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家觉得单田芳的评书好么?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发表于 2007-12-13 09:0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恩,张少佐不是单老的徒弟……人家老爹张振佐也是名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发表于 2007-12-13 11:0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评书是口头艺术,追求的就是现场效果,经常是越热闹越好,所以往往整体结构很成问题,譬如《三侠剑》和《雍正剑侠图》,都是一续再续,部头很大,但常常陷入情节重复,很难说有多少可读性。单老的评书整理文本就都不是很好看。而像《兴唐传》这样经过精心整理,去芜存菁,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本子,其作者本人陈荫荣说书时却并不叫座,包括后来连丽如用这个本子说的《大隋唐》,影响力也不尽如人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发表于 2007-12-14 16:0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rose9 于 2007-12-14 13:46 发表
还不喜欢说书的把神魔段落的情节改编成现实情节,比如《薛家将》这样大量神怪内容的书成现实故事后就太乏味了。不过这个倒不是单田芳一个人的问题了。

我就是强烈喜欢“怪力乱神”的情节!

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按搜集者的主观意愿和价值观擅自改变民间故事的内容,他们凭什么有权对话本故事随意更改???
(貌似离题了)

很多神话情节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用到说书里会对人物塑造、情节铺叙、故事结构等有损害,不如剔除。
你像说唐三传里,金璧风大摆诸仙阵,黄眉童子二次下山,唐僧师徒取经功成返回东土,路过帮忙破阵这样的情节,很有趣,但你要按照长枪袍带说隋唐,这段却改成花袍带,明显不对味。
类似的还有杨家将里的天门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发表于 2007-12-18 09:4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rose9 于 2007-12-16 06:11 发表
这个话题见仁见智了。
我觉得仙怪情节只要不是特别离谱(比如像唐僧这个例子),还是应该保留”仙怪“情节。

要不然,全都是”某某大将罩袍束带,系甲揽裙,三声号炮,杀出辕门。。。。见对方一员虎将,于是拱手报过姓名(中间还有n句废话性对白),然后二将马打盘旋,战在一处。。。“--多没劲呀。

《三国》《水浒》之所以好看,在于文字把每场战斗、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很有个性。既然评书不可能像文字那样细腻,就不如加点好玩的作料吧,来几个超人,天上飞几件法宝又有何不可呢?

我觉得,之所以这样的作料不加,应该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评书是可以很细腻的,甚至可以说,评书是要比成文付梓的小说更细腻的创作。

看一段《金枪传》吧

QUOTE:
两下战鼓齐鸣,各催坐骑,哇呀呀的暴叫,高天虬把大耙子抡起来就来了。再看七郎,拿了个怪姿势,里手前把换成后把,外手后把改为前把,斜着身子,在马鞍桥上悬起半拉来,拿枪尖指着高天虬的前胸就来了。天下只有懂得十二绝命枪的人才能瞧出门道来,满场就只有五个人瞧出来了:头一个是金枪教手王源,是他亲传亲授的,不必讲了;二一个是令公杨继业,他虽然没练过,但是他听老父亲念叨过;第三个是东平王高怀德,他是这一代里边的第一条名枪,打遍天下无敌手,一瞧七郎这个把式,恩?有点意思;第四位就是高怀亮的儿子高君佩,他看着这个想起来老山王当年教给他的那手“单杀手”来了,哦,原来是要用这个枪法;第五位呢?就是六郎杨景杨延昭,他一眼就瞧出来了,今日儿个一出马七弟的这个姿势不对!但并不知道他是要用什么招。书中暗表,七郎今天要用的这个枪法名叫“单杀手”,乃是汾阳王郭子仪所传的一套枪法,《六合枪谱》有云:“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闪赚花枪!”说的就是这路枪法,是杨家枪法里的第十一路“单杀手”,里边包含三手枪法,叫“单把枪”“朝天枪”“琵琶式”,最后一手“琵琶式”就是绝命枪,也叫“转角式”、“献爪式”。

有个赞:

单把夜叉探海式,孤雁出群把敌降;
朝天敬香反臂插,将军单手举鞭扬;
白牛转角抱琵琶,得手青龙献爪强;
一十一路单杀手,卸甲威服见虏枪。

七郎拿的这个把式,就叫怀抱琵琶、白牛转角,里外手拧着劲来。干吗呢?他这个前手是虚,后手为实;里手叫着劲,外手是活的。马往上撞,高天虬两丈多长的大耙子抡圆了要砸七郎,七郎早就看准了,紧着一夹马,前把握紧往耙子头上一绷,这手叫勾绷,是往后带着斜下一绷,耙子就得偏开一点,就这一点就成了!打闪认针的工夫,借着这个绷弹的劲,七郎把前把松了,单是里手后把,噗噜!就奔高天虬的膀子来了。要按素常来看,这个时候七郎的枪根本够不着高天虬呢:枪长丈六,耙长两丈,还差着四尺呢,高天虬的耙子能砸着七郎的时候,七郎的枪可扎不着高天虬。但七郎使的这手儿单杀手枪,后把单把,就把两把之间的三尺给富裕出来了,再加上一马冲锋,一绷一挫之后,七郎的枪就够着高天虬的膀子了。七郎留着一手,稍把枪偏一点,噗楞!把高天虬肩头的狼吞口兽头给挑下去,胳膊上的牛皮甲叶子就都掉了,哗啦啦啦!高天虬的胳膊被往后一顶,这个耙子就没砸下来,要不七郎的脑袋也悬。所以这个就叫绝命枪!前把勾绷进挫,那劲就跟怀抱琵琶似的,劲死了手不活,劲松了你绷不出去,象叉锤这样的重家伙,靠绷枪根本没法护着自个儿,用绷枪就是要缓这一点工夫,得手以后紧接着一个“青龙献爪”,取敌将的咽喉,趁着还没砸下来就得把他戳下坐骑,所以说不是敌死就是我亡。高天虬扑通从金睛兽上折下来,这金睛兽还纳闷呢,我家主人从来没这个样儿啊?怎么才照面就打我背上掉下去啦?君臣看台上是哄然大笑,看热闹的就能看到这一点儿,都琢磨着原来这个高天虬不经打啊?那牛吹的,合着满不是那么回事!才碰面就叫七郎给捅到马下来了。只有那五位替七郎捏了一把汗,在心里叫好!

加几个超人,来几个法术,可能就把前文辛辛苦苦推出的精妙武艺和勇将形象全破坏了,得不偿失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发表于 2007-12-18 14:5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转个别人的观点,觉得很有道理

QUOTE:
原帖由 燕赤侠 于2007-11-30 8:06 发表
呵呵!谈谈我的想法。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那种去掉迷信或原书不合理、不紧凑等内容,精练中心突出的评书,整理评书应十分有这个必要。比如说,迷信与神话不同,神话的书你去了神话那叫什么,迷信则不同,未卜先知,一切事件发展尽由天意左右,这就是一种束缚故事能动发展的因素。其实我理解大家的想法,是想让许多东西能完整的天然的保留下去,尽量保持其固有的东西,这很符合顺应目前社会的一种喜好和追求,但早期评书传本与新编传统评书又不同,我感觉保持这些还是从原著小说或古本文献以及曲艺早期传本里来保存和保持的好,特别是古典小说和收存于民间的大量曲艺财富,非常有保留和挖掘的必要,这里面的东西体现了智慧也反映当时人的想法,越时间长越有研究价值。但,如果我们整理和改编评书艺术,只是一味的按照古本小说或原著来描写和塑造,那其实出来的也只是一套古典小说白话本,按这种创作思想发展,隋唐系列书就都应内容差不多了,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不管是单老的《隋唐演义》、马老的《忠义响马》、陈老的《兴唐》都已是没有了神话迷信内容,而同时他们对于同样一个故事的发展相互间的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和演绎,正因为抛开了许多原有故事的束缚,故事才得以广泛的展开,可见,让许多东西进博物馆是必须和有急迫性的,但还是把那些古典小说原著和民间流传的古本内容送进去的好,今天我们的评书创作和整理,还应根据实际内容来处理。就象本帖专门提到的《征东》这书,徐茂功从开始就能预料到有个叫薛仁贵的人会去征辽,并左右整个场面,他到哪天出现,包括开始的一切波折他都知道必须要出现,不到火候,根本不能让他出来,这确实让人不舒服和难以接受,早期的人会接受这种说法,因为那时的人感觉这么说很正常,会感觉有趣,现在我们再说,一味的延用就显得全书缺少令人信服的支撑骨架,改动是必要的,只是怎么改,那就需要动些脑筋了,《两辽王》对此一骨架所做改动,无疑是个大手术,虽只动一发却使整个故事发生了基本性的性质改变,使此书的水平提升了一个大档次,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06: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