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平生最爱周公瑾于2006-03-08, 22:29:09发表
原帖由klause于2006-03-08, 12:15:53发表
全错了吧
金朝当时已经和汉族融合很多了,所以蒙古之后分等级金朝西夏都是汉人一等。
南宋当时还击毙蒙古大汗一名,襄樊,京口常年拉锯争战,南宋抵抗的战功是在金朝之上的。
………………我只说的是气节,没有说谁的抵抗之功更高。不要自己跟那杜撰别人的意思。
你说把金人和汉人分为一等。错,在南方的汉人是被分做第四等,南人!而西夏属于第二等色目人种,女真属于第三等。
以后麻烦你搞清楚,看清楚然后再指责别人,否则很丢人的
气节?文天祥还不够吗
至于色目人,西夏在被攻灭之后,河西大部被划为色目,同时包括回鹘,吐蕃,畏兀儿等,但河东以及元朝探马赤军“以蒙古、探马赤军镇戍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时北方人初至,犹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殖如华人。”前至元年间,全国农业地区普遍成立“社”,政府命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劝课农桑,他们入社后与汉人关系更为密切,甚至互相通婚。河西西夏大部同化为汉人,一部演变为回回族。分类则按探马赤军家眷和子民划分为汉人。
(罗贤佑《元代民族史》)
足下不要依据自己所知的高中历史书那个小表就自以为是全部,不知历史是演进的? 切
此外,气节如果与战功无关的话,那么襄樊京口守军就是没有气节的抵御蒙军10数年?大散关,钓鱼城皆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光襄樊本城作战就有近6年。
南人的划分,很大程度是因为南宋征服中的顽强,故蒙古军在屠城之余要让南宋遗民享受更大的耻辱。
to cherry ,关于西夏子民在国灭后的境遇以下专著都有介绍:
西夏灭亡后,其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地,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孟楠《元代西夏遗民婚姻研究》(《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
详细考察了西夏遗民在婚姻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并分析了其婚姻的特点。元代西夏遗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
限于史料,主要依据碑铭资料对西夏(唐兀)人物进行研究。任崇岳《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
就是根据《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证了西夏人忙哥察儿的生平仕途。张相梅《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碑》(〈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介绍了1983年在河南濮阳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该文照录了全部碑文,对此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唐兀氏为西夏党项之杨姓,持被赐姓“唐兀”,并简单提及唐兀台及其子唐兀闾马的事迹。
其他关于唐兀人的论文有汤开建《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载陈乐素主编《宋元文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马明达《元末西夏人那木翰事迹考述》(《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