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tangliang于2004-06-05, 1:25:56发表
这是因为刘禅太没用了,胸无大志,只知道享受,这种人,不亡国才有鬼

因果关系搞错了。是因为诸葛亮的权利太过集中,刘禅没什么可操心的所以才只懂得享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禅继位时已经17岁了,这个年纪应当被视为成年人看待。按理说成年的皇帝应该对军国大事有决定权,可情况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这根本是本末倒置。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君臣关系是“政事无巨细,悉以咨之”。


董允啊,不提他也罢。刘禅这倒楣家伙军国大事插不了手也就罢了,宫中大小事务还得参考董允的意见,我就看出来刘禅被控制得死死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党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诸葛亮于建兴元年开始到建兴十二年去世执政十二年,也就是说刘禅过了十二年的清闲日子。十二年啊,突然将军国重担交到刘禅身上他肯定不堪重负。

另补一个观点:人的性格形成和完善应该就是十几到二十一、二岁。刘禅在那个年龄正好没事做。不过这东西我不懂所以也说不清楚。  


PS:一开始没姜维什么事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5, 18:26:27发表
   

这事你自己问刘备去.  倒是,  刘禅也大可以"事无巨细, 悉以资之",  那么俺们那伟大的阿斗先生在干嘛呢?` 这个就可以好好研究董允的用处了,  管得死死的? 董允至死还是严守其职责, 严禁后主玩乐,  黄皓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可董先生一去,  乱了吧?

而诸葛亮北上汉中时,  已经明言了,  若请阿斗先生亲贤臣,远小人,  政事可与蒋费商量,  军务可与向将军讨论, 俺们那位阿斗先生干什么去了?~`

事情到底是阿斗先生不可能过问政事,  还是阿斗先生没有过多去过问呢?~`

被控制得死死的??诸葛亮管政事,  你说他没人问,  到诸葛亮有别的事忙了, 他可以过问可以管了,  他又不过问, 不管, 这回诸葛亮留个官督促他做该做的事情了,  又有人说阿斗被管得死死的.  兄台到底想要证明什么呢~?`

我的思路很明确,刘禅在即位之初就应当掌握军政大权的决定权,诸葛亮作为首辅。我把两句话合一下青蓝兄就明白了。“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关系。

事情到底是阿斗先生不可能过问政事,  还是阿斗先生没有过多去过问呢?
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还是要从头说起。
刘禅17岁即位,我还是要强调刘禅是个平常人,他在17岁那年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也没有很强的权利欲望,登上皇位时刘备的话犹在耳边:(“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相信诸葛亮将整个军政大事都接下不会表示反对。建兴三年诸葛亮才南征。这两年内“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是一定没错的。刘禅是个平常人,又不是楚庄王三年不飞还能一飞冲天。至于诸葛亮北伐就已经是建兴四年的事情了,一只大鸟(况且刘禅不过是只雏鸟)要是四年不飞翅膀怕是也要萎缩了。
后主既不过问正事又不玩乐那后主成天干什么?看书还是发呆?董允的确是是严守其职责,不过不是禁止后主玩乐而是禁止后主干出失德的事情来。(三国之前皇帝被废的两个例子,无论是伊尹放太甲还是霍光废昌邑都不是因为君主的才能平庸而是君主失德。)


至于黄皓这种事我们不妨从后往前推
一般宦官得势无非两种渠道,帮君主夺权或者投君主所好。黄皓属于后者。
为什么黄皓能投后主所好?因为后主好游乐。为什么后住好游乐?因为后主没有管理政事的习惯(不习惯不代表完全不管)为什么后主没有管理政事的习惯?因为后主在即位头几年没有养成习惯,人已经惰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在刘禅问题上刘备也有难处,刘禅15岁那年刘备登基,16岁攻吴,17岁刘备病故。要说刘备有责任的话就是不该攻吴导致惨败。

再看曹睿,26岁登基就立即掌握军政大权,而刘禅登基却无实权。一只能飞的鸟和一只不能飞的鸟完全不同。
有一点曹睿和刘禅是完全不能忽视差异:刘禅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性是曹睿不具备的。可以说曹睿是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从诸皇子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如果有更优秀的皇子出现也许皇位就论不到曹睿了。

没错刘禅是喜欢玩乐,但我的重点在于刘禅为什么会喜欢玩乐。17岁应该是一个可塑性很高的年龄,如果加以适当的诱导刘禅应该能成为一个过得去的皇帝。刘禅的工作诸葛亮都替他做了那他只好去休闲、休闲再休闲。

陈涉、刘邦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的环境,处于社会底层的陈涉和刘邦在意志力方面远远强于养尊处优的刘禅。
人的才能是需要历练才会产生,在陈涉、刘邦创业时期都是自主的。而刘禅却没这个机会,至少是在他惰性产生之前没有这个机会。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13岁以后的教育重要,17岁以后的同样重要。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到完善是一直到二十岁上下的。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往后自然就越重要。
再看看赢政和玄烨
子楚在逃回秦的时候赢政母子还刘在邯郸,赢政小时候的境遇并不是很好。始皇帝九年,“王冠,带剑。”这意味着什么我就不用多说了。赢政得到秦的权利不是靠政变或者阴谋,而是二十而冠的传统。
玄烨即位的时候八旗擅骑射的传统未丢,且玄烨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皇祖母。

再说曹睿。曹睿的母亲被赐死,一开始又不为曹丕所喜,其忧患意识自然要强于其他皇子。在诸葛亮北伐的几年见倒也中规中矩,但诸葛亮一死边患一除他不也是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曹睿相对于曹丕其他的儿子自然是优秀,但做皇帝只能是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我认为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我说的让刘禅十七岁开始决事就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执政也要循序渐进从十七岁开始历练有什么问题?其实晚一年两年甚至晚十年八年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他还有兴趣。但如果晚到刘禅的惰性产生,在执政方面失去兴趣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我不想纠缠于我一句话的对于错,也许我哪一句话表达的不清楚或者让别人产生歧义。但作为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可能幸的讨论只要抓住其焦点就行了,我个人觉得不用去细抠每一个句话。


顺带说一句,刘禅可不是迟三年决事,而是迟十二年决事。在这十二年内刘禅的权力并不大,其实在将费时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6, 13:23:11发表
我要强调的事情, 是17岁的孩子或许已经具备独立决事的能力, 但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再者, 17岁的孩子除了亲自施政, 仍有一大堆东西可做, 比如习武论文, 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 直到刘备入蜀后环境相对才安定下来, 刘禅如果一点知觉都没有, 实在是让人失望了. 如果一个历经苦难的孩子到了17岁还不知道责任二字, 还需要别人来培养他的兴趣而不是他主动去发展兴趣, 实在是失败中的失败.

  

惰性??17岁就已经出惰性了, 我可怜的刘禅同志竟然在这种求知识的年龄里认为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了, 这是谁给他培养出来的? 周瑜同志家势不错, 他也根本不需要为家里的事操什么心, 他是怎么去历练出一身本事的? 江东陆家大姓, 陆逊又有过什么悲痛经历让他历练成才的? 孙权长子孙登又是凭什么自小好学, 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经常与张昭, 陆逊等咨事的? (不要告诉我吴太子不是孙登, 孙权开始还是很喜欢这孩子的). 人家就知道还没能执政, 我可以先跟诸位大臣商量学习, 刘禅呢??

17岁的孩子不能亲政, 就连书也不看只想玩乐, 难道给他执政他就不想玩乐咯? 刘禅20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北驻汉中, 开始蜀汉北伐的历程, 而诸葛亮已经明文要求刘禅开始涉政, 多咨询各位臣子, 学以至用, 谁说诸葛亮没有至于引导他的兴趣的? 阿斗先生是怎么做的? 埋怨环境不过是个逃避的借口. 不是环境使刘禅产生惰性, 而是刘禅内心里就是一个责任感不强的人.

另外瞧兄台说的, 赢正是因20而冠获得权力的难道他20之前没执政时就也只懂玩乐? 也只会说除了玩乐没别的事情可做???

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慢慢去培养刘禅的执政兴趣
这理由太高尚了,就是这个理由刘禅的权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得到落实。
我不想一岁一岁倒推在刘禅成长时刘备在干什么。拿出一个时间点就足够了:208年当阳之战刘禅两岁。刘禅成长的日子偏偏就是刘备最得意的那几年,所以“刘禅从小就过着留离生活”不成立。
刘禅不是因为玩才没事做,而是因为没事做才玩。这不需要任何人培养,只要不让他干涉政务就行了。青蓝兄总是拿皇子的例子来否定刘禅,皇子和皇帝的区别就在于皇子要有所表现才能当上皇帝,已经稳稳当当做上皇帝的刘禅需要么?


先是陈涉、刘邦,刚分析完曹睿、赢政和玄烨青蓝兄又提到周瑜,陆逊和孙登要是一个个分析还真是累啊   
简单说一下吧,周瑜在兴平二年已经在袁术手下当个居巢长,时年二十一。而在周瑜担任居巢长之前已经跟随孙策击败过江东的割据势力了,这个和内外大事尚不自决的刘禅怎么比?
陆逊,我从就《逊传》摘出两处来吧。“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情况和曹睿丧母类似)“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这个就和周瑜类似了)
孙登,孙登的情况和曹睿一样,都是诸皇子中较为优秀的那种。青蓝兄偏偏拿出这种特例来,作为皇子如果没有精雕细磨不成器的居多(不信去看李世民的儿子)刘禅就是那种没有精雕细磨的。

我说过,让刘禅执政是一个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兼立志的过程。 至于诸葛亮的那篇《出事表》所写充其量是让刘禅参,但他不能决。到后来刘禅都混到害怕大臣的地步了你说还让他怎么咨询怎么问?青蓝兄“学以至用”这四个字用得好啊,请问你让刘禅去哪里用?

最后,我分析赢政20而冠获得权力是因为青蓝兄问我他是怎么取得仲父的权力的。怎么让青蓝兄扯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赢政即位时李斯是舍人,赢政和刘禅不同的地方在于赢政亲政的日子是写入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06, 20:10:00发表
照阁下这么说,到老年再接受教育比少年时接受教育要好?

我说教育了么  我明明说的是性格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tangliang于2004-06-06, 20:26:13发表
同意,我也这么看,刘禅就是垃圾,他真要干事的话,机会多的是,诸葛一半的时间在汉中屯田或者打仗、他要干事还会没机会?和刘禅情况相似的皇帝历史上又不是没有,例如秦始皇等

我们不能因为历史的结果就去否定历史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的。从历史的结果看刘禅的确无用,但任何人都是在成长过程中转变的。就象走迷宫,不能因为走到死胡同就认为这个迷宫没有出口吧。这时走迷宫的人分析的是他到底在哪一个路口走错了,然后回到那个路口去尝试另一种可能性。赢政的例子我在前面分析过了,如果他们走的是同一个迷宫的话,在亲政这个点上他和刘禅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备的本意不是让诸葛亮独揽大权,他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协调各派别的关系共辅刘禅。

说到颠沛流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真正意义上的颠沛流离已经成为历史,刘禅的地位随着刘备势力一天天的扩大也慢慢的在提升。刘禅成长的日子是刘备事业起飞的时期,他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刘备的捷报。

我可没说刘禅不看书,为什么刘禅会贪玩呢?看书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如果刘禅只能学却没法用那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刘禅经历了一个从看到不看的转变过程。

虽然青蓝兄没有举出恰当的例子但我不会否认刘禅环境相若之下而又有志气不甘于玩乐的人的存在,但这种人并不能代表普遍性,能代表普遍性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语。

没错,我的确是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没错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能改变很多的东西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印证这种观点。但如果你往更深层次去推的话又是什么决定性格的呢?是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你接触到的人对你的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你居住的地理位置等等等等……
说回刘禅,《出师表》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只从一篇文章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首先不看史书我们也可以想到的,即使刘禅参政也不能改变的国策,无法罢免朝中重要的官员。再翻看史书看看,仍然是董允那一段:“(前略)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且不论这件事的对与错,我从中看出的是刘禅的皇权并没都得到绝对的尊重。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说到赢政忘了补充一句:吕不韦是他爹。
我的观点是:人要经过环境塑造想法然后再经过培养才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既然说到赢政那还是用赢政做例子。首先环境塑造想法,赢政小时候在赵国生活受到欺辱作为人质的他当时不可能有吞并六国的想法,充其量就是要报复这些欺负过他和他母亲的赵国贵族。
然后说培养,赢政即位时13岁,但正史并未记载赢政的师傅是谁。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李斯在做郎(我也不清楚这是个什么官,反正是小官)曾经游说过赢政他的那番话正是劝秦王统一六国的。这是在思想上的培养。
再看行政方面,还是李斯李斯在这之后任命李斯为长史后来又任命他为客卿。可以看出虽然赢政没有亲政但仍然有官员任免的权利。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07, 20:12:50发表
1  刘备本意,  李严得名而无实,  虽然与诸葛亮一起受托, 但是并未加与真正符合他权力的官爵,  诸葛亮仍是领司棣校卫, 录尚书事. 刘备还下了一道遗旨,  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 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 如果说刘备本意是不是让诸葛亮暂摄大权,  管理国事,  你觉得刘备需要赐此无上殊荣与诸葛亮么?

2 捷报? 赤壁之后争南郡,  周公谨于江陵虎视担担, 孙权外盟内忌,  周瑜更要提前入蜀,  刘备此时是捷报多多还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周瑜挂了,  荆州之兵整装齐发,  但是入蜀三年, 父子离别,(自己差点被孙夫人带去吴国, 子龙横江截救, 这一回不能说他完全没印象了吧?)  前线苦战,  捷报连连又在哪里? 最后连诸葛亮张飞等都被谴去入川了.  到了入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备还没坐稳就立刻带这五万儿郎飞奔南郡跟孙老谈判,  此时突然横空霹雳,  汉中被曹操攻破,  蜀国自此到攻破汉中之前,  有如邙刺在背,   就他刘禅一个"捷报连连"!!

3 看书确实是为了学以至用,  试问你会否因为苦学十年后因为没工作就不再学习回乡下耕种去了? 就算他学以至用,  难道没能臣他还能干些什么? 您该不会说, 诸葛亮回乡下耕田, 让刘禅自己摸索, 不要让他产生依赖感吧? 再者, 说到亲政,  如果刘禅大权在握, 他就会如你所愿的发展成贤君?  怎么不见你提提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 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辩"就是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对后主的担忧,  3年, 就让刘禅变成这个样子. 您要还是坚持着十二年的政治历程让刘禅变成那般摸样吗?

4 兄弟也没否认过环境对人有影响,  但是能有多少影响呢? 听兄之口气, 似乎在肯定只要让刘禅亲政, 他就铁定会成为合格的皇帝,  却不知"专行独断, 以及无才无德, 好于玩乐"的掌权皇帝也是一片片的存在.  真正的通过引导成才的到底有多少个?  不如兄也举举例子说说你那个"普遍性"??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是一引导一让人做别人就必定会感兴趣的.  否则现在的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即使是现在,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全部是集中在少儿时期,  而不是到了一个已经17岁的孩子才去引导他的兴趣.  

5  决定性格的环境不由人去选择,  因为人只能利用环境而不能改变环境.  所以您要求的事情, 恐怕当今世界都还没能力做到.  更别说古代.  兄台的"17~20岁"才是决定性格的关键论是何处得出的? 10岁开始到其成人, 也就是18岁, 就是决定性格的时间,  18岁以后要改变其性格, 除非是发生了一些对其人而言非常难以接受的刺激性事件.  否则根本就难以去改变其性格. 而我所认为的却恰恰与兄台的观点相反,  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的关键时间是10~14岁左右的那段时间,  15,6岁前仍能改变其尚未成形的性格思想,  17岁以后基本上只是在其已有的性格基础上去修正和完善, 而并非到了17岁才去引导.  

6 重要的人事调动自然还不能由刘禅说做就做,  难道您认为的刘备的真正用意就是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么? 所以即使按您的设想,  刘禅仍然没有决定一件事情的权力.  您所理解的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刘禅只能参加和咨询, 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诸葛亮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不是吗? 这样跟诸葛亮北驻汉中的时候有什么区别? 而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自贬三级后,  基本上已经没有任免权,  当时刘禅就是在诸葛亮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时,  给诸葛亮复丞相之位的,  刘禅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吗?
您所引的董允,  原来阁下的培养论就是不论对错,  就得给他权力去干啊? 问您个问题, 按君的设想, 当刘禅的想法是错误的,  而别人又没权力限制反对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就如罢免董允一样.  可别告诉俺只要给他决定权, 他就不会做错事啊~~`
"如果刘禅的皇权得不到尊重那即使他有参政之名又能有多少实呢?", 按您的设想刘禅又能得到多少尊重呢? 难道按您的设想他能无视诸葛亮的意见任意罢免官员??

7 吕相是不是他爹这个至今还是个迷.  但是"仲父"的身份却是无可质疑的.  
您说得太对了, 赢正在回国11,2岁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思想教育,  难道刘禅太子就没有接受过思想教育? 至于任命权,  那也是得到仲父吕不韦的认同才任命的.  在其20受冠礼之前, 赢正过的基本上就是刘阿斗过的生活.

1、刘备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是有的,任何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可就没有了。李严得名而无实,这不是刘备的本意。如果刘备不想给李严实权他又何苦一路提拔李严,最后还他叫去受遗诏。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在托孤的时候会将所有权利都集中在一个大臣手中,这是个常识。

2、青蓝兄似乎就没弄清楚什么叫颠沛流离。刘备从赤壁之战后就根据地没有受到过威胁,地盘稳步扩大。我就不举例子了,倘若不是捷报连连荆南、益州、汉中的地盘哪来的?请蓝兄在充分强调刘备所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否定刘备最后获得的胜利么?至于截江夺阿斗这种《云别传》的记载可信度尚存疑问哪来做证据似乎不合适。

3、什么叫学以至用,学的东西要能拿来用才叫学以致用。假如学的东西用不了久而久之自然毫无兴趣,甚至忘却了。举个例子:高数是每个上大学的人必修的课程,但多数人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青蓝兄可以去问问那些工作三、四年后的朋友看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怎么积分。
继续说刘禅,既然青蓝兄提到了“富于春秋,朱紫难辩”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还有一句话对刘禅的评语“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从“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到“富于春秋,朱紫难辩”这种转变就是在您所说的那3年内完成。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就是刘禅的那个从看到不看的过程。三年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我还用去看十二年么?
青蓝兄提到刘禅亲政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比比皆是的独断专行之辈,这是否能成为刘禅不能亲政的理由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刚好可以来形容这种心态——因噎废食。
我可从来没有任何观点是让诸葛亮回家种田的,翻翻我前几篇贴子就知道我的态度是: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

4、这我就不多说了,有些观点上面我已经提到,讲一个点。
教育何必提倡根据孩子的喜好培养而不是通过引导其兴趣去让其喜欢上某事呢?
孩子的喜好是从哪里来的?后天环境影响所致。这就是我所说的“环境影响性格”

5、我所说的决定性格的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很多方面。人为改变环境的例子自古以来就存在如孟母三迁。研究性格形成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至今没任何团队能够圆满完成,所以例子我也拿不出一个普遍性的来,在这一点上只好求同存异了。

6、刘禅可以独断行事而不需要过问诸葛亮是刘备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做父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不依附任何人(这个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论证)。  我所理解的是:刘备的意思本来就是诸葛亮只能参加和咨询,最终的决定权还要通过跟刘禅的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诸葛亮在自贬三级后面没有“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我可以认为他没有任免权。在第三次北伐后刘禅复的仅仅是丞相之名而不是丞相之实。我所引董允之事,可以证明董允的尽忠职守,也可以看出董允完全不给自己的皇帝面子。如果皇权很没有威信的话皇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即使落实到参政中去他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7、司马迁在史记行文的时候非常仔细,关于李斯的任命很能说明问题。是吕不韦任命的就明确写明吕不韦任命,而出自秦王之手则明确表明“秦王拜”的字样。吕不韦在朝中掌大权但其权利远没有青蓝兄所想象的那么大。吕不韦没有兵权,且朝中秦宗室的力量强大赢政即位后第二年就罢免吕不韦很能说明问题。
我之前强调过赢政和刘禅最大的不同在于赢政的亲政是有时间表的而刘禅没有。赢正二十之后就是秦王,而阿斗则一直是阿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辩到这个份上就差不多,再往下只可能离题越来越远,继续往下打太极我就不奉陪了,在此做结。

自古以来皇帝托孤均不是托给一个人,在刘备有刘彻,在刘备之后有曹睿,即使是到了清朝康熙帝和同治帝即位之时也不能免俗。原因简单:在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
“封建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蜀汉政权中出现的丞相独揽大权的现象是一种非健康的政制形态,属于本末倒置的现象。
《礼纪》云:二十而冠,一个人到二十岁就应被视为成年人看待,履行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汉朝的先例汉武帝十六岁即位便掌握实权。无论是十六岁还是二十岁在蜀汉政权中均未得到落实。

质疑蜀汉的政治生态的时候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诸葛亮,这个处于蜀汉权利顶峰的人。如果诸葛亮作为一个完人不需要负这个责任的话谁该为刘禅负责?无论用什么借口搪塞,作为实际执掌政权的丞相没有将自己掌握的权利赋予应该履行这项权利和义务的皇帝是个不争的事实。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倒~如此混淆概念我就无语了……
刘禅掌权和刘禅成材是两个概念。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丞相大权独揽君主靠边站属于不健康的政制生态。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因为君主无能就不让他掌权的理由根本不能称之为理由。

关于刘备托孤,翻遍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例子没有一个是皇帝是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一个大臣,刘备的本意我之前说过: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至于以后李严失势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在这里不做讨论。
汉武帝赐霍光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嘱咐刘禅“事之如父”。虽然以霍光为主但汉武帝在临终前仍然将昭帝托给四人所以一句“事之如父”并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理由。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分析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就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具有的意识形态。站在今天的立场认为一个领导不合适就应该让他下台换另一个上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人眼中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帽子本来就是带在头上的,我不过是指明而已。还是那句话:“周公背成王见诸侯图”不亚于刘备的遗诏。青蓝兄不妨去体会这幅图的深意。我举霍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无论臣子在皇帝心目中地位如何重要在托孤时皇帝也不会将大权完全交给他一个人,为防止一家独大皇帝必然会设置制衡的力量。刘弗陵8岁即位21岁亡故,青蓝兄如果要以我的例子质疑我的观点那就请你全面了解我举的例子的真实情况。

李严在加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的同时诸葛亮也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两个辅政大臣在地位相近的情况下,在加封一人的同时必然要加封另一个人,更何况是刘备刚死的时候。李严的地位从吴蜀通好开始下降,到南征时已不能和诸葛亮相比,到了北伐就已经边缘化了,李严的问题与我的基本观点联系不大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托孤的时候是托给一个人的,在历史上也没有一次在皇帝托孤后托孤大臣间不存在权力斗争的,倘若否认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拿我也只有笑了。
回应最后一点:
还是我上面说的那句话:刘本的本意是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共同辅佐刘禅。二人既可以协调内部各派系关系也可以相互牵制防止某一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凌驾于皇帝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刘禅的皇权就可以得到保障。
只有在刘禅的皇权就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可能决事。
在一家独大没有制衡力量后,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是臣子会将权力还给皇帝的,皇帝除了搞政变就是等待这位辅政大臣自然死亡。

明确一个问题
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这就是我的基本观点,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我谈的是一个点青蓝兄却在有意无意间将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重申两个观点
第一:是12年不是3年
第二:刘禅成材和刘禅掌权是两个概念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即使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仍然是以舟的利益为先。只不过是舟充分意识到水的重要性而已,千古名君也不过如此。倘若连君王至上的基本常识也要质疑的话不如连封建社会的性质一起质疑。原来几千年来那些打破头也要去抢那个唯一的人都是疯子。   
回顾中国思想的发展:儒家扶摇直上定为一尊,墨家迅速消失成为绝响,法家名亡实存千年不绝。这正是对君王至上这一观点最好的注脚。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禅17岁即位还需要别人辅政也不是特例,宋武帝死后,17岁的太子刘义符即位由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辅政。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民重君轻不过是儒家的一个部分,仅以一句话是不能概括儒家的。儒家成为一尊的原因是儒家所强调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宗法等级秩序稳固。在维护君王统治这一点儒家和法家是相通的,相比法家赤裸裸的功利儒家显得更为温和。所以说先秦儒法两家是儒表法里,在秦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制不过是秦制,法也不过是秦法。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青蓝兄不妨去翻看史料将我没有写上的那半句话补上,看看那半句话说的水是国家还是君王。
托孤、辅政不过是名字不同,托孤的目的就是为了辅政。刘义符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四个辅政大臣达成废帝的共识刘义符便黯然下台。仅仅从字面上分析托孤和辅政的不同不如静下心去分析实例。
如果连封建社会皇权为尊的大前提都质疑,那关于刘禅的讨论就根本没有必要。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退一步来讲,封建社会讲的是“家天下”。行废立之事并不能代表臣子不忠,关键是即使废立最终政权仍然要从宗室中找出一个人来,将政权交到他手中。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水可载船,也可覆船。”
民重君轻不过是儒家的一部分,我讲的皇权独尊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准则不是全部。儒家之所以成为一尊的原因我已经在上面提到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宗法等级秩序。
皇权至上还是国家至上,王莽有废立的能力但他仍然要当皇帝,为什么?因为天下仍然是刘家的天下,不姓王。
权臣之所以是权臣就在于权利不受制衡,所谓的一家独大凌驾于君王之上。既然已经一家独大,那么反对的声音就是微乎其微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昏倒~
我说王莽时仅仅是在证明,皇权至上还是国家至上,即使实际掌握国家的王莽最后也要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掌握皇权。怎么又扯到诸葛亮身上了?
再次昏倒~
我又啥时候定义诸葛亮为叛臣了?我连行废立之事的臣子都没全部打倒更何况一个连废立都没有打算的诸葛亮。更何况我还有那个“家天下”的概念呢。
古来托孤者哪位是没有制衡力量的?我反复强调政事无巨细,咨於亮决於禅是我的态度。
刘备活着阿斗还“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呢,刘备死了几年他就“富于春秋,朱紫难辩”皇权至上是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我把统治阶级这一概念再拿出来那又复杂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不要提刘封,这事主要责任是刘备次要责任就是诸葛亮。杀刘封固然可以稳固刘禅的地位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削弱了本来就不强的宗室力量。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时期连成年皇帝都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兄弟相残的事多了,不在于皇帝的年龄。
刘备做的是消除可以威胁刘禅的力量,在这一点朱元璋做得也不差。朱元璋在干掉跟随自己多年的臣子时似乎朱标早已成年。


君王都希望有一个有才能且殚精竭虑而无夺取皇位之心的臣下。历朝历代大肆宣扬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中国人的心态在于偶像一定要是完人,所以拔高一个人就会在全方位为他贴金。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朱元璋除掉功臣的理由和刘备相同,朱标无论在年纪能力都远大于刘禅。杀大臣给继任者铺平道路和继任者无关。

中国的造神运动那是一等一的棒,“忠义神武灵祐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就是个颇为现实的例子,李敖把“伤人呼?不问马。”解释成先问人后问马也是个例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个世界上还是站在利益那边的人比较多。蜀国上下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不会质疑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集团。

除了刘弗陵之外我还举过不少例子,在襁褓中者有之、成年者也有之。托孤不过是一种隆重的形式,死揪着托孤的形式不如去分析托孤的目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李严注意到诸葛亮违反封建社会基本准则且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在政治上李严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陈寿的《三国志》纪录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倘若连陈寿的史德也要怀疑那又何必去看《三国志》。
在刘备和刘封死后成年的刘姓宗室力量根本没有。皇帝并不是整个利益集团中一份子那么简单,他担负的责任是主导整个利益集团。(主导: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皇帝失去权利并不能简单的分析为和整体利益集团利益发生冲突,有可能是一个比皇帝更具代表性的人物出现取代皇帝的角色,还有可能是外力因素影响,或者试图改变利益导向失败等等等等。实际放到刘禅和诸葛亮的例子上来原因就是诸葛亮扮演的角色比皇帝更能代表荆襄士大夫的利益。

我分析历史事件不会局限于当时的朝代,联系上下的历史找出在历史中与这个事件相似的其他事件并且分析出其中共性,基于对历史共性的承认这一前提对单一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的方法没有历史的局限性,并且可以找出在历史中遗漏的点。
如果将这种方式看成简单的类比,那么一定是在看我的观点时遗漏了我对历史共性的阐述,我只能表示遗憾。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刘姓还有成年的宗室么?益州之民和各益州官员要分开看,益州之民得到相对清明的社会环境,益州官员虽然不能进入权力中心但仍可分得一杯羹。益州土著士族受压迫惯了,刘备、诸葛亮相对他们前面的那几个执政者对益州土著士族的政策有所缓和,不过益州士族对于诸葛亮的质疑也一直存在。
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和李严才是能稳定益荆之争的不二之人选。当然诸葛亮自己也有这个能力。

(共性:相同的,共同具有的性质。)如果没有共性仅研究孤立的历史事件,目光未免太狭窄了。每个例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我无论拿出什么例子都是为了阐述这些历史事件的共性不是简单的拿例子比例子。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用共性推导出千人一面就是走极端了。我说共性不过是拿出一个大方向,肯定共性
是解决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不会因为视角太窄而去钻牛角尖。
您老兄倒好,索性用共性抹煞掉一切。然后将这个结论套到我脑袋上得出我“先提出的观点的正反两方永远是那么的差别巨大. 却又不符合实情。”这么个论调 。却不看我的论点都是有度的,您一理解就过犹不及了。

益州土著是南蛮可我说的是益州土著士族,这可是两个概念。

为什么说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和李严才是能稳定益荆之争的不二之人选。
刘备安排诸葛亮和李严同受托就是最好的证据,不能因为李严的地位低于诸葛亮就否定他,这两个人同时肩负着协调内部派系的任务。我还没见过托孤这种事情皇帝会弄两个一样权限的大臣(要真这样不是皇帝脑子坏了就是皇帝盼着这两个人相互内斗),托孤有主有辅将权利合理分配这明明是“共性”有什么特殊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helan于2004-06-14, 22:59:15发表
不知道“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句话何解?难道只是管管永安军事的意思。那好象称不上托孤吧。  

1、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2、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李严留在在永安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防吴,他至少应该有权调动整个东部军队的权利且不受诸葛亮节制。我猜测在李严留守永安的时候应该和某人有协议,在吴蜀关系缓和后他会回到权力中央,但问题就出在因为某种原因他始终没有回到成都反而被边缘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站在"君权至上"这一个基本点上就是一个大方向。当我发现老兄在这一点上和我有分歧我就停止了关于刘禅的讨论如果连封建社会皇权为尊的大前提都质疑,那关于刘禅的讨论就根本没有必要。
根据历史上所有托孤的例子得出的共性:
1、皇帝托孤不会将所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托孤大臣中必然会出现内斗
3、内斗的结果是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4、皇帝若想要回权利只有政变或者等待托孤大臣死亡

我也没有把把一切责任往诸葛亮身上推。 我的观点在前面已经有了:刘禅不能掌握政权,阻碍了刘禅的成长,在这方面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李严的资格在于李严是诸葛亮同乡且为东州集团代表的身份。倘若他实际权力却全都受制于诸葛亮之下,那他凭什么去监视诸葛亮。刘备总不至于让他调动永安的
驻军去硬碰中央军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2和3是因果关系,在托孤时基于第1点皇帝必然要分权,受托的臣子通过2达到3。
4典型例子:霍光、多尔衮、敖拜,非典型例子:司马懿。当然还有废帝着一种可能我没提。
[葛亮的权利刘备肯定为主辅,在成都经由荆襄派势力和平演变成为独大(刘禅无异议),李严在永安无法制衡。]

李严要是有司马懿的能力就不会混到被贬的下场。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4-06-15, 22:42:14发表
青蓝讲的“总不能诸葛亮送刘备灵柩回成都就应开始夺权”,其实很有启发性。

很多人总是讲李严身处边防,和人争权很吃亏,究竟是时候开始吃亏,无疑就是诸葛亮送灵柩回成都就已经开始了。李严没有多少政治头脑和智商,没能看到这一送的厉害!

这话我同意,我在上面的贴子有论述[诸葛亮的权利刘备肯定为主辅,在成都经由荆襄派势力和平演变成为独大(刘禅无异议),李严在永安无法制衡。]
其实看看诸葛亮送灵柩回成都时各派系人员所处位置就很清楚为什么诸葛亮到成都不久后就“事无巨细, 皆决于亮”而把李严扔到一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3 17: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59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