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探索赤壁之战的真相
千年一叹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1
发表于 2003-8-24 18: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晓林兄,应从风之邀,前来拍上一砖~
已拜读大作,下面仅就某些问题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1.“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已经说得很清楚,这“八十万众”是专指水军而非“水陆大军”,否则为何不说“今治大军八十万众”?相信曹操及其幕僚在措辞上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
2.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曹操于208年春开始在邺城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半年后即南征刘表,晓林兄认为凭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办到,这未免失之武断了。曹操南征,其目的就是占领荆州、消灭刘备、孙权,实现统一,不带水军、仅靠陆军能办到吗?曹操当时肯定没有预料到荆州会如此不费气力的到手,所以南征军中应该包括为数不少的水军,当然肯定没有八十万那么多。
3.《江表传》里周瑜的那番话是很典型的战前情报分析,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这里所说的“中国人”应该就是指曹操的南征军团,如果是是指全国兵力,何来“且已久疲”一说?
4.最后说一点,我认为曹操的军队在汉末三国之时算不得十分精锐,曹操军纪不严,早年于禁和夏侯敦就曾为此发生冲突。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缺乏抗击登陆的基本准备,以至于水上吃了败仗之后,在敌人大规模的登陆攻击面前迅速溃败,那么多人的军队非但连个后卫战也打不好,还相互践踏,死伤无数。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千年一叹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2
发表于 2003-8-25 09: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俺先占个好位置,等哪天晓林兄来了,拍起来也有先手优势~
1、这个问题似乎文章里说得挺清楚了,而且当时这只是个吓唬性的文书,和孙权交战必须用水军,写成这样也很正常吧?如果按一叹的说法,那是不是应该写成“今治水军四十万众,步军四十万众”呢?相信曹操及其幕僚在措词上最终还是倾向于前者了吧?
再者,八十万只是约数,吓唬人的,这句话似乎不是很必要解释吧?至少,我们不能解释成:如果曹操在这个文书里没提到陆军,那么他就有更多的部队!
——你说得对,檄文、诏书等都只是一种宣传攻势,用以灭敌威风,所以视敌如草芥;用以长己志气,所以文字激越、气势惊人。
只言“水军八十万”,是不是比言“水陆八十万”更有威慑力呢?曹操在檄文里没提到陆军,何以见得他就不能有数量更多的陆军?这在逻辑上好象有点不通。
2、关于在邺城造玄武池训练水军,难道一叹兄觉得真的可能带到南方吗?简单分析一下吧,曹操造这支水军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是为了消灭孙权势力!但不是马上就去,当务之急是消灭刘表,然后占领荆州,在荆州训练另一支水军,再与邺城训练的这一支两面夹攻来消灭孙权!为什么呢?很简单吧,邺城的玄武池通到黄河不难,但这些船怎么带到荆州啊?空运吗? 从黄河出海再下来进攻长江口比较合适吧?
——倒,从黄河出海进攻长江口?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估计连赤壁之战打完了还没走到哪~
既然过了黄河,顺着汉水而下就能到荆州了,不是更简捷的线路吗?
占领荆州后再开始训练水军有点不现实,也不符合曹操的一贯作风,有点“临渴掘井”的感觉,这在客观上只会给孙、刘两家势力以更多的整合时间。
再退一下,就算是吧,那么挖个可以训练水军的池子(是大湖吧?)需要多少时间???这半年挖不挖得成还是个问题呢!再说邺城是北方的产粮基地之一吧?曹操就敢让大家不种田光挖坑去???
——十几万人挖个大湖要多长时间啊,隋炀帝修大运河也只用了四、五年。再说,挖坑归挖坑,种田不是农民的事吗?
3、这一点还比较到位,可以说拍到了一个痛处了。只能这么解释:古人记这些东西是没有标点的,所以这两句话中间到底是逗还是句,难说。
偶的意见是说,周瑜可能这么说:曹操的全国兵力只有十五六万啊!而且他带来的这些已经很疲劳了!当然你的解释也是一种方式。
——照我说,曹操的全国兵力肯定不止十五六万,他带了十二万人南征,关中、合肥等重镇以及其余各地的防守兵力难道加起来才四万人?
周瑜说曹操南征军团“且已久疲”是有根据的,语在《诸葛亮传》: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4.早年曹操好象已经吃过兵不精的亏啊,文章里也说了。至于你说的二将冲突能否具体说一下?偶不了解:)你知道偶笨 至于你所说的后面的,我觉得你仔细地看一下文章里所述的会更了解些——因为文章说得这么清楚,我实在有点儿怀疑,是不是你没时间看完它,它也实在太长了,的确很需要耐心。
——关于曹操军纪不严,见〈于禁〉传:
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其实看〈武帝纪〉里总是左一个“屠”,右一个“屠”,就知道曹操的军队风气也好不到哪去。
说得很清楚了,陆上的大营也被烧了,我想你比我了解历史,这一点的记载那么清楚应该是没错吧?大营被烧了,我们不好指望兵们还能继续打下去吧?实际上是他们收到了一起进行后卫战!正如你所说的,而水军2.5万——荆州军,当然没兴趣为曹操卖命啦,可以说是全跑了——不跑才不合理哪。
——火攻只是烧掉水面上一些船只,也波及到岸边的一些营帐,但十几万人的大部队,哪能那么容易被烧到大营呢?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联军的登陆攻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否则单凭区区一把火是烧不走曹操的。
曹操本部军马2万最终死伤五千,不错了。再说如果曹操当时前线真有八万的军队,按这个比例吧,死掉两万,剩个六万,不马上反扑才怪!
而实际上是他前线只剩两万不到的军队了(包括来接应的军队),所以他最终只留了五千人给曹仁守江陵(偶没记错吧?)。
——非也非也,〈先主传〉云: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
北军多死
,曹公引归。〈孙权传〉也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
死者大半
。”如果曹操有八万人,那么损失至少也在半数以上,大败之后,兵无战心,还能反扑吗?
最后说一点,晓林兄既然认为曹操的南征军团有十二万人之多,然而曹操自己却只带了四万人与孙、刘联军主力对峙,是不是有点明显违反军事常识?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应该随时随地、尽可能地集中全部力量,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拿破仑虽然时常面对数量占优的敌军,但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在于他善于迅速地集结兵力以形成短暂的局部优势,从而击败对手,例如著名的1808年的“三皇会战”。
作为牵制性的部队,有必要分配给其相当于主力兵团的人数吗?当时联军主力都集中于赤壁——乌林一带,派这么多人去是牵制谁呢?对比诸葛亮首次北伐,主力大概是五万人左右,而作为“疑军”的赵云却只有五千人,这样的部署才比较合理,才能够达到以较少的兵力牵制敌人较多兵力的目标。
综上,曹操军既然兵力占优,就完全没有必要兵分两路,直接合为一路,直捣黄龙即可。将大规模的部队派去执行毫无意义的任务,一致于在最关键的会战中缺少足够的兵力以及可供调用的预备队,这正是犯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所犯下的灾难性错误。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千年一叹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3
发表于 2003-8-25 14: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风,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请你解释一下:
刘表仅有荆州一地,尚且“带甲十馀万”(《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第六》),孙权占江东六郡,也动辄出兵十万人以上,那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全国兵力难道只有十五六万?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晓林兄的分析固然洋洋洒洒,实则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经常是这个几千、那个几千,连个运输队也要派两万人,牵制性的部队又派去几万,结果七拼八凑到了乌林只剩下四万人。作为猜想,设计得比较合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破绽,但缺少足够令人信服的根据。
关于两军在乌林的实力对比,我的意思不是说曹操只有八万人,只是借着你前面的例子发挥一下。关于“死者大半”,明显就是指全部军队伤亡过半,晓林兄硬要想当然地认为只是荆州军的离散,而一共才死了五千人,这“过半”到底体现在哪里?
最后要说的就是,如果曹操仅仅是带了四万人被三万多孙、刘联军打败,千百年来赤壁之战还能被称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千年一叹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4
发表于 2003-8-25 19: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从风,你说史料多有疏漏甚至矛盾之处,这点我并不否认,事实上晓林兄敢于发前人之所未发,独树一帜地提出新见解,仅这份胆识和勇气我就是很佩服的。下次把他叫到这来,俺亲自“当面质询”好了。
但是,不能因为史书难免有错误,就不加思考地断然加以否定,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质疑也得有根据嘛。就说我上面举的这个例子,刘表仅有荆州一地,尚且“带甲十余万”,曹操所占的地盘是他的好几倍,为何总兵力却也只有十五六万?刘表有十几万人并不过分,但若说曹操的兵力也只有这么多就过分了。
关于兵团的分布及人数,晓林兄说:
西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2.5万(新降军);
北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1万(新降军);
荆州防御及后勤部队:2万人;
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3个方向,1.5万人
——但我翻遍〈三国志〉也没找到哪怕一处能够证明这些数据的记载。晓林兄倘若要以此来否定传统的观点,恐怕只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就说“水军2.5万”云云,请问为什么刚好是2.5万,3万、4万就不行了?如果是2.5万,请问这些士兵分成几个部队,分别由哪些将领指挥?
从风,赤壁之战的经典难道仅仅是在“传说”中?你去翻翻任何一本稍微全面一点的中国军事史著作,无不将赤壁之战列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关于夷陵之战的兵力对比,传统的看法一直是蜀强吴弱,至多是在细节方面略有分歧而已。此外我并没有看到特别另类的观点,如有,麻烦从风介绍一下。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06: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5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