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江阳居士 于 2008-11-2 23:59 发表
我理解的你的意思是仕者为仕,不仕不士。士就是官。我对士的理解就是是知识分子。我想,现在我们谈的士的时候都是这个意思。“可上升,可下浮”说的是可以做官,可以不做官。
我说的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是从平民中产生的意思是从平民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应运而生。
从礼崩乐坏说起吧,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平则稳,不平则动。假如大家都认为社会很和谐,那么礼就不会崩,乐就不会坏。那么,是谁觉得不爽,我认为是从平民开始,然后逐渐往上走——平民先想“宁有种乎”,没用,他就是有种,然后一些不爽的贵族想“宁有种乎”,还是没用,他就是有种,到最后诸侯们想“宁有种乎?”,周天子就没种了。从而形成一个极度动荡的局面。士人阶层由此产生。
这个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我什么时候说过“不仕不士,士就是官”?
从西周春秋时来看,士就是贵族。从秦汉之后看,士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分子。这个说法是没有错的。但问题在于,事实上秦汉之后,国家政权恰恰掌握在这些知识分子手中。纵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济上出于贫困状态,但在政治上,其地位绝对是社会个阶层中最高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也。相比于 西周春秋之际出于贵族之最底层,其地位恰恰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何况“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士和“士农工商”之士本身就是两个概念,他易中天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说什么“士可上升,可下降”、“上升就是贵族、下降就是平民”,这种说法岂不是鬼话?在春秋西周时期,士已经不可能再下降了,因为贵族和平民之间是不可逾越的。而秦汉之后,士已经是社会之最顶层,也已经升无可升了。
把两个不同时期的两个不同概念搅在一起,岂不是胡说八道?
至于说礼崩乐坏是怎么回事,这个我想不关平民啥事。礼崩乐坏最迟在平王东迁后就开始了,那时似乎从来没有平民推动政治的记载。譬如郑周繻葛之战,郑庄公射伤天子肩,这是自西周立国来从未有之大不敬,而君臣之礼自此崩坏矣,难道这是平民在后面推动的结果?真是笑话。——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唯一动力,这话听起来没错,但不要处处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