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于元朝和清朝的一个疑问???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4 10: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认为,与满人相比,蒙人文化尤其落后,不象满人那样被汉人羁縻已久,属于熟蕃。因此偶估计当权者不太了解历史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象“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的概念,蒙古人心中肯定是没有的。所以,他们对于汉文化,以暴力压制则有之,但篡改伪造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高难度动作则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4 11: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笑天下 于 2008-10-14 11:34 发表
俺到觉得未必如楼上所说那么绝对。再是熟番,修史这类高难度的活也玩不转,充其量是整个“大义觉迷录”之类的笑柄而已,最终修史的还不是汉人?
汉字的神奇大家都知道,同一件事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就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大不相同。按倒觉得,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宋虽灭,但即使末代,百姓生活也还过得去,无大的失德,民心度较高,而元的大肆杀戮,更映现出宋的好来;而明却诸多失德,末期更是民不聊生,而清得统治与元比起,平和的多,且开国后生产恢复的不错,百姓起码能活下去。两相对比,元的汉人思宋,清的百姓却未必思明。

满人自己的确玩不转这种高难度动作,事实上也不需要他们亲自去玩,只需要下个最高指示而已,自然就有汉人去替他们完成。

问题在于蒙人连这个最高指示都不知道下。

至于说清朝百姓未必思明,这未免有点胡说了。其他的不说,仅仅从李定国(张献忠部将)奉桂王、李锦(李自成侄子)奉唐王这件事情上来看,就知道当时人心如何了。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去奉明宗室。

说清朝百姓不思明,则此起彼伏的民众自发抵抗从何而来?既然明朝民不聊生而清朝能活下去,那为什么不见老百姓壶浆箪食以迎接王师?而让我们看到一幕幕誓死抵抗的画面?

说清朝百姓不思明,那么贯穿清朝二百九十余年的反清复明的思潮从未平息这一事实又当何解?天地会、天理教、小刀会等等会社,无不以此为号召,就连孙中山革命,都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革命成功后,即往明太祖陵拜谒,如果真的是民心厌明,那这些人是疯了魔了,居然提出一个老百姓都反感的口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4 14: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把李定国和张勋比,这本身就是你的一大错误。

吴三桂?好吧,偶们就说吴三桂。吴三桂老奸巨猾,众所周知,而他起事时,居然诡称奉朱三太子而起兵,如果说当时人心厌明,那吴三桂难道是吃饱撑的自打嘴巴?

至于老百姓反抗不是为了大明,那江阴城“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又是咋回事?他们也是吃饱了撑得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4 17: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黄巾军 于 2008-10-14 17:26 发表
啧啧。看看南明,举着大明旗帜到最后的,反而是大西和大顺两支“贼军”。

延平郡王是贼军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5 2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10-15 23:18 发表

所谓的复宋反元,本就和反清复明一样,拉大旗扯龙袍,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是最好的口号,最能响应人心,凝聚人心和人心思宋思明无关.

好奇怪的逻辑啊。

最能响应人心、凝聚人心的东西,原来和人心无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10-15 23: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8-10-15 23:28 发表

有种东西叫人望,这东西有些人是天生的,当然也有后天的,但好比龙子龙孙,即便他们蠢成猪,那也能凝聚人心.因为他给了大家一个共同的目标.名不正者言不顺,言不顺者事不成。

为什么一个蠢成猪的龙子龙孙会有凝聚人心的能力?

为什么一头猪会给大家一个共同的目标?

举个例子,小明王建国号宋,要“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为什么不建国号为秦、汉、魏、晋?

清初人民反抗,为什么要奉明宗室,而不找姓刘的姓李的姓赵的?难道姓刘的姓李的姓赵的不是凤子龙孙?

您说,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小明王要建国号为宋,的确是为了收拾人心,因为元末时,老百姓未能忘怀宋朝,所以小明王才要利用这点,简单的说,因为人心尚在思宋,而未思秦汉魏晋。

清初人民反抗,正因为这时的人民也还没有忘怀于明朝,所以他们反抗,要找姓朱的当旗帜,来凝聚人心,而不找姓刘的姓李的姓赵的。

韩林儿建国号宋,足以说明元末人心尚思宋,清初抵抗奉明宗室,正好说明清朝人民未忘明。

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如此简单,何必七扯八扯,绕来绕去,反而把自己绕得头昏脑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8 03: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61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