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slq321于2005-05-18, 21:02:55发表
一:主人公一览:
宋真宗:这是位前期还有点象样的皇上,在寇准帮助他订立与辽的澶渊之盟后,就开始了十五年的迷信活动,导致一国君臣如病狂的主。
刘德妃:这是一位出身低贱,却因为自己的努力,成为被我们冷落,但其实其政绩不次于仁宗的贤后,应该公正地说,不次于武则天。
李妃,这是宋仁宗的生母,却一生抑郁,不敢认亲生儿子仁宗,默默死去的一位可怜女性,她是刘妃的侍女,也是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之一。
宋仁宗:是李妃的亲生子,却被刘妃强认为为已子,但非常幸运,顺利当上皇帝,并且成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成为有史以来人们公认为非常成功的皇帝,他得一个仁字是名副其实的,绝非浪得虚名。
寇准:他是一位多面,复杂的宰相,并非象人们传说中的那样,是好到极点的好人,最起码的一点,他在晚期为重掌政权,迎合真宗的迷信主张,并且在与刘后的斗争中一败涂地。
包拯:他在真宗一朝,并未有太大的表现,他真正的表现也并不多,起码比传说中的要少很多,但在仁宗一朝,他确实是一位奇臣。
丁谓:他与寇准、刘后的关系都非比寻常,他的才能是非常高的,可惜品德不够,器识不足,曾经很被寇准赏识,后来却大大地陷害寇准和李迪。
王曾:一位真正的宰相,在电视上他总是显得没有寇准聪明有心机,其实在除丁谓这件事情上,王曾是真正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的人,他比寇准在这方面实在是强得太多了。
宋真宗:这是位前期还有点象样的皇上,在寇准帮助他订立与辽的澶渊之盟后,就开始了十五年的迷信活动,导致一国君臣如病狂的主。
对于宋真宗,前宰相李沆早就预料到了,他曾对王旦说:“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语曰:‘外宁必有内忧。’譬人有疾,常在目前,则知忧而治之,沆死,子必为相,遵与虏和亲,一朝疆场无事,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真宗果然被他摸透了。
寇准:他是一位多面,复杂的宰相,并非象人们传说中的那样,是好到极点的好人,最起码的一点,他在晚期为重掌政权,迎合真宗的迷信主张,并且在与刘后的斗争中一败涂地。
就是他一手把丁谓提拔起来的。结果因为一次丁谓在吃饭时拍马屁给他擦胡须,他嘲笑丁谓道:“参政大臣为长官拂须耶?”丁谓就从此对他怀有了仇恨。
包拯:他在真宗一朝,并未有太大的表现,他真正的表现也并不多,起码比传说中的要少很多,但在仁宗一朝,他确实是一位奇臣。
在真宗朝相当于不存在。
丁谓:他与寇准、刘后的关系都非比寻常,他的才能是非常高的,可惜品德不够,器识不足,曾经很被寇准赏识,后来却大大地陷害寇准和李迪。
这里又不得不佩服李沆的知人之明。当时寇准极力推举丁谓,李沆就是不用,对寇准说:“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准说:“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李沆笑道:“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后果然,丁谓得宠后坏事做尽,寇准也被他陷害。
老宰相王旦在经历了多年的政治生涯之后,想起李沆的诸多预言,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