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略说清朝兴衰(部分转文)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3 21: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请各位保持良好的辩论风度,倘若再有相互谩骂的情况出现,坚决处理。勿谓言之不预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17: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16:25 发表

说清朝对文化的毁灭其实是一种误解,清代儒家学术是在对宋明理学导致明代亡国,对于务虚的理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从去古未远的汉学寻求孔孟先哲的本源思想和主张,进而发展为经世致用的实学。
理学是什么,理学又叫道学。
是朱熹在儒家思想上糅合道家,道教,佛教思想形成的唯心思想体系。

主张通过守静领悟天理,然后用这个天理去灭人欲。

死读书加上如和尚坐禅悟出来的能是什么天理,无非是一些极端偏颇的执念。
要命的是这些执念还被拿来绳纠他人。自我期许为卫道士。

明代后期心学确实兴起,但心学主张的善恶良知,依旧是唯心务虚的。
那时的士大夫,理学和朱王并修的还占主流。

直到明朝灭亡,儒生士大夫才开始真正的反思批判理学。

至于引进西学,我一直认为,这就是明代的洋务运动。

这话大致上不错。

理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辩,它必然是务虚的。顺便说一句:广义上的理学包括朱学(即狭义上的理学)和陆学(即心学)。陆学后来被王守仁继承发扬,又称为陆王之学。明代的官方思想是朱学,但中期之后(也就是王守仁之后),心学大行其道,学术界的主流其实是心学。所以为明朝灭亡要承担责任的不是理学,而是心学,特别是后人称之为“王学左派”的思潮。

朱学主张道德规范,但王守仁却提出了“无善无恶”说,即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这里,王守仁虽然说“无善无恶”,但其“良知”还是有是非善恶的道德趋向的。而到了他的后辈中,有人更进一步,干脆否定善恶道德,认为良知每人自有,根本不须去寻求,满街上人人都是圣人。如此一来,既没有必要去读书(心学从陆九渊开始就不赞成博览群书,这个和朱学恰好相反),更没有必要去做道德修养,如此一来,事实上就否定了道德。甚至干脆彻底放任,为所欲为,提倡一种不负责任、不受约束的行为。——这个思想流派,就是所谓“王学左派”,非常激进。

王学左派是在晚明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同时又对晚明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用教科书上标准的话语说,就是它“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彰显出人性解放的光辉”云云。但事实上,这种思潮对社会的破坏性非常大。明亡之后,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总结明亡教训,对此非常痛心。

从学风上讲,刚才也说了,心学不太赞成读太多的书,这和朱熹的理学皆然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朱学好比是神秀,主张渐悟,而心学则好比是惠能,主张顿悟。所以朱熹要求弟子博览群书,在此基础上格物致知,然后得到“天理”。而陆九渊则主张弟子明了本心,明了本心之后,自然就洞彻了天理,然后再去以此理去印证万事万物。当年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池之会,两人为此针锋相对,“陆以朱为支离,朱以陆为太简”。

这本是方法论的问题,未必孰高孰低,孰对孰错。但到了明末的王学左派,心学不观书的这种学风被发扬到了极致,变成的根本束书不观,全凭臆想。这是对学术非常大的损害。

另外,前面也说了理学(包括朱学和陆王心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辩,是务虚的。在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后,它疏空无物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

正因为如此,清朝学术毅然决然抛弃了宋学(清儒把儒学分成汉学和宋学两派,理学属于宋学),重新转向了汉学。而汉学的特点就是朴质。一方面是章句之学,即注释字句,发展到后来就是朴学(考据学),到乾嘉时代达到大成。一方面是经世致用之学。

从学术发展上看,清代学术的变化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晚明学术确实把宋学的一切弊端一览无余的暴露出来,不容你不改变。

至于说“从去古未远的汉学寻求孔孟先哲的本源思想和主张,进而发展为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是错误的说法。其实真正直接上溯孔孟的,恰恰是宋学,尤其是心学。陆九渊是直接读孟子的。

但是,说清朝没有文化毁灭,这则是错的。

对学术造成毁灭的,不是清代的学术转向,而是清政府的文字狱政策。就如我前面所言,清初时学术有两个方向,一是章句之学,一是经世致用之学。但事实上达到大成的是后来的朴学,为什么?因为在“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恐怖统治之下,经世致用之学不可能发展。即龚自珍所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17: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17:38 发表

我是说清代儒家学术是在对宋明理学导致明代亡国,对于务虚的理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从去古未远的汉学寻求孔孟先哲的本源思想和主张(个人认为理学并非孔孟本源思想而是朱熹等人融合宗教教义的“新产品”),进而发展为经世致用的实学。
从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戴东原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都在不断地反思以及发展儒学经世致用的方法。

至于反理学,其运动从明末就已经开始,到清末康有为主持变法维新达于大成。

而清朝文字狱问题其实误解很深,清朝文字狱究竟针对的是什么群体?比如上面我说的“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文字狱针对的也大多是这类文人无病呻吟的诗词。而非学说,黄宗羲在清朝能生存就是一个说明,其后他的思想学说也没有被清朝销毁。

当然,明史案这类的也有,但是朱元璋也篡改过孟子,针对别人歌颂他“光天圣人”而大怒杀人。明末阉党捣毁过全国书院。这类事件不是没有,文字狱是满人的比较多,但是绝不是满人发明的,要追述历史可就有年头了。

你第一段话我是同意的。

但第二段话则不同意。黄、顾、王三大家是明朝遗民,能不能算到清朝还不一定。至于戴震,他的成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训诂,二是对理学的反思。——说实话,在“经世致用”四个字上,他未必有多大成就。至于梁启超,那是清末之人,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时候的思想似乎不能和清前期做比较。

至于文字狱,其起源当然不在清朝,但清朝文字狱数量最多,为祸最烈,也是公论。清朝政府对思想的压制,其实都不用看今人论述,但看龚自珍著述就知道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2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21:36 发表

咱不问你大明朝时期那里是谁,我就问你沙俄侵犯时,是否有部落受到了侵略,而清朝没有出头。
其次,明朝对于台湾被荷兰等外来殖民者占据是否也算是屈辱史?

明朝的屈辱史应该是倭寇,是辽东惨败等等。但台湾还真算不上。

明朝时,只在澎湖设有机构,其管理并不及于台湾。后来郑芝龙崛起,台湾变成了其纵横七海的海盗基地。荷兰人来了以后,曾在1633年和郑芝龙进行了一场海战,结果荷兰人大败,被郑芝龙的舰队打只剩三艘舰船逃走。从此之后,荷兰人老实了下来,和郑芝龙签订了贸易协定,郑芝龙同意其在台湾落脚。

换言之,台湾是荷兰人从郑芝龙手上取得的,而郑芝龙是在大败荷兰人之后,在利益交换的前提下将台湾暂借给他们的。——这可真不算是屈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2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21:36 发表

避讳是文字狱的最初形式,从对统治者不敬的理由开始避讳,到清朝为了统治而开始文字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于腹诽,可以参见霍光。就如同朱元璋因为“光天圣人”杀人一样,不是说在明朝文字就不会被杀头。

避讳不能算文字狱。

避讳是明规则,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哪些字不能说,不能写,如果你触犯了,那确实是你的错,谁都怨不着。——因为你违反了明文法。

但文字狱是潜规则。也就是说没有人告诉你哪些话不能说,比如“清风不识字”,没有任何一个法律条文禁止写这样的字。再比如“维民所止”,这是《诗经》的句子,是国家经典,没有任何法律条文说这句话有问题。但是你一旦说了、写了,就有人以曲解、附会的方式告诉你:你犯罪了。——你冤不冤?

避讳的规则,是摆在明面上的,它的解释权在所有人手中。

但文字狱的规则,是隐藏在暗处的,它的解释权只在整人者的心里。

所以,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而文字狱则是一种迫害人的手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22: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27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雅克萨谈不上屈辱。

但《恰克图条约》把蒙古人习惯游牧地贝加尔湖地区划给俄国,确实给中国国家利益造成了损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22: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29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明代文字狱,确实洪武年间比较多。

不过即使如此,也难以和康雍乾时相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4-2-24 22: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22:21 发表
我没说要比,只是说这事都有,如果说满人到达了高峰,也是和汉人学的。所以满人是有文字狱,明朝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明朝的文字狱,大多集中于洪武一朝,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朱元璋的个人性格。——也就是说是一种偶发性的。朱元璋以后的皇帝,基本就很少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更不用说了,风气大为开放,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左评事,就敢指着万历皇帝鼻子骂“酒色财气”,皇帝还只能干瞪眼没办法。

但清朝不一样,它是在系统性、制度性地压制思想,而压制的手段就是文字狱。这不是这个皇帝或那个皇帝的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清朝二百多年。其高潮虽然是康雍乾三朝,但就是道光年间的龚自珍仍然在哀叹“避席畏闻文字狱”。

所以,文字狱这东西历代都有,不是清朝的发明。但把它作为一个压制思想的手段,有意识、不间断地执行百余年,这还真只有清朝。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4 01: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22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