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11-11 15: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吴相考

吴相简表:

    1、吴主传注引吴书:“(孙邵)黄武初为丞相。”
    吴主传:“黄武四年(225)夏五月,丞相孙邵卒。”
    孙吴首任丞相孙邵⑴,其任丞相一职共三年零七个月(以孙权改元的时间为参考⑵)。

    2、吴主传:“黄武四年(225)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
    吴主传:“赤乌六年(243)冬十一月,丞相顾雍卒。”
    孙邵死后一个月,由顾雍接任。其任丞相一职共十八年零五个月。

    3、吴主传:“七年(244)春正月,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吴主传:“八年(245)春二月,丞相陆逊卒。”
    顾雍死后两个月,由陆逊接任。其任丞相一职共一年零一个月的丞相。

    4、吴主传:“九年(246)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
    吴主传:“十年(247)夏五月,丞相步骘卒。”
    陆逊死后一年零七个月,由步骘接任。其任丞相一职仅八个月。

    5、孙亮传:“建兴二年(253)冬十月,以峻为丞相。”
    孙亮传:“太平元年(256)九月丁亥,峻卒。”
    步骘死后,孙吴长期未置丞相(朱据曾居“领丞相”一职,见后文)。直至六年零五个月后,才以孙峻为继。其任丞相一职共两年零十一个月。

    6、孙休传:“永安元年(258)冬十月壬午,以大将军綝为丞相。”
    孙休传:“永安元年(258)十二月戊辰腊,百僚朝贺,公卿升殿,诏武士缚綝,即日伏诛。”
    孙峻死后两年零一个月,以孙綝为继。其任丞相一职仅两个月。

    7、孙休传:“永安五年(262)冬十月,以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
    孙皓传:“元兴元年(264)十一月,诛兴、布。”
    孙綝死后三年零十个月,由濮阳兴接任。其任丞相一职共两年零一个月。

    8、孙皓传:“宝鼎元年(266)八月,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
    孙皓传:“建衡元年(269)十一月,左丞相陆凯卒。”
    孙皓传:“凤皇元年(272)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徙其子弟於庐陵。”
    濮阳兴死后一年零九个月,丞相始分左右,分别由陆凯、万彧为之。其中陆凯在任上三年零三个月;万彧则为六年整⑶。

    9、孙皓传:“天纪三年(279)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陆凯、万彧死后七年,由张悌接任。其任丞相一职仅六个月⑷。

    注:
    ⑴、张昭传:“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⑵、资治通鉴卷六十九:“(冬十月)吴王以扬越蛮夷多未平集,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终馀年。”......于是吴王改元黄武,临江拒守。”
    ⑶、建康实录:“凤皇元年:秋八月,左丞相万彧以汇禁中语,因会钦毒,不死,自杀。”
    ⑷、晋书武帝纪:“(二月)斩悌及其将孙震、沈莹。”

    从上表可以看到,孙吴自黄武初立国至天纪末亡国,其间五十八年里,共有九任丞相。
    就在任时间长短来说,依次是:
    顾雍(十八年零五个月)
    万彧(六年)
    孙邵(三年零七个月)
    陆凯(三年零三个月)
    孙峻(两年零十一个月)
    濮阳兴(两年零一个月)
    陆逊(一年零一个月)
    步骘(八个月)
    张悌(六个月)
    孙綝(两个月)
    就继位时间长短来说,依次是:
    顾雍(一个月)
    陆逊(两个月)
    步骘(一年零七个月)
    陆凯、万彧(一年零九个月)
    孙綝(两年零一个月)
    濮阳兴(三年零十个月)
    孙峻(六年零五个月)
    张悌(七年)
    那么,为什么会有长达六至七年时间不置“丞相”一职呢?是没有置,还是失之于史呢?下文便试析一二。
    谨案:本文着重于最长的两段空白时间,既“六年零五个月”和“七年”,意在增补。其余如“一年至三年”的几段较短时间,会附在本文之后稍作一种可能的推想。再短者如“一、两个月”,则属正常情况,不作说明。

    1、步骘卒--孙峻上位的六年零五个月。赤乌十年五月--建兴二年十月。
    一、步骘“十年卒”的问题。
    按[吴主传],则其卒于赤乌十年(247年)五月。[资治通鉴]亦采此说⑴。而[步骘传]却与之有别。
    步骘传:“十一年卒。”
    [三国志旁证]:钱大昭曰:“[吴主传]步骘卒于赤乌十年五月。此‘一’字衍。”
    然[建康实录]也采此说。
    建康实录:“赤乌十一年:秋,丞相、冀州牧、番禺侯步骘薨。”(此处“冀州牧”和“番禺侯”皆误)
    有趣的是,[吴主传]中还有另一个人死于此年。
    吴主传:“十年春正月,右大司马全琮卒。”
    [通鉴]又采此说⑵。可到了[全琮传]里,却又不同了。
    全琮传:“十二年卒。”
    而[实录]又和[全琮传]同。
    建康实录:“赤乌十二年:冬,右大司马全琮卒。”
    想是[通鉴]以[吴主传]为准,而[实录]却以[步骘传]、[全琮传]为据。然[实录]乃编年体,应首先采用的是[吴主传],其后仍作“十一、十二年”者,却是为何?而[实录]在后面的[全琮传]中,更言之凿凿其“卒,时年五十二”,应所据有本。或当以[实录]所载年月为是。
    谨案:在无[建康实录]的情况下,或当以[吴主传]为是,[步骘传]和[全琮传]误之。现则当归入“待质”一类。

    注:
    ⑴、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正始八年五月)吴丞相步骘卒。”(魏正始八年既吴赤乌十年)
    ⑵、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正始八年)春,正月,吴全琮卒。”

    二、朱据“领丞相”的问题。
    吴主传:“十二年(249)四月丙寅,骠骑将军硃据领丞相。”
    建康实录:“赤乌十二年:夏四月,两鸟衔鹊坠于东观。丙寅,诏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此羽虫之孽,又黑祥。视不明、听不聪之罚也。东观,典校之府,实天意焉。”
    建康实录朱据传:“黄龙初,帝将都建业,召入尚主,拜驸马都尉,迁左将军,封云阳侯,领丞相。”
    按步骘死于“赤乌十一年”说,则于十二年以“朱据领丞相”在时间上较为相合。其间相隔九个月。
    又如[三国官职表]、[三国会要]等书亦不载朱据领丞相事,[吴书朱据传]亦不言。想是以[吴志]中其与“丞相”相联系的记载止此一条,其后仍称“骠骑”故。然其非实授丞相一职,乃“暂领”之,书之称“骠骑”亦无错,当是[吴志朱据传]有脱文尔。如后“周处兼太常”事,其本传亦不载。
    那么,朱据“领丞相”有多久?
    孙和传:“权沈吟者历年,后遂幽闭和。於是骠骑将军硃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敕据、晃等无事忽忽。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据、晃固谏不止。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陈正、陈象并皆被诛,而屈晃和朱据则一免官⑴、一降职⑵。朱据的“领丞相”一职,也应于此时被罢。既太子孙和被废的赤乌十三年(250年)八月⑶。
    然按朱据传:“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⑷,弘为昭书追赐死。”
新都郡,乃建安十三年(208)分丹阳郡所立(建业亦丹阳郡属县)。若是朱据于赤乌十三年(250年)八月“左迁新都郡丞”,安得至太元元年(251年)十一月仍未至任上。
    依此,则朱据“左迁新都郡丞”事,当发生在孙权寝疾前的月余时间之内。亦既是说,朱据“领丞相”自赤乌十二年(249年)四月始,至太元元年(251年)十月终,共两年零六个月。

    注:
    ⑴、孙和传注引吴历曰:“权不纳晃言,斥还田里。”
    ⑵、朱据传:“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
    ⑶、吴主传:“十三年八月,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
    ⑷、吴主传:“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大赦。权祭南郊还,寝疾。”

    三、诸葛恪“卿家丞相”的问题。
    孙皓传注引襄阳记曰:“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通鉴]同⑴)
“仲思”,既诸葛靓。“卿家丞相”,既指诸葛家的丞相。
    三国志集解:“胡注:“丞相”谓诸葛亮也。或曰谓诸葛瑾。余谓张悌襄阳人,盖亮在荆州识之于童幼也。弼按:诸葛瑾未为丞相,张悌指武侯无疑。”
    难曰,既为诸葛亮所拔,当作蜀汉之官,何又至吴?
    或曰,张悌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吴所虏而降。
    然据其所云“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降吴”则已有所负。是其不得降吴者一也。
    再依其所云“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既是可“徇社稷”于吴,何以不可“徇社稷”于“拔其为儿童时”的诸葛亮同在的蜀?此为不得降吴者二也。
    又同据孙皓传注引襄阳记曰:“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而诸葛亮在荆州时,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前(于是年领兵入蜀)。
    “孙休时”,既永安元年(258年)至永安七年(264年)。
    若其于建安十九年(214)之前为诸葛亮所拔,又安得在四、五十年后才有其仕官记载(当然,其应不至于一出仕既为“屯骑校尉”,然升至此官需四、五十年亦略显荒谬)。
    综上数点,此“丞相”非诸葛亮甚明,另有他指尔。
    魏国的诸葛氏就更不可能了,魏国未置丞相一职。而纵观孙吴诸葛氏,却似乎没人当过丞相。
    诸葛瑾虽与张昭、顾雍、步骘等同传,但其卒于赤乌四年(241年)⑵,其时孙吴的第二位丞相顾雍仍在任上。因此,其无甚可能。
    诸葛恪,倒是曾红极一时。
    诸葛恪传:“会(陆)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徵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权疾困,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恪更拜太傅。”
    于军,乃“大将军”;于政,乃下朝首辅“太子太傅”。孙亮即位后,马上转为帝师“太傅”。
而孙亮传:“建兴二年(253)冬十月,大飨。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於殿堂。大赦。以峻为丞相。”
    也既是说,是孙峻在杀了诸葛恪后,孙吴才于中断数年后始置丞相一职。
    孙峻传:“既诛诸葛恪,迁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进封富春侯。”
    其中“大将军”、“假节”皆从诸葛恪的头上取来。那么,“丞相”一职是否也是如此呢?有没有诸葛恪出任丞相一职的相关记载呢?
    有。
    诸葛恪传:“与弟公安督融书曰: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委弃万国,群下大小,莫不伤悼。至吾父子兄弟,并受殊恩,非徒凡庸之隶,是以悲恸,肝心圮裂。皇太子以丁酉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讬,惧忝丞相辅汉之效,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
    或曰,此条记载不甚明朗。那么,再试看下一条。
    建康实录:“建兴元年: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
    其出任丞相正在孙亮即位时。而孙峻不止“丞相”一职是从诸葛恪而来,其“督中外诸军事”亦本是诸葛恪份内之事。
    而诸葛恪于其时“拔张悌于儿童时”,至数年后官至“屯骑校尉”,亦在时间上相合。
    当是[吴志]偶失之,应据[实录]补。

    注:
    ⑴、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道邪!””
    又襄阳耆旧记:“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或曰[孙皓传]注所引[襄阳记]既此[襄阳耆旧记])
    ⑵、诸葛瑾传:“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

    如上所述,则步骘卒--孙峻上位的六年零五个月时间当作如下分布:
    1、步骘卒于赤乌十一年(248年)七月。如是,则此“六年零五个月”可至少减去“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秋,暂作七月),仍余“五年零三个月”的空白时间待考。
    2、朱据于步骘卒后九个月领丞相一职。至太元元年(251年)十月左迁新都郡丞。共计“三年零三个月”,仍余两年空白时间。
    3、诸葛恪于孙亮即位时(建兴元年四月)出任丞相,至建兴二年(253年)十月被杀,共任职“一年零六个月”。余者为朱据左迁后至孙权崩薨的六个月。

    2、万彧卒--张悌上位的七年。凤凰元年八月--天纪三年八月。
    今据禅国山碑:“于是丞相沇、太尉璆⑴、大司徒燮⑵、大司空朝⑶、执金吾修⑷、城门校尉歆⑸、屯骑校尉悌⑹、尚书令忠⑺、尚书缗⑻、直⑼、晃⑽、昌⑾、国史莹⑿等。”
其中有吴丞相“沇”。而此碑立于天玺元年(276年)。
    孙皓传:“天玺元年,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馀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⒀至阳羡县,封襌国山。改明年元,大赦,以协石文。”
    则在凤皇元年(272年)八月至天纪三年(279年)八月之间,孙吴还有过一失其姓,仅知其名“沇”的丞相。
    而三国志旁证曰:“又案[真诰]注[许长史世谱]云:吴丞相许晏,字孝然,长史四世族祖也。考许晏事吴,官至执金吾,未为丞相,嘉禾二年使辽东,为公孙渊所斩,时则顾雍方为丞相也。”
    其所言“许晏”事无误。
    然,孙吴或有两个“许晏”。既此“丞相许晏”非彼“执金吾许晏”,乃许沇尔。(沇,音yan)
    当然,也或许其与朱据一样“领丞相”;又或如董朝、周处一般“兼丞相”。否则实难相信这么重要的人物竟于[吴志]中失其踪迹。

    注:
    ⑴、[三国志集解]:“太尉璆即宏璆,曲阿人,弘咨之孙,权外甥也。璆后至中书令、太子少傅。”
    ⑵、“大司徒燮”,无考。
    ⑶、既[孙皓传]里的“兼司徒董朝”。
    建康实录:“天玺元年:后主乃遣兼司空董朝、太常周处等往阳羡县,封襌国山。”
    正作“兼司空”。
    三国志考证:“碑称大司空董朝。考建衡三年司空孟仁卒,朝当以是年为司空。凤皇二年司徒丁固卒,朝当以司空兼司徒。故碑称大司空,而史称兼司徒也。”
    三国志校笺:“碑文载大司徒燮、大司空朝,以司徒自有其人任之,董朝固不能兼摄也。考[梁书-许懋传]曰:孙皓遣兼司空董朝。朝兼摄者乃司空,而非司徒也。当以碑为正。”
    ⑷、[三国志集解]:“执金吾修当即滕循。“循”与“修”古通,故[三国志皓传]作“滕循”,而[吕岱传]注及[晋书]并作“滕修”。”
    谨案:此说是。孙皓传:“天纪三年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执金吾滕循为司空。”
    ⑸、[三国志集解]:“[晋书杜预传]有吴都督孙歆。”
    谨案:晋书杜预传:“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吴之男女降者者万余口,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此“都督”,即“乐乡督”。
    孙贲传注引吴历曰:“歆,乐乡督。”
    ⑹、孙皓传注引襄阳记曰:“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⑺、“尚书令忠”,两人有此可能。
    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忠字世方,翻第五子。贞固幹事,好识人物,造吴郡陆机於童龀之年,称上虞魏迁於无名之初,终皆远致,为著闻之士。交同县王岐於孤宦之族,仕进先至宜都太守,忠乃代之。晋征吴,忠与夷道监陆晏、晏弟中夏督景坚守不下,城溃被害。”
    孙皓传:“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
    ⑻、“尚书缗”,无考。
    ⑼、“尚书直”,无考。
    ⑽、“尚书晃”,无考。
    ⑾、[三国志集解]:“[晋书甘卓传]父昌,吴太子太傅。”
    谨案:晋书甘卓传:“甘卓字季思,丹阳人,秦丞相茂之后也。曾祖宁,为吴将。祖述,仕吴为尚书。父昌,太子太傅。”
    然据[晋书],还有一人可能是此“尚书昌”。
    晋书盛彦传:“盛彦字翁子,广陵人也。少有异才。年八岁,诣吴太尉戴昌,昌赠诗以观之,彦于坐答之。”
    晋书戴若思传:“戴若思名犯高祖庙讳。祖烈,吴左将军。父昌,会稽太守。”
    ⑿、[三国志集解]:“国史莹既光禄勋薛莹。”
    谨案:此说是。薛综传:“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
    ⒀、[周鲂传]、[晋书周处传]皆不言其“兼太常”事,上引[禅国山碑]文亦无其名。
    今据三国志旁证:“而[云麓漫钞]载‘丞相沇’下有兼太常处奉迎之文。”
    则周处确曾“兼太常”。盖因兼领之虚职,不为本传所载。如朱据之领丞相,本传亦不言。

    附1、陆逊卒--步骘上位的一年零七个月。赤乌八年二月--赤乌九年九月。
    孙吴于此年余时间内,适逢:
    天灾:“赤乌八年,夏(五月,据[建康实录]补),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茶陵县鸿水溢出,流漂居民二百馀家。”
    人祸:“秋七月,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
    通渠:“八月,大赦。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巿,作邸阁。”
    财政:“江表传曰:是岁(九月,据[建康实录]、[资治通鉴]补),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战事:“赤乌九年春二月,车骑将军硃然征魏柤中,斩获千馀。”
    再加上“二宫争隙”事,此诚可谓多事之秋。而仅凭此一事,就足以让孙权将挑选丞相之事耽搁下来。
    直至“赤乌九年夏四月,武昌言甘露降”以为吉兆,因此于“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

    那么,沉吟年余后所立的丞相是否和“二宫”有关呢?
    太子系的丞相陆逊死后,“两宫”会不会都垂涎于此首辅之职呢?这的确需要给多点时间让孙权好好想想。然孙权显然是较倾向于鲁王霸一方的。
    陆逊传:“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其时仅对太子系作出处罚,未闻鲁王系有所贬斥。
    而孙吴自诸葛瑾卒⑴,陆逊升任丞相后,便未置“大将军”,以“骠骑”为最高武职,亦直到赤乌九年九月才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吴主传:“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硃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升职,朱据。
    朱据传:“赤乌九年,迁骠骑将军。”(补原步骘之职)
    按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曰:“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硃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则步骘、全琮、吕岱为鲁王系。朱然⑵、诸葛恪⑶、朱据为太子系。
    从中,可见孙权思索经年后的苦心。虽是孙权不欲一方坐大,却仍可见处处被鲁王系占先(丞相压着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压着大将军、骠骑将军)。

    注:
    ⑴、吴主传:“四年闰月,大将军瑾卒。”
    ⑵、上引[孙和传]注[殷基通语]中“施绩”既朱然子朱绩。
    ⑶、诸葛家、陆家都与孙和有亲属关系。详见拙作[当补的诸葛氏谱]。

    附2、孙峻卒--孙綝上位的两年零一个月。太平元年九月--永安元年十月。
    孙亮传:“太平元年九月丁亥,峻卒。据、钦、咨等表荐卫将军滕胤为丞相,綝不听。癸卯,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据引兵还,欲讨綝。綝遣使以诏书告喻钦、咨等,使取据。冬十月丁未,遣孙宪及丁奉、施宽等以舟兵逆据於江都,遣将军刘丞督步骑攻胤。胤兵败夷灭。己酉,大赦,改年。辛亥,获吕据於新州。十一月,以綝为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綝,事觉,綝杀惇,迫宪令自杀。”
    孙峻死后,群臣皆以意属滕胤任丞相一职。然孙綝不听,想是以此职太重,欲留给自己。于十月讨平叛乱后,十一月便自领“大将军”。然此时仍未敢任“丞相”,因吕据、滕胤等叛乱之源即此。 然既使仅自领“大将军”,仍有“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綝”。
    又孙亮传:“二年夏四月,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綝所表奏,多见难问。”
    则其与皇帝亦不甚相合。因而直至废孙亮,迎立孙休后,才出任丞相一职。

    附3、孙綝卒--濮阳兴上位的三年零十个月。永安元年十二月--永安五年十月。
    孙休传:“永安五年冬十月,以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御史大夫⑴”一职。
    孙吴初置此职于孙休即位后的永安元年(258年)。
    孙休传:“永安元年冬十月壬午,诏曰:“夫褒德赏功,古今通义。其以大将军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武卫将军恩(綝弟)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
    其年十一月戊戌又诏曰:“大将军掌中外诸军事,事统烦多,其加卫将军御史大夫恩侍中,与大将军分省诸事。”
    则此官之置,乃分领丞相事。
    而孙休独于孙峻、孙綝乱政的五年后,约四年不置相。置则同置左右御史以分其职,盖其不欲再将权力外放至“一人独大”之局面尔⑵。

    注:
    ⑴、三国会要职官:“魏武建国,置御史大夫。黄初元年,改为司空。”
    ⑵、孙皓传:“宝鼎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至此,孙吴“三公”乃全。

    附4、濮阳兴卒--陆凯、万彧上位的一年零九个月。元兴元年十一月--宝鼎元年八月。
    孙皓传:“宝鼎元年八月,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常侍万彧”。
    与陆凯相较而言,万彧从常侍升为丞相,于公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
    陆凯传:“孙皓立,迁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进封嘉兴侯......宝鼎元年,迁左丞相。”
    可于私来说,却颇合乎于情。
    孙皓传:“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於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硃,欲以皓为嗣。”
    皓与彧早已交好,而孙皓之立,亦多得益于万彧。
    以此观之,则孙皓之意在彧,群臣之意属凯。僵持年余后,才取折中之法,分“左右”并立之。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52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檀道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4
编号 47045
注册 2005-8-28
来自 河北邯郸


发表于 2005-11-12 22: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罗贯中尊蜀,司马光尊魏,人们对蜀、魏两国多有研究和了解,很少有人去研究吴史,阁下连发几篇与吴史相关的高水平的帖子,老夫帮你顶起来。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11-12 22: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错,顶一下。楼主辛苦了~

首任丞相孙邵功劳不小,三国志居然没传,应该是事迹无考。

张昭没能当丞相同自己的倔犟性格及孙权的不满有关。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11-12 23: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11-12, 22:58:29发表
首任丞相孙邵功劳不小,三国志居然没传,应该是事迹无考。

裴松之的注引里面已经解释过了。


志林曰:吴之创基,(孙)邵为首相,史无其传,窃常怪之。尝问刘声叔。声叔,博物君子也,云:“推其名位,自应立传。项竣、丁孚时已有注记,此云与张惠恕不能。后韦氏作史,盖惠恕之党,故不见书。”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11-13 13: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昭的刚直性格在演义里面看不出来,在史书中倒的确有体现。
在演义里,张昭是一个被弱化的人物,甚至很多时候站在了反面,从而在许多游戏里都成了年老昏花的老头形象,让人觉得颇为郁闷。
是不是演义害人阿?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9: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60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