”,并且留下了一个空格。而且,注明说的是“李本”这一个版缺了一个字。后人根据别的版本,已经把这个空格补上了“七”这个字。徐晃当时不是右将军,但是书中以后来的称谓称当时的人物,也是有的。即使《华阳国志》在“右将军”这一称法上有错,但前面的“三万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什么错。

至于你所谓“以常理推之”,所犯的问题在于你理解史料上的“七军皆没”时,受了《三国演义》的误导。

其实,除了后世文字中的一些想当然的材料,《三国志》及裴注,没有任何一处提到魏军有被淹死的情况,即使算上后世的材料,也没出现大规模成千上万被淹死的情况。

按常理推测,三万人都能找到高地躲开大水,偏偏这五千或一万人找不到高地了?

所以,按常理,可能只有那些无人看护的重伤员,才会眼睁睁看着水位慢慢上升,无法逃生。这类人员,是很少的,只及三万人的零头。



因此,于禁军数目为三万,这个结论既有《华阳国志》史料明载,而且合情合理。除非你硬要夸大魏军的军力,否则,无法否定于禁军三万。

第三,关羽“大胜”,是军事天灾,是提升不了多少士气的。反而,由于这次意外的“大胜”,使关羽把原定的军事目的扩大了,这会使士兵的负担加重,损失士气。另外,“按常理推测”,大水不长眼睛,陆地上已经汪洋一片,关羽的步骑一样要遭受损失,这是必然的,不仅仅是“猜测”。当然,如果满脑子都是《三国演义》的情节,甚至这场大水是关羽放出来的,那么,说关羽的步骑会受大水的损失,自然不能理解。


关羽的部队被一分为三,徐晃有一两万的兵力,自然是可以各个击破,至少是可以发动解围了。
最后,没看明白你说襄阳三面被围想证明什么。而且,其实也很难说围的是三面,极可能是四面都围上了。襄阳虽然靠着汉水,但未必就是你想象的那样,城市直接毗邻汉水。


第四,所谓“威名太甚”,就必须多派军队的说法,显然不如实际军力不足,才派张辽支持更有说服力。

12营到来之前,徐晃只有几千人。这几千人不够解围,其他将领还要呵责徐晃进攻,他们脑子进没进水史料上没说,但史料〈赵俨传〉明载: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其实,诸将为什么要“呵责”徐晃呢?下文就作了解释,赵俨在否决诸将之议后,说: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可见,这是诸将感觉樊城危险,怕担责任,要求尝试解救罢了。


第五,众所周知,陆逊信是忽悠关羽的,为了渲染自己谦下自托之意,信中对关羽进行了拔高。这个与“今置水军八十万”相仿,是不能拿来说事的。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1-16 17: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1-16 15: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1-16 14:27 发表
再说一点额外的话。我揣度关羽所以胜于禁,在于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发挥水军的优势;而所以没有接下来攻克樊城,也在于荆州兵长于水战和守城,不长于攻坚和野战。
这一点,在我的《关羽的荣辱一战:三国志荆襄论》http://blog.sina.com.cn/u/1647000237中也有说明。
我始终认为,治史应该象赵翼那样,没有太多的史料,那么最少以所掌握的同一部史料的前后、传表纪等对照推勘,去其真伪;也应该象史念海先生那样,尽可能实地。《史记》、《汉书》的成书都在二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而《宋史》《辽史》《金史》同修,三年乃成。明修《元史》才一年,真实性要大打折扣。无疑给我们后人很多困惑。

胜于禁,关健就是那场大水,把步骑兵都淹了,这些人跑到高地上面,失去了战斗力。

而关羽率的主力是水军,哪怕损失到还剩几千水军能作战,都可以战胜于禁。

如果没有这场大水,尽管有天时地利(譬如有汉水可供水军施展,春水方生使汉水水位上涨,关羽的水军可以直接驰抵襄樊城),恐怕仍然会顿兵于坚城,徒劳无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1-16 17: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9-11-16 16:25 发表
飞将兄如果有看过人鬼的那个帖子,相信就不会跟他瞎扯了。

他能把糜芳心理怎么想的都写出来,把关羽“稍撤军”的兵力精确到万人,还有什么他想不到的。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就是这种人了。

呵呵,欢送阁下退出。算你是光荣退出的,不是因为太天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1: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9-11-16 17:39 发表

不劳飞将兄,我对人鬼的逻辑很熟,我来批就好了。

一,二,于禁的兵力。史载关羽俘于禁三万人,那么最起码的,于禁军有3万人,至于多多少,这就是一个逻辑的问题了。鉴于庞德还跟关羽开打(还射中羽额),于禁来救援曹仁,显然不是来观战的,史料没说于禁军一到大水就来了,期间必然有交战,双方都会有一定损耗;汉水暴发后,关羽乘大船来攻,难道关羽一根箭没放于禁就命全军大喊投降了?而且高地是否能同时容纳3万多人呢?庞德军不是就顽强抵抗的吗?显然,关羽擒于禁时同样会收到一定抵抗,于禁或许抵抗了一阵就放弃了,部分如庞德抵抗至全军覆没。
    由于七军的“七”字,再联系曹家有着建制完整的部队(特别是中央军),总兵力3万5左右已经是很符合逻辑的推论了。人鬼想证明于禁军只有3万人,除非有史料正面于禁是来观光的,被“平地数尺”的大水淹了也不死人,关羽船没到就命令全军投降。


回复:于禁军有三万人,这是肯定的。至于是否超出三万人,华阳国志有史料明载: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这里十分肯定,于禁军数目,就是三万。

三国志也明载: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这情况是摆明了的:无所回避,遂降,根本没有抵抗的情节。换你是统帅,明知不行了,还非要对方白白杀死己方成千上万才投降?
至于关羽放箭及前期战损,数量极微(没有大规模交战),只是三万人的零头,最多可能几百人,这对于禁军三万的结论,不产生影响。于禁军三万的说法,本来就包含可能有三万一千,甚至更稍多一些,但是绝不会有三万五千这么大的误差,更不用说什么四万了。

另外,投降的士兵,显然也包括了庞德的军队。这部队军队的数量有一两千人,除了极少数随庞德死战的(估计就几十人罢了),也投降了。仅这个数目,对于弥补于禁军队的损失,也绰绰有余。

综合起来,于禁军三万,没有任何问题。




三,关羽大胜,全军损失极小就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士气理应更高昂才对。简单举个例子,2008奥运中国男篮碰到西班牙,大家都觉得很难啃,觉得拼命才能拿下(比如姚明打满全场),这时西班牙那边集体吃错东西拉肚子了,中国男篮奇迹般地战胜西班牙进入4强,你说是不是举国篮球迷庆贺的日子?这跟06世界杯在日韩举办中国才能闯进去是一样的,中国还不是拍掌称赞,总算闯进世界杯了。
    当然按人鬼你的脑子去想,球员们觉得又得多打几场球了,又得受累又不能跟约好的辣妹去嘿啾嘿啾了,那的确得降士气。

回复:关羽开始时天下掉这么个大饼,自然是士气高昂的,但是,随后就顿兵于坚城之下,犯了兵家大忌,士气必然会低落。更兼关羽军队后勤跟不上,经常饿肚子,士气越发低落了。

四,关羽先是吞了于禁3万精锐,斩庞德,围两城,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如此威名,显然会令曹魏对关羽更加忌惮,3万精锐都不足以克敌,显然徐晃那七拼八凑的杂牌军需要更多兵力才够用。曹操先是调了徐商、吕建等诣晃,两军加起来估计1万人,加上徐晃的原部7千余人,再加上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1.2万人,总兵力是2.9万左右,基本能与关羽持平了。为解燃眉之急曹操才下令徐晃带这3万人出兵救援,但关羽威名太盛,所以继续抽调张辽部。
    事后曹操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这里盛赞徐晃破鹿角十重,却丝毫未提以少胜多,可见兵力至少不少于关羽。

回复:于禁三万精锐原本是足够铁,之所以不能克敌的原因,众所周知,非战之故,乃是受了天灾。徐晃进兵时,已经没有天灾,居然还硬要比于禁更强的军队,你这脑子不知是怎么长的。这么愚蠢的逻辑都能冒出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史实,如果象楼主所编造的什么“集结在徐晃左右的曹军当在3.5万至4.2万左右”,那么,如此雄厚的兵力,不要说解围,就是消灭关羽也足够了,曹操为什么还要张辽大老远的加入战场?

再从战后曹操对徐晃的异乎寻常的崇高评价来看,如果徐晃有这么强大的兵力,击破了师老兵疲的关羽军队,还有什么可拔得这么高的?

所以,徐晃部的兵力不可能很多,估计前后总和不会超过两万: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12营到来之前,徐晃只有几千人。这几千人不够解围,其他将领还要呵责徐晃进攻,他们脑子进没进水史料上没说,但史料〈赵俨传〉明载: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其实,诸将为什么要“呵责”徐晃呢?下文就作了解释,赵俨在否决诸将之议后,说: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可见,这是诸将感觉樊城危险,怕担责任,要求尝试解救罢了。


所谓“威名太甚”,就必须多派军队的说法,显然不如实际军力不足,才派张辽支持更有说服力。
《三国志 桓阶传》:
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五,这个是最容易批的。人鬼证明荆州在关羽“稍撤军”后空虚时,往往全部引用吕蒙的话:“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既然吕蒙忽悠孙权出兵的话是可以尽信的,那么陆逊拟给关羽的信时自然也会斟琢用词。如果关羽不是以少胜多,那么陆逊这么说就显得夸大其词,会引起关羽的警觉。所谓拍马屁也要恰到好处,如此推之,陆逊的比喻自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

复:陆逊传说了关羽是“以少胜多”?你看过陆逊传没有?别听着风就是雨了。

陆逊传里说过“小举大克”,这是什么意思?一般,要完全消灭三万精锐,没有几倍的军力,难以完成。而关羽作到了,这个叫小举大克。事实是因为水灾,而陆逊故意把功劳算在关羽的头上,以示“谦下自托之意”,让关羽“意大安,无复所嫌”。
至于吕蒙的话,《吕蒙传》是作为正面材料写进去的,完全没有说他在忽悠孙权。

     

这里再批下人鬼。吕蒙的话,人鬼一直是当红宝书拿在手上的。可惜吕蒙之前也说孙权“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呢,可是孙权打了徐州多少次主意,哪次“往自可克”了?吕蒙的话可尽信乎?...

回复:吕蒙之前这段话,这在三国界已经很明白了,属于陈寿的失误。〈三国志〉虽然是良史,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譬如吕蒙的这段话,前人一再指出了。你总不能因为这么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陈寿?那还讨论什么,你直接去读三国演义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2: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1-16 21:09 发表
关于襄阳三面环水,以及城市直接毗邻汉水,不是我的想象。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七中有明确记载:“襄阳城今府城。相传汉、晋时故址。背负汉水,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以防溃决,谓之大堤。”接下来汉江条目有:“大概堤防至切者,全在襄、樊二城间。盖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邓之水从白河南注,横截汉流,以故波涛激射,城堤为害最剧也。”隔绝汉水即将襄阳与曹魏北方领土的联系断绝。
我所言的都是史料,不知道谁根本不依据史料满口随便发言,还 臆断别人三国演义。笑话!
关羽的步骑一样要遭受损失?又是哪里说的呢?
人 鬼兄老说大水决堤象水龙头往池子注水,读史方舆纪要里记载襄阳的几次治水,“唐神龙元年,汉水啮城,宰相张柬之罢政事,还襄州,因垒为堤,以遏湍怒。”什么叫湍怒?“明嘉靖四十五年,汉水溢,樊城北旧有土堤,城南面江一带皆砖城,尽皆溃决。”砖城溃决是水龙头注水吗?
三万人都能找到高地躲开大水,偏偏这五千或一万人找不到高地了?——这是什么逻辑?1998年武汉长江大水,武汉市里这么多人都躲过了,为什么还有人淹死?你不会是说武汉地方不够大吧?

避重就轻?

关于华阳国志的什么“缺了七个字”的事,是怎么回事?

还是老问题:襄阳围三面、四面,你证明这个对你的论点有任何帮助?我看就是孤假虎威罢了。其实,东北缘城部分,也是可以围的。但是,你纠缠这个什么意义?

所谓“湍怒”,正好就说明了“水龙头往池中注水”,水龙头部分当然是“湍怒”的。从你引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来,“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襄阳城正好就在缺口上。

但是,于禁的军队,则是在樊城以北的陆地上,而且,既然有关羽水军的存在,于禁的军队离汉水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推测起来中间还隔着关羽的军队。这就说明,于禁的军队处在水池中。

三万人能及时转移到高地上,也进一步证明,水位是缓慢上升的。

三万人都能找到高地躲开大水,偏这五千或一万人找不到高地了?这五千或一万,是从哪儿崩出来的?拿史料出来。你不是自称“我所言的都是史料”吗?

我否认这五千或一万的存在,是因为:第一,有华阳国志的史料明载;第二,没有任何史料有成千上万人被淹死的记载。

你的史料呢?

另外,你不会说98年大水,把整个武汉都淹了吧?

说你三国演义,你还挺不服。不服可以,不服你可以理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2: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1-19 12:11 发表
《华阳国志》 之 三万人 大较是自 《三国志》 之三万俘虏而来,可信度不是太高

姑且假设〈华阳国志〉之三万人,是从“三万俘虏”而来。

这充分说明,就华阳国志的作者所知,当时这场大水,没有发生大规模淹死人的事。

否则,华阳国志的作者不可能连这么简单的算术都不懂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9-11-24 23:17 发表
估计关羽兵力应该超过曹仁督的兵力总和(包括于禁的七军,庞德,吕常等人的兵),应该在6万以上,按资治通鉴记载,由于当时关羽兵势强盛,导致京兆金祎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和儿子邈、邈弟穆等有恃 ...

关羽强盛,说明这时关羽的军力很多,超出该地区长期所能承受的兵力,关羽的总兵力,有六万是肯定的。

但他能用于前线的兵力,我估计还是略少一些,恐怕只有五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5: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4 14:29 发表

三国志,华阳国志,还有哪国志知道你所说的“关羽淹死了不少人”的事来着?

这场大水是怎么做到让关羽损失的?哪里有记载来着?哦~~ 你想的啊~

大水来了,受水区域皆受损失,这个还要有记载?

大水一来,首先是陆地兵营淹没于水,人来得及跑,物来不及运,粮食啊器械啊什么的,都会有损失。

关羽之所以幸运地赢了,不就是因为他有水军,水军的损失比较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5: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4 14:36 发表

强盛说明军力很多?
----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看来,某人又无中生有了一把。明明有记载关羽强盛的是什么,偏偏就有些人那么喜欢YY成是数量。当然,即便魏方记载,有些人也只是喜欢取自己喜欢的,忽略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么。关羽总兵力有5万。还需要再抽兵前来攻打个仅剩数千人的樊城?还需要呼封自助?
...

强盛说明军力多。

难道强盛说明军力少?

关羽强盛的是什么?主要就是兵力,以及在优势兵力下取得的某些有利的形势。以致于不少人在这种形势下蠢蠢欲动。

关羽虽然兵多,但一分为三,又遭到战损,且顿兵于坚城,已经犯了兵家大忌,魏军正源源不断赶来,关羽形势已经不妙,呼刘封是正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6: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4 15:17 发表

请证明:关羽军屯跟于禁军屯同在水灾区。

人来得及跑,粮食器械什么的损失,那只有一个前提,关羽营地也在水灾地区。

当然,你拍个脑袋关羽就在洪水道上也没啥,反正你脑袋拍了不止一百下了。

〈曹仁传〉: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

城都淹成这样了,水灾的范围可想而知很大。

于禁是来与关羽作战的,关羽北上,也是来作战的,两只军队以及樊城,三地相隔不可能很远。

硬要说关羽屯军不在水区,请证明一下,或哪怕就是讲出点理由来。

哦,想起来了,你对三国演义很熟,经常串到演义里去,我记得你还曾经说过关羽这次战斗已经拿下了襄阳,但是樊城没有拿下。

看来,你认为关羽屯兵另有其处,倒不是拍脑袋,你是三国演义上看来的,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6: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4 15:20 发表

笑。
遭到战损-----请证明战损到需要抽兵补充并呼刘封自助的情况,5万要战损多少才需要抽点守兵补充?如果5万在攻伐,1万在防守的话。统统证明哦。
一分为三-----请证明。
军力多-----请证明。

魏国的人分析过----关羽骁锐。仅此而已。关羽强盛在于其有远备,并且水生(地利)。乘此利而进而已。

某些人,把你那所谓的证据摆出来啊。

一分为三:围城两部,机动一部。

其实,还不止一分为三呢,还有汉水里的,以及樊北阻援的,以及游击的,都算上的话,已经一分为N了。

关羽兵多:

关羽敢于进攻魏国;关羽第一期就出动了三万以上的军队,以后又一批一批地增兵。

时关羽强盛。

水生,年年春夏都发生,肯定不是关羽北进的原因。
关羽因为有远备,所以,他征集了大量的兵员,也有充足的水军战船,初步计算兵不少于六万,船不少于千数。
关羽骁锐也是一个原因,这人不甘寂寞,有便宜就想占一下(虽然常常被到处打得如过街耗子)。象张鲁、刘表一类,恐怕不一定会发动这次战争。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2-24 16:5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6: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2-24 15:54 发表
另外,我查了下字典。

强盛的意思还真没看到哪有“兵多”的意思。

http://www.zdic.net/cd/ci/12/ZdicE5ZdicBCZdicBA217709.htm

某些人非得说兵多,那真是把脑袋当无敌工具了。

胃疼,字典里恐怕也查不出有“疾病”的意思,不过,据某人常常胃疼,说其有“疾病”,那是没问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人中吕,鬼中羽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发表于 2009-12-24 17: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ach 于 2009-11-25 10:43 发表
刘表占荆州全境,总兵力约十万,关羽只占据荆州三分之一,兵力能有多少,已经是很清楚了。

要你这么算,曹操占了荆州之后,刘琦刘备只有个江夏,恐怕只及全荆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那就不可能还有两万军队了?

再看一下,49年时台湾省人口仅为全中国几十分一,那么,当年老蒋的军队很清楚了,只有几万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9: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2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