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关于教育改革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09-11-13 18: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关于教育改革

1. 现存教育制度最主要的两大弊端

  

1.1          错误的教学理念扼杀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这个词一向是某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的代名词。几乎每套教材,每次教改都会把这个词放在嘴边,大量的教育者都带有为当代学生创新能力担忧的情绪,可是却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地研究过,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究竟是怎么丧失的。

  

创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对他/她所处的这个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正如洛克所说:“每个婴儿都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既包括后天自我所经历的内在、外在的表象,同时也包括后天所受到的教育——知识的直接载体。

  

那么,既然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全部来自于后天,那属于人本身的创造性又是从何而来呢?简单地说,新颖,就意味着不同,创新就意味着与原有的成规或方法所不同的行事方法,或称之为“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其积极面带有对一种事物的新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方式,而消极面就带有对原有模式的抵触和挑战,甚至是质疑和否定。没有对旧成规的质疑和否定,哪来创造新模式的动力和理由?

  

在整个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上,质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质疑,就不会有任何创新和进步。对于教育来说,质疑的能力的培养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认知,使其能够对他们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各自的优劣。这个品评优劣的过程,恰恰就是对成规质疑的训练。而目前中国教育所缺少的,正是这一点。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对于一个定律,一类学说或一套世界观,只要是被既定为“正确的”知识,鲜见任何挑战和质疑,也从未为学生展示其他的知识和学说的可能性。这种单一模式的知识体系才是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举例来说,在物理教育当中,几乎整套高中课本都严格地符合牛顿力学模式的世界观,包括分子学、电学、力学在内的所有知识范畴都严格地隶属于牛顿学说的世界模式。而对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学说等产生的世界观,完全不予提及。这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一种假象:当前的物理学是完整统一的,不存在漏洞和质疑可能的。某一种理论,某一种学说,可以完美地解释经验中的一切表象,并且不同层面之间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于是其他形式的学说体系,尤其是与当前所承认和被教授的知识模式有冲突和矛盾的内容,便被直截了当地不予提及,以免使这种完美的表象受到影响。这就是限制和扼杀学生质疑能力的根本所在。

  

可能很多人认为,以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完全不可能理解洛仑滋变换方程或者电子云等较深的物理知识,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之包含在高中课本当中,即便略有提及,大部分老师采取的方式也是略过不讲(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我让学生回家自己看了,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不包含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老师都不屑于讲,学习压力如此之重的学生有几个屑于去看?)。然而我要说的是,并非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广义相对论之流的高端知识(其实在西方完全是基础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给学生展示在书中既定模式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从而扩展其思维方式,使其有能力对现有模式提出质疑。

  

有不同,才可能有比较。有比较,才可能有质疑。有质疑,才可能有创新。

  

  

1.2          过大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山东目前的(教改之前)高中教育强度来看,学校对于学生时间的利用基本已经达到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高中学生每日在校的最短时间从早晨6点50至晚上9点半(夏季更晚),除去午饭和晚饭总计2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时间共计12小时,强度为正常从业人员的150%。高三学生没有双休日,每月放假时间大约2天或者更少。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种高强度的教育对学生意志的磨练,对于能够坚持下高中三年的学生的未来学习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可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如此“磨练”中走出来的高中们,这些在高压下终于获得了优异成绩和“丰硕成果”的天之骄子,却在大学里每天上演着逃课、网吧通宵、挂科补考甚至重修的怪事。

  

过高强度的教育,真的有可能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练,甚至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吗?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在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就大学生,尤其刚升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来看,普遍不无正业,毫无学习积极性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过高强度的高中教育。在高中,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仅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精神也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摧残。每一个年轻人都有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如若对其进行正向培养和适度的引导,则会自然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劳动改造式的工作强度和永远不会结束的考试和作业却让每个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轻人不得不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就导致了他们一旦离开高中这个樊笼,来到大学这种高度自由缺乏限制的环境中,习惯于被逼迫学习的他们自然难以自持,很多人直接把恼人的学习抛诸脑后。

  

诚然,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在适应了高压环境之后一旦解放,这种惰性就会变得更加强烈。但是在谴责学生惰性的同时,教育者们是否也应该反思,高中教育的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对于国家“未来的栋梁”真的产生了益处么?升学率冷冰冰的数字所体现的所谓教学质量与学生完善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求学精神,究竟孰轻孰重?


  

2. 教育改革可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现存制度进行改良

  

教育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如何大规模的教改,都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当中的一环。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国家的根本必然牵扯着无数的利害关系,在所有这些没有被彻底改变之前,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必然无法被彻底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如此,当前教育如此弊端仍然使有责任心的教育者所无法坐视。那么,我们就应该自问,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中的教育改革究竟能做到何种程度?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两个前题。第一,如果国家不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那么高考仍然是残酷的,高中教育也是必须为高考进行服务的;第二,如果高中教育仍然被定位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提,那么其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永远不能和其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相提并论。

  

有了这两个前提,我们在来讨论究竟我们还能做什么的问题。

  

第一,作为对中国当今物以稀为贵的高等教育的资格进行筛选的高考进行准备的高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诚然是能让努力读书的学生有一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种想法未必一定要建立在令人难以忍受的学习强度之上。众所周知,尽管国家目前仍然实行着极不公平的不同省份不同分数线的原则,然而每个省份内部却是统一分数线的。那么也就是说,整个山东省内实行着如此高强度的教育,完全是在自己逼自己。水涨船高,同样,水线低了大家都会轻松。如果这样一种共识能够达成,那么学习强度上的弊端必然得到极大缓解。但是显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有的教育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如果我们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强度,但是有人却无视这种共识,始终保持高压政策,那么吃亏的岂不是我们的学生?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总还有那么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强制执行。如果教育改革者真的有为学生减缓学习压力的诚心和决心,那么强制一定范围内所有高中教育体系减轻教育强度是唯一的可行可效之策。

  

第二,作为对于大学教育做准备和铺垫工作的高中教育,打好基础,打牢基础永远是比所谓生活技能等等细枝末节更加重要的工作。很多老师犯愁像缝沙包这样的“生活技术”该如何在实际成绩中有所体现?其实,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完全没有必要在这种末等技术的教育上下工夫。既然学生到高中里是来学习基础知识的,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教授给他们本不需要的技术性能力——真的想上完高中就进入社会的人,完全可以去技校嘛!而学术性学府所更应该教授给学生的,应该是那些可以促进他们获得更多益处的基础知识性能力。譬如说,更加广泛和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世界观,除现有知识框架外更多可选性的学术理念。这些东西不必过深过多,点到即止,只秉持着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的目的,用不同的理论体系使其有对现有体系进行比较,从而进行评判甚至是质疑的能力,这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考核性方面,理论性教育也显然比技术性教育更有优势,而这些理论大略本身,也为即将转精于该领域的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了基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09-11-13 21: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现代版科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 00: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09-12-31 22:51 发表


这种东西对美国造成的影响非常深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先谈谈我的一点思考。我上学的时候有老师说过,目前美国学生还在学理工的只有17%。我的老师给大学生们上课考试,我帮忙批改试卷。所有的题目都不超 ...

你这是在用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去衡量美国,美国的强大之处恰恰在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美国的发展方式与其它国家不一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美国人

美国提供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环境,吸引全世界各地最有才华人纷纷投奔美国。而正因为美国个移民国家,这些人通常会选择留下来,外国人就变成了美国人,以后继续如此。

而日本和德国永远赶不上美国,就是因为民族的因素,这个两个国家不接受外国人,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日本和德国的一切人才都要靠自己培养,而且这两个国家人口有限并且老龄化严重;美国不需要自己培养人材,美国直接让外国最好的人材变成美国人

中国的潜力在于人数够多,只要很少比例的人培养成人材就够了。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人材,中国的问题主要在于制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5 13: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zsxmmhd 于 2010-1-5 11:35 发表

移民还有个问题是,这些移民的人大概会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还需要本土那些废柴呢?这些废柴根本降低国家竞争力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美国不存在“本土人”,所谓本土人都是移民后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5 14: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congwanshui 于 2010-1-5 11:49 发表
虽然技术人才是外来人,但是领导岗位可绝大部分是本土人, 美国人一出生就在被教导怎么玩politics, 也就是培养所谓领导了,而中国学生被叫到怎么顺从,最后也就是稍高级点的打工仔!

那倒不是,美国也有很多本国出生的科学天才

主要是社会文化的问题。美国青少年对科学研究一类的没兴趣,美国青少年最向往的是当电影明星,在娱乐界发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5 14: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congwanshui 于 2010-1-5 14:05 发表


这个确实,不过这里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那群人工资高,但是到了该提拔的时候, 最先想到的又是那群politics了, 我倒不是说美国佬这种做法就是好, 我个人也相当鄙夷。

中国不也一样嘛,搞技术的不如搞政治的收入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8 08: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是回到教育制度的问题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4 19: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实际从文化角度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尊重智力的国家。在美国社会文化氛围中,科学家/工程师一类的人被人以有色眼光看待(被人当成nerd)。青少年在校园中成长期就开始了,在美国校园中最受推崇的男生和女生,是玩美式足球的和搞啦啦队这类“无脑型”的人,而对科幻/技术一类感兴趣的人被标上"nerd" "geek" “loser" 等歧视性的标签, 总之就是四肢发达大脑平滑的受欢迎,读书好的不受欢迎。但是美国政府对高科技的重视,对专利权严格的保护,众多吃技术饭的公司,国家的研究所,最先进的设备,优厚的回报等等这一切构成的制度,决定了美国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

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推崇的是文质彬彬,满腹经伦的人,鄙视的是粗犷无脑的人(跟美国正好相反)。但中国的问题是官僚,腐化等等。中国是个官本位国家,一个人的社会待遇与他能创造多少产值没关系,而只与社会地位有关系。

可以说,美国胜在制度,而中国输在制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4 21: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Oskarlre 于 2010-1-14 20:45 发表
制度,又见制度.... 我发现啥都能扯到制度上去.

你说的这个没错: "从文化角度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尊重智力的国家。在美国社会文化氛围中,科学家/工程师一类的人被人以有色眼光看待(被人当成nerd)。青少 ...

又见人均资源论

那你又怎么解释日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4 22: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美国也只是有些制度相对较好,还有些很差,比如美国的医疗制度和司法制度,在我看来是相当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5 06: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Oskarlre 于 2010-1-15 05:17 发表
。。。。。。。。。。。。。。。。。。。。。。

就算是最初起步还是明治维新的功劳,也就是制度改革的功劳。相比同期中国,你能说日本没有制度优势?

中国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变法与改制才能让一个国家强盛起来,与资源并无关系。

[ 本帖最后由 tonyget 于 2010-1-15 06: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5 06: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更别提世界上有不少人均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的很烂

比如南美一些国家,以前相当富有,后来越发展越烂,这难到不是制度的原因?

阿拉伯国家资源丰富,富得流油,但是还是没有什么工业能力,这难到不是制度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5 09: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美国各行业平均收入感兴的,可以参考这个http://www.bls.gov/oco/

关于工程师,可以看出土木工程师人数最多,收入最低。石油工程师收入最高。
http://www.bls.gov/oco/ocos027.htm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5 10: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再贴几个美国其它行业的收入


数学家


生化学家


律师


牙医


体育教练


摄影师


时装设计师


经济学家


农民


教师


条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15 11: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10-1-15 10:27 发表
And what about investment bankers, derivative traders, private equity partners?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nyget
(精神病院院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88
编号 14850
注册 2004-8-6
来自 時空幻境


发表于 2010-1-31 13: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又一则新闻证实了美国年轻人对科学研究没兴趣,全靠外来人材支撑

QUOTE: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 ... A092-?instance=hota

华尔街日报报导,在美国获得理工科博士的外国留学生中,毕业五年后,有六成还留在美国工作,其中以中国留学生92%最高,印度81%次之,台湾43%排第五位。


报导指出,一直到经济开始衰退的2007年,在美国获理工科博士的外国人,大多数留在美国工作,从而否定了“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对移民的限制”或“中国、印度的发展机会增多,会导致更多外国人毕业后返回祖国”的说法。


美国能源部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为国家科学基金会所编辑的资料显示,2002年在美国大学获理工科博士而持临时签证的外国人中,62%到2007年仍在美国;1997年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博士,有60%到2007年仍在美国。在美国工作的理工科博士中,外国人约占40%,工科、数学和电脑博士的外国人比率更高。


橡树岭研究所分析师费恩说:“美国继续吸引和保留外国科学家、工程师的能力,对于增加科学、技术的投资至关紧要。”费恩说:“现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外国理工科博士的‘保留率’稍稍高于以往。”他用报税资料追踪直到2007年的外国毕业生去向。2007年开始的衰退破坏了美国许多产业与大学的就业前景。


其他分析师发现,最近外国毕业生回国的可能性增大,尤其在美国目前就业市场疲弱之际。杜克大学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华德瓦(Vivek Wadwha)说:“我毫不怀疑2009年的资料会显示很大变化。”他一直警告这种趋势威胁美国的创新。2008年10月,华德瓦等用Facebook对1224名外国留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印度人和40%的中国人打算在五年内回国。


国家科学基金2007年的调查显示,九一一事件后,获美国博士的外国人留在美国的比率一度下降,然后上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3 10: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3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