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1-19, 16:56:20发表
哦!既然提到我,也插两句。
首先声明,我并不反对北伐,反而认为北伐是必要的,是蜀汉死中求生的唯一手段,但关键是需把握时机。其次,邓艾这番分析也只证明此次北伐的一点点有利因素,说明不了蜀汉自身的不利因素,也说明不了其他八次北伐的必要性。第三,这些分析出发点是陇右那一处地方,也是战术层面上的,并不代表战略层面上的整个全局有利。最后,邓艾分析的基于其对姜维秉性的了解,是对蜀汉出兵方向的判断,并不能说明北伐意图有实现希望的可能性。
关于时机的把握,其实已经在别的帖子里提到过了,蜀汉本就出于弱势,拉拢羌胡为羽翼以断陇右显得尤为重要,姜维数次率偏军西入与曹魏进行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时机把握正合适。偶觉得姜维的民族政策很成功,羌胡屡屡叛魏归蜀就是明证。嘿嘿,团结多民族一致抗击曹伪政权正是明智之举。羌胡之叛,魏将李简请降,诸葛恪伐魏,魏国内乱,曹爽被诛,夏侯霸来降,诸葛诞之叛等等诸如这些机会难道就不该去把握?就眼睁睁看着机会错过不成?更何况,自荆州一失,北伐被逼于一线,本就希望甚微,就像《后出师表》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可见,无论孔明还是伯约,本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了姜维时期则更是难有可为,然而北伐不止尚可振奋人心士气,不使朝野流于偏安,不使外敌敢于轻犯。生当乱世,旦夕死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切终将归于尘土,然尚有泰山鸿毛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