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姜维误国二三事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18 08: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3-11-17, 03:32 PM发表
又一篇让雨霖跳起来的文章  

呵呵,没啥可跳的,无论北伐,政略和战略,类似的话题以前在大话,琅琊和友盟等其它论坛都曾论及,再多炒一通冷饭而已:

1. 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啊!诸葛亮从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这短短6年间还不是发起五次大规模北伐,为什么说到姜维的北伐就成了穷兵黩武,毫无意义呢?至于孔明和伯约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可参考mq的论诸葛亮与姜维军事思想的一致性一文),虽然姜维所处的形势更不如前,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不容否定。与其苟延残喘,坐以待毙,不如轰轰烈烈,死局求活。即便失败,也算竭忠全义,尽了人事。纵观姜维之北伐虽有9次,但前几次北伐皆受制于费祎,出兵不过万人,自然无需长时间休整即可再伐,而其后北伐动用之兵力最多不过数万而已。况姜维之北伐亦非盲目,争夺雍凉的意图明显,前后数次北伐,有的是为响应羌胡之降,有的是乘曹爽被诛的时机,有的是乘诸葛诞之叛以及应诸葛恪之请等等。时机掌握并无大错,可能是有过频之嫌,然多迫于时势,不得不为。道德经注释曰:数不可回以力挽,势不可救以心全。如诸葛武侯之六出祁山,姜伯约之九伐中原是也。

2.黄皓为何能够把持朝政?祸根正在于那位费祎一手提拔的尚书令陈祗。费祎素与姜维政见不同,把执政权利交给姜维?不是吧?应该说是移交给了这位亲信陈祗执政才对。黄皓与陈祗狼狈为奸,又得刘禅的宠信,自古忠言逆耳,纵比干重生,亦无可为;屈原再世,还得投江。恐怕只有相父起死回生,方能奏效,笑谈~~姜维覊旅托国,虽有军权仅能籍此保身而已,要说培养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说来容易,可没有门阀,没有资历,没有部属,没有亲友,没有权威的姜维哪来的政治基础?对于当地的四川豪族来说,蜀汉本就是外来政权,降刘还是降曹都是一样的,只要无损其利益即可。对于诸葛的北伐尚不支持,对继志北伐的姜维可就更多责难了。偏安投降之风盛行,可叹不肯放弃希望的姜维却成了别人的眼中钉。更何况,拥兵自重,广植党羽本就是触犯君臣大忌的,诸葛恪就是前车之鉴,本是降将的姜维又岂能不避嫌?一旦被朝中小人诽谤,又遇上个朱紫难辩的主,后果岂不堪虞?“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在蜀末是行不通的,弱蜀本如风中之烛,任何一丝动荡都足以将其熄灭。强敌环伺,稳定第一,委屈求全,实不得已。若要大刀阔斧,早在诸葛相父那会就该照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了。

3.汉中变防是客观形势使然,此观点一致。至于姜维留驻沓中,偶估计,一方面姜维早已上书刘禅分兵赴援汉中和阴平桥,而援兵失时不至本是意料之外,主要责任不在姜维。另一方面,姜维可能打算在沓中一线阻击邓艾军团,若是一有风吹草动就自弃沓中防线,任由邓艾长驱直入恐亦非良策。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蒋舒的投降又是一个导致全盘皆输的意外,阳安关迅速失守,使得姜维不得不仓促回援,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纵有良谋,奈何天意!误国之责,不亦过乎?


附:论诸葛亮与姜维军事思想的一致性

作者:mqolp   来源:新浪

诸葛亮与姜维的军事策略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争夺雍凉为根本,再夺天下。如同秦王扫六合一样。

雍州——号称“天府之国”,他的这一称号远早于四川平原。
雍州今甘肃、陕西一带,是渭水与泾河的交汇处(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这里常发洪水,但洪水过后,淤泥带给这里富饶的土壤。经过郑国渠的开凿,“三百馀里,得以溉田。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史记*河渠书》)。而这高山环绕下的平川便命名为雍州。雍者,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
当初秦国为了统一天下,第一步就要消灭东边的敌人——韩国!
韩国挡住了秦东进的要道,于是在十年内,秦国远交近攻,打打停停,蚕食了韩国大片国土,打通了潼关至长安一线,将国都迁到咸阳。韩国为了救国图存,让水工郑国去游说秦相国吕不韦,时赢政尚未亲政。吕不韦是商贾出身,懂得利润的计算,他认为有利可图,因此同意了。修建大的水利工程,征用了秦国的劳力和财力,使其无暇东征。于是“欲罢劳之,息秦伐韩之计。”
而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好是好,可蜀中的粮草运往关中是非常困难的,秦始皇很难做,即便是诸葛亮也很难办,因此诸葛亮效法秦始皇,把经营雍凉作为争霸天下的第一步,“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汉·贾谊《过秦论》)。
凉州——中国盛产良马的地方。《广志》云“凉州地生析草,皆如中国燕麦”是也。她的水草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汉书*沟洫志》也明确指出“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

既然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三国志*邓芝传》),那么粮草与马匹是逐鹿中原必不可少的军需!仅靠四川步兵是很难在平原大地与铁骑抗衡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袭取长安,而是把经营雍凉作为第一步,以敌国资源来战敌国。这是对《隆中对》的修正!他提拔姜维作为军事接班人正是此意。

姜维——天水人。诸葛亮把他介绍给文武大臣时说“其人,凉州上士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诸葛亮亲口说:“此人才兼於人,毕教军事。”。也就是说,诸葛亮把雍凉本地人姜维作为绝对的军事干部在培养,还有就是姜维熟悉“西方风俗”,尽管姜维不过27岁。(《三国志*蜀书十四》)
诸葛亮三伐夺武都、阴平就已经保留了对雍凉的攻击点,兵屯渭水已经是摆明和曹魏夺雍凉了!如果只是为了拿下长安,魏延的子午谷计略当会考虑的。可相持百日后,诸葛亮病死了,他的遗志蒋琬曾想实现,不过蒋琬把复夺沔水出口作为重点,背离了诸葛亮争夺雍凉的计略。因为诸葛亮从来没有把上雍、新城作为打击要点,自从孟达死后更是如此。

而继承并发挥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只有姜维。
夺取雍凉这个战略姜维是完全执行的。他明确认为自己“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就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北伐方针,就是要收复雍凉,也就是他老家。只不过费祎不同意,并常裁制不从。
蜀汉延熙六年,姜维领了凉州刺史。从这个封号不难看出姜维的意图。随后,他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
姜维九伐中原,战场都在雍凉之地,上述战场就是佐证。《晋书*帝纪三》曰:“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置秦州。”
我们查《三国志》姜维北伐战场,都是在这几个地方转悠。所以姜维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一致的。
延熙十八年,姜维又用长期呆在雍凉一带的夏侯霸作为向导,这些意图都很明显,姜维几乎没考虑过夺长安的问题。
而曹魏也体察了诸葛亮、姜维的意图,把陇西雍凉作为战略重点。诸葛亮之与司马懿自不多说。
而姜维的对手——雍凉州刺史或都督西边军事的先后是郭淮、王经、陈泰、邓艾、诸葛绪等人,还包括文王司马昭!!这都是一时之杰。

费祎、董允皆一时守成之贤相,但不能像诸葛亮一样“才兼将相”(《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或许无法体味争夺雍凉的战略意义,也或许把固守作为保国良方。这里我暂不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我只说姜维与诸葛亮军事思想的一致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18 15: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亡,非战之罪,北伐,时不我待。后出师表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北伐是蜀汉政权最无奈的选择和唯一的生机,即便形势再不如人,也绝不放弃,蜀汉悲壮之美正体现于此。最近一直在玩真三国无双3M的修罗模式,感触颇深。明知眼前漫漫修罗道,最终必是个死局,依然耗费心力,战斗不息,只求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更长更远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19 14: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吴元叹于2003-11-18, 10:07 PM发表
悲风之所以驳斥冰风,支持MM们这才是重点。轩辕果然是那个什么良什么犬的出没处啊  

既不能清君侧,那么姜维的位置就已经很尴尬了。蜀是一定败的,为了延续,北伐是一定要的。只是家里的事情都还没摆平,就去北伐,说他不擅政事也好,不屑于此也罢,反正,打还没打,家里就放心不下,这还怎么打?
我觉得要先在家找个能压住黄皓的,搞得成经济的,姜维才能北伐,不然,纵北伐亦无济于事。

即便能杀得一个黄皓又有何用?难保不会又蹦几个黑皓,白皓出来。关键在于蜀汉君臣皆无战心,偏安投降成风,真心北伐者,唯维而已,可叹苦苦坚持到最后竟换来刘禅的一道降诏。亲小人,远贤臣,即便诸葛在世也难辅之长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19 15: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11-19, 02:38 PM发表
比较赞同秋雨兄的观点。
若非要说诸葛亮与姜维的战略有一致性,是很勉强的。
诸葛亮5次北伐,除第三次没有实际进入魏军防线外,另外四次是祁山、关中各两次。反观姜维的9伐,连攻上邽都极少(一次还大败而回),大多在更加偏远的地区进行一些蚕食活动,这与诸葛亮的战略相去甚远那。
好比诸葛亮的战略是拳拳攻击对手的胸腹(关中)和腿脚(陇右),而姜维不过是在打对手的脚后跟。(可能比喻不当)
当然这与其个人能力与诸葛亮相差很大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正如秋雨兄分析的那样,其所犯军事性错误还是很明显的。(先不说政治了)

即便是偏远一点,还是在雍凉一带,而且这也多是为争夺羌胡为助力,从而蚕食陇右,也是很正确的战略。如果自身兵力不足还老去打攻坚战,那才是不自量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0 15: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1-20, 0:38:31发表
回雨霖,就先说说战术上:

请求后主增派援兵是早在一年前的事?不是吧?是在景耀六年,正是邓钟分兵进攻的同一年。
一接到消息就马上东撤?不是吧?其实是姜维在得知钟会大军已完全进入汉中的时候才回撤的。若等关口已破再回去不嫌太迟了吗,汉中防御战略还不彻底破产?
至于您提的那个无懈可击的战略部署确实很完美,可惜有事后诸葛亮之嫌,战局本就是千变万化,岂可尽如人意?人不是神,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况阴平之袭,几近自杀,如此天险,偏生出了个猪狗不如的马邈,又出了个争当烈士的诸葛瞻,还有那思降若渴的谯周和贪生怕死的刘禅,蜀国岂能不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0 15: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1-20, 0:44:38发表
接着说说政略上:

景耀元年陈祗死后,董蕨樊建先后当尚书令,他们不仅是忠心办事,还大力支撑着姜维北伐?
不是吧?他们和诸葛瞻不但无能匡矫,听凭黄皓作恶,还上表建议刘禅削夺姜维兵权,以阎宇代之。嘿嘿,如果仅是黄皓一人,姜维恐还不至屯田自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基础的问题。姜维凭借孔明赏识和自身才能从而在后期掌控蜀国军权,然而终究根基薄弱,又位高遭嫉,北伐又是难为之事,可又不得不为。先主入川的原从集团已所剩无几,而四川豪族根本不支持北伐,巴不得早点投降可以安稳度日,偏生刘禅又是个不思进取,亲信小人的主。即使以孔明的威望,北伐还一样有人非议,甚至在背后搞破坏,到了姜维时期,基本已是军政两分,这恐怕也是费祎这个保守派预先布下的“好棋子”。其实从姜维拜大将军时却不加录尚书事,就可以看出蜀汉君臣对姜维这个降将还是怀有戒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0 16: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1-20, 7:52:01发表
最后当然是北伐上:

关于北伐战略和时机问题偶前些帖还写得不够明白吗?
客观条件和时势皆不同,怎么可能强求姜维同孔明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一致呢?然而其精神实质和北伐战略应该是一致的。您所说的战略指导思想上不同的理由实在牵强得很。怎知姜维北伐就没打算破坏曹魏发展国力?迎羌胡返,迁三县民还,斩徐质,破王经,连魏帝曹髦都先后两次下诏安抚军民,这些难道都不算破坏曹魏国力吗?当然,由于实力悬殊,这些努力还是无法动摇魏国根本,而且随着魏国加强西线的防御,北伐更是难上加难。但这也不能作为否定姜维北伐的理由。
另,您说姜维北伐没有目的性,那姜维传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难道不是目的?且观姜维数次出兵北伐大多都是选择了适当时机的,已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连年兴师,不仅无法削弱敌人,反而削弱自己。
这话同样也有人套用在孔明头上。无论六出还是九伐,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大势如此,尽人事还得听天命。或曰愚忠,这只是将今人的道德观强加于古人。大德曰忠,所以青山有幸埋忠骨。
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1 10: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KYOKO于2003-11-21, 9:13:07发表

QUOTE:
原帖由雨霖于2003-11-20, 8:25:02发表
岳飞式的愚忠对己对国都是不利
不敢苟同。莫非投降卖国倒是促进统一,维护和平,大大的为国为民啊!

亦不敢苟同.
不是君子,就难道一定是小人吗?!~

这不过是参照岳飞愚忠,误国误已这种逻辑推的,如果推论不成立,原论自然也不成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1 11: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得,您不说明白偶怎么知道?就一顶愚忠的大帽子往岳飞头上扣,又怎知你说岳飞愚忠是指他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以为你指的是岳飞不该劳民伤财,盲目北伐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1 12: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得,算偶误会,不过还是请兄说得更清楚些才好,以免产生歧义。嘿嘿,你只说所谓的愚忠不对,偶自然会质疑阁下是否认为投降卖国的谯周秦桧之流才是顺应潮流,为国为民。前阵子这等言论倒也是盛行一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4 17: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伐蜀一役再罗嗦几句:

无论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都记载姜维表后主是在景耀六年,而同年夏邓艾军已接近沓中。(参见华阳国志: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敢言。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前后相隔不过数月而已。

至于说姜维的耽搁是因缺粮等待麦熟,倒也是一种解释。至于种麦种成缺粮倒也没啥让人想不通的,因为姜维开始屯田是在景耀五年下半年,而景耀六年魏已大举伐蜀。姜维种的又不是神麦,难道不用垦荒,不待时节,一丢下种子就能大丰收不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雨霖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1031
注册 2003-9-24


发表于 2003-11-24 17: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3-11-21, 13:37:56发表
雨霖姐姐,挺想你的哦!  

我不同意你对谯周的评价。
在我看来,谯周首先是一个谶纬预言家,然后才是北伐的反对者。他和东吴的大预言家陆绩不同的是,他把预见到的本国失败表达了出来,并为减少失败所带来的灾难作了实质性的工作----------但是他是没有从蜀国投降里面得到过任何名利权力的好处,可不能和秦同志比哦!

伯言也来了? 欢迎。看你在三联,琅琊干架正忙,怎么有空来这里玩了?  

至于谯周确实没秦桧那么讨人厌,不过在投降问题上同秦桧一样不可原谅。至于好处,投降至少可以保命,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3 20: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7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